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對Costco、拼多多產生「低價印象」?

2020-12-2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莊帥

美國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阿雷利研究表明:「記憶價格」遮掩了人類不準確的價格判斷力。

假設讓消費者猜測一瓶洗髮水的價格,他會努力回想從前購買洗髮水的價格,或是他看見廣告裡的洗髮水賣多少錢,然後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做調整,得出一個差不多的價格。

我最近在研讀零售電商專業書籍《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本書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高材生、兩次獲得普立茲獎提名的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威廉 龐德斯通所著。

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

許多零售電商平臺正是基於這樣的「記憶價格」進行定價和「價格歧視」,並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卻全然不知甚至樂在其中。

Costco「價格真便宜」的陳列規則

Costco(在中國上海首店的中文名:開市客,原來的音譯為:好市多)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地牙哥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後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國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

目前好市多在全球七個國家設有超過770多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於美國境內,加拿大則是最大國外市場。

這些實體店分布遍及八個國家,18年全年營業額超過1000多億美元,為超過6200萬的會員提供服務,續費率高達88%。

這家會員制零售商之所以被全球零售業者學習和膜拜,在於它不是依靠商品賺錢,而是通過「會員費」獲得高額利潤。

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開業,由於購買人數過多造成交通癱瘓,不得不中止營業。

對於Costco的經營策略和商品策略本文暫不深入分析,只從開業當天有媒體朋友在現場,通過電話採訪我關於店內的商品陳列,分析其與「記憶價格」效應的關係。

第一個疑問:為什麼一進門Costco擺放著的是LG雙門冰箱,該產品的價格比電商平臺便宜近400元。

首先,家電屬於我在《零售電商行業中「品類和時間」的消費頻率》一文中提到的「年頻」品類。

也就是說,Costco進門讓消費者看到的LG雙門冰箱消費頻率很低,大部分(預估80%以上)的人根本不會因為它價格比電商平臺便宜而購買,卻讓進店的大多數消費者有了「記憶價格」,並形成「Costco果然比電商還要便宜」的「價格初印象」。

當然,要形成這樣的「價格初印象」,首先該產品需要是知名品牌,最好還是國際知名品牌、單價要高、差價能形成更加強烈的「價差記憶」。(差400元顯然比差40元的價差記憶更強烈)

零售商在陳列形式上形成「低價」的第一個公式:低頻品類+知名品牌+高單價。

第二個疑問:再往裡走,就出現了Costco自有品牌的日用品產品,這些產品並不知名,怎麼定義低價呢?

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品類主要以日用品為主,核心原因在於這些品類在生產工藝和原料方面只要做非常小的調整,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價差。

這些品類的比價邏輯和知名品牌的相同規格對比。日用品屬於「周頻或月頻」的高頻產品,消費者(家庭主婦、大媽們為主)對這類商品的規格和價格瞭然於胸,她們大都以「規格」為主要指標進行比價。

例如:24包120抽3層的清風抽紙在電商平臺秒殺價是57.90元,會對比同樣或相近規格的Costco自有品牌抽紙,假設為49.9元。這樣再次形成「價格真低」的「記憶價格」。

同樣規格的Costco自有品牌的抽紙為什麼能比清風抽紙低這麼多呢?這個涉及的因素就很多了:自有品牌沒有宣傳費用、配送到Costco單店成本也低(另外哪怕是多店,也比清風的全渠道成本要低)、抽紙做得稍微薄1毫米等在原料和工藝上做出特別細微的調整。

零售商在陳列形式上形成「低價」的第二個公式:高頻品類+自有品牌+原料/工藝細微差異。

第三個疑問:再往前走就是超低價的茅臺酒,為什麼是這個產品?

這個和第一個疑問是一樣的,只不過不是放在店門口,是因為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酒的「消費頻率」屬於「月頻或季頻」的「中頻」品類。

這樣的知名品牌「中頻」品類放在最裡面一方面能夠造成一些購買難度,另一方面繼續強化「價格真便宜」的「記憶」。

在低價茅臺酒的旁邊則是Costco有名的「日頻」品類產品——麵包。消費者走到這裡,要麼什麼都沒有買,要麼買了自有品牌日用品和搶到了茅臺酒。無論什麼情況,「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已經被大大強化了。

而麵包這樣的非標品已無法快速清晰地比價,消費者到這裡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想再比價了,開始簡單通過「記憶價格」進行價格判斷,麵包的「記憶價格」則來自麵包或甜品店裡的價格。Costco的麵包在此時此地變得「又便宜又好」。

如果消費者在此時此地什麼都沒買,心理上會覺得已經花錢辦了卡還好不容易逛到這裡,基於「補償心理」,就會買這些對於Costco來說「利潤很高」的麵包類產品;對於買了自有品牌的日用品和茅臺酒的來說,購買這些產品的可能性同樣非常高。

當然,由於是媒體記者根據他看到的陳列向我提出的一些疑問,所以只是簡單根據這些描述,結合我對「記憶價格」效應和「消費頻率」的研究做些粗淺的分析。

拼多多包郵的「低價」秘密

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曾說過要做中國的「Costco+迪斯尼」,迪斯尼好理解,就是要好玩,所以拼多多開創了電商平臺有小遊戲的先河。

那麼Costco的「低價」在拼多多怎麼被踐行呢?

