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在上海和紐約兩地同時敲鐘,這種同時敲鐘的方式在納斯達克還是第一次。
納斯達克亞太區主席,甚至專門跑到上海,在上海與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一起,體驗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美國人為何如此興師動眾,因為拼多多讓他們看到了"奇蹟"的力量,一個在巨頭夾縫中冒起來的新電商——三年做到兩千億GMV、3億用戶。
一年後,拼多多再次讓美國人驚呼神奇。拼多多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用戶數從3億變成了4.832億,GMV從兩千億變成了七千億,月活用戶一個季度淨增了七千萬,這速度也太快了吧?
在美國人的思維裡,兼具爆發力與耐力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況且阿里京東兩大巨頭,這一年裡也對拼多多進行了不少鉗制。拼多多那一套低價理論,還能持續地獲得用戶青睞麼?用戶天花板不是早就若隱若現了嗎?
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等金融大亨紛紛表示拼多多的表現"全部高於預期",美國人看不懂了。
美國人不懂的是,拼多多靠低價起家,靠"五環外"市場站穩腳跟,但不意味著不會有新的突破。
就說五環外的下沉市場,拼多多的市場優勢地位進一步拉大了。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拼多多下沉市場用戶同比淨增7220萬,高於電商行業總體約7000萬的淨增規模。
這是因為拼多多改進了策略,以前給五環外居民賣紙巾、手機殼、拖鞋等"小件商品",現在賣手機、電腦、家電、掃地機器人乃至直接賣車。在拼多多的帶動下,大量大牌商品得以進入廣大的低線城市和農村鄉鎮。
市場還是那個市場,但拼多多重新激活了,下沉市場的消費需求,也被全面放大了。
再來看看五環內,拼多多財報有一個很重要的數據,截至6月,一二線城市用戶貢獻的GMV,已經佔到了總體的48%。而半年前,這個數據是37%。這意味著,"五環內"已經扛起了拼多多的半壁江山。
探討一下原因,主要來自於兩點。第一,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收到了效果,618期間拼多多加大補貼力度,新款iPhone手機比官網低了兩千多元。大名鼎鼎的戴森吹風機,平常賣三千,拼多多直接砍到1888元。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坐在寫字樓裡吹著空調的都市白領們,不敢說對這樣的價格不心動。畢竟一樣的東西,為什麼不買價格更低的?
第二點,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效果顯著。618期間,拼多多的農產品訂單,70%被一二線城市用戶買走。今夏很多人都在說水果太貴了,車釐子自由、荔枝自由太難,但在拼多多一下子解決了。
前幾天拼多多農貨節上,16萬件僅售10元的廣西北海海鴨蛋,半天就一搶而空。大家對優質又便宜的農產品,總是擋不住誘惑的。城裡人感受到了實惠,是拼多多徵服五環內的關鍵原因。
以前黃崢說,拼多多要做迪士尼+Costco,言下之意是既要便宜,又要有趣。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新品牌計劃、農貨上行等讓"便宜"唾手可得,多多果園、限時秒殺等玩法,也讓消費者沉迷在購物樂趣裡。更重要的是,拼多多不斷創造驚喜,高價數碼產品、奢侈化妝品一再賣到白菜價,極具性價比的新品牌新產品層出不窮,這才是真正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