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餘個科研實習,42名自願留校導師,寧諾暑期短學期項目讓學生大呼過癮

2020-08-17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蘇鈞天

酷暑天,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實驗室裡一片繁忙景象。600餘名理工科學生選擇留在校園,參與暑期學生體驗項目。

今年,該校僅科研實習項目數量就多達170餘項,42名導師自願留校帶領學生進行暑期課題研究。這是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學院自開設暑期項目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作為暑期短學期項目的一部分,暑期項目旨在為在校生搭建與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學生接觸與互動、了解科學研究實質、增進科研技能、探索自身興趣的平臺。考慮到疫情影響,寧諾理工學院還人性化地開設了線上遠程科研項目,為國際生與交換生們提供參與科研的機會。

化學專業大二學生沈書恆,加入的是唐本燦老師指導的計算化學科研項目。這個研究項目是利用DFT方法在Gaussian軟體(一個仿真計算化學軟體)中計算環加成反應。

在參與暑期科研項之前,沈書恆也一直以為化學是一門重視實驗和分析的學科,而在接觸到計算化學之後,他卻感受到現代化學研究已經離不開理論和數據計算。

他說,暑研開始至今,唐本燦老師指導他們如何構建出較簡單的模擬底物,再通過計算得到模擬底物反應的各種數據,例如熱力學數據,鍵長鍵角數據,然後利用這些數據計算真實反應,簡化了直接計算真實反應的難度。而這樣的過程,讓他覺得很有意思並產生了研究興趣。

同樣從探索未知中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還有來自數學系的大三學生陸米然。

她連續兩年跟隨的暑期導師是專注環境科學領域的Faith Chan博士。課題是寧波市藍綠色基礎設施與海綿城市建設調查研究。

「這兩年暑假我幾乎逛遍了寧波大大小小的公園,採集數據,然後進行數據分析。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完全不覺得枯燥,而且越來越喜歡環境科學這個學科,甚至想過往這個方向申研。」

Faith Chan是自願留下帶領學生進行暑期科研的老師之一。

當被問及為什麼願意義務帶領學生做暑期課題時,Faith表示希望給到學生機會去接觸科研、學習新的知識。

這點也得到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Chiew-Foong Kwong博士的認同,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5G通訊技術,尤其是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解決移動管理和行動裝置緩存的問題。「在我的項目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5G通訊技術的發展。」

據了解,暑期科研實習項目設立之初,理工學院就希望能通過閱讀文獻、探討問題、戶外考察、採集數據、撰寫報告等,讓學生有機會沉浸式體驗科研的全過程,將自己在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和生活之中。

經過幾年的磨合和探索,學校欣喜地看到,不僅學生找到了興趣所在和發展方向,暑研項目更是為導師們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想法與觀點。

「本科生的無窮創造力和對科研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理工學院地理科學系在讀博士生徐宇堯說,去年暑假他和博士導師Faith Chan一起,帶領著本科生考察寧波城市河流體系,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幫助。

建築與建築環境系Ali Cheshmehzangi博士此前帶領的暑期科研團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還被收錄在了國際核心期刊上。

