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脾氣」不是壞事,但應對要講究策略

2020-09-25 初樂園


無論他的先天氣質如何,每一個孩子都會發脾氣。只不過有的發得多一些,有的少些。心理學的結論是:發脾氣是嬰幼兒正常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副產品。而且,「使孩子們容易大發脾氣的某些個性,比如敏感、堅韌、有決心和有創造性等等,都十分有益於孩子智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很明顯,在很多情形下,發脾氣是孩子正常的行為反應,是伴隨著孩子的能力、技能、社交、情感表達的發展一起發生的。孩子發脾氣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的家長怎樣去應對。掌握了這個思想,家長會主動自覺地運用本篇中提出的原則、策略和技巧,從而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適合於成長和發展的家庭教養生態環境。當然,在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中,也存在著「孩子把發脾氣當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家長,或其他代養的不當教養方式造成的。



孩子在1~2歲這個階段,你要做好他大發脾氣的思想準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發脾氣。只不過有的孩子多些,有的少些。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學會如何防止和承受孩子的脾氣。


一、孩子為什麼會大發脾氣?

你已經趕不及準時上班了,但是還有一隻鞋子找不到。你翻遍了鞋櫃,一邊還嘟囔著自己的這一天算是完蛋了。你漸漸地越來越煩躁,發瘋似找鞋子。鞋櫃裡的東西被你扔得到處亂飛。在惱怒當中,你衝出臥室,準備找個人來罵一通,於是你怒氣衝衝地一把拉開房門,門上的把手重重地撞在了牆上。就在你剛要開始大吼的時候,你的配偶站在了你的面前,提著你那隻找不到的鞋子,它是在你滿腔怒火時扔到床底下的。你感到十分尷尬。你注視著牆上被門把手撞出的凹痕,這是你大發雷哼所留下的永久紀念。這樣的情形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我們對壓力聽之任之的話,壓力就會隨時侵擾我們。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懂得如何在挫折當中保持平和的心態。


下面我們來看看,—個衝動的孩子渴望做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卻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把這樣的孩子,和一個阻止孩子、用武力硬把孩子從他的目標當中拉回來的權威人物,結合在一起加以考慮,你就能明白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孩子的大發脾氣。特別是如果你大吼大叫地對孩子說「不」猛然地把孩子拉回來的話,孩子不發脾氣才怪呢!

突然地大發脾氣,是嬰兒正常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副產品。孩子們是按照「只管去做」的原則來行事的。他們的欲望,總是比他們的智力和運動能力超前一步,這讓他們保持不斷地上進。他們需要堅韌的個性以激勵自己去徵服各種新的環境。發脾氣是孩子們,以及他們的父母為成長和學習而付出的代價


另一方面,發脾氣也是由於嬰兒發育過程中一種現實:智力和運動技能的發育比語言要快得多。在孩子能用語言進行表達之前,他早就懂得了他要的是什麼,以及他有怎樣的感受。由於此時他還不具備表達挫敗感的語言能力,他就只能以行動來表達——大發一通脾氣。不合邏輯的思維,也是造成脾氣發作的原因之一。孩子們還不能合理地推斷出,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他們想把方形的塞子塞到圓形的孔裡,想把方塊氫到圓球的頂上,想要讓小狗把剛才給它的餅乾(已經吃掉了)還回來。他們的想法與大人根本就不一樣:「既然媽媽能夠十分快樂地擺弄那把大刀子,為什麼我就不能用它呢?」當孩子的這些意願實現不了時,他時傾注在自己各種嘗試中的所有強烈情感,就會一下子爆發出來。



◎學步期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作用

首先,語言能夠支配情感和挫敗感。父母與他們的嬰兒,或大一點的學步期的孩子交談,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教孩子們說話。他們這是在使孩子具有應對挫折和強烈情感的本領。如果學步期的孩子在衝突發生時,已經會說一兩個詞的話,那麼他就常常會與你合作,因為這一兩個詞的說出,也能讓他對正在堅持的主張有了支配權其次,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脾氣。像有著高需求的嬰兒,有著強烈願望的兒童,以及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情感的人,也都很容易做出大發脾氣的行為,而這些基本上都是孩子的先天氣質,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們難以達到心境的平和,即一種能幫助人們從生活的諸多失敗中振作起來和恢復鎮靜的內心情感平衡。然而,他們卻始終存在著兩方面的情緒問題:比別人更容易揭開自己的情緒「蓋子」,而且一旦揭開了這個「蓋子」,就很難把它再蓋回去。


最後,使孩子們容易大發脾氣的某些個性,比如敏感、堅韌、有決心和有創造性等等,都十分有益於孩子智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作為父母,你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孩子的這些品性加以引導,使它們產生出讓人高興的結果。現在你已經懂得了,你那總是十分討人喜歡的孩子,為什麼偶爾會變得脾氣乖戾。下面我們就來教你如何阻止孩子發脾氣,以及當孩子發脾氣時如何正確處理。


