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拼多多與Costco都在賣車?

2020-12-20 劉曠

在經銷商體系最完善和成熟的北美,過去數年中,最大的汽車零售商是誰?

答案或許出乎意料。2018年,倉儲型超市Costco售出了六十多萬輛汽車,比最大的專業汽車經銷商還要高20%。

在傳統概念之中,超市、電商平臺追求的是流量打法,與整車銷售的理念存在天然衝突。整車銷售是低頻、高價、長決策周期,對於用戶而言,是最複雜耗時的購物決策之一。

沒有銷售人員、沒有完美的線下體驗店,卻能夠吸引用戶快速買單,Costco的打法,折射出另一種挑戰行業認知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拼多多在5月份上線汽車業務之後,也呈現出與Costco高度一致的特徵:有限選品、極致性價比。最終,也呈現出了一樣的結果。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拼多多平臺上,平均每小時可以賣出135臺汽車。一個小時的訂單量,幾乎相當於傳統門店一個月。

在汽車銷售剛剛經歷負增長的一年過後,Costco和拼多多身上,隱藏著行業的新秘密。

Costco的啟示

在Costco入局汽車銷售之前,超市賣車,也遭受了傳統理念的質疑。

主要矛盾點在於,價格越貴、產品體系越複雜的商品,用戶的購買成本就越高,而超市、電商平臺,追求的卻是「購物成本越低越好」。

以汽車為例,用戶需要權衡的可變量包括了(1)品牌(2)車型(3)不同車型之中的配件、功能(4)價格(5)車裝後市場和車後服務。

因此,傳統4S店模式之所以有效,本質上是通過銷售人員加上車輛體驗的方式,來滿足以上五種變量的需求。

但如果從另一方面看,如果儘量減少變量,而不是滿足變量,是否有可能同樣賣車?

這正是Costco模式能夠高效賣車的思路。Costco通過會員體系,與潛在消費者建立了信任關係,而在Costco結合消費者需求進行嚴格選品之後,消費者會認為,擺放在Costco賣場裡的汽車,通常而言,一定是性價比均衡、無需再比價甚至議價的商品。

因此,在Costco所創造的場景下,購車決策的變量被有效降低。從用戶的角度看,買車從大海淘金,變成了在已經過挑選的滿足不同需求的車型之間做決定,而Costco提供的折扣價格,也節省了顧客在4S店和銷售經理鬥智鬥勇的成本。

一位大眾汽車專賣店老闆此前曾向媒體承認,Costco平均在每輛汽車上為消費者節省了1000美元。這既是得益於Costco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同時,Costco並不指望在汽車銷售之中賺取利潤,因此,能夠讓利消費者。

拼多多的探索:替用戶思考、替用戶議價

在Costco成為北美最大汽車零售商之後,商業媒體彭博社在報導中曾完整講述了一位買車人在Costco的購車體驗:走進社區最近的Costco,拿出會員卡,付出39000美元買了一輛2015年新款豐田漢蘭達(Highlander),比市場價低了整整4000美元,憑藉定金單,在豐田的門店提車。

這一流程和情景,今天在拼多多上購買五菱宏光、名爵或者奇瑞轎車的消費者或許會有些熟悉。在拼多多上,一位消費者只需要打開軟體,在購車秒殺頁面支付定金(轉發給其他有購車需求的朋友,一起拼單),在24小時後,只需要在離自己最近的線下店完成取車。而拼多多平臺上的同款汽車,通常而言也會比市場價更低。

首期上線的五菱宏光,一直在低線城市用戶之中享受「國民神車」的口碑。這樣的選品,相當於滿足了平臺消費者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在選品之後,拼多多通過「66拼車節」的秒殺活動,協助消費者從廠商手中獲取折扣價。比如,拼多多在5月上線的五菱宏光,首批用戶以3.49萬元的價格成功購買了市場價位5.28萬的新車。而據統計,從5月至今,拼多多平臺在多款車型秒殺中均延續了「6.6折秒殺」的特價。

拼多多和Coscto的模式,是典型的「貨找人」,通過了解用戶需求,尋找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商品,再協助用戶與品牌商完成提前議價,將原本被轉嫁到線下門店租金、人力的成本讓利給消費者。如此一來,原本冗長的流程和複雜的變量被縮減,消費者的購買效率也大大提升。

拼多多汽車業務負責人元東此前曾公開表示,拼多多的邏輯,是替用戶節省成本。仔細來看,拼多多的選品+拼團+讓利模式,系統性地幫助用戶控制了購物中的兩個關鍵變量:決策選擇、討價還價。

此外,拼多多作為綜合電商平臺,還擁有著意想不到的優勢:沒有利潤包袱,可以完全讓利。

此前,曾有人詢問過Costco,既然不賺取利潤,一年六十多萬臺的汽車銷量是否等於是資源浪費?Costco的答案是,這是服務會員的手段。

整車銷售同樣也許不會成為拼多多平臺的最重要門類,儘管汽車單價動輒數萬元,但這部分交易額並不會被計入平臺GMV之中。

這也意味著,對於拼多多來說,汽車銷售或許只是「服務用戶」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預測,以服務用戶為目標的拼多多,未來也極有可能成為汽車行業的有益參與者。

