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他的先天氣質如何,每一個孩子都會發脾氣。只不過有的發得多一些,有的少些。心理學的結論是:發脾氣是嬰幼兒正常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副產品。而且,「使孩子們容易大發脾氣的某些個性,比如敏感、堅韌、有決心和有創造性等等,都十分有益於孩子智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很明顯,在很多情形下,發脾氣是孩子正常的行為反應,是伴隨著孩子的能力、技能、社交、情感表達的發展一起發生的。孩子發脾氣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的家長怎樣去應對。掌握了這個思想,家長會主動自覺地運用本篇中提出的原則、策略和技巧,從而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適合於成長和發展的家庭教養生態環境。當然,在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中,也存在著「孩子把發脾氣當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家長,或其他代養的不當教養方式造成的。
孩子在1~2歲這個階段,你要做好他大發脾氣的思想準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發脾氣。只不過有的孩子多些,有的少些。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學會如何防止和承受孩子的脾氣。
一、孩子為什麼會大發脾氣?
你已經趕不及準時上班了,但是還有一隻鞋子找不到。你翻遍了鞋櫃,一邊還嘟囔著自己的這一天算是完蛋了。你漸漸地越來越煩躁,發瘋似找鞋子。鞋櫃裡的東西被你扔得到處亂飛。在惱怒當中,你衝出臥室,準備找個人來罵一通,於是你怒氣衝衝地一把拉開房門,門上的把手重重地撞在了牆上。就在你剛要開始大吼的時候,你的配偶站在了你的面前,提著你那隻找不到的鞋子,它是在你滿腔怒火時扔到床底下的。你感到十分尷尬。你注視著牆上被門把手撞出的凹痕,這是你大發雷哼所留下的永久紀念。這樣的情形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我們對壓力聽之任之的話,壓力就會隨時侵擾我們。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懂得如何在挫折當中保持平和的心態。
下面我們來看看,—個衝動的孩子渴望做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卻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把這樣的孩子,和一個阻止孩子、用武力硬把孩子從他的目標當中拉回來的權威人物,結合在一起加以考慮,你就能明白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孩子的大發脾氣。特別是如果你大吼大叫地對孩子說「不」猛然地把孩子拉回來的話,孩子不發脾氣才怪呢!
突然地大發脾氣,是嬰兒正常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副產品。孩子們是按照「只管去做」的原則來行事的。他們的欲望,總是比他們的智力和運動能力超前一步,這讓他們保持不斷地上進。他們需要堅韌的個性以激勵自己去徵服各種新的環境。發脾氣是孩子們,以及他們的父母為成長和學習而付出的代價
另一方面,發脾氣也是由於嬰兒發育過程中一種現實:智力和運動技能的發育比語言要快得多。在孩子能用語言進行表達之前,他早就懂得了他要的是什麼,以及他有怎樣的感受。由於此時他還不具備表達挫敗感的語言能力,他就只能以行動來表達——大發一通脾氣。不合邏輯的思維,也是造成脾氣發作的原因之一。孩子們還不能合理地推斷出,他們的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他們想把方形的塞子塞到圓形的孔裡,想把方塊氫到圓球的頂上,想要讓小狗把剛才給它的餅乾(已經吃掉了)還回來。他們的想法與大人根本就不一樣:「既然媽媽能夠十分快樂地擺弄那把大刀子,為什麼我就不能用它呢?」當孩子的這些意願實現不了時,他時傾注在自己各種嘗試中的所有強烈情感,就會一下子爆發出來。
◎學步期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作用
首先,語言能夠支配情感和挫敗感。父母與他們的嬰兒,或大一點的學步期的孩子交談,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教孩子們說話。他們這是在使孩子具有應對挫折和強烈情感的本領。如果學步期的孩子在衝突發生時,已經會說一兩個詞的話,那麼他就常常會與你合作,因為這一兩個詞的說出,也能讓他對正在堅持的主張有了支配權其次,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脾氣。像有著高需求的嬰兒,有著強烈願望的兒童,以及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情感的人,也都很容易做出大發脾氣的行為,而這些基本上都是孩子的先天氣質,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們難以達到心境的平和,即一種能幫助人們從生活的諸多失敗中振作起來和恢復鎮靜的內心情感平衡。然而,他們卻始終存在著兩方面的情緒問題:比別人更容易揭開自己的情緒「蓋子」,而且一旦揭開了這個「蓋子」,就很難把它再蓋回去。
最後,使孩子們容易大發脾氣的某些個性,比如敏感、堅韌、有決心和有創造性等等,都十分有益於孩子智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作為父母,你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孩子的這些品性加以引導,使它們產生出讓人高興的結果。現在你已經懂得了,你那總是十分討人喜歡的孩子,為什麼偶爾會變得脾氣乖戾。下面我們就來教你如何阻止孩子發脾氣,以及當孩子發脾氣時如何正確處理。
後轉:如何防止孩子發脾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應付和預防稍大孩子的脾氣發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