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拼多多變成Costco+迪士尼了嗎?

2020-12-20 盤外招

公眾眼裡的拼多多是個萬花筒。

在流行「不說人話」的創業圈,它是近年來最大的驚喜。

下沉黨和流量黨覺得拼多多激發了線下人群的巨大潛力。

營銷族狂喜的是社交擴散和裂變傳播終於主宰商業模式了。

程序猿、產品汪和運營喵驚嘆算法歸集海量需求的偉力,一邊壓縮供應鏈創造爆款,一邊便宜有趣好玩,貌似還能優化配置,降低成本。

拼多多又是特別歡樂的,這裡有變成玩具的剃鬚刀,社會人專用金鍊以及9.9元的智能VR眼鏡,買家秀熱鬧的就像一幅光怪陸離的社會風情畫。

在批評者看來,拼多多則是麻煩纏身的,上市滿月就創造了中概股最快、最多被訴紀錄,30天面臨200多起訴訟,永遠與各色名人打著口水官司,被不少主流品牌拋棄,被權威媒體點名批評,五環內外同樣都是焦點。

在納斯達克敲鐘前1個月,黃崢曾向央視財經透露了一個小目標,就是要做「線上Costco+迪士尼」,一年後的拼多多如願以償了嗎?

找到了劫材,難的是收關。

外界對拼多多基因做過多種拆解,核心其實很簡單,真正的生意人不會爭論消費升級還是降級,無非消費分層而已,兩端都有需求,左右都是商機。

很多人只看到中國有將近3億人接近或達到了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每年有1.1萬億消費轉向海外,所以整個社會的產品和服務都在升級,從超市到蛋糕房,從家電到日用品,試圖跟上這種變化,連小米都在鼓吹新國貨。

拼多多發現了另一個機會,十二五期間中國低端消費品嚴重過剩,十三五計劃強調通過創新供給提高商品和服務質量,在拼多多看來,過剩產能所對應的落後需求仍然存在,而存在就是合理的,於是反其道而行之,為二者牽線搭橋。

這讓拼多多在電商夾縫中擠出兩個空間:

1、不單純做低價,而是做夠用就好的產品;

2、做其他電商滿足不了的需求,也就是山寨(未必是假貨);

拼多多之所以有那麼多過時落伍又稀奇古怪的產品,原因在此。

在人性邊緣打擦邊球的風險,拼多多已然深思熟慮,按照兩高《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判定假貨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產品中摻入雜質或異物,致使質量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或者產品明示質量標準規定的質量要求,降低或失去應有性能以及宣傳某種不具備的功能。

二是假冒註冊商標、假冒專利產品特別是假冒外觀設計專利權。

所謂山寨和假貨的外延有交叉,但意義並不完全相同,雷碧、康帥傅只能算山寨而不是假貨,按黃崢的說法,拼多多以疏代堵「引導」落後產能就是在支持國產品牌自主化,他還認為應該區別對待山寨產品,除非涉及重大人身安全。

五環外作為一個精心設計的提法,也使拼多多獲得了精神盟友,27個月就被抬進納斯達克,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黃崢適時拋出「Costco+迪士尼」合體的概念,外界反應不一,但未必Get到了其中深意。

消耗過剩產能是真,帶動產業升級是假

這是拼多多努力表達的,但它與Costco只有一點類似,就是迷戀爆款SKU而非倚多為勝,Costco活躍SKU大約8000種,沃爾瑪有350萬,線上是4200萬。

雙方鎖定高人氣單品的策略毫無共同點。以往登上Costco回國必購清單的主要是保健品(各種魚油)、紅酒、糖果、眼鏡和化妝品,都是對質量有要求又彰顯生活品味的產品。

Costco選品控制在中高端且必須有3年以上穩定合作,選定單品後即用C2M方式按需生產,Costco不再分裝,獨立大包裝直接銷售,Costco的利潤損失有會員費補充,廠商利益也不受損失,供應鏈隨訂單升級。

