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差在哪兒?從不同國家的課表裡,你就能看出高下

2021-01-18 布穀學習

文 | 沈佳慧 編輯 | 金雀兒

提起德國教育你會想起什麼?上世紀獲得諾貝爾最多的國家?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再富也要窮孩子」的育兒觀念?還是德國教育的早期分流……

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德國教育看起來就像是孩子們的「理想國」,但真實的德國教育是這樣的嗎?

其實,德國小學教育中有許多課程,不但其內容使人好奇,其內涵也非常值得思考與應用。他們更多追求的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充沛,用宗教、藝術為孩子打磨豐富的精神世界。而課程生活化的程度,更會讓大家感到驚訝。

布穀聽聽邀請臺灣著名電視主持人沈佳慧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德國小學生的課程到底是如何設置的?

一、小學裡的品格教育課

宗教與倫理(Religion)

在我兒子小K入學前夕,我在學校的辦公室裡,填著一張又一張「天書」般的入學資料,但其中有一項我卻遲遲沒有填,因為我不懂那是什麼。後來經過老師說明,才知道是要填入孩子的宗教信仰。

這與孩子上學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德國的小學每周有兩堂課,稱為「宗教與倫理課程」。

如果是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家庭,可以選擇宗教課程;若是其他信仰或是沒有特殊信仰的孩子,就上倫理課程。

在小K上了三年的宗教課後,我發現這對促進孩子的正面思考和培養孩子相信美好事物的信念,有很大的幫助。

在這一門課程當中,老師用圖畫、詩歌、歌唱以及講故事的方式,講述聖經故事,小K從故事中學習到了很多典故,也懂得了老師從故事中延伸出來的一些處世道理。

不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孩子,在每周兩個小時的倫理課程中,上課的方式和宗教課大同小異,只是不以《聖經》作為基本教材,實際上這就是德國小學的品格教育課。這樣的品格教育課很不錯,從有趣的課程和遊戲中,教導孩子一些嚴肅的道理,無形之中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二、按季節內容編排的母語課

德文(Deutsch)

德國人重視母語,認為語言是表達與溝通的重要一環,能正確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被視為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因此德語課程在德國教育中是第一重要的課程,就連外國移民的孩子要進入小學就讀,德文也是第一要求。若是不能正確地聽、說,是無法進入一般德語小學的,需要先到德國的特殊學校加強德文,通過德語程度測試之後,才能進入德國小學。

小學開始,每周就有六至七堂的德語課程,除了正式的課程,每天還有習作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孩子必需在課堂上練習寫字,甚至從小學開始他們就練習使用鋼筆、學著寫書寫體。

我也慢慢發現,德國學校在課程的安排上,很簡單並且有趣。他們比較強調孩子生活化的學習,因此教科書的編排和選擇也都儘量有趣,並且貼近真實生活。

比如說他們最重要的課程──德文,除了一年級識字、練習造句的初級版本,每一年級的課程都是按照季節來編排的,依照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的時序編排,每升高一個年級,便再學得更深入,用四季當主題,把所有該知道的詞彙和知識一一融入。

這樣的教科書編排,真的好有趣!所以小K很喜歡上學。

例如:秋天是一學年的開始,這時候大自然會有什麼變化,人們要依照四季來做些什麼事,都能從課本中學習到,這讓我想起從前農民依照春夏秋冬調整作息的做法。

三、一切學科的基礎

數學(Mathematik,簡稱Math)

德國是個科學與工業發達的國家,因此視數學為一切學科的基礎。

數學也是最重要主科之一,將來小K是否能夠進入好的中學就讀,德文和數學這兩個科目,佔有百分之九十的決定性。

所以在小學階段,亦相當重視數學的教學。

數學課與德文課的比重相當,每周也有六至七堂課,老師的教學方式簡單、緩慢,不會要求學生演算的速度,而是借用各種教具和遊戲方法,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通常數學能力好的德國孩子,雖然演算不如亞洲孩子來得迅速、準確,然而德國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卻可能勝過亞洲的孩子。

四、課堂內容相當豐富

生活常識課程(Sacheunterricht)

這是一門融合了生活、歷史、科學、自然等知識的科目,教導孩子們從生活周遭的事物開始探索,認識各種知識的原理並了解歷史。

例如:教孩子辨認各種植物的生態、動物的習性,並且經常帶孩子到森林裡觀察小動物、認識植物的生態、了解氣候環境,課堂內容可謂是相當豐富。

我印象蠻深刻的是,在小K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周的課程主題名稱為「中古世紀周」。

