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可以考證的胡姓文武狀元有以下幾位。
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東惠民)人,字周父,喜讀書,少有才學,善於文辭。北宋太宗大平興國三年(978)戊寅科狀元。後因上《河平頌》,議論時政,忤怒太宗,貶為殿中丞。後來,胡旦又上《平燕議》,建議出兵收復燕雲十六州,受太宗賞識,起為左補闕,復值史館,遷修撰,以尚書戶部員外郎身份知制誥。
胡礪(1107-1167),字元化,磁州武安人。生於遼天祚帝乾統七年,卒於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年五十五歲。少嗜學。天會閭,為金軍掠至燕,逃匿香山寺,與傭保雜處。韓昉見而異之,使賦詩以見志:他操筆立成,思致清婉。昉因館置門下,使與其子同受教育,自是學業日進。十年,公元1132年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改定州觀察推官,學校為河朔冠,學子常聚居數百。他督教不倦,經指授者,悉為場屋上遊。遷禮部郎中,典禮多所裁從。天德初,再遷侍講學士,同修國史。改刑部尚書,扈從海陵王至汴,得疾,卒。
胡礪,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學。天會間,大軍下河北,礪為軍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與傭保雜處。韓昉見而異之,使賦詩以見志,礪操筆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館置門下,使與其子處,同教育之,自是學業日進。昉嘗謂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裡,他日必將名世。」十年,舉進士第一,授右拾遺,權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觀察判官。定之學校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數,礪督教不倦,經指授者悉為場屋上遊,稱其程文為「元化格」。
皇統初,為河北西路轉運都勾判官。礪性剛直無所屈。行臺平章政事高楨之汴,道真定,燕於漕司。礪欲就坐,楨責之,礪曰:「公在政府則禮絕百僚,今日之會自有賓主禮。」楨曰:「汝他日為省吏當何如?」礪曰:「當官而行,亦何所避。」楨壯其言,改謝之。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1] 明朝文學家、內閣首輔,南宋名臣胡銓之後。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永樂十六年(1418年),胡廣去世,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諡文穆。明朝文臣得諡號,自胡廣始[2] 。明仁宗即位後,加贈太子少師 [3] 。胡廣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雜著》、《胡文穆集》等。
胡任與(?-1704年),字孟行,號芝山。康熙二十年鄉試得第一名,後屢試不第,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字孟行,號芝山。出生年不詳,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康熙二十年在江南鄉試得第一名,成為解元。三次會試不中。胡任輿好學上進,品行端正,雖科場屢試不第,毫不氣餒,終於大魁天下。取狀元後,充日講官。他恪盡職守,每次進講,聲若金石。康熙三十六年任會試同考官,取士公正。經多年充任日講起居注官後,仕至翰林院侍講。
胡長齡(1758-1814),字西庚,號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蘇省南通市)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享年五十七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魁天下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六年大考二等,提升為侍講學士,武會試副考官。乾隆六十年任國子監祭酒,並主試山東,後官至禮部尚書。為官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反對趨炎附勢,曾多次智鬥當朝權傾一時的和珅,表現了長齡的機智與不畏權勢。胡長齡一生唯嗜讀書,過目成誦,住京都時,每夜燃燭數寸,用以讀書,偏閱經史,工詩賦,史學造詣尤深。他才譽卓著,位「江東三俊」(馬有章、李懿曾)之一,與山陽汪氏合稱「汪經胡史」。由於勞累過度,不幸死於回鄉途中。胡長齡著作有《胡三餘堂存稿》等傳世。
胡長齡是通州名士,很有氣節。照封建朝考禮儀,殿試得中的進士都算是當朝宰相的門下。但是胡長齡深知和珅是個弄權枉法貪贓無厭的傢伙,作為狀元卻沒有去和珅處拜謁,和珅惱火透了,就讓胡長齡按規定當個翰林,一晾就是十年,說起來在京城當翰林,寫寫「應制詩」,或者「陪太子讀書」,名聲好聽,可是有面子沒裡子,胡長齡當了十年翰林。卻把自己的財物「典鬻殆盡」。一個朋友看他這樣可能活不下去,就在和珅做壽的時候,用烏賊魚的墨汁仿胡長齡的字體寫了一副壽聯送給和珅,並請一位侍朗對和珅說:「胡長齡又窮又病,沒一件好衣裳,不能親自來賀壽了!」和坤笑著說:「胡蠻子窮到這個地步了?」沒過幾天,朝廷就下詔任命胡長齡為山東學政。還是胡的這位朋友,仍用烏賊魚墨汁寫了一個謝帖趁和坤不在家時送到和珅府上去。後來和珅倒了臺,被抄家時發現朝廷大臣都與和珅有交往,惟獨沒有胡長齡的隻字片紙,因為用烏賊魚墨汁寫字,過一段時間字跡就會自行消失。就因為同和珅沒有牽涉,更顯鯁氣,胡長齡得到嘉慶皇帝的賞識,胡的官職逐步提升到禮部尚書。
胡長齡的文才、清名,得到世人稱道,南通人更引以為榮。上述故事中,胡長齡朋友出於好心瞞著胡拍和珅馬屁雖不足取,但說明一個無情現實:那就是窮京官縱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只憑舞文弄墨是活不下去,非得趨炎附勢不可,方可謀得一個實職差事那才有活路,怪不得古人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老老實實吃這份官俸也就夠可以的了。胡長齡的朋友為他謀得一個學臺實缺,就使他有了「活路」。但話得說回來,胡長齡到底是清官。當學政時行旌所至接受一點「程儀」,門生屬吏奉上一點「贄敬」是可想而知的,只要不違常規就行。按現代規定,款待上級官員也得備個「四菜一湯」嘛。記得早年從天寧寺北經過時,看見胡長齡狀元府的儀門,也不過像一般人家的「大門堂」一樣,並不顯眼。這正是一位清官的寫照。
胡上琛(1616~1646年)字席公,一字逢聖。先世鳳陽人
始祖從明太祖起兵有功,世襲福州右衛指揮使,遂為侯官人,寓居衙署。少能詩,通經史、兵法。年16歲,以蔭襲職。明隆武元年(1645年),朱聿鍵入福州嗣帝位,升上琛為都司僉事,命往江西聯絡義勇軍。再升御營坐營參將,署都督僉事、御營總兵官,進鎮國將軍。隨帝出徵至延平,兵敗汀州,帝遇害。上琛又赴贛州招援兵,中途亦散。乃還福州,再圖起兵,後見大勢已去,服毒自殺,時年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