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陳揚的名字家喻戶曉,粉絲無數。他不是明星,也沒有讀過大學,可他針砭時弊、貼近市民的主持風格,讓他獲得諸多獎項。他提出「新廣州人主義」,提倡「情義廣州、正義廣州」理念。陳揚幾乎成了廣州的一個文化名詞。當他的節目被停掉後,甚至有人高舉——
在廣州的天河路、東川路、廣衛路等街道,人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大海報:畫面只有黑紅兩種顏色,一個戴著眼鏡的光頭男子像旁邊,寫著一行大字:陳Sir,廣州撐你!
一名29歲的公務員,上班路上,看到了居民樓牆上的這張海報,突然有一種要流淚的衝動。他說:「對心底佩服的人,就要勇敢地說出來,像當初跟老婆示愛那樣!」
陳Sir本名陳揚。他沒想到,自己活到50多歲,都成糟老頭了,會「紅」成這樣,還被有1400多萬人口的廣州「街坊」們起了個洋名字「陳Sir」。
街坊是他的「發明」。2004年到2009年的1500多天裡,他每天在廣州電視臺晚上19:30的黃金時段裡向他的街坊問好:「新聞頻道,日日傾下偈。先祝各位街坊每天開心。」
即使是在2010年,還經常有主持人在電視或者廣播裡這樣跟人打招呼。
「這是陳Sir在新聞裡說了以後大家跟著學會的。」從山東來到廣州開了6年出租的的哥老許一提起這事就眉飛色舞。「在廣州,誰不認識他啊!不就是那個說話特別讓人貼心、特別有廣州味的陳Sir嘛!」
誰也說不清,為什麼「街坊」這個大眾詞,到了這個光著腦門、穿衣隨便、說話隨便的54歲男人嘴裡,就顯得特別「有味道」。
廣州電視臺一位化妝師,曾奉命為第一次主持《新聞日日睇》的陳揚化妝。化妝師一看,陳揚這老頭兒,要長相沒長相,要身材沒身材,要是再不化化妝,能把老觀眾都嚇跑。
可化妝師化了兩個小時妝,最後把筆一摔,說不畫了!「化來化去跟沒化是一樣的!」樂呵呵的陳揚把臉一洗,穿著還帶著水漬的T恤衫就上了電視。那是2004年的春天,第一天開播時的收視率只有0.01,幾個月後,收視率噌噌向上漲,一口氣攀到了6,一下子躍居廣州臺收視之冠。
誰也沒想到,這個從沒有讀過大學,從沒受過正規新聞專業培訓的廣州土著,一手撐起了一檔廣州電視臺王牌新聞節目。從主編到策劃到主持,他親歷親為,每天拿著報紙就上電視,保證了新聞脫口秀的原汁原味。
「說來也是奇怪。同樣的一句話,用幾乎一樣的語速和腔調,從另外一個人嘴裡說出來,聽著就是彆扭,但是從陳Sir口中說出來,聽上去卻那麼熨帖」,有觀眾說。
「那些個地道的廣州話,真是虧他想得到、說得出、用的是地方」。在節目裡,陳揚的特點就是以廣州話、廣州人的生活態度、廣州的文化觀念來解讀時事。
廣州人形容他「利爪敏捷捕捉熱門話題,思維跳躍攪起頭腦風暴,語速快得像劉翔跨欄」。
言辭犀利、作風強硬是大家對他的一致印象。當時,廣州面臨「同德圍搬遷」問題,他對同事說,要把這個民生新聞做大:「廣州沒有理由委屈這些百姓。一定要炸掉這座城市的冷漠。」
節目開播,他經常親身去追訪生活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尖刻評論南沙環境因石化工程為不適合人居住;對老城區亂拆和廣州文化保存問題施之以「兩岸楊柳,中間臭水溝」的辛辣諷刺……
「我始終懷抱正義情義的理想,將街坊的痛當成自己的痛,將街坊的歡樂當成自己的歡樂,以廣州為家園,以廣州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後一次的電視節目中他這樣說。就像他在自己博客中的背景畫面一樣,用的是雷鋒的頭像。
從1996年曾經是電臺節目主持人時就提出「尋找真誠火種、燃點城市精神火炬」的口號,到2005年提出「情義廣州、正義廣州」的理念,他為之冠名的「新廣州人主義」幾乎家喻戶曉。
陳揚幾乎成了廣州的一個文化名詞。「他總是不斷刻意地為廣州社會的價值觀定位,他提出的一個個文化氣息濃烈的名詞,對隱沒在生活當中廣州的社會個性與傳統,作了高度的概括」,當地的一個文化記者曾經這樣評論他。
一所大學裡的歷史系教授,在一次公開的場合提到留在廣州的唯一理由,竟然是因為「這裡有陳Sir的節目,到別的地方就沒得聽了」。
