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紀實人文頻道全新推出的一檔雜誌型文化藝術專題節目,《印象》主打文化訪談、文化專題、文化VLOG,以新鮮、豐富、明快的節奏,帶給觀眾全新的文化節目觀賞體驗。
《印象》每周日19點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欄目以20至45歲對文化藝術領域感興趣、或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士為目標受眾,聚焦長三角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人物、文化現象。
欄目分為「對話」、「講述」、「搜客」三大板塊,分別對應嘉賓訪談、人物專題片、文化藝術短視頻三種樣態。抽屜式的編排方式賦予節目彈性的製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節奏明快的觀賞體驗。
板塊一:對話
千百年來,有一個美妙的名字始終讓中國人魂牽夢繞,那就是:江南。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過金戈鐵馬,也有過文採風流,無論是東晉時期的衣冠南渡,還是明清時期的城市繁榮,「江南」都是中華南北文化千年交融的見證者,更是華夏傳統與西方現代精神結合的文明結晶。
在上海博物館最新推出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上,來自上海博物館及15家文博單位的197件(組)重要文物,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考古學視野下的「意象江南」。跟隨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的腳步,我們和江南文化相識、相知,通過解讀展品背後的故事,了解一個綿延千裡又近在咫尺的江南。
江南文化的源頭,到底從何而來?
江南文化源自吳越文化,它是指在先秦,吳越列國所在地區,有人類活動以來,所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
1684年至1707年,康熙皇帝曾六次巡視江南。第二次南巡結束後,他徵召江南畫家王翬[huī]等人繪製《康熙南巡圖》。《康熙南巡圖》共12卷,留存有若干件「粉本」。粉本,是畫家在繪製定本之前,呈送皇帝進行御覽、審定的稿本,也是後人研究這一鴻篇巨著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此次展出的是第七卷及三幅散頁的粉本合卷,描繪了康熙第二次南巡,從無錫到蘇州沿途的山川地勢、交通運輸和市井百態,是非常難得的風俗畫長卷。
江南文化的底色,到底是什麼樣的?
江南文化其實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面性的文化,歷史上它的民風經歷了從尚勇到崇文的轉變。
江南人的特點,到底是什麼?
江南的人物燦若星河,江南人溫雅當中有思想氣節,傳統當中有開放包容,非常具有衝突的美感,會讓你越了解它,就越迷戀它。
板塊二:講述
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演員朱潔靜,在2020年央視春晚上登臺演繹《晨光曲》後,近日領銜主演上海歌舞團疫後首秀《朱䴉》。
「今天這一場應該算是我1月24號春晚以後的第一場,在正式的劇院面對正式的觀眾,然後全團出動完完整整的舞劇的第一場演出。我覺得《朱䴉》這樣一種吉祥鳥對於美好的一種傳遞,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向全世界的觀眾傳達我們中國、我們上海,我們對於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希望。」
朱潔靜出生於浙江嘉興,和許多學舞的孩子一樣,自六歲開始接觸舞蹈起,就一頭扎進了舞蹈的世界。1995年,上海舞蹈學校到嘉興招生,九歲的朱潔靜在三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這所專業舞蹈學校的學員。獨自來到上海的她,不僅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培養了獨立自主的性格,更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
2001年,朱潔靜迎來了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她放棄了考入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選擇了進入上海歌舞團,成為了一名職業的舞蹈演員。她在這裡紮下了根,也期待著在這裡迎風起飛。
2014年,朱潔靜迎來了她舞蹈生涯中一部極富挑戰的作品——《朱䴉》。這部由上海歌舞團歷時4年創作完成的大型原創舞劇,已經連續演出了兩百多場,朱潔靜也跟隨團隊走訪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中國的舞蹈之美播撒到了世界各地。
「遇到《朱䴉》,我一直覺得它是老天給我的禮物,因為我覺得能跳劇的人很多,但是真的有一部能夠讓觀眾記住的角色,就是把角色和這個人的名字完全掛鈎,其實很少。演員有時候一輩子也碰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30歲的時候,我遇到了這隻鳥。」
2018年,上海歌舞團推出了國內首部諜戰題材的舞劇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舞劇中「中國地下黨聯絡員「蘭芬」」這一重要的角色,再一次落在了朱潔靜的身上。與以往劇目不同的是,在這部作品裡,朱潔靜不僅要十分準確地把握住她與搭檔身份與關係的分寸,以獨特的舞蹈語彙展現出李俠和蘭芬平凡而又不凡的愛情,還要在動情而隱忍的舞姿中,向觀眾傳遞出特殊年代革命志士堅毅不屈的革命信念。
「其實我覺得我演的蘭芬和我以往所有角色最大的反差,是她非常不露鋒芒,非常不張揚,非常克制,這對我來說其實挺難的。因為我的四肢,我的舞蹈表現力,可能會比較外放,比較給觀眾很強的衝擊,可是這一次我會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收起來,慢慢尋找朱潔身上更多的表演的可能性。」
和舞蹈相知、相伴20多年的朱潔靜,近年來也開始嘗試不同的身份。2017年,身為舞蹈演員的她,推出了自己的首部個人舞蹈作品《紅幕》。在《紅幕》的創排過程中,朱潔靜不僅是舞劇的主演者,更首次擔任了導演、製作人、服裝設計等不一樣的角色,參與了舞劇的前期策劃與創作,甚至深入到編排、聯絡、後勤保障等具體工作,這樣的嘗試與付出,讓她體會到了舞臺之外的甘苦,也對自己的藝術生涯有了全新的認識。
「做《紅幕》這個事情真的讓我徹底轉變了,我以前真的,每天在哭天喊地怨舞蹈演員很辛苦,覺得所有的工種只有舞蹈演員是最辛苦。可是當我做這件事情,嘗試舞蹈演員以外的身份以後,我覺得演員太幸福了。就是在舞臺上面,你只幹一件事情,你太幸福了。我才知道原來所謂舞臺是綜合藝術它一點都不假,只有舞蹈演員是永遠不能成的。再回過頭來,我在臺上跳舞的時候,我心中的愛更加大了。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把自己對於舞蹈的那種小愛化成對於整個社會的,對於人和人之間的大愛,這樣的舞蹈才能做得更厚重,更溫暖。」
板塊三:搜客
本周文化熱搜:上海大劇院大幕重啟
上海大劇院
本周文化熱搜:原創話劇《熱乾麵之味》疫後首演
《熱乾麵之味》
本周文化熱搜:卡茨國內首展登陸滬上
卡茨國內首展
《印象》
6月28日
19:00
▼
原標題:《雜誌型文化藝術專題節目《印象》本周日起紀實人文頻道開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