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5 08:2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周詠南 翁傑 見習記者 來逸晨
橫坎頭村公園一景。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董旭明 魏志陽 攝
春暉映大地,尺箋暖人心。
四明湖畔,生機勃勃。和煦的陽光光彩奪目,溫暖著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群眾的心坎。時間儘管過去了一個多月,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給老區人民帶來的喜悅之情,仍然蕩漾在大家的心間,舒展在人們的臉上。
紅村蝶變,老區逢春。近日,記者在橫坎頭村蹲點,探訪這個讓總書記牽掛的紅村,這些年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足跡。
不忘總書記的囑託 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希望你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揮好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2018年2月習近平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
溪水湍急,松柏蒼翠。
橫坎頭村東面,一幢老式木結構樓房的門楣上,掛著由王芳同志題寫的「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額匾。這裡是中國共產黨浙東區委員會舊址。館內陳列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訴說著那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勇抗敵、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歷史。
儘管歲月更迭,老區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如今,橫坎頭村的黨員幹部依舊衝鋒在前,帶領老區百姓致富增收、振興鄉村。」村黨委書記張志燦告訴記者。
夜半時分,記者來到村民黃中先家的兩層小樓。黃中先拉開臥室抽屜,小心翼翼地展開一張紅紙——村裡給每一戶村民印發的總書記回信。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飽含深情地背誦著: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
鄉村振興離不開一支過硬的黨員隊伍。村莊整治時,村黨委委員石曉光對補償條款不討價還價,帶頭拆了兩間祖宅;村裡為公廁選址時,有黨員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建議將公廁建在自己家旁……
不單黨員如此,紅色基因流淌在每一個老區百姓的血液裡。作為「三老」人員的後代,村民黃志堯聽著革命故事長大,也努力成為群眾的表率。2004年,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啟動搬遷修繕。當時住在舊址附近的黃志堯二話不說,不僅自己帶頭籤約、搬離,還幫著村幹部一起動員其他住戶。
黨員幹部要做好發展的開路人。黨員夏再龍指著他家的一張沙發告訴記者,當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他家探望,就是坐在這張沙發上。令人難忘的是,習近平握著他的手要求老區黨員幹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讓老區百姓生活越來越好。
受到鼓舞和激勵,當時已到不惑之年的夏再龍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第二年,他辭去杭城某機關單位處級幹部的崗位,毅然回鄉創業。
「那時,橫坎頭村的交通條件並不好,單單貨物的運輸成本就要比外面高出三成多。」夏再龍說,他的想法是,讓企業紮根在老區,將發展成果與老區百姓共享。如今他的工廠裡,當地用工達130多人,平均年薪6萬多元。夏再龍悄悄告訴記者,往後每年要拿出企業年銷售額的5‰,用於支持村裡的各項工作。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在我們老區黨員眼中,關係百姓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裡的勞動協管員汪傑峰舉例道,前年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時,村裡的老人褚朗月遲遲沒來繳費。他上門找了幾趟都無果,多方打聽才得知老人搬去了鎮上的一個小區,可具體住址沒人知曉。於是,他趕到那個小區,花了3天時間一戶戶敲門找尋,終於找到了老人,交上了保險。
踐行總書記的教誨 帶領老區百姓致富
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大力發展效益農業。
——2003年1月習近平在四明山革命老區考察時的講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的一句話。張志燦一直銘記在心。
走在橫坎頭的鄉間小路上,目之所及有不少櫻桃樹。村民們喜歡將櫻桃稱為「紅果」,因為它長在紅村,也因為它為村民帶來了紅紅火火的日子。許多村幹部說,這條致富路還是習總書記為大家指引的。
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相對滯後的農業是短板。張志燦擔任村黨委書記後,按總書記「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優勢」的要求,從村裡的幾株長勢喜人的櫻桃樹上看到了商機。他請來專家實地考察,發現橫坎頭的氣候和土壤很適合種植櫻桃樹,於是便動員村民一起種。可沒想到,任他磨破嘴皮,村民就是說啥也不敢種,都怕種不好折了本。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想到這一點,張志燦和村幹部們一商量,決定由村集體帶頭示範。2003年,村集體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投資15萬元,種下一大批櫻桃樹苗。
