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考試題都是以教材的例題、習題為背景,經過命題專家巧妙構思編擬而成,中考試題的權威性和導向性是由命題專家獨具匠心精心打造的,其思路和方法常具有類比遷移和拓廣探索性。數學學習中,適時地對課本的定理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提煉,形成模型,再利用模型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能縮短思考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創新創造能力。
筆者在教學勾股定理內容時,為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模型圖,給出下面這道題:
在△ABC中,AD⊥BC於D,求證: AB-BD=AC-CD=AD.
這是一道無圖題,蘊含分類圖,圖有兩種可能,如圖1、圖2.
題中有垂直且有線段的平方之間的關係,自然想到勾股定理.將圖形看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兩個直角三角形的公共邊,便能得證.
即由AD⊥BC,得 AB -BD =AD ,AC -CD =AD ,
所以AB-BD=AC-CD=AD.
這個模型圖在初中數學中應用廣泛,我們把這兩個圖形形象地稱之為「雙勾模型」.
例1.△ABC中,AB=AC,∠B=2∠A,求證:AB -BC =AB·BC
解析:此題看似比較難,有兩邊平方但沒有直角三角形,聯想雙勾模型,作BD⊥AC於D,作∠ABC的角平分線交AC於E點,易得∠BEC=2∠A=∠C,所以BE=BC,於是DE=CD,
利用雙勾模型結論可得AB -BC = AD -CD=(AD+CD)(AD-CD)
=(AD+CD)(AD-DE)=AC·AE=AB·AE . ①
因為∠ABE=1/2∠ABC=∠A,所以AE=BE=BC. ②
把②代入①得AB -BC =AB·BC
評析:遇到兩邊平方差(但不在直角三角形中),可以考慮作垂線構造直角三角形,利用雙勾模型結論解題。
例2.如圖,在△ABC中,AB=15,BC=14,AC=13,求△ABC的面積.
某學習小組經過合作交流,給出了下面的解題思路,請你按照他們的解題思路,完成解答過程.
(1)作AD⊥BC於點D,設BD=x,用含x的代數式表示CD=________
(2)請根據勾股定理,利用AD作為「橋梁」建立方程.並求出x的值;
(3)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長,再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4)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a,b,c,
這一公式稱為海倫公式.請你用海倫公式驗算所求三角形面積是否正確.
【分析】(1)直接利用BC的長表示出DC的長;
(2)直接利用勾股定理進而得出x的值;
(3)利用三角形面積求法得出答案;
(4)直接求出p的值,再代入公式求出答案.
【解答】(1)∵BC=14,BD=x,∴DC=14﹣x,故答案為:14﹣x;
(2)∵AD⊥BC,∴AD=AC﹣CD,AD=AB﹣BD,
即利用雙勾模型基本圖形1的結論,AC﹣CD=AB﹣BD= AD
∴13﹣(14﹣x)=15﹣x,解得:x=9;
故(3)中計算正確.
評析: 本題求面積實際上是求一邊上的高.利用雙勾模型圖1求出BD的長,然後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高AD的長.
例3.閱讀理解:如圖1,我們把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叫做垂美四邊形.垂美四邊形有如下性質:
垂美四邊形的兩組對邊的平方和相等.
已知:如圖1,四邊形ABCD是垂美四邊形,對角線AC、BD相交於點E.
求證:AD+BC=AB+CD2
證明:∵四邊形ABCD是垂美四邊形,∴AC⊥BD,
∴∠AED=∠AEB=∠BEC=∠CED=90°,
由勾股定理得,AD+BC=AE+DE+BE+CE,
AB+CD=AE+BE+CE+DE,
∴AD+BC=AB+CD.
拓展探究:
(1)如圖2,在四邊形ABCD中,AB=AD,CB=CD,問四邊形ABCD是垂美四邊形嗎?請說明理由.
