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家喻戶曉的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帶你揭曉

2020-12-23 新財探察

最近,拼多多拼團挑戰特斯拉成了大新聞。

一個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一個是家喻戶曉的低價電商平臺,孰是孰非,爭議不斷。

不僅如此,拼多多挑戰過蘋果,也挑戰過茅臺,挑戰過很多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每次爭議似乎都在強化公眾對「拼多多產品便宜」的認知,它就是這樣熱衷於通過群眾運動式營銷衝擊商家的價格體系。

方式簡單粗暴,一是訂單湊數和品牌砍價,二是買斷產能低價銷售。這種邏輯在城市裡參與度正在提高,在廣大農村和三五線城市很火熱,轉發連結找人砍價很容易形成一個基於社交關係的快速傳播。這或許就是拼多多挑戰大品牌的底氣所在。

對此,叫好者認為借用群眾的力量挑戰權威符合他們胃口,一切高端和貴的東西都應該被打回原形,便宜即正義;而批判者則認為:拼多多身上充滿著早期電商行業的野蠻傾向,削弱品牌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價值增量,如果只有工廠沒有品牌會推向中國製造走向低質低價的深淵。

其實,對拼多多商業模式的爭論一直這樣針鋒相對,不絕於耳,爭論基本上是「天使」和「魔鬼」的區別,沒有折中的空間

這本身就很耐人尋味,作為一家商業企業,讓人群意見出現如此分裂。不得不承認,拼多多的價值主張帶有一種強烈的思想形態色彩,它致力於引導農村和低收入消費者的認知比任何其他公司都要強烈,但自然也激起持有品牌文化的很多城市階層強烈反感。

那麼拼多多能顛覆阿里和京東嗎?當然這個問題也是拼多多自己的挑戰,如果是因為不得已或者沒辦法,那麼這也可以和業務本身的挑戰歸為一類,說明管控能力不如競爭對手。

數據上看,拼多多的商業成功遠沒有到神話的水平,有著脆弱的一面:

拼多多增長速度在放緩,且盈利水平沒有提高跡象。

自2018年7月26日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之後,拼多多凱歌聯奏,兩年間活躍用戶超過6億,GMV(成交總額)突破萬億。市值從上市初的100億美元漲到現在的1000多億美元。

但2020年一季度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44%,這增速雖然超過市場預期,卻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最低記錄,2019年一到四季度,拼多多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228%、160%、120.8%、90.9%,增速下滑趨勢很明顯。

與此同時,2020第一季度拼多多淨虧損額卻在進一步擴大,由去年同期的13.79億元擴大為31.70億元。成本方面據國盛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拼多多的全鏈路成本率為23.8%,阿里為12.8%,京東為15.2%,線下零售約為20.5%。

利潤對比上看,2019年報顯示拼多多歸母淨利潤-69.68億人民幣,同期京東的淨利潤則為121.8億,阿里的2020年報(2019年3月31日至2020年3月31日)顯示歸母淨利潤1494億。

這些數字真實的反映了拼多多並沒有因為商業模式獨家享有了消費下行的紅利,盈利模式更沒有表現出優越。

拼多多從2020年3月開始的股價3倍漲幅並不能完全代表投資人對其無保留認可

拼多多在美股納斯達克上市,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一時期類似的電商股的表現:手工製品和古董電商Etsy雖然小眾,但疫情期間大漲近4倍;Wayfair電子商務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家具和家居電商集團,疫情期間大漲10倍;超級巨頭亞馬遜疫情期間連創歷史新高,股價上漲一倍到3344美金;京東疫情期間上漲1倍,阿里近上漲0.5倍。

可見,拼多多由於題材的原因受益疫情,上漲幅度在整個美股電商類來看屬於中遊水平,這背後是美聯儲歷史性放水帶來的資本泡沫,所以,並不能因為股價反映其基本面改善或者商業模式成功