在這一周,學校停止了平時的課程,每天都在進行關於中古歐洲的各種活動,孩子可以參與其中,把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搬進學校課堂裡。

老師還教大家用廢棄的硬紙板,做成古代打仗時所穿的騎士服,並自己為它噴漆、上色,還把淘汰不用的足球洗乾淨剪成兩半,拿來充當騎士的頭盔,孩子們都玩得不亦樂乎,不僅了解了歷史,也盡情發揮了創意。

能用一整周,改變平時上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寓教於樂中完整地了解歐洲在中古世紀時的生活,衣、食、住、行、育、樂……將歷史重現,難怪每個孩子在這一周都很興奮,並且回到家還滔滔不絕地說他們今天又多知道了些什麼呢!

在中國,我想不太會有這樣的課堂吧!趕課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發生整周都在「中古世紀」裡「玩耍」這種事呢?知道了這些有何用,考試又不會考……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通過考試主導教學,以致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的結果吧。

我還記得在小K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回主題是「食物周」,孩子們必須帶他們所知道的、用「麥子」做成的東西到學校來,並一一介紹給同學們。

原來小K要學習有關生物的課程:介紹青蛙如何跳躍、青蛙從卵變成蝌蚪再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青蛙和蟾蜍有什麼不同,如何分辨鴨子的性別,鴨子的生活習性等。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這門課也開始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雖然這門課的內容很龐雜,但卻為各個領域描繪出了一個大概的輪廓,並提供入門所需具備的知識,為將來孩子們在中學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

德國小學用這樣有趣且吸引孩子們積極參與其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內容,我認為是相當可貴且值得學習的。

五、非常重視的科目

體育課(Sport)

戶外運動似乎是德國人的全民運動。

德國人喜愛運動,從很多體育項目的世界級比賽中可以看出來,德國人在許多比賽成績中都名列前茅,尤其是足球。

所以很自然地,體育課也是德國小學非常重視的科目,孩子們每周會上三堂體育課,在入學的第二年,還會在孩子們的體育課中安排遊泳課程。

六、陶冶性情的科目

音樂課(Musik)

音樂被視為一門陶冶性情的科目,音樂課對孩子們來說也經常是最快樂的時光。音樂課裡孩子們唱歌、識譜,到了四年級才開始教授孩子們初級的樂理課程。

孩子們喜歡上音樂課,這從小K回家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來。小時候,小K只喜歡聽歌、聽音樂,但是很奇怪地對於唱歌並不十分感興趣,好說歹說,請他唱個一兩句他都不肯。

進小學上了音樂課之後,到了二年級,居然每次上完音樂課之後,回家有時間他就拿著老師發的歌譜講義在客廳裡唱歌。

我問他:「明天要考試嗎?」

他回答:「沒有。」

我接著問:「那你幹嗎練習唱歌?」

「因為我覺得這首歌很好聽,所以就唱啊,是今天老師新教的歌喔,蠻好聽的。」

沒想到音樂課居然讓小K喜歡開口唱歌,而且直到現在,他在洗澡或玩積木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哼起歌來。音樂課對孩子有這樣的啟發,真是太好了!

七、「聽、說」是學習的第一步

英文課(Englisch)

德國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文,每周兩堂課,課時比重不高,但卻從平日的會話開始訓練,且每個孩子都要學習開口說。

老師並不著重要求識字,因為語言學習最容易的是聽和說,讀和寫則需要長期不間斷的培養。

德國老師認為,語言就是要說才會學得好,建立起「聽、說」的第一步之後,再開始加強「讀、寫」,相當重視實用性。

多種語言學習,向來是歐洲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歐洲多種族、多語言又往來密切的情況之下,多種語言的學習其實是有必要的。

在東德時代,小學生開始學的入門外語,不是英文而是俄文,這與政治上的因素有百分之百的關聯,所以很多東德人,現在是懂俄文的。星移鬥轉,現在所有的德國小學生,第二外語都是英文了,到了中學,可以再自己選一門喜歡的外語來學習,大多數人選的是法語。

他們認為學習第二外語是為了溝通,除非是計劃將來想要用英文念書,所以聽和說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有些學校從中學開始舉辦跨國交換生活動,既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增廣見聞。在歐洲大陸這塊語言相近卻不相通的地方,學習多種語言很重要,也很平常,因為語種會得越多、運用得越好,就業機會必定越多。