後轉:如何防止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應付和預防稍大孩子的脾氣發作策略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大發脾氣的孩子?
    再小的孩子也有脾氣有性格,也需要情緒宣洩。可是,當年幼的孩子生氣大發脾氣的時候,很多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簡單粗暴地呵斥制止已經不符合現代育兒理念,而一味遷就慣縱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年幼的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講大道理他們理解不了,這時候,家長就需要有一些小技巧了。
  • 孩子愛發脾氣並不全是壞事,用這3個辦法應對,他會越來越優秀
    昨天早上,英子拼車送4歲的孩子上幼兒園,同車有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由於孩子沒睡醒滿臉不高興的樣子,英子叫他喝牛奶,他很煩躁的推開。英子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對老人說:「對不起,這孩子脾氣大,雖然教育的不少還是管不好」。老人一點也不在意,還微笑著說:「孩子發脾氣不全是壞事,至少他向你表達了他內心的情緒」。英子當時沒聽懂,回家後仔細琢磨,老人的話說的很有道理。
  • 孩子發脾氣就是壞事?正確看待發脾氣,讓暴脾氣小孩偃旗息鼓
    視發脾氣為洪水猛獸的家長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開開心心的,不要鬧情緒。一旦孩子有生氣、悲傷、憤怒等消極情緒,許多父母會極力避免這些情緒,妄想著壓制孩子的不良情緒,把孩子從情緒的漩渦拉回現實。比如,媽媽帶著孩子去商場,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非吵著要。
  • 孩子壞脾氣,如何應對?試試這幾個方法
    >受父母壞脾氣的影響如果家長脾氣不好,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那麼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也容易受父母影響,變得愛發脾氣。另外,如果家長沒有做到對孩子的承諾,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感到不滿,為了發洩情緒他們也會發脾氣。通過發脾氣有所得很多家長應對孩子發脾氣的方法就是妥協,一旦孩子有無理要求,只要他們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就能有所得。
  • 如何應對小孩子鬧脾氣
    但是,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大部分小孩子鬧脾氣並不是頑皮,或為了指使別人。他們生氣、大哭大鬧只不過是找不到詞來表達自己到底怎麼了。所以,作為家長的你必須保持冷靜,學會找出真正令他困擾的問題,才能迅速、有效地處理這一情況。
  • 如何回應孩子的氣話?這些應對策略你要提前懂
    之後,我也開始逐漸積累這方面的應對策略,以免再遇到這些讓人心力交瘁的「地雷炸彈」,如何拆彈也成了我經常研究的事情。 前兩天看咱們教養力加速營的課程,也同樣收到了媽媽的諮詢,問我孩子生氣的時候自己把自己關在了房間裡,然後衝她喊「你走開,讓我靜靜!」她應該如何回應?
  • 學齡期孩子的被動和無助,家長應對策略
    學齡期孩子的被動和無助,家長應對策略家長群2020年第3本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讀書筆記學齡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是黏著父母,而是表現得很無助。如果孩子之前並不是一遇到問題就退縮的話,那麼這就很可能是孩子遇到壓力或焦慮的徵兆
  • 當孩子的脾氣「遇見」你的情緒
    ,家長的錯誤回應方式之前和大家分享了關於孩子發脾氣的內容,也表示過孩子發脾氣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家長們值得開心的事。這期節目引發了很多家長的討論,有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態度。我看到有的家長留言說,希望我多分享一些孩子發脾氣的內容,所以今天檸檬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孩子發脾氣了,家長有哪些應對方式是錯誤的,要防止踩坑。
  • 女孩小時候有這3個「缺點」,根本不是壞事,家長應該慶幸才對
    那麼,如果家有女孩,家長們應該怎麼培養、教育孩子呢?首先要從孩子身上的特徵說起,如果你家女兒身上有這3個「缺點」,家長別動怒,因為這根本不是壞事!首先,會養成孩子自戀的性格,其次,孩子長大一點,還可能造成孩子「早戀」,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只要家長引導得好,這個特徵反而會變成優點。 第一,愛美的女孩懂得愛護、心疼自己,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吃虧。第二,這對於孩子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很有好處,現如今是個看重內在也看重外在的時代,優越的外在形象不僅有利於孩子社交,還有利於孩子將來的工作和戀愛。
  • 如何應對孩子的「壞脾氣」?孩子玩鬧不顧安全,大人該怎麼做?
    下課以後爸爸跟孩子說:不是我不教育其他的孩子,因為別人的孩子畢竟不是我的孩子,爸爸教育你也是為了你的安全,因為你現在的年齡自己拿捏不好分寸,如果你在玩耍的時候能控制好自己,別讓自己受到傷害,我也不會教育你。如果你不願意我教育你,那你以後做什麼事情我就不管你了行不行?這時我就把原本拉著他的手鬆開,可是他又說不行,緊緊拉著我的衣襟。面對孩子的壞脾氣應該如何處理?
  • 男生的難題「難搞女上司」應對策略
