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大師張海潮先生帶您淺識鈞瓷

2020-12-12 新安全文化

張海潮,男,漢族,1967年4月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現任得一潮元鈞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氏鈞瓷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博士,高級經濟師,中國寶玉石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第九屆、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鄭州市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河南許昌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華海潮詩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先後榮獲2008魅力河南十大人物、和諧中國2008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黃金有價鈞無價」,享有如此盛譽的宋代五大名瓷之首——鈞瓷,歷經了一千多年的傳承後,今天,鈞瓷再創歷史輝煌,呈現「窯煙遍地起,到處放光輝」的繁榮景象,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將其視為對外交往的高貴禮品,它再次躋身各名瓷之首,以其獨特的氣質成為當代維繫世間美好情誼的象徵。

鈞瓷誕生於河南省許昌市所轄禹州市境內,因城內的「古鈞臺」附近設有官窯燒造宮廷用瓷而得名。鈞窯當屬禹州當地市轄的神垕鎮一帶的窯廠最為集中和著名,禹州市境內已發現古鈞窯址147處,經過專家認定歷史上不同朝代的窯爐就有260多座。禹州的鈞瓷被稱為「國寶」、「瑰寶」,它以豔麗絕倫的紅釉,開創了銅紅釉之先河,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

鈞瓷有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也有其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其胎質細膩,堅實緻密,扣之有聲,圓潤悅耳,釉色瑩潤,渾然天成,極富詩情畫意;其釉色紅裡透紫,紫裡藏青,青中寓白,白裡泛紅,爭奇鬥豔,色彩紛呈。「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高山雲霧霞一朵,煙光凌空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這些詩句均是古人對鈞瓷釉色的多樣和窯變微妙之美的盛讚之作。鈞瓷產品多為鼎、爐、洗、盆、盤、碗、壺、盞、罐、壇、瓶、尊等,釉色有天藍、月白、紫紅等各種色彩,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紋和各種窯變的流紋。鈞窯產品貴在窯變畫,其為天然非人力所繪,常有「鈞瓷無雙」之說,這些釉變畫千變萬化,意味無窮,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窯一幅無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晚霞微茫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雨過天晴泛紅霞」、「窯變奇景天外天」等詩句來形容鈞瓷窯變之妙,民間亦有「鈞與玉比,鈞比玉美,似玉非玉勝似玉」之說,既所謂「雅堂無鈞瓷,不可富自誇」。

鈞瓷始創於唐,興盛於宋,復興於金元,延至清而盛燒不衰。歷經千年之久,於此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窯系,為世人所青睞。

鈞瓷屬於色釉瓷,色釉瓷始於我國商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期就有青綠色、黃綠色或黃褐色的釉色出現。

唐代時期,在神垕瓷區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窯遺址,出土了灰燼、匣缽片、瓷器殘片等制陶瓷遺存,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以罐、碗、缽之類居多。釉色以褐為主,其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這就是唐花釉瓷。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鈞瓷,可以說,萌生於唐代的「花釉瓷」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北宋時期,花釉瓷經過長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廣受文人雅士、王宮貴族的喜愛,也是此時,鈞瓷在宋代達到了藝術的第一個頂峰。宋徽宗初年在禹州的鈞臺附近曾建過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宋鈞特別是官鈞窯的作品,窯變釉色自然溫潤,真正的體現出了火的藝術,其有窯變單色釉,主要是月白、湖藍、天青、豆綠等;有窯變彩斑釉,以天藍紅斑或乳白紫暈為代表;也有窯變花釉,主要是丹紅、海棠紅、霞紅、木蘭紫、丁香紫等。其中以窯變花釉的藝術價值為最高,大多數意境精妙的景觀圖畫,都是由花釉窯變自然形成,從而使瓷器成為了藝術珍品。

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均、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積如蠟淚。不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的官窯相比,也無法和宋鈞的民窯相比,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但在仿鈞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影響比較大的窯口,這些大規模的仿鈞活動從元至清,一直從未中斷。

入明之後,因生活所需,生活日用瓷器的鈞瓷燒造得以逐漸恢復,但作為觀賞瓷卻依舊沒有復甦。鈞瓷藝術在銷聲匿跡數百年後的清朝末年開始復甦,當時主要用風箱小藍炭窯燒制,即所謂的「爐鈞」。爐鈞釉是種特殊的鈞釉,和前代相比,釉內的溶劑成分較多,故釉在高溫下流動性較大,冷卻時較易析晶,所形成的窯變效果很是奇特,釉色主要有硃砂紅、天青、天藍帶各種紫等。