拼多多走量的廚房紙和廁紙都是易耗品,感官差異微弱,價格敏感度卻很高,最適合量販式出貨,可心柔在拼多多指揮棒下定製出28包29.9元的規格就是明證。

拼多多非要講Costco故事,有兩點其實做不到。

首先,選品沒有價值標杆作用。

拼多多的爆款夠便宜了,但價值屬性不明朗,品牌力和供應鏈支配的產能比較有限,大部分都是日化品、服裝或是被刻薄形容為「動物都不吃」的土豆、大蒜等。

拼多多平臺上不乏電視、冰箱等大家電,甚至還有55元6瓶的法國紅酒,它們都是創造GMV的主力之一,但並不能吸引消費這些產品的主流群體。

最根本的是,拼多多不會像Costco那樣,滿足於每年賺取有限的會員費,更不肯在商業模式上自縛手足,它只是樂於借用Costco的美譽度而已。

其次,拼多多沒有改造更沒有升級供應鏈而是將其附庸化了。

拼多多對廣義供應鏈的控制很弱,不可能像Costco那樣去做基於質量的需求分發,讓會員費物有所值,黃崢所理解的Costco模式就是把海量用戶細分為不同圈層,再依據他們的需求去引導供應鏈進行深度定製。

所以,拼多多非但不會推動供應鏈升級,相反它希望把需求和生產割裂開來,讓供應鏈停留在分散的作坊生產時代,這樣更有利於拼多多以一對多的去做需求匹配。

換句話說,拼多多並不希望把那些落後的分散產能帶出泥淖,而是試圖讓後者永遠保持強產能、弱品牌的狀態,這才符合拼多多的最高利益。

當然這也讓平臺的價值屬性無法進化,所以拼多多又祭出迪士尼作為補充。

作為百年歷史的老資格夢工廠,迪斯尼近年來通過收購漫威、福克斯、皮克斯、暴雪等造夢機器通吃娛樂業,30年間股價翻了30多倍,但這家公司究竟怎麼賺錢?

籠統的說是販賣快樂,具體到操作層面就是依託強Ip做低變現成本的重複消費,而且還是全業態的複製,但拼多多能做到嗎?

首先,迪士尼一直是靠用戶忠誠度吃飯的,純粹比拼硬體的話,全世界有很多相當不錯的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的優勢還是精神共鳴和講故事的能力。

同時,通過把商品和服務擬人化,迪士尼可以在一個IP之內堆疊大量的產品和場景,這讓迪士尼擁有世界上最簡單高效的用戶管理系統。

如果分析黃崢過往的表態,他覺得拼多多有三個方面可以copy迪士尼:

1、都有很強的社會性,存在用效率連接的精神紐帶;

2、通過社交在虛擬空間創造了一種群眾情緒;

3、多多果園之類的玩法天然具有娛樂基因;

但這個邏輯未必成立。

迪士尼樂園大多開在郊區,體量巨大卻不愁客源,也不特別依賴硬體賺錢,拼多多自認為有類似的能力,可以一邊享受娛樂一邊帶貨,但雙方的用戶忠誠度天差地別,拼多多的圈層定製和專屬供貨,只看到了重複消費的娛樂屬性,沒有身份認同和文化基因,做不到迪士尼的精神集聚。

迪士尼基於IP做多輪次的消費開發,即使無限拓展衍生品類,用戶也不存在反感,而拼多多就必須控制供應鏈簡化產品。拼多多的用戶也不是小鎮青年,36歲以上用戶比例是中國電商中最高的,這個群體可以用社交撬動,談精神屬性就想多了。

