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黨建篇(摘要)
在福建這塊充滿激情的熱土上,習近平同志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探索奮鬥了17年半,在改革、開放、發展、黨的建設等一系列重大領域,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1992年出版的《擺脫貧困》,是習近平寧德兩年艱苦工作生涯的全面寫照。
在福建,許多曾經與習近平共事過的幹部說起他,都會談到,「人民」二字是習近平提起次數最多、頻率最密、場合最多的詞。
習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調研時,當地老百姓拿出艾葉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熱乎乎的湯汁,衝進打散的生雞蛋裡,再加些白糖攪拌一下,這是當地招待貴客的「最高禮節」。工作人員擔心習近平喝不慣,連忙阻止。習近平擺擺手說:「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覺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離了。」他二話不說端起碗把艾葉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興,一下子就和他熟絡了起來。
習近平母親齊心和妻子彭麗媛來寧德看他時,他不要公家接待,就在宿舍簡單搭個爐灶,一家人自己做飯吃。大家還看到彭麗媛挎著菜籃子去行署前面的菜市場買菜,生活跟普通幹部家庭一模一樣。
一次會議上,針對有幹部提出清房問題牽涉面太大的問題,習近平明確指出就是「要緊緊盯住四百多名處級幹部」。他對時任寧德地區紀委副書記張經喜說:「你們是願意得罪兩三千名的幹部,還是閩東二百七十萬的人民?」從他的這一提問中,張經喜剎那間領悟到這位年輕書記懲治腐敗的銳氣和決心,心中原有的些許猶豫頓時一掃而空。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對青年幹部的一番話讓大家感到十分溫暖:對青年幹部既要熱情愛護,又要嚴格要求;既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優點,又要熱忱幫助他們克服缺點。
廣為閩東幹部熟知的是,習近平提倡念好知、舉、用、待、育的「人才經」。他說:「幹部問題就跟擺棋子一樣,要擺得恰當,發揮最佳效果,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影像
在羅源縣霍口鄉湖光村,羅源巡檢站「黨員女子服務隊」正在教畲家留守老人如何安全用電。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實踐
坦洋要當「領頭羊」
福建日報記者 蘭鋒 鄭昭 李向娟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990年5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即將赴任福州,專門選擇在福安市社口鄉坦洋村進行交接。
以「坦洋工夫茶」聞名的坦洋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閩東工作時的農村黨建聯繫點。
1988年—1990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先後四次來到坦洋村。「習書記當年對坦洋村黨建工作和生產發展極為關心,每次來都詳細了解各方面情況,指導我們抓黨建促發展。」村主任胡晨潮回憶說。
在習近平的推動下,寧德地委提出「閩東學『三洋』(福安社口鎮坦洋村、福鼎疊石鄉竹洋村、古田鶴塘鎮西洋村),要求坦洋要當「領頭羊」。
習近平的囑託牢牢印在全村幹部群眾的心裡。村支書李欽說:「我們一刻也沒忘記當年習書記的囑託,腳踏實地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新面貌。」
27年過去了,坦洋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茶山綠了,茶農富了,成為全國、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生態文化村……
黨員帶頭,打破「祖宗山」
盛夏時節,沿著潺潺的坦洋溪傍山而上,四面青翠的茶山環繞,穿過矗立著的 「坦洋歷史文化名村」牌坊,沿街茶莊茶店鱗次櫛比,一座座古民居古樸莊重,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茶香……
30年前的坦洋村卻不是這樣。全村500多畝茶場,小茶、菜茶、福雲6號等幾個品種,農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村支部在村民中沒有威信。
當年的村支書劉智勇記得,1988年的採茶季,他第一次在村裡見到了習近平。
「習書記和村民拉家常,實地察看。他和黨員幹部說,要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發揮示範作用,帶頭打破『祖宗山』,把荒山開墾利用起來種植茶樹。」劉智勇回憶說。
這番話,給村裡的黨員幹部帶來不小的震撼,並陷入深深的思考。
坦洋村四面環山,資源豐富。可村民們認為,「祖宗山」動不得。
打破「祖宗山」,開發「祖宗山」,習近平提出了大家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
「走,上山!」村黨支部下定決心,帶領30多名黨員扛起鋤頭上山開荒,幾個月就開出700多畝新茶場。
「第二年,我們就有收成了。」胡晨潮說。
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村民們的態度轉變了,紛紛上山開荒種茶。
林茂清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家開出五六畝茶場,比原有茶場的面積翻了好幾倍。
茶產量上去了。下一步怎麼辦?
