精彩的歷史千篇一律,有趣的史官萬裡挑一。我是史官筆記,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
說到燕雲十六州,這個詞。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對一直以來熱衷於宋史的小夥伴來說,更是記憶猶新。因為燕雲十六州這塊地盤,對於北宋王朝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堪稱是北宋歷代統治者的噩夢和終極目標。噩夢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始終沒有被收回,所以時刻都遭受著外族人的威脅。對於北宋統治者來說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等於直接暴露在了敵人的刀下,不僅失去了天然屏障,也失去了人攻防線。
終極目標是因為北宋的歷代統治者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收復,無不充滿了期待和渴望。然而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有過硬的實力怎麼和別人硬碰硬。就這樣一直到南宋滅亡,宋朝的統治者都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
說來也是悲催,這燕雲十六州的魔力太大了,仔細一統計,這小小的燕雲十六州,在1038年的內,統治者竟然更換了十方勢力。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佔領過燕雲十六州的統治者!
網絡配圖
燕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燕雲十六州,也稱幽薊十六州和幽雲十六州。它的範圍主要包括地區有:
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划算下來,就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歷史上唐朝滅亡後,就進入中國又一個混戰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曾經聞名於世界,唐人文化遠播四海的大唐王朝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唐朝末年的大將朱溫建立起來的後梁。
不過在那個烽煙四起的亂世,誰又能獨善其身呢?911年,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劉守光也做起了皇帝夢,劉守光在不顧眾將臣反對的情況下,登基稱帝了。國號大燕,改元應天。不過 桀燕建立後,過得並不怎麼安穩。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深處亂世,誰還沒點仇家。913年,在晉王李存勖的晉軍猛攻下,劉守光的皇帝大夢也算做到了頭。幽州城被破,劉仁恭被俘,劉守光逃亡後不久亦被擒住。914年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相繼被殺。
要說這皇帝的位置,誘惑就是大,在那個紛亂的年代,誰都有一個皇帝夢。非常直白地說就是,五代十國時期,不想做皇帝的將軍,他就不是一個好士兵。李存勖在多年的徵戰後,可能是年齡大,也需要有個合適的位置擺放自己了。於是他決定不再以普通人的身份和大家講話了。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了後唐,並滅掉後梁。雖然李存勖也姓李但是並不是根紅苗正的李唐後裔。不僅跟李唐後裔半毛關係沒有,而且人家還是個少數民族。
說到底想要當皇帝,你得有那皇帝命。沒有皇帝命,當個球皇帝。這不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後,又出問題了。後唐末帝任命的大將石敬瑭,又造反了。任命他為河東節度使,但是這個石敬瑭始終沒有和唐末帝正面衝突。結果就是一個疑神疑鬼的皇帝碰上了一個能屈能伸的大臣。
石敬瑭就是一副愛咋咋地滴的樣子,時不時的還試探一下,要求皇帝給他封遠一點。清泰三年(936年)五月石敬瑭又改授為天平軍節度使,並被催促赴任。
這時候,石敬瑭就已經懷疑末帝沒安好心,對他起了疑心。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舉兵叛變了。結果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打又打不過,又不能幹等死。乾脆沒臉沒皮的跑到了契丹那裡,求援。不過人家來救援是要有籌碼的,籌碼就是燕雲十六州作為交換代價。
937年1月,後唐滅亡,沙陀人石敬瑭遂建立了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從這開始,燕雲十六州就被少數民族契丹(遼朝)收入了囊中。中原地區的人民也因此,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過渡到了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時代。
後周世宗柴榮也曾希望能夠將燕雲十六州,再次收回。但是最後只收復了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就因病重班師回朝了,不久就去世了。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大任也就落到了宋朝統治者的身上。
柴榮死後,留下了一對孤兒寡母。後面的事情我們都清楚了,仗著人家孤兒寡母好欺負,然後又編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就莫名其妙地被眾人推上了皇位。然後就沒臉沒皮地做起了皇帝,建立起了北宋王朝。北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整天就處在吃不飽,睡不香的狀態。和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人工造出一道防線。
無論是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宋太宗趙光義,他們都不曾忘記收復失地。設置大名府,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都曾想過一舉收回故土,緩解統治壓力,打造北方國防。但是都是以失敗告終,宋真宗時期還與遼國籤訂了澶淵之盟。再加上宋仁宗時期,繼續送錢,所以宋遼邊界一直都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和平的局面。
說來宋朝也倒黴,軍事不強吧,周圍還都是厲害的角色。結果宋朝統治者一個錯誤的決定,結果斷送了北宋的前途。宣和四年宋金訂立了「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宋朝還傻呵呵地設立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
不過大金按照約定,並沒違約,金國首領阿骨打如約歸還了燕雲十六州。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原數奉還。雖然人家沒有明著違約,但也絕對不能白白便宜大宋。大宋的燕雲十六州,拿回來連屁股都沒坐熱,就又被金搶了過去。
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開始伐宋,這一次奪走的不僅是燕雲十六州,還有大宋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史稱「靖康之恥」到此北宋滅亡。可以說,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直到北宋政權滅亡後,才消失。
北宋滅亡後,北宋舊皇室又在南方建立了南宋。然後在還很長一段時間內燕雲十六州都是由金朝統治。直到1213年,蒙古帝國崛起。在蒙古統治者的帶領下蒙古大軍不僅佔領了北方全境,還南下滅掉了南宋。從此又建立了大統一的國家。就這樣,燕雲十六州在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之後。
再一次回歸到了漢人的統治之下。明朝洪武元年,八月,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等大將一舉殲滅元朝殘餘勢力,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才得以重新併入漢人勢力範圍。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同年清軍入關,又擊敗李自成,清世祖順治皇帝定都北京。燕雲十六州再次劃入了少數民族滿族的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
1912年清帝退位後,燕雲十六州一直由北洋政府管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燕雲十六州又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開始了長達8年淪陷生涯。最後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無條件投降以後,燕雲十六州再回到了中華民國的手中。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後,全國統一,燕雲十六州又回到了人民的手裡,直至今日。
其實,燕雲十六州的變遷,何嘗不是華夏大地的一個縮影。結果就是無論如何變遷,我們腳下的土地,依然還是那片土,它並不屬於某個人,它屬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