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拂橫坎頭 總書記牽掛的這個紅色村有了新目標

2020-12-13 浙報融媒體

2018-04-15 08:2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周詠南 翁傑 見習記者 來逸晨

橫坎頭村公園一景。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董旭明 魏志陽 攝

春暉映大地,尺箋暖人心。

四明湖畔,生機勃勃。和煦的陽光光彩奪目,溫暖著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群眾的心坎。時間儘管過去了一個多月,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給老區人民帶來的喜悅之情,仍然蕩漾在大家的心間,舒展在人們的臉上。

紅村蝶變,老區逢春。近日,記者在橫坎頭村蹲點,探訪這個讓總書記牽掛的紅村,這些年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足跡。

不忘總書記的囑託 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希望你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揮好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2018年2月習近平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

溪水湍急,松柏蒼翠。

橫坎頭村東面,一幢老式木結構樓房的門楣上,掛著由王芳同志題寫的「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額匾。這裡是中國共產黨浙東區委員會舊址。館內陳列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訴說著那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勇抗敵、為人民求解放謀幸福的歷史。

儘管歲月更迭,老區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如今,橫坎頭村的黨員幹部依舊衝鋒在前,帶領老區百姓致富增收、振興鄉村。」村黨委書記張志燦告訴記者。

夜半時分,記者來到村民黃中先家的兩層小樓。黃中先拉開臥室抽屜,小心翼翼地展開一張紅紙——村裡給每一戶村民印發的總書記回信。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飽含深情地背誦著: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堅強,黨員隊伍必須過硬。

鄉村振興離不開一支過硬的黨員隊伍。村莊整治時,村黨委委員石曉光對補償條款不討價還價,帶頭拆了兩間祖宅;村裡為公廁選址時,有黨員不計較個人得失,主動建議將公廁建在自己家旁……

不單黨員如此,紅色基因流淌在每一個老區百姓的血液裡。作為「三老」人員的後代,村民黃志堯聽著革命故事長大,也努力成為群眾的表率。2004年,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啟動搬遷修繕。當時住在舊址附近的黃志堯二話不說,不僅自己帶頭籤約、搬離,還幫著村幹部一起動員其他住戶。

黨員幹部要做好發展的開路人。黨員夏再龍指著他家的一張沙發告訴記者,當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他家探望,就是坐在這張沙發上。令人難忘的是,習近平握著他的手要求老區黨員幹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讓老區百姓生活越來越好。

受到鼓舞和激勵,當時已到不惑之年的夏再龍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第二年,他辭去杭城某機關單位處級幹部的崗位,毅然回鄉創業。

「那時,橫坎頭村的交通條件並不好,單單貨物的運輸成本就要比外面高出三成多。」夏再龍說,他的想法是,讓企業紮根在老區,將發展成果與老區百姓共享。如今他的工廠裡,當地用工達130多人,平均年薪6萬多元。夏再龍悄悄告訴記者,往後每年要拿出企業年銷售額的5‰,用於支持村裡的各項工作。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在我們老區黨員眼中,關係百姓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裡的勞動協管員汪傑峰舉例道,前年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時,村裡的老人褚朗月遲遲沒來繳費。他上門找了幾趟都無果,多方打聽才得知老人搬去了鎮上的一個小區,可具體住址沒人知曉。於是,他趕到那個小區,花了3天時間一戶戶敲門找尋,終於找到了老人,交上了保險。

踐行總書記的教誨 帶領老區百姓致富

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大力發展效益農業。

——2003年1月習近平在四明山革命老區考察時的講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講的一句話。張志燦一直銘記在心。

走在橫坎頭的鄉間小路上,目之所及有不少櫻桃樹。村民們喜歡將櫻桃稱為「紅果」,因為它長在紅村,也因為它為村民帶來了紅紅火火的日子。許多村幹部說,這條致富路還是習總書記為大家指引的。

