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到底有多亂?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五代十國以其混亂無序而聞名於後世。

五代之前,盛唐以其統一的遼闊疆域和強盛國力而聞名於世。即便到了今天,外國的華人聚集區也被稱為唐人街,足見唐朝大一統時期的榮耀輝煌。

盛唐統一的疆域圖

然而自唐朝之後,中原大地上硝煙四起,各個政權起起落落,如同走馬燈般換個不停,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依次粉墨登場,被後世稱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地區,還有諸多林立的小國,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國,則被後世史學家們統稱為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分割圖

同為亂世,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們雖然也是彼此攻伐,混戰不休,但也能做到守土尊禮,保一方百姓安定

而五代十國時期則是烽火連天,一派混亂無序的景象—政權更迭頻繁,大國勾心鬥角,小國朝不保夕


一、藩鎮割據埋禍根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局面的形成,由很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然而追根溯源,則是唐代藩鎮割據埋下的禍根。

《舊唐書》記載,藩鎮亦稱方鎮,由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是天寶年間唐玄宗為防止異族來犯所設立。玄宗時期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稱為天寶十節度

唐朝藩鎮割據形勢圖

然而設立藩鎮固然能抵禦外敵,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弊大於利。因為各個節度使掌管一方軍政大權,若是中央朝廷沒有管制的能力,則是養虎為患,遺禍無窮,導致節度使據地自專各自為政,肆意破壞法度的情形層出不窮。

自唐中期開始,節度使兼管地方民政、財政權,漸漸形成了可以與中央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甚至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

譬如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便是最先按捺不住向朝廷叫板,公然發動叛亂。中央政府措手不及,玄宗也只得外逃入蜀躲避。

安史之亂

即使後來叛亂被平息,皇帝重回寶座,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唐朝後期,各個節度使陽奉陰違,雖然沒有公然發動叛亂,但都在自己轄區內做起了土皇帝。中央政府無力管轄,即便想要削藩,也是有心無力。

若是說藩鎮割據是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根本因素,那麼黃巢起義便是這一局面形成的最終導火索

公元878年,繼王仙芝領導的起義失敗後,黃巢組織農民發動了唐末聲勢最浩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它成了壓倒腐朽唐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黃巢起義路線圖

史書有言: 唐代自從唐肅宗以來,藩鎮遍布,久成分裂之勢,然而中央政府猶有表面上的名分。黃巢起事後則情形驟然改變。

在黃巢起義之後,唐王朝再也無力維持名義上的統治,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王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立後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存勖自立為帝,建立後唐……五代十國戰亂不休的局面開始形成。

著名歷史學教授張國剛曾說:五代的歷史,仍然明顯地受到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的各個政權,與唐末的各個藩鎮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而五代十國禍亂不休的根源便是的唐末的藩鎮割據。


二、異族為禍中原亂

中國歷史上有句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按照今人的看法,此語有些過於偏激,畢竟人的好壞善惡與種族無關,不能一棒子打到一堆人。

然而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局勢若是有外族的插手,則必然會增加許多紛亂爭鬥。與之相同,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如此混亂,與眾多外來異族的參與幹涉難脫干係

正所謂內爭必有外患,強盛一時的唐王朝忽然之間分崩離析,必然引來許多異族的虎視眈眈:西有吐蕃,南有南詔百越,而北方的契丹族則是異族裡最為強大的一個。

契丹鐵騎

唐中期時,契丹曾和安祿山交過幾次手,雖有過幾次勝仗,但苦於唐朝強盛的國力,契丹始終被御於國門外。

而到了唐末,前面說過,各地節度使各自為政,唐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契丹開始蠢蠢欲動,希望借著各藩鎮混戰之際能謀得些漁翁之利

在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首領後,契丹戰士們更是摩拳擦掌,想要南下掠奪一番。然而阻隔在他們面前的還有一道天塹,那就是幽州

幽州古稱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北一帶。由於中間有太行山、陰山等山脈阻隔,加上唐朝時期的加固,幽州可以說是抵禦外敵的一道堅實堡壘。有幽州阻擋,契丹族想要南下掠奪,也只是痴人說夢。

