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鄧小平曾作為中央秘書負責記錄"八七會議"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專家稱鄧小平曾作為中央秘書負責記錄"八七會議"

2014-08-12 07:34:46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他的思想理論和不朽功勳指引和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宏偉目標勝利前進。我這裡主要回顧有關鄧小平同志檔案文獻的一些重要情況,緬懷這位世紀偉人的豐功偉績,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和偉大品格。

  一、 一份珍貴的自傳

  1991年8月,俄羅斯開始陸續將一些歷史檔案解密並對外開放,其中有一部分是與我黨歷史有關的檔案文獻。經中央辦公廳批准,1992年8月10日至24日,我帶檔案代表團一行5人前往莫斯科,查閱有關中國革命和我黨歷史的檔案資料。代表團住在我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王藎卿大使和張志明參贊給予了多方面支持。我們先後到俄羅斯「現代歷史文獻保管與研究中心」和「當代文獻保管中心」查閱檔案。為了爭取時間,我們中午不休息,吃點麵包繼續工作。

  我清楚地記得,8月19日10點左右,在翻閱第530號莫斯科中山大學檔案全宗第五卷時,突然發現一張22開白紙上寫著「鄧希賢」3個字。這不是鄧小平同志曾經用過的名字嗎?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鄧小平同志原名鄧先聖,5歲上私塾時先生說這個名字有對聖人不敬之嫌,給他改成了鄧希賢。這個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為適應當時地下工作需要才改名鄧小平。翻過籤名的第一頁,正文是用藍黑墨水書寫的,一共10頁。經過核對,這是鄧小平同志1926年1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時根據學校黨組織要求寫的一份自傳。自傳寫了4個方面內容:一是家庭經濟地位;二是個人的經歷及思想變遷;三是加入團體及服務的經過;四是來俄的志願。前3個部分主要寫了鄧小平同志家庭經濟情況和1920年離開家鄉赴法勤工儉學、參加黨組織活動的基本情況,講述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長經歷。第四部分來俄的志願,鄧小平同志表達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信念。他寫道:「我過去在西歐團體工作時,每每感覺到能力的不足,以致往往發生錯誤,因此我便早有來俄學習的決心。」他堅定表示:「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共產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尤其是要來受鐵的紀律的訓練,共產主義的洗禮,把我的思想行動都成為一貫的共產主義化。」「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的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後,我願意絕對的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爭鬥!」

  我們那次帶回來的檔案複製件和後來製作成縮微膠片的檔案文獻共有364卷、5.8萬頁,填補了我黨歷史檔案方面的一些空白,其中一些檔案資料很珍貴。特別是能找到66年前鄧小平同志寫的自傳,為世人了解他的革命足跡和崇高風範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大家都非常高興。回到北京後,我們將這份自傳的複製件報送鄧小平同志辦公室。鄧小平同志辦公室主任王瑞林同志告訴我,鄧小平同志看到後非常高興,連連表示,這份材料反映的情況都是真實的,60多年前的檔案能保存至今,實在不容易。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報告、講話、批示、文電、書信、題詞等。這些檔案文獻是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財富。回顧和學習這些檔案文獻,常常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大家了解「八七會議」,但並不一定知道這次會議是鄧小平同志記錄的,這份珍貴的記錄原件現在保存在中央檔案館。從莫斯科回國後,1927年7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機關負責管理文件和機要工作,同時參與起草文件。面對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叛變革命的嚴峻形勢,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央秘書參加會議並作記錄。他記錄了每個人的發言,其中毛澤東同志發言有800多字,提出「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的緊急關頭徹底清算大革命後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方針,指引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道路。

  從檔案文獻看,1931年8月,鄧小平同志從上海來到江西蘇區後,受到黨內「左」傾領導者迫害,被打成「毛派」頭子並撤職,但他仍堅定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從1933年7月到1934年12月,鄧小平同志主編《紅星》報。《紅星》報是當時中革軍委的機關報,在廣大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幹部群眾中影響很大。《紅星》報大約每周出版一期,從選稿、編輯到印刷、發行,鄧小平同志都親自幹,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堅持辦報70多期。1935年1月,鄧小平同志作為中央秘書長參加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