新中國成立後,奄奄一息的鈞瓷藝術日漸煥發了勃勃生機。1958年,在倒焰形的鈞瓷窯爐中用還原焰燒制出了絢麗多彩、晶瑩如玉的鈞瓷製品,至此,鈞瓷藝術在原產地神垕鎮得以全面恢復。建國後的鈞瓷又稱為傳統鈞瓷,是以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所生產的鈞瓷為代表,該時期的鈞瓷以典型的「窯變」藝術造就了「玉潤星輝、沉穩雄厚」的時代風格,備受愛鈞人士的歡迎。

現代鈞瓷起源於1994年,成熟於1998年,以液化氣梭式窯燒制是當代鈞瓷的主流。它以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結合傳統鈞瓷的生產工藝,大膽改進燃料、釉方、施釉燒成等造就清新亮麗、意境豐富的現代鈞瓷。它以感官的強烈撞擊,使人們留戀傳統鈞瓷的沉穩凝重、含蓄隱約,並為傳統的鈞瓷提供了廣闊的升值空間。

中國的鈞瓷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高品位的藝術價值和很強的時代特徵,是一種獨特的集科學技術、工藝美術為一體的文化代表。鈞瓷在傳承上的突破,更加堅實了社會政治的基礎,更好更快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當下鈞瓷產業發展的大文化背景下,鈞瓷作品更需加強創新、增進工藝,做到與時代的審美情趣緊密呼應,與時代的精神互相契合,充分煥發鈞瓷的生命力和活力。

「莫道世上黃金貴,不如鈞家一把泥」,要想創作出超越物質價值的藝術品,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追求,學會把前人探索的寶貴經驗奉為圭臬,汲取同行的教訓,在回歸鈞瓷傳統的「器型端莊、釉質玉潤、釉色瑰麗、窯變自然」特質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發展,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藝術成就。從古至今,鈞瓷文化源遠流長,其自身寬容大氣、質地厚實的美感和神奇的窯變魅力,在當代更是受到愈來愈多人的把玩,他們更加喜歡、欣賞那些優美絕倫的鈞瓷作品,這在無形中培養了眾多的鈞瓷收藏大家,也為鈞瓷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機。古人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願具有天地靈性的鈞瓷珍品,能入您的雅堂、給予您無限的藝術享受。