割讓燕雲十六州後的形勢圖

然而日防夜防,家賊難防。賣國賊的存在讓這一切成了現實。後晉皇帝石敬瑭不顧廉恥自稱「兒皇帝」,親手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致使契丹鐵騎可以毫無阻礙的越過幽州,奔馳南下,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片腥風血雨。

除了契丹吐蕃等族,五代十國時期還有諸多少數民族登上中原大舞臺。譬如羌族、匈奴、鮮卑、柔然、沙坨等。

唐朝時周邊少數民族分布圖

在今天看來,這些曾經的異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在當時漢夷分明的情況下,這些進軍中原的少數民族像是倒進油鍋裡的一盆水,讓原本就動蕩不安的中原之地變得更加沸騰。


三、禮樂崩壞尚武力

《三國演義》裡劉備認為天下禍亂的根源在於人心喪亂,欲取天下必要先取人心。劉皇叔雖然權謀武藝並不過人,然而這番想法卻是十分有理。

中國歷史幾千年,歷經商周至明清等諸多封建王朝,歷朝歷代所真正奉行的並非法律條文,而是禮儀道德。即便是有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等諸多法典條文,其立足的根本也是傳統的道德而非公正的律法。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經過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倫理道德便是歷朝歷代維護統治所奉行的正統思想。

然而帝王們大肆推崇三綱五常、君權神授這些思想道德倫理,並非真正相信這些,只是為了藉此用作維護統治控制思想的愚民政策

說白了,在封建農業社會,只要廣大的下層農民們要聽話守規矩,好好種地幹活,自然國泰民安,動亂息止。而讓這些農民聽話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受道德倫理的約束,即要尊長愛幼,侍父奉君

細觀歷史上的諸多盛世譬如文景開元康乾等等,其繁榮興盛都離不開思想上的統一。

清朝康乾盛世圖

而道德崩壞,思想的多元則是亂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宗法不復百家思想爭鳴,迎來了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漢末分三國,傳統儒學被挑戰佛學興起玄學道教的老莊思想佔主導,使得魏晉南北朝紛亂數百年。

與以上兩個亂世相同,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也與思想文化有關。然而所不同的是,春秋戰國與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是多元化的,各種學說雖然衝突不斷,但卻是欣欣向榮。而五代十國時期的文化卻是極度衰弱,與之相對的,是對武力軍事的崇拜

歐陽修曾說:「五代是幹戈不息、亂賊橫行的世道,禮崩樂壞,三綱五常滅絕,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盡了。

五代時期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們不受儒家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不明禮樂,輕視文人。他們在意的是武力,是軍事。

《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裡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平定禍亂,安定百姓,只有用刀劍拼殺,文人的禮儀教化不管用。正是這種傳自少數民族的尚武風氣盛行,讓五代十國的中原秩序混亂,戰亂不休。

因為五代時期尚武風氣太重,宋朝建立後大改風氣,重文輕武,武官受文官節制。這導致了宋朝軍隊積弱,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蒙古騎兵所滅。極度尚武或是崇文都是極端,治國安民都不可取。


四、紛爭繚亂蘊變革

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十分混亂,亂到史學家們也很少去專門研究。因而對五代歷史的介紹大多附在隋唐史之後,往往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缺少系統的介紹

其實五代雖亂,卻是亂中有變。各個政權混亂地彼此攻伐間包含著社會結構的大變革。所謂不破不立,在這一場曠世少有的大紛亂之後,迎來的是宋元明清幾個世紀的輝煌。

作者: 歷史大叔  編輯: Thomas (唐)

