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都分項了,體能測試還要一刀切?
採寫 | 南都周刊記者 張峰 實習生 陳捷開
編輯 | 楊文瑾
2020年全國遊泳冠軍賽暨東京奧運達標賽正在山東青島舉行。預賽進行中就頻傳破紀錄的好消息,但隨後的新聞卻讓人們大跌眼鏡——包括傅園慧、餘賀新、王簡嘉禾在內的一眾遊泳名將,在各自的項目內都拿到了預賽第一,卻因體能測試成績不佳無法進入決賽。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賽事對遊泳運動員爭奪東京奧運會入場券意義重大。
遊泳項目並非孤例。擊劍的比跳繩,下象棋的比實心球,世界冠軍因體能測試出局的消息接二連三。隨著各項錦標賽事的逐次開展,體育界的奇遇記還在繼續。
體能測試絆倒世界冠軍
女子100米仰泳預賽中名列第一的「洪荒少女」傅園慧,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自己的體測成績已經從最初的五個項目總分6分提高到了26分,但「在所有運動員中也就排到中下」。
傅園慧在女子100米仰泳中取得預賽第一
餘賀新在50米自由式中打破由寧澤濤保持的全國記錄並獲得第一,但體測排名第九。王簡嘉禾在女子800米自由式預賽中,以甩開第二名9秒的成績獲得第一,並破亞洲紀錄,但體測同樣成績不佳。
王簡嘉禾預賽打破亞洲紀錄。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他們都因為本次冠軍賽的新規則——預賽前十六名選手中取體測前八名進入決賽這一新規定,而提早折戟。
不只是遊泳,最近的全國擊劍冠軍賽南京站中,十六進八的比賽不進行專項比賽,只進行體能測試並據此排名。因此,2019年世錦賽女子重劍團體冠軍成員孫一文、林聲並未入圍八強。
在全國體操錦標賽女子跳馬決賽上,由於體能測試淘汰的運動員太多,一共只有五個人進入決賽。其中資格賽排名最後一名的選手,估計是知道自己怎麼跳反正都是第五,因此選擇了一個難度最低的前手翻完賽,最終獲得全國第五,央視解說對此也很無奈。
事出反常必有妖,畢竟「體測」從來不是個貶義詞。你瞧即使中考、大學的體測讓學生們叫苦不迭,但是很少有人想過取消體測,畢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人的身體狀況,良藥苦口,甚至還有很多人懷念當初為了體測堅持鍛鍊留下的身體財富。
可是,運動專項技能達到頂尖水平的運動員為何被體能問題絆住?體能測試成績何以直接與比賽成績,甚至奧運參賽資格掛鈎?這一切都要從「惡補體能短板」說起。
事起「惡補體能短板」
早在年初的2月,國家體育總局就已發布《關於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基礎體能薄弱、專項體能不強」這一問題,要求「強化體能訓練,補齊短板」。以「體能是東京奧運會入場券」作為選拔標準,基礎體能不達標者不得參與奧運選拔。
國家隊體能達標測試評分標準
今年的遊泳冠軍賽作為東京奧運的達標賽,即嚴格執行了這一通知的規定。9月22日至23日,在常規的遊泳比賽之前,加入了體能競賽。體能競賽設置垂直縱跳、30米跑、引體向上、軀幹核心、3000米跑等五個項目,均為此前《通知》後附的基礎體能評分項目。
此次全國遊泳錦標賽的體能競賽測試辦法
進一步深究,今年2月發表的一份隸屬於「國家體育總局決策諮詢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提到,我國部分重點項目缺乏訓練創新、存在體能短板:
而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打造多樣性體能訓練方案」:
另外,經驗也表明,我國許多運動員在參加需要長期多輪比賽的國際大賽時,都容易出現疲勞、失準的問題,基礎體能儲備在其中起到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既然吃過體能虧,就必定需要想辦法彌補。以上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也不失科學性和嚴謹性。
可是,怎麼到實際比賽這裡,就變成了所有運動員按照同一項目測量體能、決定競賽成績了呢?