拼多多商業模式的穩定性並沒有明顯提高,與用戶感知到的活力正相反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電商行業增速看,在拼多多創業初始的2015年-2017年這三個數字分別是32.9%、19.8%和11.7%,這基本是2019年的兩倍,也就是說拼多多作為後來者已經進入了行業整體擴張的尾聲期。

但疫情確實有所改變:2019年中國網絡零售經過20年發展達到20%的佔比,但疫情發生後電商滲透率幾個月達到25%,到年底可能突破30%。4-5月疫情中恢復最快的是拼多多,其次是京東和阿里。可見拼多多同樣是受社會大環境波動的,並沒有因為其商業模式的先進性獲得明顯抗周期表現。

而實質上拼多多只是展現出來對品牌的攻擊性以及有條件低價產品引流的進攻性,有意思的是——招商證券一個調研表明:拼多多第一年用戶的淨利潤佔70%以上,老用戶ARPU較高,主要因為拼多多腰部品牌的利潤高於阿里和京東。

調研也顯示,實際上拼多多上紙巾和農產品等產品銷售利潤高於阿里和京東,也就是說以顛覆價格為主的拼多多,依然還是在意價格帶來的利潤,除此之外缺少創新收入來源。

以上,拼多多從數據上看依然在可預見的增長範圍內,也沒有神奇的創新邏輯,並非是很多人口中的「神話」,更不是顛覆者,虧損並非遠見,只因殺傷對手的商業模式本身成本高昂。也許這種狂奔對於投資人的資本變現效應很可觀,從業務分析角度只能說保持增長,增勢疲軟。

那麼,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是否確實代表未來,具有長期競爭的先進性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更系統的分析。

按黃錚所言:拼多多是Costco+迪士尼模式,前者代表低價批發邏輯,後者代表娛樂粘性。但如果深入分析這個定位不難發現,背後具有明顯黃錚個人創業經歷延續的影子。

他2007年從Google離職,開始自己創業,先後創辦手機電商、電商代運營和遊戲公司。做了7-8年後找到了第四個創業項目「拼好貨」的機會,之後拼好貨與「尋夢遊戲」的「拼多多」合併,新公司名字定為拼多多,可見這個「Costco+迪士尼」不見得是基於電商行業分析的創新理念洞察。

再仔細推敲戰略對標的合理性

costco的真正商業價值點並非體現在便宜上,70%以上是會員制帶來的服務利潤,它是美國汽車文化帶來的大件批發模式的產物,而且costco是在沃爾瑪長期搞價格競爭,帶來產品質量下降的時間窗口快速發展的,costco天然反對低質量產品,更不可能有侵權的假貨,是通過減少品類用規模效應提供高質量產品,這對拼多多的實質性湊單零售模式和極致追求低價模式完全相反。

迪士尼的利潤60%以上來自於樂園收入,在線業務主要靠電視臺的平臺價值,以及動漫衍生品等智慧財產權價值,迪斯尼很少做純免費遊戲,拼多多顯然沒有線下業務,也沒有沉澱迪士尼這樣高溢價的智慧財產權,低水平的免費遊戲不代表迪士尼精神。

所以,黃錚對標的這兩家公司都是高質高價的代言公司,都是截然相反於拼多多模式,作為長期發展方向是有可能的,並非描述現有商業模式的對標略顯牽強。

另外兩個方面或許更真實的反映拼多多模式的價值關注點

第一個就是對標唯品會,唯品會的本質其實就是品牌庫存的處理平臺,打著品牌的旗號,幫助廣州等珠三角附近的商家做清庫存工作,這裡面利用的是品牌水庫洩洪的勢能,商業空間是存在的,屬於悶聲發財卻不能喧賓奪主的好生意。

而拼多多的很多地方原理類似,商家訪談中反饋,他們提供給天貓的是專供款和時尚款,提供給拼多多的一般是庫存和尾貨,這和唯品會獲得的品牌特賣本質相同。

吸引中小商家來拼多多主要因為其廣告價格比天貓便宜,這也符合拼多多流量運營能力的價值點。

第二個就是對標字節跳動和快手,目前快手的直播電商和抖音的短視頻電商增長很快,這個鏈條倒是和拼多多的電商+內容相似,但因為這兩家公司的戰略重心和核心能力體現於構建短視頻內容生態,他們獲取用戶的成本必然還要低於拼多多的社區和遊戲模式,雖然三者還沒有直接競爭。