(2)如圖3,在Rt△ABC中,點F為斜邊BC的中點,分別以AB,AC為底邊,在Rt△ABC外部作等腰三角形ABD和等腰三角形ACE,連接FD,FE,分別交AB,AC於點M,N.試猜想四邊形FMAN的形狀,並說明理由;
問題解決:
如圖4,分別以Rt△ACB的直角邊AC和斜邊AB為邊向外作正方形ACFG和正方形ABDE,連接CE,BG,GE,已知AC=4,AB=5.求GE長.
【分析】拓展探究:(1)由AB=AD,CB=CD即可知直線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據此可得;
(2)由F為斜邊BC的中點知AF=CF=BF,結合題意得AD=DB、AE=CE,從而得出DF⊥AB、EF⊥AC,根據∠BAC=90°即可得出答案;
問題解決:連接CG、BE,證△GAB≌△CAE得∠ABG=∠AEC,結合∠AEC+∠AME=90°知CE⊥BG,由定義得四邊形CGEB是垂美四邊形,根據CG+BE=CB+GE將相關長度代入可得答案.
【解答】拓展探究:(1)四邊形ABCD是垂美四邊形,
理由如下:∵AB=AD,∴點A在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上,
∵CB=CD,∴點C在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上,
∴直線AC是線段BD的垂直平分線,
∴AC⊥BD,即四邊形ABCD是垂美四邊形.
(2)四邊形FMAN是矩形,
理由:如圖3,連接AF,
∵Rt△ABC中,點F為斜邊BC的中點,∴AF=CF=BF,
又∵等腰三角形ABD和等腰三角形ACE,
∴AD=DB、AE=CE,∴由(1)可得,DF⊥AB,EF⊥AC,
又∵∠BAC=90°,∴∠AMF=∠MAN=∠ANF=90°,
∴四邊形AMFN是矩形;
問題解決:
連接CG、BE,
∵∠CAG=∠BAE=90°,
∴∠CAG+∠BAC=∠BAE+∠BAC,即∠GAB=∠CAE,
∵在△GAB和△CAE中,AG=AC,∠GAB=∠CAE,AB=AE,
∴△GAB≌△CAE,∴∠ABG=∠AEC,
又∠AEC+∠AME=90°,∴∠ABG+∠AME=90°,即CE⊥BG,
∴四邊形CGEB是垂美四邊形,
∴CG+BE=CB+GE,
∵AC=4,AB=5,∴BC=3,CG=4√2,BE=5√2,
∴GE=CG+BE﹣CB=73,∴GE=√73.
評析:本題垂美四邊形圖形可看成兩個雙勾模型圖(1),若利用雙勾模型圖的結淪很容易解決,這也體現了利用模型圖給解題帶來的簡便.
例4.(1)( 阿波羅尼斯定理)如圖1,平行四邊形ABCD中,AC、BD是兩條對角線,求證:AC+BD=2(AB+BC).
(2)如圖,PT是△PQR的中線,已知:PQ=7,QR=6,RP=5.求:PT的長度.
【解析】(1)證明:作AM⊥BC於M,DN⊥BC於N,如圖1所示:
∠AMB=∠DQC=90°,AD=MQ,
由平行四邊形ABCD,得BC=AD=MQ,AB=CD,
由基本圖形1,可得AB-BM=AC-MC①
由基本圖形2,可得DC-CQ=BD-BQ②
① +②AB-BM+ DC-CQ=AC-MC+ BD-BQ
AC+ BD =AB-BM+ DC-CQ+MC+BQ
=( BQ-CQ )+( MC -BM )+AB +DC
=BC·(BQ+CQ)+BC·(MC-BM)+AB +DC
= BC·(BQ+CQ+MC-BM) +AB +DC
=2BC+2AB
(2)解:延長PT至S,使得PT=TS,連接QS,RS,如圖2所示:
∵PT是△PQR的中線,
∴QT=RT,∴四邊形PQSR為平行四邊形,
∴PQ=RS=7,RP=QS=5,
由(2)得:PS+RQ=2(PQ2+ PR),
∴(2PT)+6=2(7+5),∴PT=2√7.
