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是山的世界,在這綿延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地方很特別,這裡不僅山高路遠,幾近與世隔絕,更因其海拔之高、地勢之險,即便當地人也「能不去則不去」。
這個地方就是方前鎮施家莊村巖門自然村。
它地處800多米海拔的群山之上,村莊三面垂直落差300多米,懸崖峭壁,懸空而建,仿如空中樓閣。多少年,村民們苦於環境,窮在路上;多少人,渴望逃離,憧憬山外。這種「想走走不了、想留留不下」的窘迫深深地困擾著巖門人。
時移景易。這個他們曾經嘆苦叫窮的地方,一夜之間因為旅遊而成了網紅:海拔高,成了看雲海的好去處;地勢險,成了有看頭的好地方;道路艱,成了探險者的好選擇……
由此,它就有了一個特別形象的「藝名」——懸崖村!懸崖村的橫空出世有它什麼樣的機緣?背後的推力又是什麼?縣融媒體中心《牢記總書記囑託 建設重要窗口》欄目組記者專程前往探訪,感受它「變」的速度,「變」的力度……
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磐安調研。總書記的指示給了我們方向,也給了我們方法,如春風吹拂大地,激發了磐安人民向「生態富民」春天進發的信心和豪情。大山深處的巖門村也不例外,甚至,他們表現得比誰都要積極、主動,因為,他們內心的渴望比誰都要強烈。
不堪回首,十幾年前,這個村還是另外一副「面孔」,一個雜草叢生、泥濘滿地的閉塞落後的樣子。「那時村裡連水泥路都沒有,通往村外需走三個多小時的泥濘山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們基本沒有收入來源,過的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回憶起曾經生活的歲月,施家莊村村委會副主任王福壽記憶猶新,「那時候的生活真讓人無奈、洩氣。我曾無數次抱怨為什麼我們村裡的路是那樣的?為什麼我要住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山村……」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4年,巖門村舉全村之力修起了一條通往仙居的機耕路;2007年,抓住「康莊工程」機遇,澆築了通往方前集鎮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民的生活變了。村裡陸續有人買了車;村民們趕集方便了。最為關鍵的是,村裡出產的毛竹、四季豆、高山玉米,也有人收購了。
這些在其它地方看來平常簡單的事情,對巖門村來說卻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通路,改變的不僅僅是村子的交通條件,改變的還有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的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因為不通路,我們不得不靠山吃飯,我們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通了路之後,我們造了新房、買了車子,也認識了外面的新世界。」王福壽笑著說。
通路帶來了立竿見影的變化,但這些變化都只是淺表層面的,其更深層的變化還在後面,村民們誰也想不到,他們這樣的村,有朝一日還能成為旅遊特色村。
去年,方前鎮舉行「希望的田野·春之約」旅遊節慶活動,「懸崖村」迅速在網上走紅,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村中最多一天接待了一千多名遊客、近百輛越野車輛。
「記得有一天,一個上海的摩託車隊來到村裡,他們騎車的聲音響得像飛機一樣!」村裡老人看到新事物都覺得稀奇,更讓人高興的是,村民種植的農特產都被搶購而空。「從去年開始,兩三個月時間來巖門的人,就比過去10年都多!」村民蔡大爺激動地說。
巖門村「紅」了,「紅」得那麼突然,又似乎「紅」得那麼在情理之中。
旅遊是一種獵奇的活動,遊客們期待的是一種不同的文化心理衝擊。巖門村很有特點,山重水複,生態良好,村落奇險……這樣的村莊,只要給它一個機會和支點,「走紅」是必然的。
磐安旅遊的全域化發展就是巖門村一個機會,方前鎮重視旅遊開發就是巖門村一個支點。近年來,方前鎮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抓住詩畫田園、高山遠水兩大元素,以「戲迷小鎮、希望田野」為旅遊開發主題,全域化發展鄉村旅遊,喚醒了方前這片土地,激活了方前這片山水。
