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

「對話」:《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竹編、木作、打鐵、修補、叫賣,60 位上海師傅最後的手作記憶;

竹籃、木桶、藤椅、兔子燈、蒲鞋,100 個物件速寫上海日常風景。

《上海師傅》是上海目前最為詳盡的一冊與日常傳統手工相關的城市視覺讀物,以口述記錄、插畫以及攝影的方式,記錄了60 位分布在上海各個區、鎮,至今還在繼續工作著的手作師傅,從竹、木、草、鐵、布,紙等不同材質的工藝,來呈現師傅們日常生活的樣貌,以及工作經驗中的智慧。

《上海師傅》的作者周祺是一位80後設計師,她用八年的時間,探訪這座城市裡現存的手作師傅,從市區的雜貨店,到小鎮上的農具鋪子,最後探尋到村子裡師傅的家中,採訪、攝影、畫速寫、拍視頻,今年終於編寫成書。

周祺小時候住在上海的石庫門弄堂裡,從小跟著太奶奶一起學習怎麼去稱呼周圍的上下鄰居,管那些會跑到弄堂裡面來修修補補,或者是賣一些日常用品,有手藝的人都叫師傅。小時候的記憶為她帶來了尋訪的最初動機,行走中的收穫與快樂,更延續了她與傳統手工藝親密接觸的獨特緣分。

《上海師傅》封面

《上海師傅》內頁

《上海師傅》手繪速寫

一個年輕人,工作日卻走在田埂上,拍照,找人聊天,怎麼想都有點違和感,但周祺不怕,郊區的阿婆阿公都很好相處,他們會非常熱情地來打招呼,知道她的來意還會伸出援手,甚至駕車主動帶她到村子裡的師傅家裡。但有時也會碰到困難,第一位就是方言——崇明有崇明話,松江有松江話,嘉定有嘉定話,最難聽懂的是奉賢話,為了採訪一位奉賢師傅,周祺硬是找到了一個奉賢的朋友過去做「翻譯」,師傅說的內容裡還有很多專用名詞,回頭還要去查《上海話大詞典》才能明白。

第二個困難是和很「酷」的師傅打交道。因為交流的過程大都從陌生到熟悉,因此很多師傅一開始都會拒絕採訪拍攝,或者沉迷於手作過程,完全不搭理人,這種時候周祺只能默默等待,或者安靜地坐在旁邊,給師傅畫一個速寫,同時也可以更仔細地觀察師傅的工作狀態。書裡的大量速寫圖,都是她手繪的成果。

與崇明竹編師傅黃達明合影

採訪襄陽南路南方日用品商店秦師傅

採訪奉賢製鞋師傅楊慎喜

採訪了這麼多手作師傅,能深切體會到師傅們對自家手藝的熱情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些獨特的上海本土手藝,更讓周祺大開眼界——

「在我去過的店裡面有一個市區的店,還是有賣假領子的,那個老闆會經常做一批假領子,因為他說需求還是有的,我說現在用假領子的人都是哪些呢?他說只要全球有華人,基本上他們都會認可這個產品,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節約領,我就問為什麼叫節約領呢?師傅說因為它的面積非常小,很省布料,現在有些工種每天都要穿襯衫,但是像這麼熱的天,可能洗起來不是很方便,如果布料少的話,它又節約布料,洗起來又比較方便,就像洗塊手帕一樣,所以就叫節約領,這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智慧的物品,現在目前在上海可能只有他這家店還是在賣。

然後還有棕繃,我在市區碰到一個江西的師傅,他說北方不太適合用棕繃,因為它需要吸收水分,棕繃很透氣,它鬆了之後,師傅還可以幫你再修,就是把它繃緊之後,你又可以用很久了。這種工藝現在可能已經變成奢侈品了,因為他單獨做一個棕繃床,其實不比我們外面買一個席夢思要便宜。