首先,通過我對Costco上海首店的陳列分析,還有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不僅要低價還要能賺錢!

拼多多現在仍然處於擴品類瘋狂補貼巨額虧損的階段,未來能不能賺錢本文暫時不分析,我先來分析拼多多是如何製造「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價格」的。

線下零售商通過陳列和品類的方式實現了這個目的,拼多多則是通過「包郵」來實現的。

在拼多多創立的五年前,中國電商已經發展了十多年,至少中國有3、4億人對於快遞費有著強烈的「記憶」。

幾個億的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對「快遞」這種「商品」形成了「記憶價格」:江浙滬、同城、西藏/新疆/青海等快遞費多少錢,幾個億的消費者心理有數。

個人寄快遞退換貨同樣成為常態,對快遞費有著非常強烈的「記憶價格」。

零售電商屬於「規模集約化」行業,也就是在某個部分通過網絡效應不斷實現超大規模,然後集約生產和提供服務,從而降低相關行業的價格並提高效率。

同城6元~8元、外省市10元~20元的快遞費是針對一個人或小公司寄快遞的價格,可是對於拼多多這種規模集約化的電商平臺來說,一個單品如果能做到10萬單一天,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願意1元~2元的價格為它提供服務。

哪怕是虧損,這些快遞公司也願意為規模訂單提供這樣的價格。

因為快遞行業屬於訂單驅動成本和效率的行業,一個小區或辦公樓送20單和100單的固定成本幾乎沒有區別, 單量越多能降低單位成本。

也就是說20單和100單一天的人工成本都是100元,20單的單位成本是5元,100單的單位成本則為1元。

那麼100單量的情況下,快遞公司可以接20單甚至50單虧損件,仍然能夠賺錢。

拼多多上9.9元包郵的兩斤蘋果,在消費者形成的「價格印象」是這樣的:「蘋果相當於白送,畢竟快遞費用都不止9.9元呢」。

這就是快遞的「記憶價格」在起作用,於是拼多多成功實現了「價格真便宜」的強烈記憶。

可事實是:9.9元包郵的兩斤蘋果,快遞費只需要1元,一斤蘋果的單價高達4元。我去永輝超市比過價,拼多多很多商品每斤的單價和永輝一樣甚至要高。

當然,這裡最重要的還有「低客重」,也就是說不要一下子賣5斤10斤,而是1斤、2斤、3斤為主,這樣單價也能夠降到「快遞費」的「記憶價格」區間。

電商通過包郵形成「低價」的第三個公式:低客重+低單價+非知名品牌+服務價格記憶。

我對拼多多對標Costco形成的「記憶價格」研究並得出的公式對於農產品(生鮮品類)是成立的,因為這些品類沒有知名品牌,定價體系和「記憶價格」基本由超市一直在主導。

隨著拼多多開始向其它品類擴張,許多品類都有「知名品牌」,他們本身有著嚴格的定價標準和利潤範圍,並且許多還是高單價,快遞費用的服務價格記憶在這些品類和品牌並無法形成非常好的「低價」印象,如果只是拼多多的補貼在起作用,很可能最終就賺不到錢。

拼多多現階段以這個「低價」邏輯,然後高額補貼擴品類的做法並形成更大規模,希望最終形成大幅盈利的方式,從第三季度財報發布以來的股價表現來看,投資人顯然信心不足。

其次,拼多多作為開放式的電商平臺,目前在技術架構和運營體系仍然不夠支持多品類的購物習慣:如前臺的關聯銷售/購物車、商家中臺的買贈/關聯銷售/多樣促銷等功能的缺失,也讓投資人不無擔憂其發展前景和停止補貼之後的「復購」表現。

關於這些影響資本市場的部分,本文就不再展開分析。

最後,一起再來複習一下「記憶價格」效應:

假設讓消費者猜測一瓶洗髮水的價格,他會努力回想從前購買洗髮水的價格,或是他看見廣告裡的洗髮水賣多少錢,然後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做調整,得出一個差不多的價格。

還有我根據「記憶價格」效應總結的三個零售電商「低價」公式:

