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起,京呼高鐵正式通車
京呼客專:北京北~呼和浩特東16對、周末線3對、高峰線3對,其中日常線包括2對標杆車,
上行標杆車G2406次(呼和浩特東8時30分始發,北京北10時49分終到,旅時2時19分),G2422次(呼和浩特東16時20分始發,北京北18時39分終到,旅時2時19分),
下行標杆車G2405次(北京北8時08分始發,呼和浩特東10時26分終到,旅時2時18分),G2431次(北京北17時20分始發,呼和浩特東19時38分終到,旅時2時18分),
其他非標杆車旅時2時45分左右;北京北~包頭3對,沒有標杆車,旅時3時59分左右;26對車次全部為高鐵車次,車體全部為CR400AF復興號動車組,配屬北京局,夜間呼和浩特東停留4組、包頭停留1組。
今年年底,北京到呼和浩特高鐵將全線貫通,全程只需要2小時19分鐘。目前,北京到呼和浩特的列車,全程最快時間也需9小時10分鐘。年底北京到呼和浩特高鐵全線貫通後,北京到呼市旅遊節省了6小時50分鐘。興和縣至北京、興和縣至呼和浩特的車程都將縮短至一小時左右,大大方便其間各個站點人民的出行,現附上興和縣各旅遊景點的簡介,歡迎遠方的客人光臨興和縣旅遊。
蘇木山
蘇木山森林公園鍾靈毓秀,風景怡人,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綠色明珠」,被譽為「內蒙古的小興安嶺」。蘇木山屬陰山山脈,在永定河上遊。林區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黃石崖為2334.7米,是烏蘭察布市境內的最高點,是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蘇木山林區東西長35公裡,南北寬10公裡,總面積32萬畝,有林面積28.1萬畝,森林覆蓋率87.8%,較高的負氧離子含量,是天然的避暑勝地。主要樹種為華北落葉松,其餘為樟子松、油松、雲杉、白樺、山楊等樹種,有黃芪、柴胡、百步、貝母等藥材120多種,有金雕、梅花鹿等動物140多種。山中景觀遍布,美不勝收,讓遊人留戀忘返的景點有:喇嘛洞、神泉洞、醉和尚、情侶石、冰凌溝等,是內蒙古自治區聞名遐邇的生態休閒度假旅遊景點之一。
2013年,蘇木山森林公園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已修建了從110國道至蘇木山林場的45公裡柏油路旅遊專線。開發了神泉洞、黃石崖、冰凌溝、中山高山草甸草原四大景區。已建設蘇木山莊和別墅區,觀光木棧道,空中觀景滑索,漂流、攀巖等旅遊項目。
察爾湖
察爾湖(友誼水庫)位於興和縣城關鎮衙門號,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洋河支流東洋河上遊,總庫容1.16億立方米,平均水深6-9米。已開發為旅遊度假區,總面積為6.6萬畝,度假區有野生動物、野生植物、野生藥材、山野菜和食用菌。水生動植物分布量大,飼料資源豐富。衙門號原是正黃旗衙門所在地及明清時代著名的驛站所在地,境內有烏裡雅蘇臺古驛站遺址及康熙皇帝西行的美麗傳說。
2012年,察爾湖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已建設大型餐飲接待中心、察爾湖假日酒店、日光溫室大棚和大型養殖場等,有遊艇、兒童腳踏船、垂釣、採摘、騎馬和滑冰等旅遊項目;有察爾湖會所、衙門號博物館、國際皇家賽馬會所、低空飛行俱樂部、房車營地、登山拓展訓練和少年兒童夏令營地等在建工程。
大青山
大青山,位於興和縣城關鎮東10公裡,與河北省尚義縣接壤,遠眺色青,故名大青山。北魏也稱作彈汗山,明清始稱大青山。屬陰山餘脈。面積50平方公裡,海拔1919米。該山山泉潺潺,青山茫茫,鳥語花香,灌木叢生。山地的基巖及地表組成物質由花崗巖、片巖、頁巖、砂礫巖以及殘積、坡積層、洪積砂礫層構成。大青山有東西喇嘛洞、北魏摩崖石碑、石房遺址和鴿子壁等景點。