相關焦點

  •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於是有不少不臣之心的節度使擁兵自重,忽視臣責,發展自己的勢力。天祐四年(907),梁王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建立了後梁政權。後梁的建立,標誌著唐朝的滅亡,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五代十國」的開始。那麼,所謂的「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和哪「十國」呢?
  • 五代十國之後梁的那些事兒
    先再來簡單了解一下五代十國的基本史實。五代十國(907年-960年)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一個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短短的70年間更換了五個朝代。說到「五代」,可能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有點亂」。
  • 五代十國——一段被歷史所淹沒卻有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時期
    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的導火索 眾所周知,唐朝實施的是藩鎮制度,相對於漢朝的藩王制度,唐朝統治者在對藩王的管制中,要嚴謹的多這也成為「五代十國」出現的導火索。
  • 明明是朱溫滅了唐,為何此後卻非梁朝時期,反成了五代十國時期?
    可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反倒成了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了。於是,便有很多人感到非常不能理解,覺得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存在?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是因為有什麼問題存在,而應該說是有一定的原因存在才對。一、有關五代十國的簡介。
  • 訪談︱李曉傑:五代十國的政區地理有什麼特點
    五代十國時期全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澎湃新聞:眾所周知,五代十國作為亂世,史料紛繁複雜,且所存不多,那麼您在進行《五代十國卷》的撰寫之前,是如何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在指導他們的過程中,我逐漸完善了思路與框架,對五代十國史料的收集與處理也就非常熟悉了。等到我正式接手寫作的時候,問題已經不是太大了,這也是我敢於從事五代十國卷撰寫的原因。否則從先秦、兩漢直接跳到五代十國,而且涉及到這麼多具體的問題,恐怕很難進行。
  • 五代十國搞不懂?讓我來給你說一說,五代十國的那些牛人牛事
    在黃巢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中,有一個年輕人,名叫朱溫。朱溫幼年喪父,家庭貧困。二:我們再來說說,五代十國的十國。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出現過九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加上北方的北漢,是為十國。十國的特徵是:除了北漢,九國盡在南方。註:太晚了,小編要睡覺了,十國我就簡單說下,下次有機會再討論。宋朝:(五代十國的終結者)柴榮死後,他的只有5,6歲兒子即位,。
  • 中國歷史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五代十國的時間線(一)
    這段大分裂時期,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這五代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這十個政權被成為十國!按朝代來分,從朱溫滅唐,到趙匡胤建宋,這是五代的始末,如果按十國的建立到最後的統一,那要從前蜀說起了,正是這五個朝代和這十餘個政權,造成了五代十國的歷史線極其複雜!我們就來簡單的捋一下這條複雜的歷史線!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下降,知道黃巢起義,使得整個唐朝的經濟崩潰!南北兩地接連遭到重創,唐帝國離滅亡之日也就不遠了!
  • 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很多,為何就不如三國故事出名,被人熟知呢?
    t同樣是亂世,同樣是連年徵戰,兩個時代卻在現代人的眼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世界,三國讓人看到忠義、智慧、爾虞我詐的計謀,但五代十國卻讓人無限黑暗毫無希望的感覺。三國的英雄人物到現在仍是人們的英雄,而五代十國的皇帝卻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
  • 除了五代十國,唐宋間還有哪些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無疑,五代象徵著中原的正統,疆域人口等方方面面的實力都遠超十國。而十國中也是差距很大,既有楊吳和南唐強盛,還有前後蜀富庶;但是也不乏困頓不能自保的北漢,只能依附契丹;還有左右逢源靠打劫致富的南平小國。
  • 4本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小說,穿越五代,一統天下,君臨萬邦
