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2009年11月27日08:47
】
-藏館名稱:北京市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
-開館時間:1983年12月1日
-鎮館之寶: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
-藏館特點:中國第一座漢墓遺址博物館,擁有全國首次發現完整的漢代「黃腸題湊」葬具體系
-藏館位置:北京市豐臺區郭公莊(世界公園南600米)
1974年,北京東方紅石油化工廠尋找適合深層埋藏儲油罐的地方,選中了豐臺區葆臺村的兩個高大的土坡子。石化廠請來了北京市地質勘測處進行鑽探勘測,發現土坡深處的土層裡,竟然有許多木炭、白膏泥和古錢幣!他們馬上給當時的北京市文物管理處打電話。接到電話後,文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火速趕到現場進行探查,初步判定是一處大型木槨墓葬,後來又進一步發現它分為東、西兩座墓。
在北京市委和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大葆臺漢墓發掘組,1974年8月19日正式開始對東邊的1號墓進行發掘,1975年又對其西側26米處的2號墓進行發掘。經考古研究,1號墓為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2號墓為其王后墓。墓室雖然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陶、銅、鐵、玉、瑪瑙、漆器、絲織品等400餘件。特別是在1號墓的發掘中,第一次出土了「黃腸題湊」的實物,更使大葆臺漢墓聞名遐邇。
30多年過去了,大葆臺周邊已經煥然一新。坐692路公交車,在終點站「世界公園公交總站」下車,沿著幽靜的豐葆路往回走三四分鐘,路南赫然出現一道朱紅色的仿古門闕,左側立著一根紅色柱子,從上到下用古字形寫著12個大字:「北京市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博物館佔地面積18000平方米,主要有地宮原址及出土文物展覽。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展館,穿越兩千年的時光,一起追尋遙遠的大漢王朝吧!
-鎮館之寶: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室
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毫無疑問是其1號墓(地宮),當年是西漢廣陽頃王劉建的墓室。
地宮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平面呈「凸」字形,為土坑豎穴墓,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4.7米。墓穴的面積達417.6平方米,甚至比清乾隆皇帝的墓穴(300平方米)還要大!地宮使用的是「天子之制」,即西漢皇帝御用的最高級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
從最外層的黃腸題湊往裡走,就是前室,也叫「便房」,象徵帝王生前起居玩樂的地方。前面是一張寬大的黑漆朱彩的坐榻——當時沒有椅子,更沒有沙發,貴族們就在榻上面坐。便房北面是後室,是放置墓主棺槨的地方(槨字念「果」)。棺用來盛放墓主遺體,槨則是保護棺的一個套子樣的空間。先秦時期通常是在地面掘一個土坑,在坑內鋪設地板、搭建四壁以及頂板,這就是最早的槨。後來伴隨著墓室空間的擴大,槨才逐漸成為保護棺的套子。上古時期的人們往往用梓木為帝王製作棺槨,所以後來帝王的棺槨也叫「梓宮」。
墓道內隨葬有3輛木質單轅車和11匹馬,應該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真車馬。按照漢廷的儀制,這種馬車叫做「朱斑輪青蓋車」。墓室的頂部和底部是用木炭和白膏泥密封的——白膏泥可以隔絕空氣,木炭可以防潮。
當年,地宮主人身份的確定,還頗費一番周折。最初,人們注意到了墓中棺槨的形制:三棺二槨,共有五重,正是西漢諸侯王級別的葬制。可是,諸侯王為什麼可以採用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的「天子之制」呢?據《漢書》記載,當時的諸侯王國「宮室百官同制京師」,顯然諸侯王也可以享用天子的葬制。
墓中出土的一件漆器上,刻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等字樣。西漢共有12位燕王,在位24年以上的只有四人:燕康王劉嘉,26年;燕王劉定國,24年;燕剌王劉旦,38年;廣陽頃王劉建,29年。顯然,墓主人只能是他們四人中的一位。地宮出土了許多五銖錢,史載,這種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劉嘉死於公元前151年,劉定國死於公元前127年,當時還沒有五銖錢,所以他倆不可能是墓主人。劉旦之墓戾陵在今天的石景山區,他根本不可能葬在大葆臺。排除了上述三人,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揭曉了:廣陽頃王劉建。他是漢武帝的孫輩,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5年在位。如此說來,大葆臺漢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真是彌足珍貴!
