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軍字一號,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無論是做工的,還是務農的;無論是經商的,還是上學的;無論是從政的,還是從軍的;……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個小故事,就是一段人生的經歷,不僅是美好的回憶,也能折射出許多哲理。本期《軍字一號》推出普通百姓說故事(8)
從青泥窪橋出發,沿解放路一路向南,至桃源橋,向右遙望,便可看見一座座精緻的小樓林立於蒼松翠柏之中,這裡便是帶著幾分神秘色彩的八七療養院。
在我30年的軍旅生涯中,有4年多時間是在這座神秘而又幽靜的營區內度過的。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樓一房,一人一事,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八七」位於嶺前山上的文化街,日本人習慣稱平地為町,坡地為臺,所以在1904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裡被稱為文化臺。而「八七」的這幾十棟洋樓也誕生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1952年,文化街一帶歸屬部隊建了療養院,成為全軍最早建立的三所正師職療養院之一。當年,洪學智將軍在此選址後,龍開富將軍在療養院籌建初期,將嶺前山上的小洋樓一棟棟從原主人手中買了回來,期間頗費周折。當時,療養院叫做東北志願軍療養院,主要是用於負傷志願軍官兵療養,在當時的大連市乃至全軍都是數得著的「療養勝地」。
如今,這座營區早已不叫八七療養院,而執著的大連人至今難以改口,依然叫著它半個世紀前的名字,歷史就這樣被記錄下來。
當你漫步療養院內,無不為這裡的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所吸引;無不為那矗立於紫杉、翠竹、松柏、銀杏、月季等花木下的一棟棟造型獨特、庭院式的小洋樓所好奇。特別是百餘種,近百年的大樹,蒼鬱入天,僅珍稀的紫杉就有30多棵,與那些風格別致的洋樓相映成趣,別有一番風情。
因為這裡由部隊進行管理,所以少有遊人。院內的樓、樹,都掛有牌子,向你講述著它從哪裡來,經歷了哪些故事,讓這裡寧靜又不失趣味。
下面,請讀者跟隨我的鏡頭,來一起領略八七療養院內的美景,並聽我講述有關歷史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這裡的每一座小樓前的標牌上所記載的名人軼事,都會讓人們不禁會發出這樣的驚嘆:噢!原來這些小洋樓裡竟裝著這麼多「名人典故」呢!
姊妹樓
在八七療養院內,姊妹樓備受矚目。走進松柏掩映的療養院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兩棟連體的褐色三層別墅樓,也叫1號樓和2號樓。該建築原為清末進士、清學部參事官王季烈,1930年為其兩個女兒所建,故並稱為姊妹樓,建築面積1298平方米,兩層磚木結構,為歐式坡屋頂建築風格。
蘇軍駐大連時,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在此居住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賀龍、宋慶齡、聶榮臻、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此。徐海東、粟裕、譚政、張愛萍、廖漢生等多位將軍也在此療養。特別是1955年,遼東半島大演習時,葉劍英、賀龍元帥,曾在此住了近一個月。
婉容樓
婉容樓是清末進士、清學部參事官王季烈的私人別墅。其建於1927年,建築面積524平方米,也叫3號樓。因為清朝的末代皇后婉容曾經在這裡居住過而得名的。「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人控制在旅順的溥儀委託川島芳子去天津將婉蓉帶到大連,並在他人幫助之下住進了王季烈的別墅裡一個多月,直到日本人帶她到旅順與溥儀相聚。