這麼早就將孩子放在雙語的環境中,對語言的訓練與發展,大致上來說,應該是有幫助的。但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得看每個孩子對語言的接受程度:有些孩子同時接受雙語,是完全沒問題的,可以學得又快又好;但是大多數的孩子,是要一次學一種語言的,母語有了穩固的基礎之後,再學外語、第二外語,甚至第三外語。

所以創造一個經常「聽、說」的語言環境,是比較重要的。

本文摘自沈佳慧著作

《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沈佳慧

生於臺灣新竹,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曾任環宇電臺新聞記者、播報及環宇電臺旅遊節目《漫步天涯》主持人。目前專職寫作。喜歡旅行,是個將旅行與生活結合的旅人。2004年起,一家三口旅居歐洲近六年,在旅歐期間,近距離觀察了中西方教育觀念差異、教育現況,並在體驗、思考中從容面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也讓孩子在正統的德國教育,即生活教育中發現更多,學到更多。出版著作《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布穀老師說:

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雖然內容豐富,但並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

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不同,但是課程內容生活化,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因此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快樂地成長,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或是為功課煩惱,「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通過對德國課表的分析,我們能看出,德國為孩子設置的課程更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恰當的社會觀念,以及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使兒童能夠將他與所屬的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使他們真正領悟到學習的精神特質。