巍巍大青山有著古老的歷史淵源。據史料記載:東漢桓帝時,檀石槐率領下的鮮卑部落建牙帳於大青山,後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鮮卑汗國。力微是拓跋鮮卑在今興和地區建立政權的第一人,力微出生在大青山七寶洞(今興和大青山喇嘛洞)。另外,位於大青山深處的摩崖石碑和石房遺址出土的東漢時期灰陶罐、夾沙罐殘片等,均屬典型的鮮卑族使用器物。文物部門推斷為拓跋鮮卑早期遷入興和境內居住的遺址。東、西喇嘛洞位於大青山西麓的山溝裡,西北為西喇嘛洞,西南為東喇嘛洞。明萬曆十三年,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錯親自來歸化城為俺答汗舉行葬禮,並趁機向來歸化城送葬的蒙古各部首領傳揚黃教,各部首領一一皈依。
佑安寺
佑安寺,又稱作巧爾基廟,位於興和縣民族團結鄉十四蘇木。「巧爾基」乃喇嘛教最高學位,系乾隆年代所賜學位。有此學位特許直接晉見皇帝,遇有大事可徑直去向皇帝面奏,而且免行跪拜禮。佑安寺直接屬北京雍和宮管轄,主持活佛擁有喇嘛教最高學位。這是一座以藏傳「黃教」為主,融入了漢傳、南傳佛教,併兼有蒙古「薩滿」老教為一體的綜合古剎,是各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
佑安寺初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後,進行過大規模修繕和擴建。雍正十年(1732年),巧爾基廟修建竣工,並請雍正皇帝賜廟名。當時察哈爾八旗噶爾丹叛亂已平息,人民安居樂業,故御賜名「佑安寺」。佑安寺摹仿北京金鑾殿、雍和宮和青海等地名寺式樣建造,是集漢、蒙、藏建築風格於一身的殿閣群。佔地300餘畝,建築廟宇669.5間,分東西兩個廟宇群。廟內藏經無數,多為藏文,也有蒙文。藏經數量之多,經卷樣式之繁全國寺廟之最。佑安寺全盛時期,額定駐寺喇嘛209名,擁有廟地360頃。在清末民初,佑安寺號稱「綏東第一廟」。「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僅保留幾間廟宇,出土的文物有:三足香爐、銅佛像、寺廟法器、清代錫蠟座、西藏經文、清代銅鏡、青瓷花瓶等。
目前,佑安寺正在原址重建,已重新題寫「佑安寺」牌匾。
桃花嶺
桃花嶺位於興和縣張皋鎮,境內植被茂盛,視野開闊,土質肥沃,屬典型的慄鈣土類型土質,植物多樣性齊全,動物品種繁多。山間空氣清新,涼風做伴,藍天碧草美無暇。桃花嶺草質良好,是良好的夏季牧場,適於牛、羊等畜群放牧。遊客可以欣賞美麗高山草甸別樣的迷人風光。
澇利海
澇利海是興和縣母親河——二道河發源地,是已存在千年的湖泊,古稱威寧海子,因金、元時期屬威寧縣管轄,故而得名。澇利海位於110國道北側,距110國道3.5公裡,總面積120公頃,由大小三個天然湖泊組成,主水面為橢圓形天然湖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綠意盎然鮮亮的澇利海草原溼地生態圈。充裕的水源和上遊豐富的營養物質,為澇利海草原溼地生態圈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水色淡綠,魚類繁多,鳥類棲息繁衍眾多,植物種類多樣,三十多種中草藥材遍布草原,是自治區確定的四級旅遊資源。
人文歷史資源方面,一是有元代威寧井氏墓,它是興和縣境內僅存的、有翔實文字記載的元代最典型最重要的人文歷史資源和文史專家苦苦追尋、探求歷史謎團的名勝古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二是有蒙古族黃金家族--正黃旗總管巴彥孟克家族墓,發現兩塊石碑,左碑為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欽點加封的正黃旗總管——巴彥孟克功德碑,碑文用蒙、漢兩種文字,內容翔實,意義非凡。此碑現存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右碑為巴彥孟克父親貢佈扎普墓碑,是興和縣境內發現的一塊彌足珍貴的「皇清誥封建威將軍」碑。
來源:內蒙古青山旅遊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