-我國首次發現的「黃腸題湊」實物
在1號墓地宮中,最為珍貴的發現是「黃腸題湊」。當年,在挖掘時,考古人員沿著古墓的頂部向下清理,越往下面,條木越多,大多向外傾倒。這些條木非常規整平直,表面打磨比較光滑。進一步發掘後,人們看到,墓室四面都是用條木層層壘起,端頭向內,形如木牆,南面正中有門。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於傑先生根據文獻記載,提出應是「黃腸題湊」。
《漢書·霍光傳》記載,老臣霍光死後,漢宣帝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唐人顏師古給這一段做注釋時,引用了漢末魏初學者蘇林的解釋:「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劉昭也注釋過「題湊」一詞:「題,頭也。湊,以頭向內,所以為固。」據此可知,「黃腸」強調的是材料和顏色,也就是黃心的柏木;「題湊」強調的是木頭擺放的形式和結構,也就是木頭的端頭向內排列。合起來解釋,「黃腸題湊」是用黃心柏木,按向心方式致累而成的厚木牆。這種葬制起源於何時尚有爭議,但在西漢盛極一時,已是公認的事實。
大葆臺漢墓的「黃腸題湊」,系國內首次出土,它填補了漢代葬制研究中的一項空白,是重大的考古發現。它由10釐米×10釐米×90釐米的柏木14000餘根疊成,約合木材122立方米,簡直相當於一座森林!柏木堆成的木牆高3米,厚0.9米,總長42米多。排列方式上,南北兩端為南北向縱壘,東西兩側為東西向橫壘,四角連接處南北壁黃腸木兩頭直接頂靠在東西壁黃腸木上,這樣從內側看,則四壁均為木頭,即題湊。
但是,「黃腸題湊」加工的難度很大,所耗費的人力、財力都很多。而且,和堅硬的石頭相比,柏木並不能做到不朽不腐。因此,東漢以後這種葬制逐漸走向衰落。河北定縣發現的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已經改用石材做題湊。「黃腸題湊」終於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直到兩千年後,才重新被世人發現……
-鎏金青銅獸面鋪首
在大葆臺1號墓黃腸題湊木牆的正南方,設有一個門,寬3.6米,高3米,門上裝著圖中所示的鎏金青銅獸面鋪首,高24.5釐米。所謂「鋪首」,其實就是門上的拉手裝飾件。為什麼要做成猛獸的形狀呢?很可能是為了鎮兇避邪。據學者考證,這種樣子的鋪首,是從青銅器上的獸面銜環耳演變過來的。
既然介紹這隻鋪首,就得說說青銅。青銅是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它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合於鑄造各種器具。中國使用青銅的歷史年代久遠。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在夏、商、春秋和戰國早期,青銅器更是盛極一時,大部分用於鑄造禮樂器和兵器,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大家熟悉的司母戊大方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鑄造於商代的青銅器。
到了戰國末期和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青銅器的數量減少了,但工藝並沒有退步。大葆臺西漢墓裡的鎏金青銅獸面鋪首,不僅採用了青銅材料,而且在器物上做了鎏金處理。所謂「鎏金」,就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漆,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鎏金技術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後來也有「金塗」、「黃塗」、「火鍍金」等不同的稱呼。經過鎏金處理的青銅獸面鋪首,造型威猛粗獷,鎏金熠熠生輝,是一件做工精良的藝術品,在古墓的出土文物當中格外引人注目。
-「漁」字鐵斧
西漢時期,青銅器已經走向衰落,鐵器得到很大發展。在大葆臺漢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鐵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號墓當中的「漁」字鐵斧。
乍一看,這把斧子沒什麼新鮮的。斧柄因為是木質的,經過兩千多年時間,早都爛掉了,只剩下孤零零一個斧身。斧身呈梯形,兩側略帶弧形,上面有鑄造的痕跡,為鑄鐵產品。不過,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斧子的一面有個凸起的「漁」字——這是漁陽鐵官作坊的標記。漁陽郡的故城,就在今天北京密雲縣的西南。學術界認為,這一發現是西漢「鹽鐵官營」政策的重要證據。
西漢初年,統治者對鹽鐵業採取自由經營政策。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打擊工商業者,實行了「鹽鐵官營」政策,由國家壟斷經營鹽和鐵,並且設置行政機構進行具體管理:在中央於大司農之下設鹽鐵丞,總管全國鹽鐵經營事業;在地方各郡縣設立鹽官或鐵官,經營鹽鐵產銷。在鐵器方面,官府直接組織開礦冶煉、鑄造器物及銷售,控制了生產和流通的全部過程。漁陽郡的鐵官作坊,正是在那時設立的。大葆臺出土的「漁」字鐵斧,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換一個角度想想,在斧身標上代表產地的「漁」字,是不是也說明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先民,就已經有了「產品標誌」的意識呢?