  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同志以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為中國革命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充分展現了偉大革命家、戰略家的雄偉氣魄和非凡膽略。從中央檔案館館藏的檔案文獻可以看到,八年抗戰中,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率八路軍129師縱橫晉冀魯豫,馳騁太行山下,大小戰鬥數千次,開創的根據地成為擁有18萬平方公裡、2400餘萬人口、30萬軍隊的七大解放區之一。解放戰爭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被粉碎,轉為向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縱觀全局、運籌帷幄,作出了「以主力打到外線,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戰略決策。毛澤東同志給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發出密級極高的電報,表示「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希望劉鄧大軍休整後,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鄧小平和劉伯承同志感到情況緊急,立即復電:「決心於休整半個月後出動,以適應全局之需」,「直趨大別山」。實際上不到10天時間,劉伯承、鄧小平同志就率領12萬大軍出動,兵分三路,蹚著淺至膝蓋、深可齊腰的積水泥沼艱苦跋涉,先後突破黃泛區、沙河、汝河、淮河重重阻隔,衝破國民黨軍隊層層包圍,千裡躍進大別山,並創建了「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出去,把陝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愈有利。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在這期間,毛澤東同志還多次致電鄧小平同志徵詢關於大別山根據地創建工作的意見,並批轉鄧小平同志的報告,親自寫按語稱讚道:「小平所述大別山經驗極可寶貴,望各地各軍採納應用。」進入戰略決戰階段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賦予鄧小平等同志更大重任。中央指示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毛澤東同志對鄧小平同志說「我把指揮交給你」,中央軍委指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淮海戰役取得了偉大勝利,殲敵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受到毀滅性打擊。之後,毛澤東同志又明確淮海戰役總前委改為渡江戰役總前委,仍由鄧小平同志任總前委書記,指揮渡江作戰。鄧小平同志親自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千裡長江,萬帆齊發,百萬大軍從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1000餘裡戰線上,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突破國民黨號稱「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毛澤東同志欣然揮筆寫下「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邁詩句。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安康、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而奮鬥,充分展示了一位偉大領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懷和卓越膽識。我們今天緬懷鄧小平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為黨和人民事業奉獻終身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學習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境界的政治勇氣和理論智慧,學習他尊重實踐、尊重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務實作風和實幹精神,學習他洞察世界大勢、把握時代脈搏,在關鍵時刻作出重大決策的非凡膽略和恢弘氣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二、一部重要的手跡選編

  經中央批准出版的《鄧小平文選》、《鄧小平年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軍事文集》等書,是學習宣傳貫徹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文獻。上世紀90年代,我和一些同志考慮,能否將鄧小平同志的手跡編輯出版一部手跡選,既有助於大家深入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論,又可真實地感受鄧小平同志樸實無華的文風。

