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五代是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開始,而真正拉開五代序幕的重要人物應該是黃巢。一場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敲醒了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的喪鐘。無數當世豪傑也在這場起義中接踵登場。
黃巢,曹州冤句縣人(今山東菏澤附近),家裡世代販鹽,史書說他善騎射,生性好動亂。多次進京趕考不第後無奈回家繼承家業販鹽。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響應王仙芝起義,追隨王仙芝轉戰山東、河南。乾符四年(877年)由於不滿王仙芝與朝廷和談與其分道揚鑣,自主創業,帥軍回到老家山東,不久攻陷鄆州、沂州,人數已經達到數萬人。黃巢乘勢又帥義軍打回河南與王仙芝部相呼應。這時,王仙芝兵敗身死,黃巢收編其餘下兵士攻陷亳州向淮南挺近。在淮南劫掠一圈後義軍已經發展非常壯大,乾符五年(878年)黃巢又率軍攻回河南,這時朝廷也派重兵在中原把守,雙方陷入僵持階段。而黃巢在江西與浙江的兵馬去屢屢被官軍打敗,黃巢乞降招安,詔命黃巢為右衛將軍,不滿意繼續造反。不過這時黃巢已陷入被動,不得不率軍經福建南下,越過南嶺乾符六年(879年)九月包圍廣州。黃巢兩次向朝廷求表為天平軍節度使和廣州節度使,都被朝廷回絕,震怒之下,黃巢命令圍攻廣州,僅用一天就攻陷廣州。這時黃巢軍已轉戰各地多年,這次佔領廣州,"欲據南海之地,永為巢穴" ,作為反抗唐朝統治的根據地。但在這一年,從春至夏,疫病大為流行,不少義軍將士染上了疫病,部下"勸請北歸,以圖大利" 。黃巢見在廣州難以持久,於是決定殺回中原地區。同年十月,黃巢率軍離開廣州,向西北進發,攻取了桂州(廣西桂林),控制了嶺南全境。廣明元年(880年),恰遇湘江水暴漲,義軍便乘數十隻大木筏順流而下,沿著湘江,穿過永州、衡州,攻佔了潭州(長沙)。又派尚讓進攻江陵,後在襄陽受阻,黃巢率軍順長江東走江西、浙江。在江浙一代黃巢義軍再次壯大又北上過淮河,乘官軍各路節度使各有私心,再次進攻山東、河南直逼關中。朝廷派重兵把守潼關,不過這時義軍整頓軍紀已勢不可擋。十二月五日義軍攻克長安,僖宗逃到四川。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巢進入太清宮。翌日,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並大赦天下。歷經6年終於實現當初的夢想。
然而在此後幾年,由於黃巢義軍自身缺乏執政基礎,內部矛盾嚴重,朱溫等手握重兵將領紛紛叛降,加之唐朝各地藩鎮藉機相繼勤王。於中和四年(884年)黃巢於陳州兵敗身死,結束了他輝煌的歷史使命。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討論幾個問題:
1、黃巢為什麼要造反?
第一當時社會狀況是基礎,我們說唐朝末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屍橫遍野,百姓很容易響應起義運動。
第二黃巢自身有很好的經濟基礎,可以快速組織一隻反抗隊伍
第三黃巢自己本身對權利的追求也是很重要的,他幾次進京趕考都落榜了,這就把通過科舉入士的道路給堵死了,只能彎道超車,想別的辦法追求權利。
第四史書記載黃巢喜歡舞槍弄棒,生性好動亂,再接以上條件,黃巢揭竿而起應該算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2、為什麼黃巢會攻入長安?