    這就需要知己知彼,首先,女生不發脾氣是不可能的,我們的目標是怎樣減少吵架,而不是永遠不吵架,因為吵架還有利於促進雙方感情。應對策略:男生應該不「頂撞」自己的「女上司」,就像是員工犯了錯,老闆訓話一樣,也和徐庶進曹營一般,默默無語,但是千萬不要和木魚一樣一直不說話。等她氣頭下去了,把生氣的事情繞開。「我請你吃你去你最愛吃的飯店吃飯吧!」 「說累了吧!我去給你買水,你歇一歇」 「我幫你拿包,我背你走吧」 需要男生自己主動付出,然後女友的氣快速消失。
  • 處事要講究策略——登門檻效應
    欲速則不達做事要循序漸進操之過急往往事與願違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它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孩子見到媽媽就「耍脾氣」?並不是孩子無理取鬧,原因很暖心
    有一點事不順心,歡歡就在媽媽面前「耍脾氣」。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歡歡媽媽很是無奈。「孩子這不是故意在為難我嗎?」看著孩子又耍脾氣了,歡歡媽媽無奈地和朋友們吐槽道。而朋友們則安慰稱「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一場,這很正常,我們家孩子也一個樣。」顯然,這種孩子見到媽媽就開始耍脾氣的行為舉動在生活中很常見,不過這也著實讓媽媽感受到了什麼叫「甜蜜的負擔」。
  • 身上有這四個特點的孩子,長大脾氣可能會很差,家長要想著糾正
    並不是一個人不會裝飾自己,就渾然天成,讓人感覺很直率。直率的人是帥性不是任性,是接受,不是讓別人承受。脾氣不好的人,跟直率的人是兩個概念。,只要稍微有一點不順她意思的地方,就「爆炸」,如果孩子有這種表現,家長就要當心了,放任是對孩子最好的摧殘,長大後她會無緣無故發的對人發脾氣,不僅越來越暴躁,還會嚴重影響孩子社交。
  • 孩子脾氣越來越壞,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有用
    「我兒子脾氣特別大,稍稍有點不順心,對大人拳打腳踢,真急起來還會摔東西。」「孩子一不高興,就賭氣不吃飯。」……這樣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孩的臉就像六月的天說變就變,上一秒還晴空萬裡,下一秒就狂風暴雨。其實,孩子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背後的原因,我們才能智慧地應對一個發脾氣的孩子。
  • 孩子發脾氣是好事?正視孩子的「壞脾氣」,讓家長輕鬆應對
    ,有助於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家長要允許孩子發脾氣。當然不是。孩子畢竟還小,幾乎沒有什麼情緒調節、控制能力,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不僅有損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家庭和社會關係。特別是當孩子通過發脾氣來對父母進行要挾的時候,那家長們就不得不管了。
  • 孩子脾氣差是原罪嗎?其實不是孩子的原因,應該家長來改正
    就比如我們鄰居家的孩子小寶他的性格是非常倔強的,在我們這個小區是出了名的,而且不管是誰對他都無法形成震懾作用,之前小寶的媽媽跟我說她帶小寶去超市買東西,不過小寶非要買冰淇淋來吃,其實給孩子買冰淇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過之前就是因為給孩子吃了冰淇淋,所以他下午肚子就非常的疼,這個時候媽媽就不想給小寶買冰淇淋了,但是小寶非要嚷嚷著要,這讓小寶的媽媽非常無奈,結果小寶為了能夠要冰淇淋,所以就在超市的地板上哭鬧了起來
  • 給產婦送禮物有講究,這2樣東西「惹人嫌」,別好心辦壞事
    1、鮮花有些人恐怕看到鮮花兩個字,有些不理解,平常有親戚朋友生病幹嘛的,送鮮花不是挺好的嘛,讓家人享受清新的空氣,還能心情愉悅,怎麼到了產婦這裡,反而不能送了呢?其實啊,這是因為產婦的身體比較虛弱,可能病房裡還有剛剛出生的小寶寶,有些小寶寶或者媽媽,可能會對花過敏,如此一來,不是好心辦壞事嘛。
  • 孩子總有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怎麼辦? 超詳細的應對策略
    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一個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這裡沒有靈丹妙藥,但卻有許多心理教育的原則和技巧。帶您探究孩子不聽話的種種表現、原因及應對措施,讓您能正確且自如地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有孩子的人都知道:你讓他這樣,他非那樣;你說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你批評他一句,他不是要殺人,就是要自殺;他們敢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家長束手無策。其實,不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是社會、家長和孩子都變了,可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卻沒有跟上這種變化,不適用了,傾聽一下專家的不同觀點,當你再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想法與感受。
  • 小學孩子躲入幻想的世界,家長應對策略
    小學孩子躲入幻想的世界,家長應對策略家長群2020年第3本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讀書筆記例如一個九歲的孩子,如果某一門成績很差而心生害怕,或者與家人發生了衝突,他就可能會故意裝瘋賣傻。如果身邊正好有可以玩耍的東西,他就會旁若無人地玩起來,與不同的玩偶、角色或機器人說話。通過打罵玩偶,或者陶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孩子可以釋放自己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