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紀實人文頻道 紀實人文頻道
「對話」:《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竹編、木作、打鐵、修補、叫賣,60 位上海師傅最後的手作記憶;
竹籃、木桶、藤椅、兔子燈、蒲鞋,100 個物件速寫上海日常風景。
《上海師傅》是上海目前最為詳盡的一冊與日常傳統手工相關的城市視覺讀物,以口述記錄、插畫以及攝影的方式,記錄了60 位分布在上海各個區、鎮,至今還在繼續工作著的手作師傅,從竹、木、草、鐵、布,紙等不同材質的工藝,來呈現師傅們日常生活的樣貌,以及工作經驗中的智慧。
《上海師傅》的作者周祺是一位80後設計師,她用八年的時間,探訪這座城市裡現存的手作師傅,從市區的雜貨店,到小鎮上的農具鋪子,最後探尋到村子裡師傅的家中,採訪、攝影、畫速寫、拍視頻,今年終於編寫成書。
周祺小時候住在上海的石庫門弄堂裡,從小跟著太奶奶一起學習怎麼去稱呼周圍的上下鄰居,管那些會跑到弄堂裡面來修修補補,或者是賣一些日常用品,有手藝的人都叫師傅。小時候的記憶為她帶來了尋訪的最初動機,行走中的收穫與快樂,更延續了她與傳統手工藝親密接觸的獨特緣分。
《上海師傅》封面
《上海師傅》內頁
《上海師傅》手繪速寫
一個年輕人,工作日卻走在田埂上,拍照,找人聊天,怎麼想都有點違和感,但周祺不怕,郊區的阿婆阿公都很好相處,他們會非常熱情地來打招呼,知道她的來意還會伸出援手,甚至駕車主動帶她到村子裡的師傅家裡。但有時也會碰到困難,第一位就是方言——崇明有崇明話,松江有松江話,嘉定有嘉定話,最難聽懂的是奉賢話,為了採訪一位奉賢師傅,周祺硬是找到了一個奉賢的朋友過去做「翻譯」,師傅說的內容裡還有很多專用名詞,回頭還要去查《上海話大詞典》才能明白。
第二個困難是和很「酷」的師傅打交道。因為交流的過程大都從陌生到熟悉,因此很多師傅一開始都會拒絕採訪拍攝,或者沉迷於手作過程,完全不搭理人,這種時候周祺只能默默等待,或者安靜地坐在旁邊,給師傅畫一個速寫,同時也可以更仔細地觀察師傅的工作狀態。書裡的大量速寫圖,都是她手繪的成果。
與崇明竹編師傅黃達明合影
採訪襄陽南路南方日用品商店秦師傅
採訪奉賢製鞋師傅楊慎喜
採訪了這麼多手作師傅,能深切體會到師傅們對自家手藝的熱情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些獨特的上海本土手藝,更讓周祺大開眼界——
「在我去過的店裡面有一個市區的店,還是有賣假領子的,那個老闆會經常做一批假領子,因為他說需求還是有的,我說現在用假領子的人都是哪些呢?他說只要全球有華人,基本上他們都會認可這個產品,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節約領,我就問為什麼叫節約領呢?師傅說因為它的面積非常小,很省布料,現在有些工種每天都要穿襯衫,但是像這麼熱的天,可能洗起來不是很方便,如果布料少的話,它又節約布料,洗起來又比較方便,就像洗塊手帕一樣,所以就叫節約領,這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智慧的物品,現在目前在上海可能只有他這家店還是在賣。
然後還有棕繃,我在市區碰到一個江西的師傅,他說北方不太適合用棕繃,因為它需要吸收水分,棕繃很透氣,它鬆了之後,師傅還可以幫你再修,就是把它繃緊之後,你又可以用很久了。這種工藝現在可能已經變成奢侈品了,因為他單獨做一個棕繃床,其實不比我們外面買一個席夢思要便宜。
