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碗燕品牌價值超80億,燕之屋是怎麼做到的?
在消費升級的時代大背景下,高端食品、滋補品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如今,茅臺市值已然超越LV,成為「奢侈飲品」。在滋補品行業,東阿阿膠品牌價值超出百億元;而燕之屋碗燕也於2018年1月30日,獲得了中國品牌價值500強評審委員會評出的81.69億元的品牌價值,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燕之屋執行董事兼CEO李友全曾這樣總結:「1997年,黃健創立『雙丹馬』(燕之屋品牌的前身),中國燕窩才真正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行業。」至此,市面上開始大量湧現燕窩品牌,中國燕窩行業一步步走向產業化,國人數百年的燕窩消費習慣也在經歷著巨大轉變。
(圖:燕之屋品牌創始人及董事長黃健)
20年間,燕之屋有過巔峰也有過低谷,如今全面復甦昂首闊步,打造出了「碗燕」這一口碑產品。據阿里巴巴生意參謀數據顯示,2017年,燕之屋穩居天貓雙11「傳統滋補營養行業」銷量第一的寶座。
時間往前倒退20年……
燕之屋品牌創始人黃健,最早從事勞務輸出,做了一兩年,賺了一些錢。後來在妹妹的建議下改行做燕窩生意,正式進入燕窩行業。
然而,作為「新手」,黃健缺乏對燕窩特性的充分了解,他曾將第一批燕窩原料鋪在地板上曬乾,結果導致原料扭曲變形。無奈之下,只得進行了二次噴溼和模具定型的緊急處理。誰知這個作法竟成了創新,反向輸出到了印尼等地標準,現在進口的乾貨燕窩,就是用模具定型出來的。
逐步熟悉行業之後,黃健在廈門成立了「雙丹馬」品牌,設立專營專櫃,一舉打破了當時燕窩只在藥店銷售的單一模式。想吃燕窩的人,再也無須跑藥店或託海外親戚捎回。2002年,他又在廈門禾祥西路開起了第一家燕窩專賣店,「燕之屋」這三個字也正式誕生。
傳統幹燕窩行業,主要是較為純粹的銷售動作。「如何打破買與賣,通過中間環節來為品牌賦值?」黃健開始尋找突破口。
(圖:燕之屋廈門加工廠內)
成功的品牌更願意去做市場洞察。許多消費者並無法專業地進行燕窩挑毛、科學燉煮,在影響口感的同時,也造成了燕窩營養的流失。為此,黃健先是開設了「燕鮑翅館」,開始研發即食類產品,繼而又推出了保質期久、便於保存和運輸的瓶裝即食濃縮燕窩。
在黃健看來,只要解決好客戶的痛點,就會成為新的市場機會。在尋找突破的過程中,燕之屋在全國首創「專賣店+廚房」的經營模式,實現「現點、現燉、現吃、現送」的服務模式——這對燕窩行業來說是一次革命性的改變。
但就在燕之屋順風順水,發展到一個高峰的時候,突然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行業烏龍——「血燕事件」。2011年到2013年,燕窩進口被禁,行業舉目肅條、萎靡不振。燕之屋更是遭受重創,500多家門店,關掉了大半,還得賠付巨款。可以說燕之屋東山再起,是從負數開始的。
但無論形勢多麼危機,黃健卻從未想過放棄。他始終記得當年的那份決心:「我們同心協力做一款產品,只靠這款單品就能打遍天下。我們要做到工廠門口車水馬龍,讓經銷商們排隊提貨。
(圖:燕之屋明星產品——碗燕)
2012年,燕窩行業的劃時代產品「燕之屋·碗燕」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是燕之屋對更安全、更標準化產品的思考與追求。GMP製藥級工廠、純手工挑毛、醫藥級純化水、恆時恆溫單碗精確燉煮、高壓無膠封口、高溫短時反壓滅菌,一切都是為了最大限度保持燕窩的活性成分和營養不流失,讓燕窩保存得更好,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
而黃健當時所說的也得以實現,碗燕在2017年常常賣斷貨,貨車真的在工廠門口排起了隊伍。燕之屋用了四年的時間,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細數從1997年創業至今的每個階段,黃健始終在不斷洞察、不斷創新。先是從藥店「解放」出燕窩產品,再「解放」了消費者燉煮燕窩的雙手,更「解放」了他們對非標準化產品存疑的內心,開創了一個健康、安全、有品質保障的燕窩潤養新時代。
當然,與所有品類創新企業一樣,燕之屋碗燕絕非只做了單個方面的創新,而是一個系統的創新,從生產、管理、營銷到服務,這是無法被複製的成功基因。就像王老吉這樣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的超級大單品,也是誕生於從碗到罐的行業變革中,二者都實現了場景的重大突破。
燕之屋碗燕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內,營業收入迅速突破10億元。同樣的成績,當年的王老吉年花了整整10年時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某個階段,碗燕比王老吉更加成功。
一個曾到過頂峰的品牌一旦落回零點,想要不改變名頭、不跳轉行業,從頭來過已經是十分不簡單,而對像燕之屋碗燕這樣從負數開始的更是難上加難。但是燕之屋做到了,而且真正成為了行業傳奇。對市場的洞察讓它不斷創造出新的成功,經歷浮沉仍持續煥發出更為強大的品牌實力。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