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第一集推出時。葉問的名字在普通民眾裡人是陌生的,所以當時製片方特意在電影的海報裡打出「李小龍的師傅」這樣的字眼,借李小龍的名氣來推廣電影。當然經過一系列葉問的影視作品,葉問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
葉問一生最成功的有兩件事情,一件是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當時的武術界,最喜歡用的詞彙就是「化外高人」、「祖傳」、「武林秘笈」這些聽上去非常不著邊際的東西,加上當時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正在流行,也將武術神秘化。葉問卻十分討厭這種做法,他說:巧遇什麼奇人異士,授予特異功能,或是武林絕學,那是藉此欺騙門徒,宣傳自己的行為。葉問認為那樣的人,對功夫之法度,認識十分膚淺,只能利用這些故事裝神弄鬼、嚇人騙人而已。
葉問曾經在西式學校讀過書,學習過科技知識,所以可以用力學原理、人體結構學來解釋詠春拳。而不是一味地講「五行」、「八卦」、「相生相剋」這些玄而又玄的詞彙。這在當時也是非常先進的,這是對功夫武術的淨化,也是使詠春普及的一大原因。早期亦舒的小說裡,香港人家要把小孩送到海外讀書之前,必先讓他們去學詠春拳,以避免孩子在陌生的地方被人欺負,這既證實了詠春拳有廣大的市場,也說明詠春的實戰性可以以小勝大,以弱擊強。
隨著電影《葉問》《一代宗師》等影片的走紅,詠春拳再次成為大眾眼中的熱門武術。葉問另一件成功的事情是培養了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龍。李小龍在《葉問》系列裡就像是個高級背景,直到《葉問》4,李小龍這個角色才有了較為詳細的描寫。現實生活中,李小龍和葉問的關係也很微妙。說他們有矛盾吧,他們雙方都否認,說他們關係好吧,種種跡象表明似乎也不是這麼回事!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對師徒的關係,葉問本名為葉繼問,1892年生於廣東佛山。他家在佛山算是一個望族大戶,書香世家,因為是世家子弟出身,葉問喜穿深色長衫,人也是乾乾淨淨的,而不是像功夫片裡的武師那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而且葉問舉止斯文大方,談吐文雅有理,許多不認識他的人都當他是「掌柜先生」或是「私塾先生」,絕對想不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葉問個子矮小,只有1米63左右,但身體非常健壯,尤其前臂異常精壯,他走路飛快,既「身輕如燕」,又「一步千裡」。尤其葉問的那雙眼睛,目光炯炯,可以穿透人心的一切。葉問謙虛謹慎,為人低調,不喜歡張揚,從不自稱是詠春宗師或者掌門人之類,其他人如果以之相稱,葉問連說不敢不敢,所以他的弟子們,都稱他為問叔。
葉問對弟子的選擇非常講究,他經常對跟隨他學藝的徒弟們說: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固然困難,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更加困難。孟子說人生有三樂,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賢才教育之」,葉問正有此遺風。他曾經有一個徒弟叫郭富,葉問喜歡這個好學努力又有天分的徒弟,後來郭富失業,交不出學費就不辭而別,葉問親自去鄉下找到這個「窮學生」,繼續傳授他詠春拳術。而且將自己的所有拳譜讓郭富翻抄記錄了一遍,葉問一生教拳,從不掛牌,也不賣招生廣告,生源全靠口口相傳。他這樣做,是有目的的,就是表示「我不是開門做生意的,我有選擇學生的權利」,所以我們在《葉問》系列裡幾次看到葉問拒絕李小龍為徒,這裡面是有歷史真實的成分。
那麼李小龍是怎麼成為葉問徒弟的呢?直到李小龍的師兄梁挺後來透露,原來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葉問的朋友,所以李小龍才能在葉問手下學藝。1956年,16歲的李小龍正式拜入葉問門下,葉問初見李小龍之時,叫他做了幾套武術動作,葉問發現李小龍無法蹲下去,就立刻知道李小龍是扁平足,李小龍的雙腳天生有小缺陷,走路的時候有一點跛。一般人注意不到的,但葉問不是一般人,他是習武之人,對人體的骨骼和關節都有很深的了解。葉問一眼看出問題,笑言李小龍「走路時腳跟不到地,是短命相,所謂走路腳跟不到地乃「短命相」的傳言,其實民間早有這種說法,葉問以此作為笑談而已。但是他更擔心李小龍的性格,李小龍性子急,容易動怒,不肯吃虧,不僅在比武打架時不能輸,而且言語上也不肯吃虧,葉問覺得李小龍這種凡事不肯吃虧的性格會讓他在人生中吃更大的虧。
