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電商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的出現直接顛覆了以往的購物模式,使得陌生人之間也能進行交易。這個獨特屬性使得電商的成交額呈現指數級的增長,如今電商佔據國內總體零售份額的22%,成為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但與此同時,不同的人對於電商有著不同的看法。
做實體經濟的人,對電商大多數都沒有好印象,畢竟電商一方面將價格完全透明化,可另一方面電商不需要考慮實體店鋪的租金等問題,一進一出之間,將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無形中壓縮了。不過如果是消費者,大多數對於電商還是有好感度的,正是因為有了電商渠道,購物多了一重選擇,所花費的成本也在降低,這一切功勞恐怕還要歸功於目前的三大電商平臺。
說起現在的三大購物平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且各家都有各家的優勢,只不過站在京東的角度,有個現象讓人疑惑,明明京東物流更快,但是為何還是有人選擇淘寶和拼多多呢?尤其是拼多多,成立時間比京東晚,但是現在的用戶量超過京東2億多。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需要從性價比、用戶消費能力以及用戶需求三個方面來分析。
京東和阿里此前在電商行業的格局是「二人轉」,但兩家企業的重心方向各不相同。當時京東方面主打自營,而阿里更像是為中小賣家建造一個賣貨空間站,在產品的性價比上,用戶有更多的挑選空間,自然選擇阿里系電商平臺的人要多一些。而拼多多出現後,主要是下沉市場獲得的新用戶,而且加上補貼的力度,故而人群的延展性比京東更具優勢。
此外,在用戶消費能力上,京東佔據單價優勢卻損失了人數優勢。從成交規模看,阿里系電商的年度成交額相當於京東和拼多多的總和。可細化到人均上,不論是阿里還是京東,都沒有京東高。之前歷屆雙十一的數據都顯示,在單個用戶的消費能力上,京東是業內的第一名。這也是為何大家購買數碼類產品和大件電器時,願意選擇京東的原因。但與此同時,京東在其他方面的吸引能力,自然就比不過其他二者了。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平臺發展定位不同,自然用戶的需求也就不同。京東的優勢在於配送,公開資料顯示,即便是大型的促銷節日,京東超過90%的訂單可以次日達。配送的高效往往伴隨著價格的偏高,因此京東方面的用戶相對比較優質,重視購物體驗而對價格不是特別在意。
反觀阿里和拼多多就不同了。阿里的價格體系在三者中是居中位置,且阿里也重建了自身的配送體系,大部分的包裹都能在3天之內全國送達。與京東正好相反,配送效率雖不及京東,但是卻顯露出價格優勢,自然對價格要求嚴格的用戶成為阿里的目標用戶。
拼多多更不必提,企業一直堅持的百億補貼至今還未停止,即便大家都為它感到擔憂,但是拼多多通過下沉市場,照樣斬獲近7億用戶,距離阿里的活躍用戶僅有一步之遙。不過用戶拼多多的人應該也明白,購物界面的價格真是便宜到不能再便宜,加上大多數的用戶都是首次接觸網購,因此用戶量比京東多也就不意外了。
總的來說,電商發展至今,各家企業的優勢不同,導致面對用戶的潛在群體數量就會不同,故而對於京東而言,僅在配送上優勢還不足以讓企業得到更多用戶的青睞。或許只有京東既提升了配送速度,還能給出優惠價格,才能真正擊敗阿里和拼多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