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潮,男,漢族,1967年4月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現任得一潮元鈞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氏鈞瓷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寶玉石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第九屆、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鄭州市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河南許昌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華海潮詩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先後榮獲2008魅力河南十大人物、和諧中國2008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黃金有價鈞無價」,享有如此盛譽的宋代五大名瓷之首——鈞瓷,歷經了一千多年的傳承後,今天,鈞瓷再創歷史輝煌,呈現「窯煙遍地起,到處放光輝」的繁榮景象,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將其視為對外交往的高貴禮品,它再次躋身各名瓷之首,以其獨特的氣質成為當代維繫世間美好情誼的象徵。
鈞瓷誕生於河南省許昌市所轄禹州市境內,因城內的「古鈞臺」附近設有官窯燒造宮廷用瓷而得名。鈞窯當屬禹州當地市轄的神垕鎮一帶的窯廠最為集中和著名,禹州市境內已發現古鈞窯址147處,經過專家認定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窯爐就有260多座。禹州的鈞瓷被稱為「國寶」、「瑰寶」,它以豔麗絕倫的紅釉,開創了銅紅釉之先河,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
鈞瓷有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也有其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其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有聲,圓潤悅耳,釉色瑩潤,渾然天成,極富詩情畫意;其釉色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紅,爭奇鬥豔,色彩紛呈。「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這些詩句均是古人對鈞瓷釉色的多樣和窯變微妙之美的盛讚之作。鈞瓷產品多為鼎、爐、洗、盆、盤、碗、壺、盞、罐、壇、瓶、尊等,釉色有天藍、月白、紫紅等各種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紋和各種窯變的流紋。鈞窯產品貴在窯變畫,其為天然非人力所繪,常有「鈞瓷無雙」之說,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窯一幅無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晚霞微茫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雨過天晴泛紅霞」、「窯變奇景天外天」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亦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之說,既所謂「雅堂無鈞瓷,不可富自誇」。
鈞瓷始創於唐,興盛於宋,復興於金元,延至清而盛燒不衰。歷經千年之久,於此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窯系,為世人所青睞。
鈞瓷屬於色釉瓷,色釉瓷始於我國商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期就有青綠色、黃綠色或黃褐色的釉色出現。
唐代時期,在神垕瓷區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窯遺址,出土了灰燼、匣缽片、瓷器殘片等制陶瓷遺存,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以罐、碗、缽之類居多。釉色以褐為主,其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這就是唐花釉瓷。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鈞瓷,可以說,萌生於唐代的「花釉瓷」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北宋時期,花釉瓷經過長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廣受文人雅士、王宮貴族的喜愛,也是此時,鈞瓷在宋代達到了藝術的第一個頂峰。宋徽宗初年在禹州的鈞臺附近曾建過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宋鈞特別是官鈞窯的作品,窯變釉色自然溫潤,真正的體現出了火的藝術,其有窯變單色釉,主要是月白、湖藍、天青、豆綠等;有窯變彩斑釉,以天藍紅斑或乳白紫暈為代表;也有窯變花釉,主要是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其中以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為最高,大多數意境精妙的景觀圖畫,都是由花釉窯變自然形成,從而使瓷器成為了藝術珍品。
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均、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積如蠟淚。不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的官窯相比,也無法和宋鈞的民窯相比,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但在仿鈞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比較大的窯口,這些大規模的仿鈞活動從元至清,一直從未中斷。
入明之後,因生活所需,生活日用瓷器的鈞瓷燒造得以逐漸恢復,但作為觀賞瓷卻依舊沒有復甦。鈞瓷藝術在銷聲匿跡數百年後的清朝末年開始復甦,當時主要用風箱小藍炭窯燒制,即所謂的「爐鈞」。爐鈞釉是種特殊的鈞釉,和前代相比,釉內的溶劑成分較多,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較大,冷卻時較易析晶,所形成的窯變效果很是奇特,釉色主要有硃砂紅、天青、天藍帶各種紫等。
新中國成立後,奄奄一息的鈞瓷藝術日漸煥發了勃勃生機。1958年,在倒焰形的鈞瓷窯爐中用還原焰燒制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製品,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得以全面恢復。建國後的鈞瓷又稱為傳統鈞瓷,是以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所生產的鈞瓷為代表,該時期的鈞瓷以典型的「窯變」藝術造就了「玉潤星輝、沉穩雄厚」的時代風格,備受愛鈞人士的歡迎。
現代鈞瓷起源於1994年,成熟於1998年,以液化氣梭式窯燒制是當代鈞瓷的主流。它以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結合傳統鈞瓷的生產工藝,大膽改進燃料、釉方、施釉燒成等造就清新亮麗、意境豐富的現代鈞瓷。它以感官的強烈撞擊,使人們留戀傳統鈞瓷的沉穩凝重、含蓄隱約,並為傳統的鈞瓷提供了廣闊的升值空間。
中國的鈞瓷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高品位的藝術價值和很強的時代特徵,是一種獨特的集科學技術、工藝美術為一體的文化代表。鈞瓷在傳承上的突破,更加堅實了社會政治的基礎,更好更快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當下鈞瓷產業發展的大文化背景下,鈞瓷作品更需加強創新、增進工藝,做到與時代的審美情趣緊密呼應,與時代的精神互相契合,充分煥發鈞瓷的生命力和活力。
「莫道世上黃金貴,不如鈞家一把泥」,要想創作出超越物質價值的藝術品,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追求,學會把前人探索的寶貴經驗奉為圭臬,汲取同行的教訓,在回歸鈞瓷傳統的「器型端莊、釉質玉潤、釉色瑰麗、窯變自然」特質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藝術成就。從古至今,鈞瓷文化源遠流長,其自身寬容大氣、質地厚實的美感和神奇的窯變魅力,在當代更是受到愈來愈多人的把玩,他們更加喜歡、欣賞那些優美絕倫的鈞瓷作品,這在無形中培養了眾多的鈞瓷收藏大家,也為鈞瓷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機。古人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願具有天地靈性的鈞瓷珍品,能入您的雅堂、給予您無限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