秋去春來,櫻桃樹開始掛果,引來了不少遊客。於是村民們也躍躍欲試,這時村裡又將價值10萬元的樹苗免費發給村民,並請來浙江農林大學、寧波農科院的專家指導。短短幾年,橫坎頭的1000多畝農田有八成種上了櫻桃樹,好的櫻桃園畝產效益達3萬多元。
橫坎頭效益農業的「星星之火」已然燎原,輻射周邊。看到橫坎頭的採摘遊紅紅火火,鄰村村民汪國武也流轉了數百畝土地,辦起家庭農場,發展櫻桃、獼猴桃、藍莓等水果採摘遊,還將農產品加工成果酒。如今,梁弄鎮已建成總面積1.5萬餘畝、輻射面積4萬畝的寧波市特色小水果產業基地。
做好「農旅融合」大文章,橫坎頭實現農業「接二連三」。隨著這兩年村裡人氣越來越旺,不少村民瞅準了鄉村遊這一商機。如今,最早一批開辦農家樂的村民黃彭勳年收入能達70萬元,而此前他在外務工的月收入僅1200元。
「現在的美好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黃彭勳說,這多虧村裡的紅色旅遊和現代農業帶來了人氣,最忙的時候他一天就要接待50多桌客人。看著黃彭勳生意如此紅火,橫坎頭和周邊幾個村裡的不少村民都辦起了農家樂。
因地制宜,增收有道。去年,橫坎頭村村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2700元提高到27568元,增長了10倍。
不負總書記的期望 美麗鄉村更加紅火
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2018年2月習近平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
村黨委委員邱民波怎麼也沒想到:短短兩周時間,他們給總書記的信就有了回復。收到信的當天下午,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便奔赴橫坎頭村,及時傳達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和省委書記車俊批示精神。
「很高興收到你們的來信。15年前到你們村的情景我都記得,我一直惦記著鄉親們……」見字如面,一封「家書」,傾注著總書記與革命老區人民15年的深情。
2003年春節前夕,剛剛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春節後不久,習近平給村裡的黨員群眾回信,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時隔15年,總書記又一次為橫坎頭鄉村振興指明方向: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據此,餘姚市成立了三個調研組,由市委主要負責人帶隊,在四明山革命老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蹲點調研。其間,調研組走訪了橫坎頭村每一戶村民,傾聽當地百姓對於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振興革命老區,餘姚決心以更高標準、更大決心、更實舉措來推進。根據調研結果,餘姚編制了橫坎頭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他們把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強化黨建引領,傳承好紅色基因,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紅火的日子。
老區的紅火日子,少不了紅色旅遊的添彩增色。「回信中,總書記也點讚了我們的紅色旅遊,這更堅定了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村委會主任成燦林介紹,橫坎頭村擁有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幹校等紅色旅遊資源。「過去,遊客大多只到舊址參觀,來村裡的少之又少。」
抓住新機遇,把握新形勢。現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隊來到橫坎頭參觀。和以往不同,這些客人不再僅僅是看看舊址,也來到村裡走走逛逛,大家都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革命老區的那些新變化、新氣象。
「未來,橫坎頭村本身也應該成為紅色旅遊的景點。」張志燦說,他們已請省規劃院來制訂更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並謀劃和省委黨校四明山分校進一步合作,豐富紅色培訓的形式和內容。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的振興。「建設革命老區樣板村,老區人就要有老區人的樣子。」反覆誦讀總書記來信,村民柴百芳頗有感觸地說,「現在村裡一天少說要來十幾波考察團,每個村民的素養和精神面貌都會影響他們對橫坎頭的印象。往大了說,這直接關係著橫坎頭的榮譽;往小了說,這也關係著紅色旅遊的長久興旺,關係著村民的致富增收。」
除了制訂村規民約,橫坎頭重點組織黨員群眾對總書記回信開展夜學、自學、集中學。夜學,即通知村民當晚收看當天的新聞聯播;自學,則是給每家每戶印發總書記回信內容,要求大家熟讀;在此基礎上,村集體又請來黨校老師分批次給村裡的黨員、村民代表和每戶一名代表進行輪訓。
遊客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中看到了商機:46歲的萬利君將自家小屋稍加裝飾,便開起了臨街的小店,賣的是當地特產點心「梁弄大糕」;村口的「阿紅早餐店」,老闆娘何娟紅看著進進出出的遊客,心思活泛起來,思忖著辦幾桌農家菜,招待遊客……
紅色旅遊讓老區百姓得實惠,讓老區面貌展新顏。在村委會的辦公大廳裡,牆的正中位置懸掛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內容。村幹部決心在總書記的指引下,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