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相對滯後的農業是短板。張志燦擔任村黨委書記後,按總書記「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優勢」的要求,從村裡的幾株長勢喜人的櫻桃樹上看到了商機。他請來專家實地考察,發現橫坎頭的氣候和土壤很適合種植櫻桃樹,於是便動員村民一起種。可沒想到,任他磨破嘴皮,村民就是說啥也不敢種,都怕種不好折了本。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這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想到這一點,張志燦和村幹部們一商量,決定由村集體帶頭示範。2003年,村集體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投資15萬元,種下一大批櫻桃樹苗。

秋去春來,櫻桃樹開始掛果,引來了不少遊客。於是村民們也躍躍欲試,這時村裡又將價值10萬元的樹苗免費發給村民,並請來浙江農林大學、寧波農科院的專家指導。短短幾年,橫坎頭的1000多畝農田有八成種上了櫻桃樹,好的櫻桃園畝產效益達3萬多元。

橫坎頭效益農業的「星星之火」已然燎原,輻射周邊。看到橫坎頭的採摘遊紅紅火火,鄰村村民汪國武也流轉了數百畝土地,辦起家庭農場,發展櫻桃、獼猴桃、藍莓等水果採摘遊,還將農產品加工成果酒。如今,梁弄鎮已建成總面積1.5萬餘畝、輻射面積4萬畝的寧波市特色小水果產業基地。

做好「農旅融合」大文章,橫坎頭實現農業「接二連三」。隨著這兩年村裡人氣越來越旺,不少村民瞅準了鄉村遊這一商機。如今,最早一批開辦農家樂的村民黃彭勳年收入能達70萬元,而此前他在外務工的月收入僅1200元。

「現在的美好生活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黃彭勳說,這多虧村裡的紅色旅遊和現代農業帶來了人氣,最忙的時候他一天就要接待50多桌客人。看著黃彭勳生意如此紅火,橫坎頭和周邊幾個村裡的不少村民都辦起了農家樂。

因地制宜,增收有道。去年,橫坎頭村村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不足2700元提高到27568元,增長了10倍。

不負總書記的期望 美麗鄉村更加紅火

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2018年2月習近平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的回信

村黨委委員邱民波怎麼也沒想到:短短兩周時間,他們給總書記的信就有了回復。收到信的當天下午,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便奔赴橫坎頭村,及時傳達總書記的重要回信精神和省委書記車俊批示精神。

「很高興收到你們的來信。15年前到你們村的情景我都記得,我一直惦記著鄉親們……」見字如面,一封「家書」,傾注著總書記與革命老區人民15年的深情。

2003年春節前夕,剛剛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春節後不久,習近平給村裡的黨員群眾回信,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時隔15年,總書記又一次為橫坎頭鄉村振興指明方向: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據此,餘姚市成立了三個調研組,由市委主要負責人帶隊,在四明山革命老區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蹲點調研。其間,調研組走訪了橫坎頭村每一戶村民,傾聽當地百姓對於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振興革命老區,餘姚決心以更高標準、更大決心、更實舉措來推進。根據調研結果,餘姚編制了橫坎頭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他們把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強化黨建引領,傳承好紅色基因,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紅火的日子。

老區的紅火日子,少不了紅色旅遊的添彩增色。「回信中,總書記也點讚了我們的紅色旅遊,這更堅定了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村委會主任成燦林介紹,橫坎頭村擁有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幹校等紅色旅遊資源。「過去,遊客大多只到舊址參觀,來村裡的少之又少。」

抓住新機遇,把握新形勢。現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隊來到橫坎頭參觀。和以往不同,這些客人不再僅僅是看看舊址,也來到村裡走走逛逛,大家都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革命老區的那些新變化、新氣象。