第一個公式:低頻品類+知名品牌+高單價。

第二個公式:高頻品類+自有品牌+原料/工藝細微差異。

第三個公式:低客重+低單價+非知名品牌+服務價格記憶。

相關焦點

  • Costco和拼多多的「記憶價格」效應和「低價印象」三大公式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許多零售電商平臺正是基於這樣的「記憶價格」進行定價和「價格歧視」,並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卻全然不知甚至樂在其中。
  • Costco&拼多多成功秘訣:「記憶價格」效應和「低價印象」三大公式
    (感興趣可直接點擊下面的連結購買)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
  • Costco和拼多多的「價格遊戲」:如何讓人產生價格便宜的「錯覺」?
    原題目《Costco和拼多多的「記憶價格」效應和「低價印象」三大公式》 美國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阿雷利研究表明:「記憶價格」遮掩了人類不準確的價格判斷力。 假設讓消費者猜測一瓶洗髮水的價格,他會努力回想從前購買洗髮水的價格,或是他看見廣告裡的洗髮水賣多少錢,然後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做調整,得出一個差不多的價格。
  • Costco和拼多多的價格遊戲:如何讓人產生價格便宜的錯覺?
    在分析Costco和拼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許多零售電商平臺正是基於這樣的「記憶價格」進行定價和「價格歧視」,並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卻全然不知甚至樂在其中。
  • 拼多多還能一直便宜嗎?深度解析拼多多的「低價能力」體系
    從「3億人沒有我」到「5億人都在拼」,市場交織了對拼多多的質疑和驚訝,一直以來,這兩種情緒並非此消彼長,而是同時存在。有人認為拼多多是耍小聰明的投機者,靠低價商品起勢;也有人把拼多多視作一種神奇的社會現象,洞察人性,玄妙似量子力學。關於拼多多的種種極端想像,歸根到底重疊於一個問題,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
  • 線上Costco,愛恨拼多多
    為什麼本分重要?黃崢在接受採訪時說,因為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成本很高。如果人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或者建立的體系讓互相之間能夠信任,會非常有力量。因而在挑選合伙人的時候,他最看重的品質是誠信。拼多多主要以微信的強社交的關係為土壤,通過「砍價」和「拼團」的低價誘導方式來實現用戶獲取。此後拼多多用戶呈現病毒式增長,從2017年第一季度拼多多活躍買家數約為0.68億,到了2018年第二季度的這個數字已達到3.44億。2017年拼多多全年GMV(一段時間內的成交總額)為1412億元,而2018年第一季度GMV已經達到66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0%。
  • 拼多多停止燒錢會怎麼樣?
    電商行業中,氪金玩家拼多多憑藉「百億補貼」在用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隨著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也做起了補貼,向下沉市場發力的時候,拼多多還能從容應對嗎?
  • 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拼多多商品是真的嗎
    「今天拼多多裡的榴槤拼團才1毛錢哦!你要拼團嗎?」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這個吧!那麼拼多多為什麼這麼便宜呢?拼多多是一款低價的團購軟體,用戶在該平臺上可以低價的拼團購買商品,但是低價格的東西大家也很是懷疑,拼多多的商品是真的嗎?
  • 拼多多產品分析:社交與低價的遊戲化狂歡
    然而拼多多沒有展示連續籤到獎勵,使得斷籤不會讓用戶產生損失感。京東則把連續籤到激勵點設置在了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激勵用戶保持籤到習慣。籤到由於涉及現金,還需考慮風控問題,對羊毛党進行防範。經過測試多個帳號後發現,同一臺設備在一天中只能給一個帳號進行籤到,在其餘帳號的籤到頁面上均會顯示「今日已籤到,請明天再來」。因此,對多個帳號在同一設備的限制加大了薅羊毛的門檻。
  • 深度分析|家喻戶曉的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帶你揭曉
    最近,拼多多拼團挑戰特斯拉成了大新聞。一個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一個是家喻戶曉的低價電商平臺,孰是孰非,爭議不斷。這或許就是拼多多挑戰大品牌的底氣所在。對此,叫好者認為借用群眾的力量挑戰權威符合他們胃口,一切高端和貴的東西都應該被打回原形,便宜即正義;而批判者則認為:拼多多身上充滿著早期電商行業的野蠻傾向,削弱品牌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價值增量,如果只有工廠沒有品牌會推向中國製造走向低質低價的深淵。