相關焦點

  • 從Costco到拼多多,電商賣車能否迎來「第二春」?
    這與其他電商的銷售方式不同,而且在車型的選擇中,拼多多選擇了萬元車及十萬元以內的車型,這與拼多多的使用人群有關係。但是中國市場電商賣車也只火了這一家,其他的電商的賣車行卻不那麼樂觀。電商賣車能否取代線下銷售從Costco到拼多多,電商銷售汽車能夠得到暴增銷量確實不假,但是這都是在平臺不掙錢與貼錢的情況下得到的「數字結果」,想要長期並持續的進行有些不夠現實。
  • 電商賣車或成趨勢,拼多多賣「勞斯萊斯」就是正確的嗎?
    拼多多在賣車這件事可謂專心致志,盯上特斯拉後又盯上勞斯萊斯了。 但拼多多一直以來賣的都是低價生活類用品,如今怎麼賣上豪車了?其用戶有能力買車嗎? 此外,在天貓與京東都湧入賣車這門生意時,未來電商賣車或也成趨勢,那線上賣車會成主流嗎?
  • 電商賣車或成趨勢,拼多多賣"勞斯萊斯"就是正確的嗎?
    拼多多在賣車這件事可謂專心致志,盯上特斯拉後又盯上勞斯萊斯了。但拼多多一直以來賣的都是低價生活類用品,如今怎麼賣上豪車了?其用戶有能力買車嗎?此外,在天貓與京東都湧入賣車這門生意時,未來電商賣車或也成趨勢,那線上賣車會成主流嗎?
  • 當拼多多開始補貼賣車 究竟會動了誰的奶酪_易車網
    那麼拼多多此番真的是在賣車麼,個人認為僅是:不以結果為導向的一次話題營銷事件。 電商賣車或成趨勢 從拼多多平臺搜索勞斯萊斯後,確實可以看見一個「勞斯萊斯-幻影EWB」的櫥窗,信息顯示:「拼多多現在勞斯萊斯幻影直降122萬,補貼價946萬(含消費稅)。」
  • 創始人黃崢撂下話:拼多多未來是costco+迪士尼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9月,是現任CEO黃崢創辦的遊戲公司的內部孵化項目,2016年9月拼多多與黃崢本人創辦的拼好貨合併,組建成為目前的拼多多公司。黃崢在信裡表示,拼多多的價值觀是「本分」(這應該是來自他的導師、也是早期股東段永平的師傳);拼多多的未來將是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網絡驅動的costco與迪士尼的結合……(這張餅你懂嗎?吃不吃?)
  • 讓大牌下鄉,把高端商品賣到白菜價,拼多多變身「迪士尼+Costco」
    美國人為何如此興師動眾,因為拼多多讓他們看到了"奇蹟"的力量,一個在巨頭夾縫中冒起來的新電商——三年做到兩千億GMV、3億用戶。一年後,拼多多再次讓美國人驚呼神奇。拼多多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用戶數從3億變成了4.832億,GMV從兩千億變成了七千億,月活用戶一個季度淨增了七千萬,這速度也太快了吧?
  • 拼多多又搞事?補貼122萬賣勞斯萊斯,10萬人想拼!
    拼多多又賣車了!繼今年7月出售特斯拉Model 3之後,萬物皆可拼的拼多多終於對勞斯萊斯下手了。近日,拼多多平臺上的「託海汽車官方旗艦店」悄然上架了一款勞斯萊斯幻影,配置價1068萬元,直降122萬元,補貼後僅946萬元,而且還是含稅的價格。目前已經有10萬+人想拼,該商品目前還剩兩件。
  • 為什麼人們會對Costco、拼多多產生「低價印象」?
    拼多多包郵的「低價」秘密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曾說過要做中國的「Costco+迪斯尼」,迪斯尼好理解,就是要好玩,所以拼多多開創了電商平臺有小遊戲的先河。那麼Costco的「低價」在拼多多怎麼被踐行呢?拼多多現在仍然處於擴品類瘋狂補貼巨額虧損的階段,未來能不能賺錢本文暫時不分析,我先來分析拼多多是如何製造「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價格」的。線下零售商通過陳列和品類的方式實現了這個目的,拼多多則是通過「包郵」來實現的。
  • 直降122萬,拼多多開賣勞斯萊斯,已有10萬人拼單
    拼多多賣車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但賣勞斯萊斯是不是頭一回見?就在這幾天,拼多多突然上架了一臺勞斯萊斯幻影,直降122萬,僅售946萬。找款大家都想買但又買不起的車,自導自演搞個補貼活動,買家瘋狂拼單自娛自樂,賣家躺著賺信息流,這叫各取所需!那麼問題也來了,萬一真有人付了訂金,店家怎麼收場?層層轉包的網上賣車很多人都沒搞明白,為什麼車行比4S店便宜?因為車行成本低。
  • 線上Costco,愛恨拼多多
    OPPO CEO陳明永和vivo CEO沈煒都是段永平的門徒。一位一加手機的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一加和OPPO共用食堂,在他們吃飯的食堂裡都貼著「本分」的標語。為什麼本分重要?換句話說,拼多多對商家制定的規則與其他電商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在拼多多的平臺上,商家違反規則的代價要高很多。黃崢曾經被人問起:為什麼要創業?
  • 1周8皮丨拼多多玩轉聯網賣車?本田召回179萬缺陷車型,歐拉好貓一鍵...
