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蘇鈞天
酷暑天,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實驗室裡一片繁忙景象。600餘名理工科學生選擇留在校園,參與暑期學生體驗項目。
今年,該校僅科研實習項目數量就多達170餘項,42名導師自願留校帶領學生進行暑期課題研究。這是寧波諾丁漢大學理工學院自開設暑期項目以來,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
作為暑期短學期項目的一部分,暑期項目旨在為在校生搭建與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學生接觸與互動、了解科學研究實質、增進科研技能、探索自身興趣的平臺。考慮到疫情影響,寧諾理工學院還人性化地開設了線上遠程科研項目,為國際生與交換生們提供參與科研的機會。
化學專業大二學生沈書恆,加入的是唐本燦老師指導的計算化學科研項目。這個研究項目是利用DFT方法在Gaussian軟體(一個仿真計算化學軟體)中計算環加成反應。
在參與暑期科研項之前,沈書恆也一直以為化學是一門重視實驗和分析的學科,而在接觸到計算化學之後,他卻感受到現代化學研究已經離不開理論和數據計算。
他說,暑研開始至今,唐本燦老師指導他們如何構建出較簡單的模擬底物,再通過計算得到模擬底物反應的各種數據,例如熱力學數據,鍵長鍵角數據,然後利用這些數據計算真實反應,簡化了直接計算真實反應的難度。而這樣的過程,讓他覺得很有意思並產生了研究興趣。
同樣從探索未知中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還有來自數學系的大三學生陸米然。
她連續兩年跟隨的暑期導師是專注環境科學領域的Faith Chan博士。課題是寧波市藍綠色基礎設施與海綿城市建設調查研究。
「這兩年暑假我幾乎逛遍了寧波大大小小的公園,採集數據,然後進行數據分析。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完全不覺得枯燥,而且越來越喜歡環境科學這個學科,甚至想過往這個方向申研。」
Faith Chan是自願留下帶領學生進行暑期科研的老師之一。
當被問及為什麼願意義務帶領學生做暑期課題時,Faith表示希望給到學生機會去接觸科研、學習新的知識。
這點也得到電氣與電子工程系的Chiew-Foong Kwong博士的認同,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5G通訊技術,尤其是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解決移動管理和行動裝置緩存的問題。「在我的項目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5G通訊技術的發展。」
據了解,暑期科研實習項目設立之初,理工學院就希望能通過閱讀文獻、探討問題、戶外考察、採集數據、撰寫報告等,讓學生有機會沉浸式體驗科研的全過程,將自己在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和生活之中。
經過幾年的磨合和探索,學校欣喜地看到,不僅學生找到了興趣所在和發展方向,暑研項目更是為導師們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想法與觀點。
「本科生的無窮創造力和對科研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理工學院地理科學系在讀博士生徐宇堯說,去年暑假他和博士導師Faith Chan一起,帶領著本科生考察寧波城市河流體系,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幫助。
建築與建築環境系Ali Cheshmehzangi博士此前帶領的暑期科研團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還被收錄在了國際核心期刊上。
另外,今年的暑期體驗項目除科研實習項目外,還設有創新實驗室、核心技能培訓項目以及志願活動與文化賞析的項目。這些項目既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與實驗室技能,也通過各類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悟「知行合一」,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