黃崢和達達這樣的聰明人怎會計不及此,所謂「Costco+迪士尼」並不是簡單的自我點讚,只是詮釋了對拼多多增長模式的憂慮。

拼多多的未來之路,顯然還有漫長的探索。

相關焦點

  • 創始人黃崢撂下話:拼多多未來是costco+迪士尼
    虎嗅註: 拼多多於北京時間6月30日凌晨四時提交招股書,拼多多單季成交金額662億人民幣(106億美元),2017年全年成交金額為1412億元人民幣(226億美元)。招股書同時顯示,黃崢在拼多多所佔股比為50.7%,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
  • 深度分析|家喻戶曉的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帶你揭曉
    那麼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當然這個問題也是拼多多自己的挑戰,如果是因為不得已或者沒辦法,那麼這也可以和業務本身的挑戰歸為一類,說明管控能力不如競爭對手。4-5月疫情中恢復最快的是拼多多,其次是京東和阿里。可見拼多多同樣是受社會大環境波動的,並沒有因為其商業模式的先進性獲得明顯抗周期表現。
  • 讓大牌下鄉,把高端商品賣到白菜價,拼多多變身「迪士尼+Costco」
    美國人為何如此興師動眾,因為拼多多讓他們看到了"奇蹟"的力量,一個在巨頭夾縫中冒起來的新電商——三年做到兩千億GMV、3億用戶。一年後,拼多多再次讓美國人驚呼神奇。拼多多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用戶數從3億變成了4.832億,GMV從兩千億變成了七千億,月活用戶一個季度淨增了七千萬,這速度也太快了吧?
  • 性價比和樂趣融合,拼多多要做「線上Costco+迪士尼」
    來源:東北新聞網「拼多多,拼多多,來一起一起拼多多,不管有事沒事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每天隨時隨地拼多多。」《極限挑戰》裡的羅志祥,把一首歡快喜慶,朗朗上口的拼多多之歌唱響全國。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時透露,拼多多未來希望的發展方向就是實惠與樂趣相結合,形象一點的比喻是——做一個「Costco和迪士尼的結合體」。
  • 線上Costco,愛恨拼多多
    2006年,身在美國的段永平拍下了巴菲特的天價午餐,當時只有26歲的黃崢被段永平帶到巴菲特的飯桌上。這段往事在拼多多上市前後也被聚光燈放大。招股書顯示,2017年拼多多銷售和營銷支出13.4億,其中廣告支出8.7億元,佔比64%。2018年一季度的銷售和營銷支出就達到了12.2億。2017年拼多多營銷費用率為77.1%,2018年一季度又進一步提升至87.9%。
  • 為什麼拼多多與Costco都在賣車?
    從用戶的角度看,買車從大海淘金,變成了在已經過挑選的滿足不同需求的車型之間做決定,而Costco提供的折扣價格,也節省了顧客在4S店和銷售經理鬥智鬥勇的成本。一位大眾汽車專賣店老闆此前曾向媒體承認,Costco平均在每輛汽車上為消費者節省了1000美元。
  • 豪享拼、拼多多、雲集,社交電商的三種模式有何不同?
    中國廣大的三四五線人群中,此類用戶大有人在,就算是一二線城市,也有很多50歲以上的人,屬於此類傳統電商的邊緣用戶。這些用戶只能通過人工服務來滿足,解決他們對網購的信任和便利問題。比如,有些群主把商品圖片發給用戶,十有八九用戶都會下單,為什麼?
  • 拼多多的 iPhone、Costco 的茅臺,羊毛營銷之後平臺能上岸嗎?
    對 Costco、拼多多、蘇寧易購來說,iPhone、茅臺起著類似的作用,在吸引新用戶的同時,幫助平臺培養或扭轉用戶心智,所以更重要的問題就變成了:在這一波「羊毛」之後,用戶能留下嗎?為什麼是茅臺和 iPhone?為什麼這些平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茅臺酒和 iPhone?
  • 為什麼成功的是拼多多?
    可是拼多多卻成功了,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3年300億美金市值,又一次刷新了吃瓜群眾對於網際網路造富速度的認知。伴隨著拼多多的上市,更多的仍然是對它的爭議:假貨泛濫、low…不過從成王敗寇的世俗功利角度來說,它的成功仍然是值得分析的。拼多多為什麼會成功?
  • 3億人拼假貨才是拼多多最大硬傷!千億身家黃崢如何開始下半場?
    比如,在拼多多平臺上,大量山寨貨乃至假貨問題如何處理?就在上周四,海外媒體一篇公開報導顯示,總部位於北京一家母嬰品牌公司,在美國控告拼多多售賣假冒產品。去年該公司就已經向拼多多投訴過平臺中有商戶銷售仿冒的紙尿片,隨後拼多多將涉及的產品下架。但沒過多久,仿冒紙尿片又在拼多多上捲土重來。