    曾經,我以為不下拼多多,不幫人砍一刀,就是我生活水平高於平均線的底褲,可是拼多多從不放過任何一個人,它要告訴全時間「我們跨度覆蓋全消費人群!」自從拼多多賣Model 3過後,我就感覺事情沒那麼簡單,雖然不歡而散,可事實上很多人還是很喜歡這種抱團砍價的感覺,不光要砍特斯拉,連勞斯萊斯都能砍一刀!
  • 拼多多進軍賣車界,家用汽車跌至平民價,不愧為「中國版Costco」
    拼多多最近又盯上汽車行業了,並且成果也不容小覷。從5月至9月,拼多多先後試水五菱宏光、奇瑞EQ1、艾瑞澤、瑞虎等數款國民級車型,"66拼車節"活動累計上線的70小時,拼多多總計訂單達9463筆訂單,僅看定金數,GMV達到了812萬。
  • 豪享拼、拼多多、雲集,社交電商的三種模式有何不同?
    另外還有些很高端人群原來不樂意通過網購省錢,所以一直也不是網購用戶;何況,中心化電商平臺,都是搜索型購物,中國有五六億人不會搜索,他們怎麼購物呢?拼多多為什麼能起來那麼快?大爺大媽為什麼去用拼多多?除了價格優勢之外,最關鍵的是,他們不會搜索商品,有時候是不會打字,有時候都不知道商品的名字,怎麼去搜索呢?
  • 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揭露拼多多商品質量黑幕
    拼多多可能大多數朋友都接觸過,但有沒有發現,拼多多商城中的商品簡直便宜出了新的境界,那有沒有了解過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下面揭露拼多多商品質量黑幕給你們看看!拼多多商品拼多多,是在B2B、B2C以及C2C等電商交易對象的基礎上新開發的一種C2B方式,主要以拼團購物的形式為主,拼團成功則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將心儀的商品購買回家,但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呢你們有沒有想過?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雖說拼多多這種新型的電商思維值得借鑑和學習,但它帶來的影響同樣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轉的,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
  • 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拼多多商品是真的嗎
    「今天拼多多裡的榴槤拼團才1毛錢哦!你要拼團嗎?」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這個吧!那麼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呢?拼多多是一款低價的團購軟體,用戶在該平臺上可以低價的拼團購買商品,但是低價格的東西大家也很是懷疑,拼多多的商品是真的嗎?
  • 拼多多上為什麼都是出廠價?
    頭圖為湖北襄陽備戰雙11的拼多多商家2017年拼多多還沒像現在這般備受矚目時,黃崢寫過兩篇關於供需關係的文章,一篇名為《把「資本主義」倒過來》,一篇名為《市場多一點,還是計劃多一點》,兩篇文章都提到同一個觀點:「要根本上改變供給側,得先變革需求側,需求側是拉動供給側改革的牛鼻子。」黃崢將他的思考放到拼多多上。
  • 為什麼成功的是拼多多?
    為什麼同樣有騰訊爸爸支持,坐擁微信流量紅利的微店沒有成功?可是拼多多卻成功了,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嗎?3年300億美金市值,又一次刷新了吃瓜群眾對於網際網路造富速度的認知。伴隨著拼多多的上市,更多的仍然是對它的爭議:假貨泛濫、low…不過從成王敗寇的世俗功利角度來說,它的成功仍然是值得分析的。拼多多為什麼會成功?
  • 一輛勞斯萊斯補貼122萬,拼多多不怕虧本嗎?
    來源:拼多多APP繼特斯拉Model 3之後,號稱「萬物皆可拼」的拼多多又將售價超千萬的勞斯萊斯幻影擺上貨架。未來汽車日報在拼多多APP上發現,名為「託海汽車官方旗艦店」的店鋪正在售賣勞斯萊斯幻影EWB。
  • 深度分析|家喻戶曉的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帶你揭曉
    不僅如此,拼多多挑戰過蘋果,也挑戰過茅臺,挑戰過很多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每次爭議似乎都在強化公眾對「拼多多產品便宜」的認知,它就是這樣熱衷於通過群眾運動式營銷衝擊商家的價格體系。方式簡單粗暴,一是訂單湊數和品牌砍價,二是買斷產能低價銷售。
  • 拼多多萬人團購特斯拉,便宜40000元,是真賣還是噱頭?
    從9.9包郵到25萬的特斯拉拼多多自2015年創立就備受關注,不到一年,拼多多用戶量突破1億,不到三年,拼多多在美國上市。關注的點不僅是拼多多的用戶量和上市速度,還有其近乎違反經濟規律的價格。拼多多上9.9包郵的產品數不勝數,甚至有9.9特賣的專門分區。0.9的手鍊、9.9的短袖、19.9的鞋子,這樣的低價商品構成了拼多多獨特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