但對於拼多多的獲取低價流量和三五線市場和農村的定位看,未來拼多多模式受到衝擊最大的大概率就是天然定位草根的短視頻公司的電商化運營。這或許也是拼多多大手筆投資直播的原因。

而黃崢所言的

「基於分布式AI技術,拼多多為電商行業開創了差異化、個性化的路徑。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該網絡以及日均活躍度的提升,拼多多正持續優化AI引擎。」

這更多是一個公關層面的表達,這一切都只可能出現於已經用內容獲取用戶後的維護後端,AI提高電商購買效率通俗點說就是抓取用戶消費數據去推薦,但和阿里、京東這樣已經可以滲透到生態內容平臺的布局看,拼多多的AI註定不構成顛覆式比較優勢。

當我們深入分析直面拼多多的競爭力的時候,其實我們發現這家公司並非打法多麼先進,主要靠收穫了資本驅動下的超常規競爭紅利,黃錚深刻理解了中國社會「群眾運動」的巨大威力,用一個近乎烏託邦的「消滅品牌」理念獲得大量信徒,進而不斷強化其先進性的代表。

這一切,甚至和所謂的「社交」沒有本質關係,和costco、迪士尼更沒有關係。或許正是黃錚因為多年創業的痛苦失敗,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轉變成了極致實用主義者的體現。

而拼多多對品牌的敵意,從商業生態格局上註定是缺少建設性的。從大邏輯上看,品牌對於商家來講,是一種基於信譽積累的價值沉澱,也是一個抗周期的安全閥。

如果拼多多打掉了品牌的價值,那麼一方麵廠家將失去長期抗衝擊能力,像沃爾瑪摧毀美國製造業一樣,長期將讓中國的高品質生產能力退化;另一方面,拼多多將不得不承擔商家這個低質低價帶來的自身品牌風險,勢必長時間品牌受到各種輿論衝擊和挑戰。