那些聽不懂粵語的來廣州工作的外地人,只要打開電視看過陳揚的節目,多半會被他吸引,邊看字幕邊看畫面。
可2009年元旦,身穿黑色西裝上鏡的他,跟街坊們打過招呼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在電視屏幕上。
他似乎預料到了這一天。他說:「我早就講過要將每一天的節目當成最後一期的節目來做。」在最後一次電視鏡頭前,他引用羅大佑《閃亮的日子》向觀眾告別。
剛剛「下崗」的日子裡,他經常會被鬧鐘鬧醒,慣性一樣立馬起床穿衣,卻突然意識到再也不用上班了。至今也沒人給他「為什麼下崗」的「說法」。
奇怪的是,「待業」時,他卻平白得了許多獎項。一夜間,廣州的街道上,陡然出現很多「陳Sir,廣州撐你」的海報。
一天,一位觀眾見到他,說:「陳Sir,我已經有312天沒有見過你了。」
他也平白多了很多被採訪的機會,以至於經常要跟採訪的人講「對不起」。因為他現在不僅要給一家報紙寫專欄,還要主持兩檔電臺節目。
2010年1月的一個夜晚,22時,廣播裡,《晚安,珠三角》的音樂響過,陳揚抑揚頓挫的聲音灑落在廣州各個角落。就在這時,新浪微博裡的粉絲們也在傳遞著消息:聽緊陳Sir吹水,掂過碌蔗(正在聽陳Sir侃大山,感覺真好啊)。
其實,他的粉絲有的都是十多年的「鋼絲」了。從他做《夜行人》、《夜色無痕》、《珠三角生活態度》等電臺主持人開始,就有人追他。直到有一天,大家在電視《新聞日日睇》上,看到那張圓乎乎的臉。他的粉絲更多了。
熟人眼裡,陳揚更像個老頑童,他比臺裡那些「80後」還會玩。養狗、喝功夫茶、用毛筆記筆記、喜歡收集汽車模型,抽菸鬥、從不喝早茶,他以54歲高齡,被稱為臺裡「最in老人家」。
他還喜歡玩無線電,玩得頗有水準。汶川地震時,他帶著8個無線電愛好者協助押運的20多臺十噸大貨車,集合了日日睇節目募捐的廣州街坊捐獻的救災物資開往災區。
同行的年輕人康記開始並不是很服陳揚,可幾天幾夜的行程下來,他不得不開始佩服。「一個老人家,體力比我們都好,而且很顧全大局,善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人真的很純粹。」
私底下,有人說陳Sir很兇。審片時,只要發現一處錯誤,他都會低吼一聲,誰幹的?
當然,在選節目音樂的時候,他也會避讓。他讓比自己小十幾歲的年輕助理選,選後他一邊罵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音樂,一邊還是放行通過。因為他知道,助理愛逛碟片超市,助理愛聽的音樂,一定是當下年輕人愛聽的音樂。
但節目的結構,一定是自己的思考結果。《新聞日日睇》由6大部分組成。他說這樣的設計是「得益於他對戲劇的理解」。
儘管粉絲眾多,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偶像「的真實身份,是一個「內退老頭」。
1979年,他結束了山村教師的歲月,回到廣州當了一名中學教導處職員,卻因沒有大學學歷,被一位老師奚落為「只配管蟲子的人」,他抓住機會考入別的單位。
當時他拿到了廣東省話劇團的編劇的錄取通知。同時,廣東人民廣播電臺又通知他去面試。陳揚帶著一個劇本、一個短篇小說、一首長詩前去應試,竟然通過了。「直到現在,其實我正式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個主持人,而是廣東電臺的一個內退記者」。他笑著說。
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2006年全國主持人品牌價值十大排行榜排行全國第十,是廣東省唯一入圍的主持人,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134號火炬手。
1981年踏進新聞圈成為主持人的他,幾乎見證了一部中國新聞改革史。念稿從不脫稿到脫稿,懲罰方式從上黑板報到罰款,「聖誕節」這樣的洋詞從不允許念到允許念。
如今,空閒時,他會去一家多年常去的酒吧坐坐,酒吧也貼著「陳Sir,廣州撐你!」的海報,他會淡淡地笑笑:「一群小孩子塗鴉的作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