  • 創始人黃崢撂下話:拼多多未來是costco+迪士尼
    黃崢在信裡表示,拼多多的價值觀是「本分」(這應該是來自他的導師、也是早期股東段永平的師傳);拼多多的未來將是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網絡驅動的costco與迪士尼的結合……(這張餅你懂嗎?吃不吃?)但它畢竟只是一個三歲的小孩,身上還有著很多顯而易見的問題和許多危險和挑戰,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讓拼多多這麼早進入不可控的資本市場呢?
  • 拼多多不再低價?至少紙巾品類上是這樣
    這或意味著,以低價起家的拼多多已過了靠低價圈用戶的階段,未來或逐步走出價格窪地、開始追求利潤。最近,長庚君收到了來自朋友的拼團邀請。與拼多多一貫宣傳的超低價拼團不同,朋友邀請的這款知名度不高的抽紙12包拼團價格128元,單價10.7元,而淘寶上售價16包120元,平均每包7.5元,每包比拼多多便宜3.2元。
  • 豪享拼、拼多多、雲集,社交電商的三種模式有何不同?
    拼多多為什麼能起來那麼快?大爺大媽為什麼去用拼多多?除了價格優勢之外,最關鍵的是,他們不會搜索商品,有時候是不會打字,有時候都不知道商品的名字,怎麼去搜索呢?此外,還有一些人,他們也不會去淘寶購物,一是不信任,二是沒時間,他們都有固定的購物群,買衣服去某幾個群,買食品去某幾個群,他們很信任群主,需要買的時候,就跟群主說,我要某個東西,錢直接轉給群主。
  • 艾司博訊:拼多多品牌化妝品為什麼那麼便宜
    拼多多的崛起,帶給了人們很多驚喜。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迅速,小編認為跟拼多多走的低價路線是分不開的。現在的物價不斷上漲,如果能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商品,誰不歡迎呢。當然,也會有朋友提出質疑,拼多多品牌化妝品為什麼那麼便宜,質量上有保證嗎。
  • 拼多多在變相吸收特斯拉的行業勢能
    拼多多和特斯拉這輪撕扯,結果會有利拼多多,不利特斯拉。因為消費者是哪裡便宜去哪裡,他只關心兩件事:拼多多是不是真便宜?yes買到的特斯拉是不是真的?yes至於渠道是否合規以及是否會傷害到特斯拉的定價體系,那不是普通消費者會關心的事情。
  • 瘋狂的Costco瘋漲的拼多多!要把中國零售帶向何方?
    這兩個事情都是和中國的零售密切相關,一個是美式會員制,把主流優質商品價格做到極致的倉儲零售巨頭;另一個是中國低價網際網路社交零售的領導者!  一個是發生在中國商業第一名的特大城市——上海;另一個是公司註冊在上海,客戶卻是在中國廣大的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更受歡迎,正好是零售的兩個極端。  瘋狂的Costco,還有瘋漲的拼多多,要把中國零售帶向何方?
  • 為什麼拼多多與Costco都在賣車?
    有趣的是,拼多多在5月份上線汽車業務之後,也呈現出與Costco高度一致的特徵:有限選品、極致性價比。最終,也呈現出了一樣的結果。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拼多多平臺上,平均每小時可以賣出135臺汽車。一個小時的訂單量,幾乎相當於傳統門店一個月。
  • 拼多多的叢林法則(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重磅)
    對此,叫好者認為借用群眾的力量挑戰權威符合他們胃口,一切高端和貴的東西都應該被打回原形,便宜即正義;而批判者則認為:拼多多身上充滿著早期電商行業的野蠻傾向,削弱品牌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價值增量,如果只有工廠沒有品牌會推向中國製造走向低質低價的深淵。
  • 拼多多的成功為何不可複製?特價版淘寶,為何無法與拼多多抗衡?
    拼多多讓用戶免費得到福利的同時,也通過用戶一傳十,十傳百,各種社交軟體,完成了知名度的裂變,在短期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用戶破億的目標。也許是人們的嫉妒、眼紅,又或者是真的事實,在拼多多上線後,網上謾罵聲久經不息,各大新聞網站、各個自媒體平臺,整個網際網路全是拼多多的負面信息,仿佛它的成功是投機得來的一樣。
  • 「爭相」給用戶送錢、瘋狂拼低價,淘寶、拼多多比名媛拼單還香?
    眼看著雙十一即將來臨,淘寶迫不及待地推出了「1元更香節」,了解內幕的朋友都知道,淘寶這是和拼多多正式「宣戰」了。 拼多多眾所周知以「低價」聞名,而成立這麼短時間內,就能躋身「電商三巨頭」,低價為拼多多打敗了無數個同時期成立的對手。 成立5年不到的時間,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身價,甚至已經超過了電商元老劉強東,而這一切都歸功於拼多多的發展,「1元包郵」在前幾年,或許大家想都不敢想,畢竟運費成本都不止1塊錢,不過2020年再來看,不僅有人敢想,而且也有企業敢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