詭異的3000米跑
3000米成了今年大部分項目的保留考核內容,7月份體育總局舉辦了3000米的大比武,600多名運動員在北京30度的高溫下進行比賽。在這次大比武中,遊泳、體操等項目運動員也包含在內。
實際上,不同運動項目對運動員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長跑運動員必然在爆發力上稍顯遜色,而短跑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及心肺功能也是相對的短板;舉重選手需要肌肉強健、力量大,桌球選手卻需要儘可能小巧靈活、移動速度高。把同樣的體能指標放在不同類型的運動員身上,本就是有違他們本身專項特長的。
國乒隊員陳夢參加體測
預賽獲得第一後王簡嘉禾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畢竟是水上項目,陸上項目不是很擅長。像跑步運動員不可能來水裡遊得特別好,同樣的道理,遊泳運動員也不可能陸上每個項目特別好。」
一位資深遊泳教練在接受採訪時稱,腳踝對遊泳運動員是非常重要的,遊泳選手平時一直要壓腳,就是要踝關節韌帶拉松壓軟。這和田徑運動員的硬勁是截然不同的,且肌肉類型也不同。以前遊泳選手練跑步是不需要計算時間的,慢跑是練內力。
甚至同一項目中的不同分支,都是需要區別訓練的。
曾任孫楊助理教練、現任教於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鄭坤良就在研究中表示,遊泳運動員的陸上體能訓練需要遵循專項性和區別對待原則。不同距離、泳姿、等級、性別、訓練階段的運動員都需要視具體情況制定訓練計劃。例如蛙泳運動員的腿部力量直接決定其是否有強大的後勁,但對於蝶泳運動員來說,腿部力量並不是重點,肩關節周圍肌肉和軀幹的力量才是關鍵。
鄭坤良論述的區別對待原則
有時候,體能訓練甚至會對運動員造成反效果。今年5月,蘇炳添曬出三千米跑的成績單受到質疑,蘇炳添解釋說:「短跑運動員以力量和爆發力訓練為主,如果太過訓練長跑,會把快肌變成慢肌,影響我們的爆發力,所以教練也不太建議我們把精力過多地放在這塊。」
蘇炳添好歹是短跑運動員起家,和跑步還有點關係,但是我們發現,大部分的體育項目裡,「3000米」成了體能測試一道過不去的坎兒。
遊泳的跑,摔跤的也要跑。
即將在10月舉辦的2020年全國國際式摔跤錦標賽,下設自由式、女子、古典式摔跤比賽,從50公斤級到130公斤級都要測3000米、立定跳遠、平板槓鈴臥推。
沒錯,又是3000米,南都周刊記者翻閱了古典式摔跤的體能訓練研究,其中以山西省男子古典式摔跤為樣本,體能訓練有25項測試內容,包含了有氧代謝、無氧功能的多方面訓練測評,就是沒有3000米,1500米已經是極限,連立定跳遠都沒有。
《山西省男子古典式摔跤運動員體能素質特徵的研究》
熟悉的配方,到了四分之一決賽,決定晉級的成了體測成績。
摔跤的跑,下象棋的也要跑,甭管你年齡多大。
全國象棋甲級聯賽測試可以說真正做到了「一視同仁」,60~69歲老年組考核3000米快走、實心球和坐位體前屈,在前期的媒體採訪中,記者傳來了「前方的聲音」。
慢慢搞,循序漸進,沒事,體能訓練對運動員基礎體能的提升必然有促進作用,但是如果一刀切、不科學地設置測試項目,不僅可能破壞運動員原有的身體機能與運動能力,而且還可能造成比賽結果的重大不公平。尤其是在大賽開始前,將體能測試直接與比賽成績,甚至奧運參賽資格掛鈎,這種體測恐怕會成為一出歷史鬧劇。
短期陣痛還是矯枉過正?
實際上,CBA和中超聯賽早就有體測先例。CBA在2012年開始體測新政,所有報名運動員賽季初必須通過體測,否則不準參加新賽季比賽。
從全球範圍的籃球聯賽看,CBA這樣對聯盟球員進行統一體測的比較罕見,但是大背景是基於當時俱樂部訓練水平較低,國內球員體能普遍較差的現狀進行的。
其次體測項目和籃球運動員相關性密切,速度耐力測試、強度投籃測試都是必備課程,並且根據球員位置、身高進行了細分和優化;而像深蹲、臥推這樣考驗運動員力量的測試,也因為去年上海隊球員張兆旭體測意外受傷,專家組進行考量後今年進行了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血壓、體脂、血氧濃度等的「身體基礎測試」。
而歐洲的足球俱樂部同樣通過折返跑、體前屈、摸高、變速跑等項目測試球員的肌肉強度、平衡性、柔韌性的體能測試,這些數據是為了為球員制定更科學的訓練計劃,而非作為競賽的淘汰標準。
更重要的是,聯賽前的體測體現了功夫在平時,沒開打,自然不會因為體測影響成績,像這種大賽比了一半,靠體測進入下一環節,則體現了有關部門「積極」備戰奧運會的「創造性思維」。
這次多位遊泳名將的成績引發關注,不僅因為它關於一場比賽的榮譽,更因為它關係到東京奧運的入場券。
查閱遊泳協會今年1月發布的運動員選拔辦法,此次冠軍賽只是取得奧運入場券的一個更快途徑,最終的人選會在隊內測驗賽確定。可以鬆一口氣的是,如今名將們止步於體能,並不等於直接關上了通往東京奧運的大門。但仍需要注意的是,文件提到最終人選需要「體能達標」,也就是說體測的身影將會始終伴隨運動員們左右,無法擺脫。
奧運遊泳運動員選拔的文件,圖中時間為原定時間,現已因疫情推遲
根據體育總局的《通知》,體能訓練仍將作為「基礎訓練的重要課目」,並將下沉到青少年和基層體育訓練。今後不管是專業運動員還是基層體育隊伍,都需要嚴把體能關。
使人仍然疑慮的是,「一刀切」甚至反效果的舉措,會不會像遊泳冠軍賽一樣將一部分技術上頂尖的運動員刷下去?體能訓練是否能精細化、分級化?這能否對體育運動行業產生長遠積極的影響?大眾在期待,專業運動員更加等不起。
來源|南都周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