「未來,橫坎頭村本身也應該成為紅色旅遊的景點。」張志燦說,他們已請省規劃院來制訂更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並謀劃和省委黨校四明山分校進一步合作,豐富紅色培訓的形式和內容。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的振興。「建設革命老區樣板村,老區人就要有老區人的樣子。」反覆誦讀總書記來信,村民柴百芳頗有感觸地說,「現在村裡一天少說要來十幾波考察團,每個村民的素養和精神面貌都會影響他們對橫坎頭的印象。往大了說,這直接關係著橫坎頭的榮譽;往小了說,這也關係著紅色旅遊的長久興旺,關係著村民的致富增收。」

除了制訂村規民約,橫坎頭重點組織黨員群眾對總書記回信開展夜學、自學、集中學。夜學,即通知村民當晚收看當天的新聞聯播;自學,則是給每家每戶印發總書記回信內容,要求大家熟讀;在此基礎上,村集體又請來黨校老師分批次給村裡的黨員、村民代表和每戶一名代表進行輪訓。

遊客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村民從中看到了商機:46歲的萬利君將自家小屋稍加裝飾,便開起了臨街的小店,賣的是當地特產點心「梁弄大糕」;村口的「阿紅早餐店」,老闆娘何娟紅看著進進出出的遊客,心思活泛起來,思忖著辦幾桌農家菜,招待遊客……

紅色旅遊讓老區百姓得實惠,讓老區面貌展新顏。在村委會的辦公大廳裡,牆的正中位置懸掛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內容。村幹部決心在總書記的指引下,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