  • 拼多多是真的嗎拼多多0元團購是真的嗎
    你在拼多多買過東西嗎?聽說拼多多購物品平臺裡「1分錢兩個石榴全國包郵」,這樣的優惠是不是很心動呢?不過,很多消費者都對拼多多的營銷感到疑惑,因為拼多多有些商品真的太便宜了,實在難以置信。那麼拼多多是真的嗎?拼多多0元團購是真的嗎?帶著這些問題一起看看吧!
  • 拼多多: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泡沫
    談到拼多多,消費者最大的印象是「便宜」,在拼多多買東西可以更省錢。 拼多多創始人兼董事長黃崢將公司商業模式類比為「Costco+迪士尼」,解釋一下就是像「Costco」一樣通過大量集中消費者需求,向商家反向定製商品的「C2M」模式為消費者提供具備性價比的商品,因此拼多多商品成本低,故而售價「便宜」。
  • 拼多多,還能拼多久?
    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商城上劣質山寨產品的爭議,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質疑與討論。  2年後的2020年,馬上就要迎來新的財報了,拼多多還香不香?  01  拼的多,真的能省得多嗎?  「拼多多,拼多多,我和你,拼多多!
  • 在線教育行業拼多多的機會在哪?
    在線教育行業拼多多的機會在哪?今天想討論一個話題,就是在線教育行業拼多多的機會在哪?拼多多成功的關鍵點有兩個:1. 撮合了被主流電商平臺忽略的國內過剩低端產能和下沉市場低端需求;2. 藉助微信紅利以極快的速度減小了自己與主流電商平臺的差距數量級。分析在線教育行業,我們也從這兩點入手。 下沉市場教培需求被當下的在線教育產品滿足了嗎?
  • 拼多多「All In」綜藝,「病毒式」贊助圖什麼?
    除了連續贊助節目的拼多多,綜藝贊助的市場其實早已變成庸雜熙攘的混亂局面。贊助金額不斷刷新高度,各大金主紛紛入局,越來越多的品牌想藉助娛樂圈流量紅利「名利雙收」。拼多多贊助的綜藝節目拼多多的來勢洶湧,正是當下內容營銷、贊助市場的一個剪影。
  • 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拼多多商品是真的嗎
    「今天拼多多裡的榴槤拼團才1毛錢哦!你要拼團嗎?」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這個吧!那麼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呢?拼多多是一款低價的團購軟體,用戶在該平臺上可以低價的拼團購買商品,但是低價格的東西大家也很是懷疑,拼多多的商品是真的嗎?
  • 5歲的拼多多,到底有多拼?
    難怪網上有段子說,庫克都在拼多多進貨。拼多多這幾年大把燒錢,吸引了不少用戶過來買東西。根據 2020 年上半年的財報,拼多多年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 6.83 億人,成了僅次於淘寶的第二大電商平臺。但是很多人對拼多多的印象都是「可以買點便宜的日用品」,像是「 9.9 元 10 條抹布」、「4.99 包郵的收納箱」,不敢在這裡買大件。
  • 被誤會的Costco,它不是來自美國的拼多多
    但是,2018財年,Costco的會員費收入31.4億美金,企業的總利潤是31.2億美金。可以說,沒有會員費收入,Costco根本活不下去。集體薅羊毛之後,再集體退費,在這樣的商業模型下,算不算沒良心?Costco雖然是以低廉的價格取勝,但是品質可靠是大前提。
  • 拼多多還能一直便宜嗎?深度解析拼多多的「低價能力」體系
    從「3億人沒有我」到「5億人都在拼」,市場交織了對拼多多的質疑和驚訝,一直以來,這兩種情緒並非此消彼長,而是同時存在。有人認為拼多多是耍小聰明的投機者,靠低價商品起勢;也有人把拼多多視作一種神奇的社會現象,洞察人性,玄妙似量子力學。關於拼多多的種種極端想像,歸根到底重疊於一個問題,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
  • 拼多多的叢林法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重磅)
    把這種情況放大,雖然圖書品類很小,我們暫且按照這個規模推算,如果社會輿論廣泛質疑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在拼多多上千個品類中有二十分之一的50個品類有類似問題,拼多多一年的GMV可能有1880億屬於這類收入。而相關行業損失一般是這個3-4倍,就是5640億到7520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