相關焦點

  • 你可能沒有聽過的鈞瓷炭燒工藝
    眾所周知,每種工藝燒制出的鈞瓷都有不同之處.那你所知曉的鈞瓷燒制工藝有幾種呢?喜愛鈞瓷的大家應該都對氣燒、煤燒、柴燒這三種燒制工藝有所了解,不過還有一種特殊的炭燒工藝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所耳聞呢?下面便為大家帶來幾件鈞瓷炭燒孤品欣賞一下。
  • 華禹鈞瓷——帶您鑑賞珍貴柴燒之美
    我們應著眼於材料、工藝、落灰火痕、意境、格度,用心去感受鈞瓷。材質做工:材料做工是最基礎的,工藝質量不僅僅是成型和修胚的詳盡規格。從觀賞和鑑賞來看獲得的大多數審美偏好無法以偏論全。但泥料的優差卻有相對的規定。柴燒一般使用帶熟料的粘土或五色泥,這種燒制物品的表面具有獨特的紋理,鐵與火接觸期間大氣中的細微變化可以導致主體的表面具有更多顏色。
  • 華禹鈞瓷——柴燒名家崔松偉
    中國陶協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錦豐源鈞窯藝術總監錦豐源鈞窯和東協加六國組織籤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為此鈞瓷走向國際,讓世界了解鈞瓷文化的神、奇、妙、絕。
  • 淺談柴燒鈞瓷和煤燒鈞瓷的本質區別
    從新中國鈞瓷復燒一來,鈞瓷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鈞瓷的燒制工藝由柴燒發展為煤燒,然後又發展為氣燒,是鈞瓷的成品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氣燒的發展,煤燒和柴燒少了很多,只有少數的堅持傳統燒制藝術的窯口,還在堅持柴燒和煤燒。
  • 為什麼晉曉瞳被稱為現代柴燒工藝的開拓者?
    晉曉童,男,字亞平,漢族,1963年1月出生,禹州市神垕鎮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會長,第十屆全國陶評評委,中國美術研究院研究員。晉曉童的作品以瓶、尊、洗、鼎等傳統器皿造型為主,燒成偏愛柴燒工藝。他認為鈞窯以柴燒成是傳統燒制中較有優點的。2004年11月,晉曉童選擇放棄父親慣用煤窯燒制鈞瓷的方式,在業內率先採用柴窯燒制方式作為鈞瓷作品特定的燒造方法,從而也造就了他的釉色不同的風格:以「流動的線體結構」組成的釉彩畫面,雄渾壯麗、美妙多姿、內涵深厚。
  • 鈞瓷《三羊開泰尊》耀目而來!
    而作為新中國後的第二代鈞瓷大師苗長強,得到了父親在鈞瓷研究理論和技藝的親傳,在四十年的鈞瓷之路上,全面掌握所有工藝,先後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苗錫錦老先生德高望重,作為復活鈞窯五老之一,他對鈞瓷配釉、燒成、拉坯樣樣精通。苗長強先生傳承了鈞瓷技藝,他「法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是苗家鈞窯第20代傳人。
  • 景泰藍與鈞瓷的差別
    如今,景泰藍工藝品與鈞瓷工藝品憑藉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眾多收藏界玩家的追捧與喜愛,鈞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元首政要,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工藝魅力,傳播了華夏人民獨特的民族文化。景泰藍和鈞瓷作為收藏界的新寵兒,它們有什麼差別?
  • 鈞瓷|君不離茶,茶不離鈞
    鈞瓷 | 燒制歷史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終於明萬曆三年(鈞字音同明神宗朱翊鈞同字之諱,燒鈞即視為燒「鈞、君」),停燒300多年後,清代再次復燒後又停燒。歷史傳承性:傳統鈞瓷雖說傳承了一定的歷史價值,但鈞瓷歷來「鈞不隨葬」,因此出土的老鈞瓷並不太多,而新中國成立後的「紅色鈞官瓷」則顯得較為珍貴,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這短短不足30年間燒制的鈞官瓷,其胎土使用的是傳統「禹州土」,這種土含氧化鐵、氧化銅的比例高,土質又較純,燒制的鈞瓷可承受極限溫度至1350,甚至1380度,這是判斷一枚近代鈞瓷杯子的基礎依據。
  • 從鈞釉作畫淺論鈞瓷的「窯內二次創作」
    禹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龍山鈞瓷坊窯主苗見旭先生,大膽的利用鈞釉為墨,以施釉筆為毫,引入傳統中國畫和印象畫的元素,毫不掩飾的在鈞瓷賞盤素坯上作畫,通過不同釉料配比、不同造型與畫風的結合、不同燒制溫度和氣氛,燒制出一大批別具風格的鈞瓷欣盤作品,讓人眼前一亮。比如,這是一件素色基調的賞盤,中央有一尾魚在悠然遊曳。
  • 鈞瓷研究院:鈞、汝、官三釉一器工藝創立的意義