期間王季烈雖然對婉容畢恭畢敬,但這時的婉容已經不再有享受當年後宮生活的心情,而是天天哭鬧,天天大喊,終於逼得日本人沒辦法,讓她去旅順見了溥儀。正因王季烈對婉蓉照顧之周到,在隨後的1931至1933年間,他被委任偽滿宮內府顧問。
閻錫山樓
位於療養院東南角的閻錫山樓,這裡遠離街道的喧鬧,在蒼松和翠柏間悠然自立,仿佛遠離世間。從外表看,這是一座獨立的二層別墅,大連難得一見的山西風格老宅。
閻錫山樓,也叫12號樓。建於1930年,建築面積405平方米。當年12月24日閻錫山因中原大戰而敗走大連,日本人趁機為拉攏閻錫山,實現侵佔山西的罪惡目的,按照閻家老宅的建築風格,專為閻錫山修建了這所豪華的小洋樓。
閻錫山來連後,直接住進了黑石礁張宗昌的別墅裡,並過著深入簡出的逃亡生活,直到1931年8月8日飛離大連,這位「山西王」也沒有住進日本人為他而建的這所小洋樓裡。
鄭孝胥樓
鄭孝胥樓,也叫18號樓。建於1925年,建築面積297平方米,樓上三間,是臥室和洗手間。樓下5間,靠東側的臥房內,有一座小小的壁爐,或許這裡曾是主人的書房。西側是一間寬敞的客廳,圓弧形的陽臺裡有一扇小門直通院落。在玉蘭、圓柏、紫檀、紅豆杉等古樹的掩映裡,小樓顯得格外靜謐。
1925年,日本人為了更便於拉攏他和溥儀,在大連為他建了這棟別墅。據記載,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鄭孝胥出任偽滿國務總理兼文教部總長。鄭孝胥一生中曾來過大連12次,在大連生活了144天。也是鄭孝胥一生得以奸名的144天,在人們的記憶裡,這座樓裡從來也沒有什麼名人來住過。這不能不說與鄭孝胥被世人不齒有關。
元帥樓
元帥樓,也叫11號樓。該樓建於1929年,為省級文化保護建築,日式風格。該建築原為侵華日本關東軍高級將領別墅住宅區。
1952年8月1日,成為瀋陽軍區大連療養院後,該樓接待過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賀龍,徐海東等,其它高級將領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在此居住過。
徐海東樓
徐海東樓,也叫75號樓,該樓建於1930年,為歐式建築風格,原為侵華日軍高級軍官別墅。1947年,徐海東大將因病來大連療養,在此居住了八年。期間,周總理曾先後三次來此看望。
與父親徐海東23年未曾相見的女兒徐文金,第一次在大連與父親團聚,並陪同父親在此樓住了兩個月。臨別時,她栽下了這棵父親所喜愛的海棠樹。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繼周恩來和鄧穎超前來看望徐海東大將,並在院內種下一棵榆樹之後,朱德、彭德懷、聶榮臻、葉劍英、劉少奇、鄧小平等多位領導人,也曾先後來此看望徐海東大將。
毛岸青樓
在療養院稍微偏遠的一個角落,靜靜矗立著一座磚木結構、地上二層的紅色哥德式建築。因為近幾年修繕過,這座小樓看上去頗為精緻典雅。在建築的外側,有個圓形銘牌,上面寫著「23、1927、298」三組數字。這表示它是院內的23號樓,也叫「小紅樓」,始建於1927年,建築面積298平方米。2011年3月15日,該樓被公布為大連市第三批重點保護建築。
1964年,毛岸青和邵華第二次來大連,住在療養院23號樓。他們自己帶來了炊事員、管理員、秘書和司機,秘書是醫生兼任的。據理療科護士長楊秀英回憶,毛岸青來大連療養,只有極少數個別人知道。毛岸青極少外出露面,就是見到人,也極少說話。倒是邵華,接人待物都很客氣。毛岸青之後,這棟建築很少再有顯赫人物住進來。於是,毛岸青樓也就成了它的代名詞。
親愛戰友們,如果您要來大連旅遊觀光,千萬別忘了到中山區解放路桃源橋附近的八七療養院院內,看一看上述有歷史故事的近代歐式風格建築。這裡的每一棟建築,都有其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參觀後一定會讓您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軍字一號原創,轉載註明來源。
您若喜歡,請為軍字一號點個「在看」哦!
軍字一號
講好「小故事」,感悟「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