另外,今年的暑期體驗項目除科研實習項目外,還設有創新實驗室、核心技能培訓項目以及志願活動與文化賞析的項目。這些項目既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與實驗室技能,也通過各類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悟「知行合一」,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寧諾42名導師留校跨學科指導170餘項科研實習項目
    600餘名理工科學生選擇留在校園,參與暑期學生體驗項目。今年僅科研實習項目數量就多達170餘項,42名導師自願留校帶領學生進行暑期課題研究。這是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學院自開設暑期項目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 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開放暑期科研實習項目
    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開放暑期科研實習項目金羊網  作者:  2020-06-29 相比去年的實習項目,今年的課題更加豐富多彩。42個實驗室,分別有哪些研究課題/項目可以選擇?
  • 寧諾知多少之教學篇
    目前已有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00名學生和800餘名教職員工。在校學生中有11%左右的註冊攻讀學位的留學生(非語言類),外籍教師佔比75%。寧諾原汁原味地採用英國諾丁漢大學的教學模式,以小班化教學、合作式學習為特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科研及團隊協作能力,進而掌握研究、分析與表達所學學科的核心內容
  • 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開放科研實習崗位,這裡有3個直通面試的名額,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科研就像談戀愛,只有『真愛』才能來西湖大學。」說這句話的是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教授。去年,在西湖大學暑期科研項目開始的時候,他和來自國內外的50名本科生共進晚餐,席間金句頻出。
  • 家長來信 | 寫在孩子與寧諾結緣的一周年之際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寧諾無疑具有去英國深造的先天優勢。人類在時代的衝擊前是非常渺小的,作為個體,既不能隨波逐流,也不應食古不化。我一直認為,寧諾作為一個東西方文化的交叉點,其特殊地位,必定給予寧諾學子更多、更豐富的人生選擇。將來中國的發展,除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外,可以預計「職稱」一詞將進一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執業資格評價體系。
  • 超30%深造學生進入全球TOP10高校!這所新型大學備受矚目
    學校的主人Faith教授是自願留下帶領學生進行暑期科研的老師之一。他來自中國香港,專注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經過諾丁漢大學對教師的全球選聘進入寧諾。在學生眼中,他毫無疑問是一位廣受愛戴、恪盡己責的好老師。
  • 想前往西湖大學暑期實習嗎?機會來了
    人民視覺 資料圖想前往西湖大學暑期實習嗎?機會來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6月23日從西湖大學方面了解到,今年暑假, 西湖大學42個實驗室,包括許田、於洪濤、Mohamad Sawan、仇旻、崔維成、李子青等6位講席教授的實驗室,都將於7-8月開放實習崗位。
  • 「洋教授」來站臺 學生大呼過癮
    「洋教授」來站臺 學生大呼過癮 在四川大學2017年「實踐及國際課程周」上,外國學生在學習中國書法。(四川大學供圖)     暑假就要不一樣 編者按  七八月暑期,也是最炎熱的盛夏。經過一學期緊張學習,學子們迎來近2個月的輕鬆期,如何過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 50名臺灣大學生來湖南「芒果臺」開展暑期實習
    50名臺灣大學生來湖南「芒果臺」開展暑期實習 2019-07-02第五屆「愛·在芒果」實習交流活動啟動。 付敬懿 攝  湖南廣播電視臺被網友稱為「芒果臺」,其製作的《快樂大本營》等節目備受臺灣學生的青睞。此次50名學生是從臺灣45所高校1000餘名報名者中選拔出來的,其實習崗位包括電視編導、記者編輯、廣播傳媒、新媒體運營等,內容包括拓展訓練、節目策劃錄製、電視編輯等。
  • 考研複習與畢業實習衝突 大三學生進退兩難的「暑期時間」
    考研複習與畢業實習衝突 大三學生進退兩難的「暑期時間」 2019-10-21 11:15:42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佚名進退兩難的「暑期時間」武漢某211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大四學生楊欣清晰地記得,新學期開學前,輔導員曾統計過畢業意向:學院129名畢業生中,選擇「保研、考研或者出國讀研」的學生有79人,佔比達61.3%,「有的班級中,選擇直接就業的只有個位數」。楊欣所在班級的情況只是近年來考研大軍中的一個縮影。
  • 忙科研、備競賽 湖南這所大學八成研究生暑期留校
    來源:華聲在線華聲在線8月10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楊斯涵 黃京 通訊員 匡楚玉 陳蕊楠 蔣詩雨) 科研實驗、讀文獻、寫論文、備考……現在本該是湘潭大學放暑假的日子,可為了彌補因新冠疫情而影響的學習進度,該校八成研究生、約3500名主動申請留校,抓緊時間加碼學習。
  • 【寧諾專業聚焦】之商學院
    根據2019世界大學學術(ARWU)排名, 寧諾管理學學科位列中國管理學科排名第36名,其中國際合作位列世界16,相關引用排名位列世界83。  ▷ 頂尖的教研團隊:師資團隊來自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致力於國際最高標準的教學與研究。
  • 2017年中國科協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結出碩果
    (中國臺灣網 陳文韜 攝)活動情況匯報:參與學生滿意度近80%座談會上,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張振威匯報了2017年實習活動的開展情況。「中國科協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的一項青年公益項目。
  • 寧諾這群學生,組團進了全球top10
    ,2個牛津,1個劍橋,6個哥大,10個倫敦政經...他們以超高的錄取率和超高質量的碩士項目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目前提交就業去向的同學中,選擇繼續升學的90名同學幾乎100%進入了全球前50的學校,13位同學去往經濟學全球排名前10的學校繼續深造。
  • 疫情之下,暑期沒實習的你該怎麼辦?
    關於這個暑期要做什麼,應該怎麼安排的問題,我認為最核心的思路是把原來「線下」想做的事情搬到「線上」。轉移到「線上」,可以讓外界環境對我們的計劃影響最小。1 線上實習/線上科研,真的靠譜嗎?很多學生和家長可能會想問:「線上」進行相關的實習/活動/學術靠譜嗎?
  • 這項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你一定要了解
    「中國科協港澳臺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的一項青年公益項目。自2002年活動舉辦以來,已有來自港澳臺30幾所知名高校和3700多名學生參與活動,促進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友誼,是目前知名度較高、參與面廣泛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人才交流公益活動。針對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項目分稱為紫荊計劃、綠荷計劃和玉山計劃。
  • 留校「補課」、遠程實習……大學生暑期「充電」應對新挑戰
    新華社南寧8月6日電(蒙思思、楊詩瑩、黃幼婷)疫情影響求學、就業……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暑期,不少大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加緊給自己「充電」,以積極的行動應對新的挑戰與壓力。受疫情影響,春季學期不少高校延遲返校或取消開學。廣西醫科大學醫學生理學專業研二學生陳耀原本計劃在暑假前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實驗技能,但由於開學時間延遲了將近3個月,他的學習計劃被迫放緩。
  • 這名大四學生不簡單
    本報訊(記者陳敏通訊員孫斌)一名還沒畢業的大學本科生居然有機會到國際會議上演講展示科研成果?一名還未畢業的大學本科生就收到了世界名校博士錄取通知書?這名學生就是寧波諾丁漢大學的邵建華同學。
  • 留校「補課」、遠程實習……這些大學生暑期「充電」應對新挑戰
    廣西醫科大學醫學生理學專業研二學生陳耀原本計劃在暑假前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實驗技能,但由於開學時間延遲了將近3個月,他的學習計劃被迫放緩。對於陳耀這種專業有實驗要求或實操訓練的學生來說,有些學習內容不能完全通過網課代替。為了彌補居家期間落下的學習進度,7月初學校放暑假後,陳耀決定留在學校「泡」實驗室,追趕自己落下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