    鈞瓷、汝瓷、官瓷作為我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三,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之高,影響之大無須贅述,三者各具鮮明的藝術特色,鈞瓷粗獷豪放、渾厚大氣、色 彩絢麗、意趣天成,汝瓷高雅莊重、自然內斂、純淨潤澤、素雅清逸,官瓷如玉似冰、精緻含蓄、靜安空 靈、典雅溫潤,同時它們都屬於青瓷系,相互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繫。
  • 張海潮: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副總裁
    張海潮: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副總裁、博士,高級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 張海潮先生有豐富的節目製作和電視媒介管理經營經歷。
  • 華禹鈞瓷——蕙心蘭質,德藝雙馨女藝人:楊曉平
    楊曉平就是其中一位,以自己對傳統陶瓷文化的深刻領悟和女性特有的敏銳,致力於推動鈞瓷文化的蓬勃發展和鈞瓷藝術的不斷進步。,以精湛的鈞瓷技藝聞名陶瓷業界,家中兩個兄弟分別是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
  • 新華社河南分社社長王丁一行蒞臨禹州市調研鈞瓷文化產業
    4月24日,新華社河南分社黨組書記、社長王丁一行蒞臨我市調研鈞瓷文化產業,許昌市宣傳部部長王自合,我市宣傳部部長李益民陪同。王丁一行首先來到我市鈞瓷博物館,認真參觀了博物館各個展廳的鈞瓷圖片、實物和文字資料、模型等,仔細聆聽講解員詳細而生動的介紹,在聽取了工作人員的介紹後,王丁一行對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嘖嘖稱奇,對現代鈞瓷發展的勢頭給予充分肯定。隨後,大家來到了神垕老街,實地感受神垕的傳統文化。
  • 河南神垕鎮:鈞瓷的故鄉(組圖)
    神垕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中國鈞瓷從這裡發源,被稱為『中國鈞瓷之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神垕古鎮區保留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古街。主要文物古蹟有鈞窯遺址、祖師廟、靈泉寺白果樹。  人口民族  總人口44000人,其中鎮區人口32000人,鎮 區面積7平方公裡,是中國九大傳統陶瓷產區之一。農業人口26000多人,非農人口16000多人,多為漢族,回族人口佔0.5%。
  • 河南·禹州鈞瓷文化名片暨禹州鈞官窯遺址博物館
    我之前講過,在禹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各種各樣大型活動的推介下,已經把鈞瓷打造成為禹州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並且把鈞瓷這一民族瑰寶推上了更高的藝術殿堂。宋徽宗時期,鈞瓷已成為皇宮御用品。鈞瓷的自然窯變藝術已居為當時五大名窯之首。
  • 守藝人鈞瓷:家鄉的一把泥土
    其實他和我一樣是神垕高中的畢業生;三是他張口閉口不離鈞瓷,好像沒有鈞瓷他就不知道說什麼。這最後一點可能是引起我心理逆反的關鍵所在,因為都知道千年鈞瓷是出在神垕古鎮,而我是生在神垕鄉下,我總覺得是鈞瓷在神垕街和鄉下之間畫了一道分界線,所以我就偏頗地認為他說鈞瓷是在強調神垕街人的優越感。
  • 鈞瓷的美學的概念
    【鈞瓷畫概況】 把鈞瓷寫人畫紙的創始者是禹州人或禹州籍在外人士,代表人物為中國石油大學教授餘世誠、已故禹州畫家袁泰安等。他們用心感受著鈞瓷視覺帶來的衝擊力。2014年以後,禹州市政法委孟曉珂、禹州電視臺朱棟霞等也步入鈞瓷畫壇,為鈞瓷畫帶來了一陣新風。
  • 談談禹州市鈞瓷一廠的來世與今生|新華號|神垕鎮|盧廣東|瓷器|鈞瓷...
    1959年神垕鈞瓷廠老藝人合影第一排:盧廣東、楊書信、丁慶祥、王喜娃(從左至右)第二排:高松祿、盧廣文、郗傑(從左至右)如今的鈞瓷一廠已經成為了神垕古玩城鈞瓷,與1955年在該廠率先恢復燒制。1956年以鈞瓷老藝人盧廣東為主研製成功了建國後我國第一批鈞瓷,並遠銷海外。
  • 郭義興鈞瓷藝術的宋韻情懷
    如果說起中國古代瓷器創造的典範,當屬宋朝。唐代瓷器可能更精壯,清代瓷器或許更精良,但唯有宋瓷具有古典的純潔感,在釉色上展示了早期陶瓷的活力與晚期陶瓷的精良之間的完美結合。  同時,他說:「器物是精神的載體,我們要製作出與時俱進,能夠體現傳統韻味與現代審美完美結合的作品,這也是我對鈞瓷宋韻最本真的追求。
  • 三百餘件鈞瓷珍品今日亮相鄭州 非遺傳承人邀你一起與「鈞」同醉
    、工藝精湛、配釉複雜,變化無窮的圖形和色彩,讓人產生無窮遐想。1月17日,「鈞窯萬彩—國家級非遺項目鈞瓷走進鄭州」活動開幕,三百餘件珍品悉數亮相,為鄭州朋友帶來一場有關鈞瓷文化的藝術盛宴。    鈞瓷是國之瑰寶,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今成為河南省乃至中國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