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選讀、專家點評、外國友人感言……一場時長僅1小時的發布會,流程緊湊流暢,內容精彩紛呈,處處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宏大與精美。12月8日上午,「上海印象」發布會在上海中心隆重舉行,近90位專家學者、中外友人齊聚一堂,共同分享和感受自己心目中的「上海印象」。
「歷時10個月,最終圓滿完成。」市政協委員、上海國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印象」編委會顧問壽偉光向大家介紹了「上海印象」的出版工作情況。他表示,上海是充滿魅力和活力的文化「大碼頭」,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人才。「上海印象」的誕生集聚眾人之力,旨在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用文化向世界傳播中國價值。
本文圖片均由金松 攝
首屆全國金話筒獎獲得者、上海廣播電視臺播音主持業務指導委員會主任方舟用朗誦的形式,為現場觀眾帶來了《老工廠新氣象》中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及《老味道新嚼頭》中的「綠波廊」的小故事選讀。作為「上海印象」系列配音解說,方舟曾帶病堅持錄製配音。通過掃描「上海印象」明信片上的二維碼,讀者可以聽到更多她和白賓的深情講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上海印象』,在我看來,『上海印象』就是既有博採眾長之氣度,又有清新雅致之魅力。」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汪湧豪對其中的故事作了精要點評,並分享了自己心中的「上海印象」。
「『上海印象』是一座『海派文化大觀園』。」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印象」主編熊月之表示, 具備「閎大、精緻、美麗、時尚」的海派文化是上海的一張名片,他表示很榮幸擔任該系列主編,並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讓「上海印象」的形式更優美、表現更多元、視角更廣闊。
「上海的大閘蟹和黃酒是我的最愛,通過飲食我能更好了解上海。」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的德國專家、上海伊茂諾信息系統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吉爾茨在分享中表示,《老味道新嚼頭》這一系列介紹了上海30家歷史悠久的老字號飯店,令他印象深刻。他引用了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路德維希·費爾巴赫的名言:「食可映人」。意為通過飲食可反映一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上海的飲食文化成就了一個熱愛上海的我,幫助我融入這座城市,在這裡安了新家。感謝上海!」
「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分享,我們將再接再厲做好接續工作,繼續講述上海歷史文化,展現申城都市情懷,明年請期待我們的後續作品,讓中國聲音和上海故事越傳越廣。」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主任趙丹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