為了編寫這本書,我基本上人都在郊區,經常聽到一個詞叫『蒲鞋』,我就想這個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就沒有看到過一個實物,現在也沒有師傅在做,我好不容易找到浦東泥城,那裡有一個草編師傅會做這個蒲鞋。蒲鞋其實是冬天用來保暖的一種鞋,它裡面有草,但是更多的材料是蘆花,就是蘆葦的花,半開不開的時候,像棉絮一樣,然後他就會把它編在草鞋裡面,編到保暖鞋一樣的高度,然後看上去就像一個現代的保暖鞋。我看著師傅編鞋子的時候,就覺得很神奇,這鞋子肉眼看就已經很保暖了,更不用說穿了。師傅說他其實現在只是做演示,現在已經沒有專門的生產了。像這一類的手工藝,完全是一種情結,可能生活中的功能性已經越來越弱了,但是可能很多人喜歡它,就是因為有一種情結在。」

張樂華師傅在北京百貨店

浦東白鐵匠陳天星

青浦飯窠製作師傅沈木雲

「講述」:阮繼凱·滑稽界後期之秀

上海說唱《金陵塔》是一部上海繞口令作品。上海繞口令有許多歷史悠久,以塔為名的經典之作,如《金鈴塔》《龍華塔》《玲瓏塔》《金星塔》等等。它蘊含了海派文化內涵,成為一種專門的技巧或獨立的段子群。如今,經過改編過的上海說唱《龍華塔》已成為上海滑稽劇團青年演員阮繼凱的代表作品。他還能模仿「含燈大鼓」,練就一門咬著木板唱《龍華塔》的絕技。

阮繼凱從小長在石庫門弄堂裡,是看著《老娘舅》《新上海屋簷下》《紅茶坊》等情景劇、滑稽戲長大的上海小囡。初中畢業前,阮繼凱的媽媽在一張報紙中縫裡看到上海滑稽劇團招生學員的信息,就來問兒子要不要去試試,沒想到媽媽的這一問,徹底改變了阮繼凱的一生。

2015年,作為後起之秀的阮繼凱和上海滑稽劇團的著名笑星錢程表演的獨腳戲《滑稽京戲·追韓信》登上了央視元宵晚會的舞臺。回來不久,阮繼凱就拜在了錢程門下,成為錢程的開門弟子。歷年來,阮繼凱表演過獨腳戲《滑稽京戲·追韓信》《成語新說》,上海說唱《龍華塔》《新風》,還先後參演過《毛裡有病》《行善·缺德》《弄堂裡向》等多部大型滑稽戲,展現了不俗的表演功底,也開始在圈內聲名鵲起。

滑稽戲、獨腳戲都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在上海滑稽劇團,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故去和淡出舞臺,能夠挑起大梁的年輕一代演員已經鳳毛麟角,部分藝術形式甚至瀕臨失傳。90後的阮繼凱,責無旁貸地擔起了傳承與發展的重擔,他想在傳統曲藝與網絡時代之間架一座橋梁,用自己的努力,讓這門極具煙火氣的表演藝術繼續綿延、鋪展。

「搜客」

本周文化熱搜:「八佰榮光」踐行四行精神主題活動

踐行四行精神

本周文化熱搜:「回到民謠」文化廣場雙場音樂會

文化廣場雙場音樂會

本周文化熱搜:西岸美術館「靜默長假」藝術展

「靜默長假」藝術展

《印象》每周日19點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欄目以20至45歲對文化藝術領域感興趣、或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士為目標受眾,聚焦長三角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人物、文化現象。

欄目分為「對話」、「講述」、「搜客」三大板塊,分別對應嘉賓訪談、人物專題片、文化藝術短視頻三種樣態。抽屜式的編排方式賦予節目彈性的製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節奏明快的觀賞體驗。