第一估計黃巢還是有很大的個人魅力的,這不僅體現在百姓對他的推崇,很多起義首領也願意追隨他,例如在王仙芝死後其手下將領尚讓就主動與黃巢匯合還推舉他為「沖天大將軍」,包括之前的龐勳手下也多有歸順。
第二當時的政治混亂與各藩鎮的各自為政給了黃巢太多次起死回生的機會。我們再回來總結一下,在王、黃剛剛起兵時規模還是非常有限的,朝廷馬上詔令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鎮軍討伐,宋威認總司令很快反叛得到控制,可是宋威在沒有確認義軍徹底被消滅的情況下急於向朝廷請功,解散五路聯軍,給叛軍很好的喘息機會,錯失了最好的平叛時機。等叛軍再度出現在洛陽附近的時候,規模已很難再迅速剿滅了,而當時又以王鐸為總司令派山南東道、邠寧、鳳翔軍前去迎戰可見當時藩鎮割據自保的情況之嚴重,在叛軍沒有觸及他們利益的時候各鎮是不會輕易出兵的。再有當黃巢率軍北上攻打襄陽受阻,被迫順江東走時,官軍也有很好的機會徹底瓦解叛軍,不過當時戰前將領劉巨容卻對他的手下說「國家多辜負別人,危險不吝嗇獎賞,事情平定就得罪,不如留下賊希望今後的幸福。」可見當時藩鎮與中央之間離心離德已多麼嚴重。不過這又再一次給了黃巢到江浙休養生息的機會。即便到了這時被中央委以重任的淮南節度使高駢還是很有實力與叛軍一戰的,可是高駢太愛惜自己的羽毛,他按病不出,叛軍所過之處都望風歸降,黃巢勢力大漲回進中原,鋒芒直逼關中。我們可以看到藩鎮一次又一次的讓唐朝中央失望。
說完藩鎮,再看看中央的問題,其實黃巢在攻破長安之前對自己信心也不是十分充足,先後多次與朝廷和談希望中央安排一個像樣的位置就行了,他最想的就是可以在老家附近割據一方,所以前後三次找人上表要做天平軍節度使,可中央權臣都沒有同意,退而求其次,在攻克廣州之前希望可以做廣州節度使,在嶺南做個土皇上,中央依舊沒有同意,只給了在中央眼皮底下辦事的虛職,這讓黃巢不得不橫下心直逼長安,這時朝廷再同意給天平軍節度使也是亡羊補牢了。再有就是由中央直屬控制的神策軍內部腐化已經非常嚴重,在鎮守京畿的戰鬥中幾乎沒有一絲作戰能力,被叛軍很快攻破,讓唐僖宗最後沒有一絲希望,只能逃亡四川。
第三黃巢都的指揮能力也應該得到認可,他對當時的割據情況洞察準確,率軍轉戰各地,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不斷的給隊伍輸入新鮮血液。而且應該說他對中國的地理知識還是玩的很通的,先後兩渡黃河、四渡長江途徑山東、河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多省完成了一次加強版的長徵,給圍剿軍隊造成很大麻煩。
3、黃巢最後失敗的原因?
應該說黃巢在攻克長安後犯了兩個戰略性的錯誤,第一沒有對逃往四川的唐僖宗進行徹底的打擊,讓名義上的唐王朝還有一絲生機,為後面各藩鎮勤王埋下伏筆。第二就是他也沒有安撫好各地的藩鎮,在沒有得到相應的利益情況下很難讓人家始終站到自己一邊。這兩個戰略性的失誤導致了以後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比如沙坨人的南下,朱溫的倒戈等等。最後在被迫退出長安,錯誤的圍攻陳州彈盡糧絕、軍心混散最後兵敗身死。
4、黃巢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黃巢起義歷時11年,雖然最終失敗,但對後世的影響不可不談。黃巢的軍事才能很值得後人稱道,他的流動作戰方針非常切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為後來的農民起義提供參照。此外,我們現在的一些民間習俗也與黃巢有關,比如正月十五掛紅燈籠,端午節門前要插艾草等,這些我們以後有機會再細聊。
就像《讀通鑑論》寫到:「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群盜,而群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雖然沒有直接亡唐,但他接下了唐朝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讓各地軍閥混戰從此明目張胆,不再顧及中央感受。他也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讓各路豪強紛紛在歷史的舞臺上登場亮相。黃巢的故事結束了,但因他而起的歷史亂局才剛剛開始。最後讓我們用黃巢自己的詩來體會當時他的心境,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混亂。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