巖門村是方前鎮發展鄉村旅遊重點打造的「浙中川藏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這條路,起自「大科線」連接點,終於巖門村。它有「川藏線」的險,又有江南大山的奇。一路上風景無限,一路上險峻雄奇,一路上氣象萬千。
時下,每逢周末,前來巖門村的遊客絡繹不絕。原生態的村口公園隱掩在雲海中,宛如仙境;突兀的懸崖瀑布,奇幻險闊;還有那蘑菇巖、寶劍巖、船石,巍峨林立……遊客們驚嘆於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嘆於這片原生態的世外美景。
「我是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巖門村的,這裡遠離城市,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氧吧』,一路驅車過來,感覺真的很好。」來自義烏的遊客駱劍鋒說,「尤其是經歷了今年的疫情,我們更嚮往生態好、風景美、空氣品質高的地方。巖門村真的是一個生態美麗的好地方。」
北方小夥呂嘯對江南風光更好奇,他樂不可支地告訴記者:「我們七八個人,就是奔著『網紅村』的名號來的。原先只是在抖音上看到南方的田園風光,今天來到這裡,仿佛走進了『天空之城』,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內心一片寧靜。」
炊煙嫋嫋,霧靄朦朦。黃昏後的暮色,月色下的庭院,煙火中的巖門村,和諧恰好地隱匿在大山深處,成了一道風景,更是一種生活。
旅遊的神奇恰在此處。這條曾經為村民們詬病的路,因為旅遊,它成了村民們的致富路。
生態的魅力恰在此處。這片曾經不為山外所知的山水,因為生態,它成了旅遊的「桃花源」。
「自家的老危房翻了新,不出門就能吃上『旅遊飯』,哪裡還用得著外出打工。」連日的雨,使得巖門村的青山愈發青翠,空氣中瀰漫著森林的氣息。一大早,村民任愛連就在家裡忙活開了,擇菜、洗菜、生火、整理碗筷……精心準備著遊客預訂的午餐。
隨著懸崖村名聲的擴大,家鄉旅遊的發展,一些曾經外出的巖門人選擇返鄉從事旅遊業。任愛連就是其中之一,此前她一直在方前鎮上做木板生意,今年5月回到家中,開辦了一家民宿,起名為「懸崖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村子就在大山裡,有大量的山裡貨、農產品,我們就主打農家菜餚。」任愛連懂得農家樂經營之道,也懂得了大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巖門村這些過往他們認為的窮根:天險般的村落環境,盤旋彎曲的通村道路、茫無邊際的大山,從旅遊的角度和遊客的眼光去看,一切都成了旅遊的特色和資源。一個「懸崖居」的名稱起得是那麼的豪邁,一餐「農家菜餚」燒得是那麼的自信。
如果說,巖門村的「走紅」是因為懸崖村特色的話,那它的火就應該是這份「農家菜餚」了。這裡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無汙染的環境,加之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種出來的菜別有一種味道,捕起來的魚別有一種鮮美,養出來的雞別有一種滋味……當這些自種的蔬菜、自捕的魚蝦、自養的雞鴨,經過農家土灶的烹燒,成了遊客稱讚的菜餚時,山也就有了味道了,水也就有了聲音了。
這種味道和聲音,就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味道和聲音。
這種味道和聲音,77歲的蔡先田老大爺也嘗到了、聽到了。他原本是村裡的低收入農戶,巖門村成為「懸崖村」後,他放養的山羊變得供不應求,東陽、仙居等周邊縣、市的顧客時常上門來買,去年收入有四萬多元。說起這些,蔡先田大爺心裡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窮了大半輩子,現在終於摘下了貧困的帽子,過上好生活了。」
巖門村變身「懸崖村」,村民們嘗到了旅遊的味道,更好的生活還在後頭呢。方前鎮黨委書記陳一波說,巖門村的旅遊開發和懸崖村的打造還處於起步階段,下一步他們計劃將巖門村打造成國家級地質文化村和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並以之為龍頭帶動整個「四協片區」的發展。
春風吹進了大山,山花爛漫其時可待。這段時間,方前鎮圍繞懸崖村的打造動作頻頻,請專家前來現場勘察,請規劃設計現場對接,並已提出了初步的規劃設想,以「懸崖村」為形象標誌,以民俗文化為特徵內涵,打造一條「探秘懸崖村落,體驗高山風情」的特色旅遊線路……
站在巖門村口,俯望村前連綿的群山和曲折蜿蜒的山路,我們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種力量,一種點石成金、潤物無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