原標題:《《印象》:《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60位上海匠人的手作記憶:再過二三十年就真的沒人做了
    「棕梆修伐」「削刀磨剪刀」,市中心街頭巷尾不時響起的吆喝聲是「80後」周祺不可磨滅的記憶。通過前不久在上海書展首發的《上海師傅》,她讓那些遠去許久的手工日用品和製作它們的師傅重新「穿越」回來了。她寫這本《上海師傅》,並籌辦展覽「你身邊的上海師傅」,正是希望留下「這座城市最後的手作記憶」。尋訪60多位師傅在周祺兒時的記憶裡,上海的這些師傅們都是在市中心遊走的。可當她2012年開始想要尋訪他們時,她發現,市中心的師傅已經很少了。
  • 留住城市記憶 哈爾濱食品讓幾代人笑「哈哈」-食品廠,哈爾濱,上海...
    圖說:來到哈爾濱食品廠的顧客絡繹不絕。  剛過了八十歲生日的上海哈爾濱食品廠(2016年正式改制為「上海哈爾濱食品廠有限公司」),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上海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對於這家正在邁向百年老店的企業來說,其心願是讓他們的兒女、子孫們都愛上「哈氏」糕點。
  • 上海兩會丨代表建議:留住城市記憶 保護方言建勞模博物館
    怎樣才能讓藍天白雲更多地出現在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怎樣留住鄉愁?今天上午9時, 市第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會,代表們分別就五個專題開展審議。這五個專題分別是:《從嚴科學規範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長效機制》《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加快現代公共文化建設》《加快汙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立足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建設新農村》。
  • 留住城市記憶 哈爾濱食品讓幾代人笑「哈哈」
    剛過了八十歲生日的上海哈爾濱食品廠(2016年正式改制為「上海哈爾濱食品廠有限公司」),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上海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對於這家正在邁向百年老店的企業來說,其心願是讓他們的兒女、子孫們都愛上「哈氏」糕點。圖說:店員正在為顧客準備剛烤好的小蝴蝶酥。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18-04-12 10:30本報記者 蘇 寧攝  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知行港澳)  本報記者 蘇 寧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 手造工藝匯集「魔都」重拾手作慢生活
    類似的記憶,埋藏在腦海深處,已經在一代人的印象中漸漸淡去。不過,現在,這些記憶以全新的方式回到了我們的身邊。  由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等單位主辦,即將於上海世博展覽館4號館拉開帷幕的2017第三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包括刺繡、編織、布藝、陶藝、木藝、竹藝、鐵藝、園藝、烘焙、美食等手工行業的能工巧匠們將齊聚於此,在11月24日至26日三天時間裡,讓上海市民不出國門,在家門口就能看遍世界各地的創意手造。
  • 90後姐妹情系迷你旗袍,開設手作課堂再現老上海風情
    90後姐妹情系迷你旗袍,開設手作課堂再現老上海風情 2018-12-13 0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禾物學堂|手作教學老師徵集
    禾物|匠心禾物手作學堂簡介:
  • 來崑山開啟一場手作之旅,感受造物之美
    來崑山,體驗江南慢時光,不妨從開啟一場手作之旅開始。
  • [留住鄉愁]童謠聲音,留住隆都人家的記憶
    一種熟悉聲音,一座城市,留住的是滿滿的鄉愁。家鄉話,熟悉的童謠,無論您在何方,無法淡忘。
  • 新民晚報數字報-手造工藝匯集「魔都」重拾手作慢生活