相關焦點

  • 鄧小平參加八七會議寫記錄 困了在地板上打盹(圖)
    鄧小平所做的「八七會議」記錄手稿  《鄧小平傳(1904-1974)》中敘述了鄧小平與武漢的淵源:正是通過1927年武漢「八七會議」,時年23歲的鄧小平與毛澤東相識並受到毛澤東的思想影響  五大以後,陳獨秀準備在中央秘書長之下設八大秘書,先任命了劉伯堅、鄧小平等,後八大秘書並未任命滿,已任命的其他幾個人都未到任。這時的中央秘書長是鄧中夏。作為中央秘書的鄧小平,工作任務主要是管文件、交通、機要等事務,在中央的重要會議上作記錄和起草一些次要的文件。  鄧小平對陳獨秀並不感到陌生。十多歲在老家廣安上中學時,他就知道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
  • 關於鄧小平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報告、講話、批示、文電、書信、題詞等。這些檔案文獻是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財富。回顧和學習這些檔案文獻,常常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 人民日報回顧鄧小平檔案:曾率先反對「兩個凡是」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報告、講話、批示、文電、書信、題詞等。這些檔案文獻是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財富。回顧和學習這些檔案文獻,常常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 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報告、講話、批示、文電、書信、題詞等。這些檔案文獻是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財富。回顧和學習這些檔案文獻,常常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 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
    鄧小平同志在7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報告、講話、批示、文電、書信、題詞等。這些檔案文獻是鄧小平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是我們黨極為寶貴的財富。回顧和學習這些檔案文獻,常常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迪。  在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強調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 在武昌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鄧小平
    在武漢,鄧小平首次提出了他最重要的理論。  1992年1月18日上午,鄧小平視察南方乘坐的專列在武昌火車站停留了29分鐘。他和前來迎接他的湖北省委幾位主要領導人一起,在站臺上邊走邊談。1992年早春,偉人的腳步曾在這座城市作了短暫的停留,而他在武昌火車站站臺上說過的話語,作為視察南方途中精彩的開場白而為時代追憶,武昌火車站也作為「鄧小平視察南方第一站」而載入歷史史冊。此後更加深入的南方談話,像一股強勁東風,激蕩起神州大地的滾滾春潮,催動改革開放的巨輪,勇往直前。  鄧小平跟武漢有緣。
  • 「孩子劇團」來了一批新團員 暑期緊鑼密鼓排演經典劇目《八七會議》
    8月17日上午,江岸區長春街小學報告廳裡,一群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緊鑼密鼓地排演著舞臺劇《八七會議》。參與表演的17名小演員都是該校「孩子劇團」的小團員,其中一大半是今年疫情期間剛剛「入團」的新人。「孩子劇團」的小演員們正在排演舞臺劇《八七會議》「起於上海,興於武漢,歸於延安」的「孩子劇團」是在周恩來、郭沫若等同志的領導與支持下,進行廣泛抗日宣傳的一支兒童救亡團體
  • 中央首次為鄧小平立傳 鄧小平1975-1997年傳記正撰寫
    新京報從中央文獻研究室獲悉,書中引用的毛澤東、鄧小平書信往來,展現出當時兩人關係的微妙變化,其中部分書信首次公開。   鄧小平一開始對「文革」認識不清   鄧小平曾說過:「我一生最痛苦的當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標誌著「文革」正式開始。
  • 大連八七療養院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八七」位於嶺前山上的文化街,日本人習慣稱平地為町,坡地為臺,所以在1904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裡被稱為文化臺。而「八七」的這幾十棟洋樓也誕生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如今,這座營區早已不叫八七療養院,而執著的大連人至今難以改口,依然叫著它半個世紀前的名字,歷史就這樣被記錄下來。
  • 2019國企公共基礎知識:中國近現代重大會議串講之八七會議