眼前我們看到拼多多的品牌館建設,其實也在回歸常識,有趣的是這和挑戰特斯拉、蘋果和茅臺幾乎在同一時間進行,似乎是先打後握手的意味。

長期看,拼多多想挑戰京東、阿里還是需要本質性大格局戰略,並且真切為商家、用戶賦能,甚至為員工賦能。

以黃錚和拼多多諸多高管的能力看,他們更應該去追求普世和普惠的東西,而並非利用人性的弱點背靠資本衝擊中國苦哈哈積累的製造業基礎。

相關焦點

  • 雙11深度復盤,阿里、京東、拼多多誰是贏家?
    阿里:率先進入「深水區」雙11前夕,國金證券發布了電商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我們認為,後馬雲時代的雙十一將在阿里手中變得愈發複雜。無論從前臺面對用戶的營銷玩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還是後臺阿里小二的 KPI 考核維度,都體現出阿里對雙十一的倚重程度越來越大,「雙十一」已從單純的商品促銷日變成多方利益協同和博弈的戰場。
  • 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巨頭」年報比拼,誰勝出?
    在GMV方面,2019財年阿里57270億元,同比增長18.82%;2019年拼多多10066億元,同比增長113%;京東20854億元,同比增長24.37%。拼多多的GMV從2017年的1412億元上升至2019年的10066億元,破萬億的速度對比阿里巴巴和京東用時分別快9年和15年。綜合來看,拼多多不僅創下電商行業發展新速度、新記錄,也是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 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家居爭奪戰
    京東家居家裝市場第一個十年,依託自身的品牌優勢和供應鏈整合能力,目前實現了從家居產品到流通再到安裝施工和售後服務的全鏈條布局,京東家居家裝的「行業第一」目標已進入倒計時。拼多多下沉市場的大王,百億補貼狂掃三四線城市家居家居建材家裝市場。2018年,拼多多宣布全面升級啟動「新品牌計劃」。
  • 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巨頭」Q3財報PK
    11月中旬,阿里(BABA.US/09988.HK)、京東(JD.US/9618.HK)、拼多多(PDD.US)相繼發布2020年Q3財報。對此,網經社從營收、淨利潤、GMV、活躍用戶四大指標對上述三家頭部電商平臺三季度業績進行分析解讀。
  • 巨頭零和博弈,阿里、京東殺不死拼多多
    在用戶數方面,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5.852億。相比其他電商京東是3.62億,阿里是7.11億,拼多多超越京東成為第二大電商平臺。2019年,拼多多新增1.7億活躍買家,比阿里和京東新增活躍買家數加起來還多3500萬。拼多多以「補貼換增長」的方式是否可以持續?背後有哪些憂慮、風險和短板?
  • 阿里淘工廠,能從京東、拼多多、蘇寧中突圍嗎?
    和淘寶特價版一起亮相的還有 「超級工廠計劃」和「百億產區計劃」,三大舉措並稱為淘寶C2M戰略三大支柱。到了今年10月,阿里又在淘寶特價板推出主打C2M模式的「1元更香節」活動。阿里副總裁、淘寶C2M事業部總經理汪海表示,「1元更香節」活動,將在每年的10月10日定期舉辦。12月15日,汪海首次對外公開分享淘工廠。
  • 阿里、京東和拼多多 疫情後在哪家開店更賺錢?
    隨著阿里、拼多多公布2020財報,關於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個電商平臺發展前景的議論多了起來。儘管阿里的數據仍保持增長,但一些人發現增速不如從前,所以股價出現下跌。相反拼多多因為公布活躍買家突破六億,股價出現上漲。相對沉穩的京東,此時有點被人忽略,沒有得到電商老二應有的尊重。
  • 明明京東物流更快,為何還有人選擇淘寶和拼多多?
    說起現在的三大購物平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且各家都有各家的優勢,只不過站在京東的角度,有個現象讓人疑惑,明明京東物流更快,但是為何還是有人選擇淘寶和拼多多呢?尤其是拼多多,成立時間比京東晚,但是現在的用戶量超過京東2億多。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從性價比、用戶消費能力以及用戶需求三個方面來分析。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三大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值最高前十大上市公司名單。
  • 拼多多、阿里、京東電商三國殺:拼多多脫穎而出的秘訣是什麼?
    在拼多多 APP 「百億補貼」和「全球購」的頻道,均設立了亞馬遜海外購的入口。 雙方將達成戰略合作,國美全量商品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將參與「百億補貼」計劃;國美旗下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將成為拼多多物流和家電後服務提供商;拼多多向國美提供消費大數據、平臺流量等資源。
  • 拼多多市值超萬億,百億補貼竟被阿里收割?