這樣,知識傳授才加有效,真誠,神聖和堅定。

相關焦點

  • 小學生課表大對比:公辦VS民辦,中國VS美韓,我們差了些啥?
    小學生課表大對比:公辦VS民辦,中國VS美韓,我們差了些啥?:公辦VS民辦,中國VS美韓,我們差了些啥?該校還在課表上寫了個「Steam」(蒸汽),而並非「STEAM」。我的問題來了:您是專蹭STEAM教育的熱點,靠這個吸引眼球,還是真正腳踏實地在探索STEAM教育呢?這裡有一份給各位家長的指南,如何辨別ta是否在做真正的STEAM教育:美國國防部工程師:請認清STEM教育的3個階段,不要被機構忽悠了!好,現在又到了我們一文一度的對比+傷害環節了。
  • 各國小學課表對比: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孩子們的差距又有多大?
    對比下我們的成長環境和現在孩子們的成長環境,不管是能接收的信息還是教育資源,差的真不是一點半點。   這是時代緯度的變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無從改變,也不用擔憂。家長們真正應該擔心的是「經度」上的差距。
  • 一年交幾千的重疾險和一年交兩萬多的,到底差在哪兒了?
    一年交幾千的保險和一年交兩萬的保險,到底差在哪兒?01買重疾險,究竟看啥重疾險的核心是就是「重大疾病」。比如大家常說的各種癌症、心梗、冠狀動脈搭橋等等,都在這25種疾病裡。從保險公司發布的重疾險理賠報告也可以看出,理賠排名靠前的疾病都在這裡頭。至於能保50多種疾病還是100多種疾病,其實差別不大。其實,重大疾病種類的擴容更像充門面,有些疾病,根本就沒有理賠率的,比如狂牛症。
  • 中國學子到底差在哪兒?!
    中國學子到底差在哪兒?!英語教育雖然從小學乃至幼兒園就開始普及,無論是學校考試還是求職招聘、升職加薪等,都越來越需要這項基本語言能力!全世界75%的電視節目使用英語,3/4的郵件用英語書寫,數不清的外企、國際類活動,它們的交流方式都是英語。
  • 從幼兒園教育,就能看出不同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我們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超前的,當孩子只有三歲的時候,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掌握四歲孩子的技能,而當孩子長到七歲的時候,他們又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八九歲孩子的技能。
  • 在中國,一個字就能看出你是哪兒的人
    不管你的普通話多麼的好但是只要一不小心說出一個標誌性帶方言的字就能知道你是哪兒的人了 這裡的 dèn 寫為扽在新華字典中,扽的意思為「快速的拉動」北方地區的方言中就是這個意思比如扽衣角、把繩扽直有的南方也會用這個字但是讀音和意思不完全相同比如粵語裡,扽字發音像英語單詞「done」 想ruá你腦殼這裡的 ruá 寫為
  • 「媽媽,菜裡有一根頭髮」,兩位媽媽不同的做法,情商立見高下
    導讀:「媽媽,菜裡有一根頭髮」,兩位媽媽不同的做法,情商立見高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菜裡有一根頭髮」,兩位媽媽不同的做法,情商立見高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長春20所熱門小學新一年級課表大匯總!不同學校差這麼多?
    與其他學校相比並沒有很大不同,並且音體美課程也非常全面,學習生活有張有弛~吉大尚德同樣也設有4節體育課~果然是同屬一實驗教育集團。從上述課表中不難發現,語文課佔據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數學課、而英語課程相比往年佔比逐漸變少。
  • 同樣是古偶劇,《獨孤皇后》相比《延禧攻略》到底差在哪兒?
    導讀:同樣是古偶劇,《獨孤皇后》相比《延禧攻略》到底差在哪兒?近兩年來,國產電視劇的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前備受追捧的偶像劇不再是網友們的心頭好,這個趨勢從去年的《甜蜜暴擊》《流星花園》等都可以看出端倪。
  • 排課表的網站
    寫了半天排課表的方法,當我用過免費的雲校排課後,再也不自己排了,除了人性化沒驗證之外,哪兒都比手工排的好。
  • 18所成都熱門私立小學課表曝光,不同學校相差這麼大
    從「一班一課表」進化成「一生一課表」,從初中盛行的走班制變普及到小學就開啟主要科目分層走班,另外再搭配「馬術,高爾夫,擊劍」頂級豪華配置,種種創新都可以看出各大私立教育集團都在課程打磨上卯足了勁兒!其中興趣拓展課程也稱為"T課程」,一周可選五門不同的課程,也就是說一天選一門都行!
  • 從不同的教育方式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教育的不同看法!
    教育是什麼?是否會有更好的教育方式?這對於有關教育事業的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問題。不同的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從不同的教育方式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教育的不同看法。「中國的教育是畸形的」。這並不是一個不懂教育的人說出的謬言。
  • 開學季 "排課表,想說愛你不容易"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剛剛受聘做新疆一所12年一貫制學校的校長,那幾天他們正招聘老師,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科,每天排得滿滿的面試計劃,休息之餘我倆聊教育動態
  • 曉羊教育:為高中排課表獲A輪融資數千萬元,AI教育行業是一個9萬億...
    國家高考改革的政策發布之後,一個浪潮即將要來,也帶來巨大無比的挑戰和機遇。學生從原來的3+理綜/文綜變成3+X之後,就有20種選課組合,這意味著學生只能走班上課,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排課表,原來是一個班一課表,以後是一人一課表。排個課表有多難「從技術角度看,排課問題是業界一直以來的難題。」周林說。排課問題就像是在一個100平米的房間裡,將一堆形狀各異的物體扔進去。
  • 勞動教育寫入課表 長沙學校各有主張培育「勞動者」
    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一時間成為疫情期間居家教育下的熱門話題。  疫情期間,一邊上著網課,一邊引導孩子參與適當的家庭勞動,已經成為家校的教育共識。
  • 人人都有不同的課表——高中課表,複雜到要用電腦來排
    她在暑假裡有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給學校近1600名學生排一張課程表。  「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紙質化排課程表,我肯定完不成這個任務,杭州城裡應該也沒有這樣一個超級大腦能對付得了。」  潘老師說,新高考來了後,學生的選擇多起來了,高考科目7選3,同一門高考科目有學考還有選考,學校還有上百門的選修課,這張課程表已經超越了原來單一的、固定不變的模式了。
  • 國家統一發布不同版本中小學課的建議
    2020年春季全國絕大部分中小學都實行過或者實行了網課教學,中小學生從以前學校集中的課堂教學很快轉變為居家隔離的網課教學,經過三四個月後的非畢業班期末考試和畢業班畢業考試考查可以看出,個別學生前後對比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全體學生整體來看還是正常的。
  • 有一種課表,叫別人的課表!
    有一種課表,叫別人的課表! 但一定會讓你擁有滿頭的秀髮 因為早起——防禿 04. 不,你不需要,你沒有 看著下午滿滿當當的課 默默擦去眼角不爭氣的淚水! 05.
  • 判斷一個女人在婚姻裡過得好不好,從這三個細節就能看出,別不信
    其實,判斷一個女人在婚姻裡過得好不好,從這三個細節就能看出,別不信02一:看她的老公處事待人的態度,以及人品好不好戀愛的時候男人都會將自己好的部分展現在女友面前,但是結婚之後,他的真正為人都會暴露出來。
  • 絕經前後的不同,一眼就能看出
    對於女性來說,絕經對身體影響比較大,絕經前後的女性,也會有明顯的不同。絕經前後的女性,身體會有什麼不同?沒有絕經的女性,和已經絕經的人,其實一眼就能看出,就是皮膚的狀態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只要月經還在,就說明卵巢還在正常的分泌雌激素,對於女性身體的調理有較好的幫助,可以維持女性的年輕,內分泌穩定,皮膚的狀態也會保持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