葉問非常反對自己的徒弟打架,他曾經多次對自己的兒子和徒弟說道:記住,黑社會的人才打架,他們打一次名氣大一次,我們是習武之人,打一次名氣壞一次。就算你打贏了,你還是輸了,因為你輸了名聲。而少年的李小龍非常爭強好勝,所以葉問斷言李小龍會折壽,沒想到這句話卻「一語成讖」。因為李小龍是個急性子,恨不得兩三天就把功夫練到家,葉問覺得李小龍性子太急,不利於內功的修煉,容易出事情。他有意讓李小龍學一些太極養生功夫,讓他不要急功近利,但是葉問還是十分器重李小龍,重點培養他,給他開小灶,那個時候他們的關係還是挺不錯的。李小龍也極具天分,而且練功勤奮,不缺課不偷懶,在葉問師傅的特別培養下李小龍的功夫突飛猛進。
後來因移民美國,並沒能學完所有的拳法,李小龍成名之後,在美國開武館,教外國人功夫。很多武林同行跑到葉問這裡告狀,說李小龍這樣有違背中華武術祖訓。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教外國人功夫有點忌諱。葉問聽到這些人來告狀,只是笑笑,難道自己的弟子教徒弟,還要向你們報告嗎?這些告狀之人沒有想到葉問是這個態度,葉問非常開明,他既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學習或演練其他門派的功夫,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的逆行,也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教授異族中國武術。
葉問看李小龍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其他人學過功夫,葉問認為這不是壞事,武術本來就應該集百家之長嗎。後來李小龍教外國人功夫,葉問也認為這不是壞事,這種思想在當時算是非常先進的了,沒有想到正是因為當時葉問有這種開明的精神,反而提高了葉問和詠春的知名度。現在全世界詠春拳門徒達到上千萬,葉問地下有知的話,可以自豪地說:自己的徒子徒孫遍布全世界。
李小龍和葉問也確實有過節。那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李小龍想讓師傅葉問把詠春木人樁法錄製視頻,帶回美國研究,其實這不算什麼事情,葉問甚至可以把這套功夫傳給李小龍,因為葉問就曾經叫徒弟郭富翻抄過拳譜。葉問並沒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些老舊的觀念,只是當時,兩個人的交流可能出現了問題。李小龍看到葉問還住這麼破舊的房子,自己現在能夠賺錢了。他本是好意,想送師傅一套房子。恰好這兩件事情一起說了,這讓葉問心裡會錯了意,你李小龍竟然企圖用房子來換取詠春拳的真傳,如果這個消息傳出去,葉問的面子往哪兒擱。葉問是一個非常清高的習武之人,聽到這裡,當然一口回絕了。那以後,師徒倆確實有一些不快,而且李小龍在美國創立截拳道,於是被一些以前的同門師兄弟視為「詠春叛徒」,認為葉問再也不會認他做弟子了。
所以有一次李小龍回香港拍電影時,他的一些朋友便跟他打賭:李小龍約不到葉問師父出來吃晚餐的。李小龍打電話給葉問,開門見山地問:「師父,我是小龍呀,我想問您一句,您到底認不認我小龍是您的徒弟呀?」李小龍這話讓葉問有些為難,如果回答「不認」,顯得小家子氣,也會傷了李小龍的心。若答「當然認啦」,又擔心其他人會說,就因為李小龍現在有名了,你就連一點骨氣都沒有了嗎?你就忘記他曾經想用房子買你的真傳了。於是葉問言簡意賅:「認不認隨你呀!」葉問以打太極的辦法,將李小龍打過來的拳又打了回去,李小龍聽了這話,當然說「認啊師傅」,然後邀請師父一起吃飯。葉問到了酒樓後,才知道李小龍是與人打賭自己會不會來?但是葉問並沒有生氣,他是個寬容之人,只是笑李小龍的孩子氣,這也算是葉問與李小龍之間的一件趣事。葉問事後確實對人說,他還是認李小龍這個徒弟的。
終究說到葉問也離不開李小龍,談到李小龍不得不提及師傅葉問,到底誰成就了誰?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說說你們的看法,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