    類似的記憶,埋藏在腦海深處,已經在一代人的印象中漸漸淡去。不過,現在,這些記憶以全新的方式回到了我們的身邊。  由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等單位主辦,即將於上海世博展覽館4號館拉開帷幕的2017第三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包括刺繡、編織、布藝、陶藝、木藝、竹藝、鐵藝、園藝、烘焙、美食等手工行業的能工巧匠們將齊聚於此,在11月24日至26日三天時間裡,讓上海市民不出國門,在家門口就能看遍世界各地的創意手造。
  • 吳興高級中學潘亞萍:她的手作時光,她的美好生活|教師的美好生活46
    忙碌的工作之餘,生活中的她,個人愛好十分廣泛,旅行,攝影,鍛鍊,手作等等。這其中,手作是她最喜歡的,也是最樂於去沉浸其中的事。因為手作除了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把那些新奇的創意實現之外,還能夠在安靜流逝的時間裡讓她悟出一些人生哲學來。父母與孩子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需要用溫情維繫。
  • 80後女孩收集正在消失的上海手工雜貨 已出書(圖)
    在她看來,對它們的關注和消費,可以喚起人們對一種健康環保生活方式的回歸,讓這些手工雜貨不至於太快地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記憶,而是成為精緻生活的另一種選擇。  在她的眼裡,這些靠手工吃飯的師傅實在神奇  周祺,一個普通的上海女孩,出生在市中心的石庫門。一家七口人,住在總面積約三十平方米的老房子裡。
  • 全愛工匠確立「手作+零售」的模式,靠著首飾DIY賺的盆滿缽滿
    2014年「全愛工匠」增加手作體驗模式,而在此之前,劉冰已經用傳統零售模式,在首飾行業兜兜轉轉近4年。四年來,劉冰從設計、建模、製造到門店議價銷售,她把產業鏈摸了個遍。雖然她的技藝精巧吸引了不少的人,但是首飾行業的用戶粘度低,配飾僅為搭配之用,不似衣服是剛需。全愛」實體店在網際網路經濟的影響下,也難逃銷售量下滑的噩夢。
  • 周大福薈館Mémoire Moment印象主題展邀你開啟記憶之旅
    ,為您開啟一段記憶之旅。MémoireMoment印象主題展Mémoire Moment印象主題展沿用了Mémoire法式浪漫的印象風格,展區以回憶為主題,整體以圓形迷宮作為外型設計,如同人的情感記憶交織著與自我的相處、親情、友情、愛情的時光;走進展館,互動體驗不同區域帶來的璀璨記憶時刻。
  • 董力《天天》力薦上海「寶藏」 袁詠儀體驗手作天賦異稟
    你知道上海的東方明珠,知道上海的弄堂,那你有沒有聽說過上海的市集?今晚10點,《天天向上》走進上海四大市集,為你揭秘鮮為人知的上海寶藏!本期「家鄉的寶藏」跟隨劉燁、靳夢佳的步伐來到了上海的文廟舊書市場,「寶藏推薦官」董力一上來就給劉燁出了個難題——在文廟舊書市場尋找最貴舊書。茫茫書市,一時半會兒要想找對還真不是那麼簡單,劉燁是否能成功找到呢?才經歷燒腦難題,劉燁、靳夢佳又馬不停蹄地前往鸚鵡螺市集,幫助攤主銷售手作,一場售貨比拼在兩人之間拉開帷幕,誰又能獲得最終勝利?
  • 這裡能留下這個城市的記憶 也能留住你!
    1933年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南岸不僅能留下歷史記憶也能留住你!
  • 黑龍江大慶70後王濤:手作「幹打壘」 留住家的溫暖回憶
    "跟我走吧,天亮就出發,夢已經醒來,心不會害怕,有一個地方,那是快樂老家……"伴隨著優美的旋律,記者隨王濤一起回味了這段"手作之旅"。緣起:受袖珍藝術品啟發想用微縮景觀留住童年回憶"想手作『幹打壘』,是受之前偶然看到一位袖珍藝術家製作的北京四合院微縮沙盤的啟發,當時就覺得這種微縮景觀小巧、堅固,造型逼真
  • 留住奶奶輩生活的記憶 ——阿節的圓木情結
    去城東的「阿節味道」,很多人進門都會被一排金碧輝煌的果盆、六格盒等金漆圓木所吸引,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家店的五樓,還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圓木家具,這是店主人季增節花了20多年心血收集的一份昔日生活的美好記憶
  • 心目中的「上海印象」,「上海印象」發布會小記
    12月8日上午,「上海印象」發布會在上海中心隆重舉行,近90位專家學者、中外友人齊聚一堂,共同分享和感受自己心目中的「上海印象」。「歷時10個月,最終圓滿完成。」市政協委員、上海國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印象」編委會顧問壽偉光向大家介紹了「上海印象」的出版工作情況。他表示,上海是充滿魅力和活力的文化「大碼頭」,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