劉智勇的父親劉少如,是村裡的老大隊長。他牢記習近平說要積極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話,帶頭辦起福安市第一家村集體企業——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葉公司,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實行「產購銷」一條龍服務。
到1989年,公司年產值數百萬元,村集體、村民收入各二三十萬元,上交國家稅收十多萬元。村裡出現了「萬元戶」。
「我們家的年收入達到兩三萬元,有錢後還蓋了新房。」林茂清說。
劉少如還受邀到行署會議廳向地直機關副科長以上幹部作報告,講述如何帶領村民發展茶產業脫貧致富的經歷,大家都說這是「山雞飛上鳳凰臺」。
結對幫扶,「坦洋工夫」紅起來
1989年9月,坦洋村被評為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
劉智勇回憶說:「習書記得知後和我們說,經濟搞上去了,黨員的理想信念、先鋒模範作用,只能強化,不能削弱,要鼓勵先進幫扶後進,多宣傳品牌,『走出去』才有更大發展。」
1990年,10多位村民嘗試「走出去」,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開設茶莊,把「坦洋工夫」品牌向全國推介。
「第一批走出去的人,現在一年都有近百萬元的收入。」胡晨潮說。
留下的人,也沒有停滯不前。
2006年,福安市把茶業作為民生產業,實施發展壯大茶產業的「五個一工程」,恢復打造中國歷史名茶品牌「坦洋工夫」。2007年,「坦洋工夫」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村黨支部敏銳地意識到,「坦洋工夫」紅茶發展的機遇要來了。在村黨支部籌劃下,致富能手李欽與村民林茂清結對子,共同開設「坦洋工夫」紅茶作坊。
「一年能有500—1000公斤的產量,銷路不愁,兩個人一年能賺十來萬元。」李欽說。
同一年,坦洋村黨支部與福安市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組織成立閩東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坦洋新味茶葉專業合作社,採用「龍頭企業+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使用化肥、統一鮮葉收購、統一生產加工、統一組織銷售。
如今,坦洋村全村擁有茶廠(家庭作坊)35家,茶點(茶行)18家,以發展「坦洋工夫」紅茶為主。2016年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村集體收入21900元。
牢記囑託,爭當發展「領頭羊」
「習書記當年指導我們在提高茶葉產量的同時也要注重質量。」李欽回憶說,近年來,村黨支部積極探索如何提高茶葉質量。
為改變茶葉品種單一的現狀,李欽再次第一個「吃螃蟹」。去年,他試種新品種金牡丹,採摘下的茶青一公斤能賣到30元左右,是舊品種的5倍左右。
新品種大受市場歡迎,林茂清再次成為李欽的合作夥伴。「新茶有時要做到後半夜才出廠,茶商在外面等,一出廠立刻拉走。」
林茂清說,去年銷售額接近200萬元,年收入提高到20萬元。
緊接著,坦洋村還引種了金觀音、黃觀音、丹桂、黃旦等優良烏龍茶品種,改良村茶品種結構。
「目前,村集體所有的50畝茶園正在改造,爭取兩年內完成,再帶動群眾進行品種改造。」李欽說。
今年,坦洋村黨支部與寧德檢驗檢疫局第二黨支部結成黨建共建單位,以黨建促共建,以共建促質量、促品牌、促出口、促增收。
「我們將發揮共建優勢,幫扶坦洋村獲得綠色食品、有機認證等第三方認證,指導村集體所有的400多畝茶園作為無公害茶園建設示範基地,由村兩委班子分片承包,帶頭示範,力爭年底前全村無公害茶園面積達到70%以上。」李欽說。
李欽說:「我們正努力把坦洋村打造為集生活居住、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觀光、旅遊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村,真正成為閩東農村發展的『領頭羊』,不辜負習總書記的期望。」李欽說。
反響
不忘初心 砥礪前行
福建日報記者 林蔚 吳旭濤
福建日報長篇通訊《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黨建篇》7月13日刊發後,省內外媒體紛紛轉載,在我省廣大幹部群眾和網友中引起熱烈反響。
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他身上明確體現
原寧德地委政研室調研員李金煊:看完《山海情懷 赤子初心》,其中的很多事例讓我想起了當年工作的情景。習總書記主政寧德時,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他身上體現得非常明確,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許多好思想、好傳統、好做法。
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方祥: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圍繞黨建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特別是他在工作中體現出的為民情懷,讀來特別親切,催人奮進。
他抓黨風廉政建設是一以貫之的
原福鼎縣紀委副書記洪恆針:在閩東工作時,習近平雖然年輕,但問題看得深。比如,抓清房工作,恰恰是對幹部的關心和愛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引向深入。全體黨員幹部一定要牢記囑託,不忘初心,多為人民做好事、辦實事。
省紀委第三紀檢監察室副主任吳國輝:習近平總書記抓黨風廉政建設是一以貫之的,既善始善終,又善作善成;既敢管敢嚴,又真管真嚴。福建是習近平總書記黨建思想的實踐源頭之一,我們要常學常新,推動從嚴治黨邁上新臺階。
持續深化社區黨建工作
福州鼓樓區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這幾年來,軍門社區努力踐行2014年11月習總書記前來調研時對社區治理創新提出的要求,持續深化「135」社區黨建工作,打通居民訴求的「綠色通道」,努力建設幸福家園。
為習總書記的為民情懷點讚
新福建客戶端網友「夏天」: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深入基層調研,傾聽群眾聲音,心裡裝著百姓,詮釋著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點讚,致敬!
近日,97歲高齡的復員老軍人廖鴻春(左一)給上杭縣的紀檢監察幹部講紅軍長徵時期的革命故事。林善傳 攝
永春縣桃城鎮豐山村黨員服務點工作人員(右)到群眾家中免費維修沼氣灶。 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
在寧德富發大灣養殖基地,水技站黨員服務隊教養殖戶如何防治常見魚病。 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