評析: 題中出現了線段之間的平方關係,易聯想到勾股定理,為此作高構造直角三角形,形成了雙勾模型圖,利用這個模型圖即可完成證明.
三角形版阿波羅尼斯定理:三角形兩邊平方的和等於所夾中線及第三邊之半的平方和的2倍.
如圖,AD為△ABC中線,則AB+AC=2(AD+BD).
例5. 已知,如圖1,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三點A、B、E在同一直線上,連接AG和CE,
(1)判定線段AG和線段CE的數量有什麼關係?請說明理由.
(2)將正方形BEFG,繞點順時針旋轉到圖2的位置時,(1)中的結論是否成立?請說明理由.
(3)若在圖2中連接AE和CG,且AE=2CG=4,求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的面積之和為______.(直接寫出結果).
【分析】(1)根據正方形的性質可得AB=CB,BG=BE,∠ABG=∠CBE=90°,然後利用「邊角邊」證明△ABG和△CBE全等,再根據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即可得證;
(2)先求出∠ABG=∠CBE,然後利用「邊角邊」證明△ABG和△CBE全等,再根據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即可得證;
(3)連接AC、EG,設AG、CE交點為H,根據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可得∠BAG=∠BCE,然後求出∠CAH+∠ACH=90°,從而證明得到AG⊥CE,再根據勾股定理求出AC2+EG2=CG2+AE2,然後根據正方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平方的一半求解即可.
【解答】(1)AG=CE.
理由如下: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中,AB=CB,BG=BE,∠ABG=∠CBE=90°,
在△ABG和△CBE中,AB=CB, ∠ABG=∠CBE=90°,BG=BE,
∴△ABG≌△CBE(SAS),∴AG=CE;
(2)AG=CE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中,AB=CB,BG=BE,∠ABC=∠EBG=90°,
∵∠ABG=∠ABC+∠CBG,∠CBE=∠EBG+∠CBG,∴∠ABG=∠CBE,
在△ABG和△CBE中,AB=CB, ∠ABG=∠CBE,BG=BE,
∴△ABG≌△CBE(SAS),∴AG=CE;
(3)連結AC,EG,AE,CG, 由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BEFG,得
AB=CB,BG=BE,∠ABC=GBE=90°,
∴∠ABG=∠CBE, 可得△ABG≌△CBE, ∴∠BAG=∠BCE.
從而∠CAH+∠ACH=∠CAH+∠ACB+∠BCE=∠CAH+∠ACB+∠BAG=90°,
即AG⊥CE.
由雙勾模型圖1及例2,易推得CG +AE =AC +EG,
由AE=2CG=4,得CG=2,∴AC +EG =2 +4=20.
因此,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之和為
AB +BE =1/2(AC +EG )=1/2×20=10.
評析: 題中「正方形的母子圖」中有一個重要的結論:AG與CE既相等,又垂直.由垂直,聯想到雙勾模型圖,便能順利解答.當然,解本題時,若有例3的模型圖在心中,就更易解答.
解題反思總結:
幾何與圖形領域中存在著很多基本圖形,每一個基本圖形都可視為一個幾何模型,它的性質、研究方法對其他較複雜幾何圖形性質的探究具有重要的導航作用。在具體的情境中加強對基本模型的研究,並讓學生慧眼視圖,從複雜圖形中找出基本模型,利用模型解決相關問題,強化模型解題的思維方法,積累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
近幾年的中考數學試卷,加大了對幾何圖形性質探究問題的考察力度,以檢測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所以,在幾何與圖形的課堂習題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引導學生大膽嘗試聯想,變化問題的條件和結論,將圖形的結構重組與更新,探索條件(或圖形)變化中不變的結論,或不變的條件而變化的結論,建立基本幾何模型,打開思維的大門,提升學生的推理猜想能力、創新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