相關焦點

  • "紅村"的春天 ——寧波市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夯實紅色引領綠色...
    2018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橫坎頭村全體黨員回信,勉勵他們傳承好紅色基因,發揮好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一年來,橫坎頭村黨員幹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深入挖掘紅色旅遊文化,帶動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紙短情長,給老區人民增添了無限動力,更給勇立潮頭的寧波人民帶來新活力。
  • 習近平回信勉勵浙江餘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 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
    習近平回信勉勵浙江餘姚橫坎頭村全體黨員 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幹實幹 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 2018-03-01 17:31:00來源:新華社
  • 【守廉心 覓初心】縣委組織部赴慈城清風園、橫坎頭村等地開展主題...
    為進一步加強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和廉潔意識,激發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近日,縣委組織部組織黨員幹部前往寧波慈城清風園、王陽明故居、浙東革命根據地、橫坎頭村等地,實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經由大門來到清風廣場,映入眼帘的是刻有「公生明」字樣的碑石,以此告誡來到這裡的人,「公生明,廉生威」,為官要時刻謹記公正廉明。
  • 春風吹拂的村莊
    抑或是陶淵明傳世名篇《桃花源記》中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在文人的筆下,鄉村是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充滿生機、充滿希望的地方,有著絢麗的色彩、淳樸的民風與深遠的意境,如夢,如歌,令人如痴,如醉。然而,美好大多只存在於詩詞歌賦中。我爸爸童年、少年的鄉村,既落後貧瘠,又髒亂不堪。
  • 柔柔的春風吹拂著迷人的蠡園
    一年四季,這裡都有各種各樣的花兒競相開放。四季如春的蠡園,引來遊人絡繹不絕的遊客。柔柔的春風吹拂著蠡園,讓她更加媚嫵動人。無錫素有「江南水鄉」之稱,而蠡園更把江南水鄉展現得淋漓盡致。小橋與溪水相互成趣,遊客從小橋上走過,正如穿越久遠的古代。桃花開放的季節,蠡園分外迷人。一朵朵粉紅的桃花,顯得那麼的可愛,那麼的芬芳。春風吹拂下,桃花瓣兒迎風飄灑,美不勝收。
  • 【初心在身邊 紅船駛進新時代】走進「浙東紅村」——浙江餘姚橫坎...
    6月29日,「初心在身邊紅船駛進新時代」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了素有「浙東紅村」之稱的橫坎頭村。橫坎頭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四明山革命老區梁弄鎮,是浙東抗日根據地中心所在地。這裡地處四明山腳,村內有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浙東抗日軍政幹校、浙東銀行、浙東報社等舊址,譚啟龍、何克希等老一輩革命家曾長期在這裡戰鬥生活。
  • 發展紅色旅遊資源 梁弄目前已有50多家農家樂
    梁弄鎮橫坎頭村的第一家農家樂「百丈農家」。  浙江在線12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楊茜 通訊員 張錫丹)梁弄鎮橫坎頭村的村民都認識黃彭勳。一樓算是大廳,二樓有好幾個包廂。忙的時候,68歲的黃彭勳要跑上跑下地招呼客人。今年村裡收到了習總書記的回信,名聲大噪,過來參觀學習旅遊的人特別多,因此黃彭勳的生意也比往常更紅火了。  老黃一家15年來的巨變,也是橫坎頭村800多戶村民這些年依託紅色旅遊資源發展特色農業,美麗嬗變的縮影。
  • 散文《春風吹拂著,把陽光也吹拂得格外明媚了》
    春風吹起來了。它輕輕的,柔柔的,軟軟的,不再像冬天那麼硬、那麼猛、那麼鋒利得像刀子一樣讓人難以忍受,而是一絲絲地,一片一片地飄過來,拂過來,清清涼涼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像媽媽的手,輕拂著,好清爽、好舒服。
  • 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幼有所育」篇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題:沐浴陽光,讓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幼有所育」篇  新華社記者  編者按: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繫民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頭等大事。
  • 北京:豔陽高照、春風吹拂,藍天白雲、春光明媚!
    2020年4月17日,北京,實拍北京阜成門和阜成門外沿途,豔陽高照春風吹拂,城區藍天白雲、春光明媚。北京,實拍北京阜成門和阜成門外沿途,豔陽高照春風吹拂,城區藍天白雲、春光明媚。北京,實拍北京阜成門和阜成門外沿途,豔陽高照春風吹拂,城區藍天白雲、春光明媚。
  • 青年大學習丨困難群眾是總書記最牽掛的人
    蕭山共青團   青年,讓城市更年輕   困難群眾是總書記最牽掛的人   貧困這一難題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後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從那之後,他的身影就穿梭在貧困地區的農家院落、田間地頭。
  • 沐浴陽光,讓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幼...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繫民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頭等大事。一次次調研、一封封回信、一篇篇講話,聚焦百姓冷暖,傳遞民生牽掛,彰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深厚情懷。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福利院,看望這裡的孩子們。「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今天的福利院,溫暖無處不在。
  • 牢記總書記囑託 建設重要窗口┃懸崖村成為網紅村 ——從巖門村的...
    磐安是山的世界,在這綿延的群山之中,有一個地方很特別,這裡不僅山高路遠,幾近與世隔絕,更因其海拔之高、地勢之險,即便當地人也「能不去則不去」。這個地方就是方前鎮施家莊村巖門自然村。它地處800多米海拔的群山之上,村莊三面垂直落差300多米,懸崖峭壁,懸空而建,仿如空中樓閣。
  • 習近平總書記的下黨情結
    7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群眾的淳樸、熱情、堅韌和對擺脫貧困的渴望,給習書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當時很感慨地說:「下黨這個地方,我來了一次,一輩子都忘不了。下黨不擺脫貧困,我們就愧對鄉親父老。」連德仁回憶當時的情景。對貧困鄉的關心、對下黨所辦的件件實事,讓當地群眾將習近平三個字永遠地刻在了心裡。
  • 習大大最牽掛的十一件農事......
    梳理近兩年來習總書記的基層調研考察情況可以發現,在每一次關於三農問題的論述中,在對基層幹部的囑託和對農民群眾的關懷中,無不透露出他對農民、農業、農村深厚的感情,以及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決心。以下是總書記牽掛的十一件農事:  牽掛之一:扶貧
  •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他們放在了心上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考察期間,總書記提出「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總體目標,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五項要求,勉勵新時代陝西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