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裡,拼多多可能就是便宜實惠的代名詞。
iPhone 11被硬生生幹到4000元以下、動輒上千元的掃地機器人只要兩三百、就連吃飯的傢伙——質量不輸WMF的喜時鍋具,最便宜的才79......
在今年七夕鍾漢良的直播帶貨上,喜時鍋具一炮走紅,尤其是在拼多多新品牌實驗室的指導建議下,設計出了一款容量大、手柄穩的不粘煎鍋,深受消費者喜愛,最多日銷3000多口不鏽鋼煎鍋。
那麼問題來了,該產品與歐洲頂級廚具品牌WMF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製造,為什麼價格可以這麼便宜?
套用創始人黃華峰的一句話:其實,工廠的生產成本都一樣,但在拼多多上銷售省去了出口稅費、流通費、中間商利潤以及其他無形的銷售成本。與其砸錢開直通車等效果未知的營銷手段,直接將費用補貼給消費者的做法有利於品牌在短時間內通過銷量規模,迅速積累口碑與人氣。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實現了對供應鏈的重塑。與京東、阿里等貨架式電商的最大的不同,拼多多開啟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購物模式。拼多多通過「貨找人」的去中心化交互,激發了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計劃生產」可以很好的反饋給工廠,進行指導生產,從而實現生產—物流—消費者的極致精簡供應鏈,這也是拼多多「新品牌計劃」的核心所在。
比如,在新品牌實驗室的出謀劃策下,凱琴將出口的牛排機改造成更適合國內消費者的電餅鐺,大受歡迎,爆賣近18萬件。
數據顯示,一年半時間,參與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定製研發的企業已經超過1500家,累計推出定製化產品達4000多款,訂單量突破4.6億單,今年三季度日均定製化商品銷售量超過200萬單。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0月22日,拼多多宣布「新品牌計劃」全面升級:到2025年之前,扶持100個產業帶,推出10萬款定製化產品,帶動新品牌計劃入圍企業新增1萬億銷售額。
這讓無數出口型企業看到了希望,以前都忙著出海,忽略了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現在專門有人來幫一幫,別提多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