-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
玉是一種礦物,分為硬玉和軟玉,質地細而有光澤,可用來製造裝飾品或做雕刻的材料。中國有著悠久的玉文化歷史。北方的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6000年-5000年)當中,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造型精巧,形態傳神。南方的良渚文化遺址(距今約5250年-4150年)當中,也發現了不少玉琮、玉璧、玉鉞等,造型嚴謹,對稱均衡。周代重玉之風極盛,祭祀時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銅器。儒家學說興起後,崇尚「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理念,玉被賦予了崇高的道德內涵。到了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這一說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用玉殮葬,是中國古代厚葬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什麼非要把好端端的玉器埋到墓裡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古人認為玉是緻密溫潤的,能夠保證肉體不腐。此外,以玉殮葬還可以炫耀財富,顯示墓主人尊貴的地位。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出土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金縷玉衣,由2498片玉片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這一發現轟動了海內外。
同是西漢諸侯王,既然劉勝死後能穿金縷玉衣,那麼劉建呢?大葆臺漢墓是否出土了金縷玉衣呢?遺憾的是,由於墓室早年被盜,考古工作者只找到了部分玉衣殘片,以及一件嵌玉的龍頭枕。不過,憑藉這些發現,足以判斷出墓主人下葬時身著玉衣。
雖然沒能找到完整的玉衣,但是大葆臺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多多少少彌補了一些遺憾。圖中這件文物,就是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簡稱「玉舞人」。它出土於2號墓,墨玉質,扁平長方形,高5.5釐米,上端為圓角,兩面皆以鏤雕線刻舞俑人像,身著長裙,彎腰甩袖,可謂靈動飄逸、栩栩如生。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個小孔,便於穿系和懸掛,屬於裝飾玉。
-透雕螭虎玉佩
中國古代雖有眾多的玉器,能經常戴在身上的卻只有玉佩。《周禮·玉藻》有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顯然把玉佩上升到了禮法的層面。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顯示出佩戴者的尊貴與威嚴。
這件透雕螭虎紋玉佩,出土於大葆臺2號墓墓室的東北側。白玉質,圓形,直徑7.1釐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鏤空成櫻花,中間鏤雕一隻盤曲螭虎。所謂「螭虎」,身形如虎,為螭與虎的複合體。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螭又是什麼東西呢?《說文解字》云:「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說白了就是無角龍。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合為螭虎,意指天地合,陰陽接,象徵著皇權與吉祥。
中國古代,螭虎在玉璽和璧上最為常見,在秦漢時期最為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陰線條刻出其身形,均兩面刻,形象樸素而生動。玉佩邊緣陰刻兩圈弦紋,中間夾以雙弧形紋,顯示出精細的雕刻技藝。
-鎏金嵌玉龍頭枕
現在我們都知道,睡覺的時候要枕著枕頭,要不然就會非常難受。這是為什麼呢?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的頸椎有一個前凸的弧度,稱為生理性前凸。枕著枕頭睡覺,可以使頸椎維持正常的生理弧度,處於放鬆休息的狀態。原始人雖然不懂現代科學,但他們已經從實踐中總結出了舒服的睡覺姿勢,用石頭或草捆等把頭部墊高——這也是枕頭的原始形態。到戰國時代,枕頭的製作已經相當成熟。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一個戰國楚墓裡,出土了一張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
大葆臺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嵌玉龍頭枕。枕頭的主體部分為木製,兩端為龍頭,用水晶作眼睛,用青玉作牙、舌及雙角。兩個龍頭做出伸舌蹲坐的姿勢,造型格外生動。這件龍頭枕規格很高,是和金縷玉衣配套使用的葬具。不過,它的高度達到了20.5釐米,看來也只能作為一個葬具,象徵著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如果劉建生前就枕著它睡覺的話,非得落枕不可!
-纏絲瑪瑙飾件
瑪瑙是一種礦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有各種顏色,多呈層狀或環狀,一般為半透明或不透明,質地堅硬耐磨,可做貴重的裝飾品。中國人很早就對瑪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漢代以前的古籍中,常將瑪瑙稱為「瓊玉」或「赤玉」。在南京北陰陽營遺址中出土過瑪瑙杯和瑪瑙珠,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當中,也都發現了瑪瑙珠。
纏絲瑪瑙是各種顏色以絲帶形式相間纏繞的一種瑪瑙,因相間色帶細如油絲,所以稱為纏絲瑪瑙。有的紅白相間,有的藍白相間,有的黑白相間,或寬如帶,或細如絲,甚為美妙。圖中所示的這顆纏絲瑪瑙飾件,出土於1號墓後室北面內槨底板上。瑪瑙近似長方形,長6釐米,底平面微鼓,表面琢磨極其光滑平整,左側有一片花形雞血紅,流美豔麗,為整個瑪瑙增色不少。
大葆臺,有多少精美的出土文物?又有多少神秘的傳奇故事?由於篇幅限制,今天就介紹到這裡了。有時間的話,可以親臨古墓,免費參觀博物館。在古老的地宮內,撥開兩千年的歷史迷霧,您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侯曉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上網從搜狗開始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