    《中國近現代重大會議串講之八七會議》,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國有企業考試。這也是八一建軍節的由來二、八七會議的召開——批判右傾提出「槍桿子裡出政權」為了總結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失敗、八一南昌起義的經驗教訓、糾正黨內出現的一些方向性錯誤,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
  • 鄧小平一個鮮為人知的自我評價
    作為中共黨小組組長,他經常作為共產黨的代表,同國民黨右派進行辯論,結果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讚賞。 這些經歷使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與宣傳工作結下不解之緣。在中央蘇區時,他領導創辦了中共瑞金縣委機關報《瑞金紅旗》,擔任過幾個月的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在1933年因遭受錯誤路線的打擊而陷於人生最困厄時,又重操「油印博士」的舊業,主編起《紅星》報來。
  • 黨史一葉:長徵,鄧小平跟著走
    鄧小平的女兒毛毛曾好奇地問父親。鄧小平用了他一貫的簡明方式回答:跟著走!毛毛後來評論道:「父親講的倒是大實話。長徵開始,他那頂『右傾錯誤』的帽子還沒摘,後來一直又沒有任軍事要職。再說長徵嘛,二萬五千裡,本來就是走過來的嘛!」 長徵出發前,鄧小平就受到了「左」傾路線排擠;紅軍長徵時,鄧小平在留黨察看的情況下,如願以償地跟著走了,他到挑夫連挑著沉重的擔子開始了長徵。
  • 卓琳稱鄧小平「老兄」:他非常純粹 要求很簡單
    在鄧小平晚年時,卓琳「規定」孫輩每天定時要看爺爺,要來親爺爺,要來爺爺這裡坐一坐。  他自己也曾幽默地說過:「以後如果評獎的話,評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爺爺,我可以得這個獎。」  之所以得到這個稱號,是因為當時旅歐支部的機關刊物《赤光》是由文風犀利的周恩來負責版面撰稿工作,而由鄧小平負責蠟版和油印工作。他非常認真地在蠟版上刻寫《赤光》上的每一篇文章,所刻寫的這些文章,有很多都被保存了下來。  上面的字跡一看就知道是鄧小平的,同他的個性特點一樣,字體清晰、有力。由於油印工作出色,油印效果極佳,鄧小平便被大家戲稱為「油印博士」。
  • 鄧小平:文如其人,擲地有聲
    張廷發曾任一二九師作戰科科長、太行軍區參謀處處長等職,據他回憶,鄧小平作為政委,對參謀人員草擬的文電,都要一字一句的修改,重要文電親自草擬。《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中《五年來對敵鬥爭的概略總結》、《敵佔區的組織工作與政策運用》和《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三篇文章,正是鄧小平在太行山溫村會議上的報告和總結。他沒有請別人幫著寫一個字,只是讓作戰科的幾位戰友幫著抄寫,幫著油印,幫助找資料。
  • 中央蘇區時期鄧小平思想和實踐研究述評 - 人民領袖鄧小平
      3.1933年3月———6月間,被「博古臨時中央」作為「鄧毛謝古」即「江西羅明路線」的「頭子」(「毛派的頭子」———毛澤東語)受到批判鬥爭、撤職和處分。即他的第一次「落馬」。  4.1933年夏秋間———1934年10月,先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8月任《紅星報》主編,直到遵義會議前夕。即他的第一次「復出」。
  • 22歲鄧小平赴蘇聯學習自我評價:適合宣傳組織工作
    作為中共黨小組組長,他經常作為共產黨的代表,同國民黨右派進行辯論,結果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讚賞。  這些經歷使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與宣傳工作結下不解之緣。在中央蘇區時,他領導創辦了中共瑞金縣委機關報《瑞金紅旗》,擔任過幾個月的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部長。在1933年因遭受錯誤路線的打擊而陷於人生最困厄時,又重操「油印博士」的舊業,主編起《紅星》報來。
  • 鄧小平的復出與科學的春天:我願意當你們的後勤部長
    它負責中科院全院的學術與科研業務管理工作,其委員大會曾是中科院最高決策機構,組織學部委員推選院長。1994年,「學部委員」正式更名,成為今天眾所周知的「院士」。  「文革」期間,中科院學部被當作「資產階級科技路線的產物」被撤銷。錢三強在建國初期就參與了中科院學部的組建,並且是首批233名學部委員之一。
  • 北京文博|建黨99周年「黨史故事」長徵,鄧小平跟著走
    鄧小平的女兒毛毛曾好奇地問父親。鄧小平用了他一貫的簡明方式回答:跟著走!毛毛後來評論道:「父親講的倒是大實話。長徵開始,他那頂『右傾錯誤』的帽子還沒摘,後來一直又沒有任軍事要職。再說長徵嘛,二萬五千裡,本來就是走過來的嘛!」
  • 鄧小平:領導幹部「不能當『收發室』」
    他認為,領導幹部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級的指示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當『收發室』,簡單地照抄照轉。」辯證,就是用全面聯繫變化的觀點看問題。鄧小平經常講人們的思想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創新,就是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更要發展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