為了編寫這本書,我基本上人都在郊區,經常聽到一個詞叫『蒲鞋』,我就想這個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就沒有看到過一個實物,現在也沒有師傅在做,我好不容易找到浦東泥城,那裡有一個草編師傅會做這個蒲鞋。蒲鞋其實是冬天用來保暖的一種鞋,它裡面有草,但是更多的材料是蘆花,就是蘆葦的花,半開不開的時候,像棉絮一樣,然後他就會把它編在草鞋裡面,編到保暖鞋一樣的高度,然後看上去就像一個現代的保暖鞋。我看著師傅編鞋子的時候,就覺得很神奇,這鞋子肉眼看就已經很保暖了,更不用說穿了。師傅說他其實現在只是做演示,現在已經沒有專門的生產了。像這一類的手工藝,完全是一種情結,可能生活中的功能性已經越來越弱了,但是可能很多人喜歡它,就是因為有一種情結在。」
張樂華師傅在北京百貨店
浦東白鐵匠陳天星
青浦飯窠製作師傅沈木雲
「講述」:阮繼凱·滑稽界後期之秀
上海說唱《金陵塔》是一部上海繞口令作品。上海繞口令有許多歷史悠久,以塔為名的經典之作,如《金鈴塔》《龍華塔》《玲瓏塔》《金星塔》等等。它蘊含了海派文化內涵,成為一種專門的技巧或獨立的段子群。如今,經過改編過的上海說唱《龍華塔》已成為上海滑稽劇團青年演員阮繼凱的代表作品。他還能模仿「含燈大鼓」,練就一門咬著木板唱《龍華塔》的絕技。
阮繼凱從小長在石庫門弄堂裡,是看著《老娘舅》《新上海屋簷下》《紅茶坊》等情景劇、滑稽戲長大的上海小囡。初中畢業前,阮繼凱的媽媽在一張報紙中縫裡看到上海滑稽劇團招生學員的信息,就來問兒子要不要去試試,沒想到媽媽的這一問,徹底改變了阮繼凱的一生。
2015年,作為後起之秀的阮繼凱和上海滑稽劇團的著名笑星錢程表演的獨腳戲《滑稽京戲·追韓信》登上了央視元宵晚會的舞臺。回來不久,阮繼凱就拜在了錢程門下,成為錢程的開門弟子。歷年來,阮繼凱表演過獨腳戲《滑稽京戲·追韓信》《成語新說》,上海說唱《龍華塔》《新風》,還先後參演過《毛裡有病》《行善·缺德》《弄堂裡向》等多部大型滑稽戲,展現了不俗的表演功底,也開始在圈內聲名鵲起。
滑稽戲、獨腳戲都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在上海滑稽劇團,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故去和淡出舞臺,能夠挑起大梁的年輕一代演員已經鳳毛麟角,部分藝術形式甚至瀕臨失傳。90後的阮繼凱,責無旁貸地擔起了傳承與發展的重擔,他想在傳統曲藝與網絡時代之間架一座橋梁,用自己的努力,讓這門極具煙火氣的表演藝術繼續綿延、鋪展。
「搜客」
本周文化熱搜:「八佰榮光」踐行四行精神主題活動
踐行四行精神
本周文化熱搜:「回到民謠」文化廣場雙場音樂會
文化廣場雙場音樂會
本周文化熱搜:西岸美術館「靜默長假」藝術展
「靜默長假」藝術展
《印象》每周日19點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欄目以20至45歲對文化藝術領域感興趣、或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士為目標受眾,聚焦長三角地區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化人物、文化現象。
欄目分為「對話」、「講述」、「搜客」三大板塊,分別對應嘉賓訪談、人物專題片、文化藝術短視頻三種樣態。抽屜式的編排方式賦予節目彈性的製作空間,也為觀眾帶來了節奏明快的觀賞體驗。
原標題:《《印象》:《上海師傅》·留住手作記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