    不過,為了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拼多多,他們開啟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實地調研。他們深入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拜訪了幾百家拼多多的供應商,以及眾多拼多多的用戶。最後花費百萬元,最終整理出了上百萬字的調研紀要。在綜合分析之後,他們覺得拼多多被「誤解」太多,存在很大的投資機會,於是重倉買入。
  • 電商平臺新戰役打響,阿里、京東、拼多多開啟補貼模式!
    來源:經理人雜誌圖/阿里巴巴官網繼3月25日,阿里巴巴官方宣布淘寶特價版APP上線之後,阿里於近日又有了進一步的動作,向拼多多、京東等發起了進攻。據阿里巴巴副總裁淘寶C2M事業部總經理汪海透露,淘寶C2M的戰略目標將以核心數位化能力和淘寶特價版為依託,未來三年,幫助1000個產業帶工廠升級為產值過億的「超級工廠」,為產業帶企業創造100億新訂單,在全國範圍內重點打造10個產值過百億的數位化產業帶集群。
  • 拼多多的「拼單」版圖,這次能「抄」過阿里嗎?
    不僅如此,近日阿里巴巴再度加碼對於十薈團的投資,與Jeneration Capital時代資本聯合領投了其1.96億美元C3輪融資,被看作是阿里進一步深度布局社區團購業務的信號。另有消息稱,阿里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部分地區已經上線「淘寶買菜」入口,成為其另一大優勢業務入口,相關信息顯示,目前「淘寶買菜」已向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株洲等部分地區開放。
  • 拼多多已然領先「低端用戶市場」?來看看阿里和京東如何布局發展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所謂的「下沉市場」真的只有窮人嗎?答案當然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想法也是很多人的誤解。拼多多上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是9.9包郵的便宜貨,這個平臺上既有二三線城市的人會去買這樣的低廉產品,也會有一些一二線城市的人買一些相對來說比較便宜的商品,這不是絕對的。
  • 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哪個好,完整分析,一針見血
    網購已成為一種潮流,更是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網購,那麼已經網店的人士和想要開網店的人士都在關注各大電商平臺,並且想要知道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到底哪家好,網絡眾說紛紜,今天蘭小苗以6年的電商運營經驗對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進行分析對比,讓您找到一個答案。
  • 拼多多超越京東直逼阿里,崛起原因正式確認,馬雲和劉強東大意了
    2015年,拼多多正式成立,隨後在綜藝節目中的冠名讓拼多多名聲大噪,誰也沒想到,以C2B拼團模式為基礎框架的它,居然能成長得如此迅速。用5年時間斬獲6億用戶,這是劉強東的京東和馬雲的淘寶都沒有達到的高度,現在的拼多多不僅躋身萬億俱樂部,更是在用戶數量上超越京東,直逼阿里網購擁有的8億用戶,劉強東和馬雲的危機感終於來了。在拼多多的財報中,有幾組數據比較搶眼。年度交易額達到10066億,相較以往直接翻倍。活躍的買家數量達到5.8億,比去年增加了1.67億。
  • 阿里京東「論捧逗」何時結束?拼多多加入後三國故事開始!
    當年阿里公司為了限制京東公司的發展,在淘寶公司的基礎上又搞了天貓,天貓的成立,抽走了淘寶公司大部分流量,以至於淘寶公司中小賣家上杭州遊行,以此來反對阿里公司這一波騷操作。淘寶公司中小賣家為了生存,大部分轉戰拼多多公司,為拼多多公司帶去了產品,更帶去了流量。
  • 我要告訴你 拼多多發展得好阿里很高興 你能信不?
    阿里京東和拼多多,是國內排名靠前的三個電商平臺,雖然都是電商平臺,人們也對三個平臺的競爭津津樂道。但三個平臺屬性上看,競爭性並不強。因為模式和定位各有不同,針對的人群和商品交集不大。所以發展前途主要還是在自己的選擇,與競爭對手關係不大。
  • 5歲拼多多崛起 「貓狗拼」三國鼎立時代來臨?
    (實習記者 李玲)你砍一刀,我砍一刀。誰能料想,曾經深陷「假貨門」的拼多多竟被「砍」出了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也被「砍」成了國內第三大富豪。截至美股6月4日收盤,拼多多市值為793.67億美元,直逼京東的826.98億美元。京東和拼多多一直在爭奪老二位置,二者你追我趕,勢均力敵。
  • 拼多多還能一直便宜嗎?深度解析拼多多的「低價能力」體系
    如果有一家公司顛覆了你的認知,那麼多數情況下,並非這家公司偷雞摸狗,而是你的認知存在問題。比如說,中國有任何一家零售巨頭是靠低價低質商品而取勝的嗎?不少觀察者都忽略了一點:在以商品流通為根基的零售行業裡,首要的核心競爭優勢便是「便宜」。歷數傳統零售行業曾經湧現出的巨頭,無一例外都擁有著極強的「低價能力」,而「低價能力」則意味著:把同等質量商品的價格,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