    你是那道光束,277.4萬字,完結廣明元年,當少年薛洋從大別山餘脈中走出,唐末那段充滿了血與淚的末世悲歌開始一點一點被改變……唐消成繼,不變的是華夏千年盛世的根基,不變的是歷經罹難,但終究保留了不屈傲骨的盛唐雄風斷五代名武,42.2萬字,完結世間縱然有千萬條路
  • 五代十國君主世系圖,53年時間,五代共換了八姓十四君
    以唐朝合法繼承人自居的李存勖滅後梁,得河南、山東地,並前蜀,又得漢中、兩川地,使「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但李存勖自此志驕意滿,喪失進取之心,以馳獵取樂為能事。其寵愛伶人,使得伶人愚弄縉紳,幹預政事,「將相大臣皆憚之」,四方藩鎮亦有賄賂巴結者。而奪位的李嗣源雖然深知民間疾苦,留心治國之道,但御下乏術,姑息藩鎮,以致變亂迭起。
  • 五代十國,到底誰才是正統?糾結的這個正統有意義嗎?
    三統說是指: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的正朔和服色。比如夏朝是黑統、商朝是白統、周朝是赤統,然後到了秦朝又是黑統,接下來就周而復始、搞起了輪迴。大一統的意思就是尊崇三統中的一統,也就是尊崇正統。這裡面有正朔、有服色等一系列複雜禮儀規範。但大一統只是強調尊崇,你不能因為尊崇秦朝的黑統,就非要把商朝的白統和周朝的赤統全給滅掉。
  • 小國的生存之道,五代十國最弱的南平,是如何堅持「跑完全程」的
    五代自不必說,梁唐晉漢周五個中原正朔王朝,相較於十國,無論從面積還是國力都要強得多。十國中則要屬南唐、吳越、北漢最強,其他則相對較弱,向南漢、閩國這樣的能生存下來,多是靠山高路遠,且與中原之間被南唐隔開。
  • 推薦3本歷史小說,穿越五代十國,於混亂時代崛起,看十國千嬌
    其中,五代十國是一個相對冷門的時代。雖然這個時代混亂不堪,但由於知名度較小,史料資料散失嚴重,又沒有重量級的古典通俗小說,造成了五代十國小說的稀少。不過,作品雖少,卻不意味著水平低,但凡敢於寫這種冷門時代的作者,一般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下面,小編就為書友們推薦3本五代十國時代的歷史小說,歡迎大家關注收藏。
  • 五代十國壁畫演變中的人物圖式是怎樣的?有何歷史意義?
    導語:五代十國壁畫演變中的人物圖式是怎樣的?有何歷史意義?「墓室壁畫是古人為埋葬死者而修造的墓葬的一部分,幾乎一切題材都要圍繞墓葬設計者的主觀意願來選擇和組織。」五代十國政局的大分裂帶來先前完備的大統一禮制體系的分裂,原來掩蓋和包容在統一體系下的地域性藝術特色開始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成長的空間。因此,五代十國時期壁畫圖像主題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出現很大的自由性和地域性特色,各個政治、經濟割據區域內,在繼承和發揚原來積澱下來的共性藝術養分基礎上,個性化、自由化、地域化的藝術樣式也層出不窮。
  • 五代十國風雲人物-詩人黃巢
    我們知道五代是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開始,而真正拉開五代序幕的重要人物應該是黃巢。一場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敲醒了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的喪鐘。廣明元年(880年),恰遇湘江水暴漲,義軍便乘數十隻大木筏順流而下,沿著湘江,穿過永州、衡州,攻佔了潭州(長沙)。又派尚讓進攻江陵,後在襄陽受阻,黃巢率軍順長江東走江西、浙江。在江浙一代黃巢義軍再次壯大又北上過淮河,乘官軍各路節度使各有私心,再次進攻山東、河南直逼關中。朝廷派重兵把守潼關,不過這時義軍整頓軍紀已勢不可擋。十二月五日義軍攻克長安,僖宗逃到四川。
  • 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中國朝代歷史之唐 五代十國」
    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共歷經21位皇帝(若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 中國歷史概述(六十六)——五代十國(上)
    史家從割據政權中選出十個影響較大的政權,和五個「王朝」並稱為五代十國。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分裂局面在唐朝正式滅亡前已經大致形成,而在北宋剛建立時仍然存在。五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參見我們往期的文章:中國歷史概述(卅七)——南朝(二)十國分別是:吳、南唐、吳越、閩、前蜀、後蜀、楚、荊南(南平)、南漢和北漢。除了與後漢有關的北漢位於今山西中部一帶外,其餘九國都在南方。其中,南唐、前蜀、後蜀、南漢、北漢中帶方位的字都是為區別而加的。
  • 與五代並存的十國,你稱王來我稱帝,綱常俱失77年
    史學家經常說叫「五代十國」,五代與十國其實是並存的,五代指的是佔據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屬於前後存續的狀態,而十國指的是在中原地區以外的十個割據政權,相比較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政權的地域面積,實力以及正統都有一定的差異性。
  • 四本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小說,穿越五代,一統天下,君臨萬邦
    《十國千嬌》——作者:西風緊簡評:古代穿越軍事種田文,搶奪了本該是趙匡胤的一切,取而代之,主角從軍事起步,從軍隊建立強國方針,文筆內容都沒有小白情節,帝王加後宮,現代戰爭的地堡戰,3列橫隊隊形步槍戰術,以火槍火炮碾壓各國冷兵器,結局可想而知,兩軍作戰及對戰描寫也很細緻,情節豐滿,行文緊湊,情節跌宕,文筆細膩,作者尤擅人物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