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消息,著名作家二月河在北京去世,享年74歲。在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中, 二月河以1200萬元的年收入排名第二,與排名第一的餘秋雨僅差200萬元。
相關資料顯示,二月河本名為凌解放,是山西省昔陽人,是河南省優秀專家,也是一名著名的歷史小說家。二月河曾任鄭州大學的文學院院長一職,是南陽作家代表人物。二月河同時也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一名會員,也是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享受我國政府特殊津貼。其中《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是他的成名作,被很多國內外人士推為精品。三部書多次被拍成影視劇,或者成為了很多影視劇作品的參照。
二月河出生於1945年,家人給他起個名字叫凌解放,是盼望著解放的意思。果然解放了,二月河從小就養成了看書的好習慣,不到幾歲就讀完了四大名著、《王子與貧兒》、《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名著,被書中赤膽報國的英雄們感動,決定長大後投筆從戎,報效國家。
高中畢業以後就成為了南陽的一名新兵,離開家鄉以後,到了山西太原。他和戰友們打坑道、挖煤窯,多次從水淹、炮崩、電擊、房屋倒塌以及車禍中得以活命,可謂九死一生!經過艱苦磨難,二月河愛看書的習慣被一名領導發現,調派他去負責全團的新聞報導工作。他的短短幾千字的英雄報導,直接登上了《解放軍報》,由此二月河名聲大噪。
不久以後,團隊建設了圖書館,二月河直接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書蟲子」,團長好幾次從圖書館把呼呼大睡的他從書堆裡揪出來,到後來也不怎麼管他了,任他讀書。隊伍要換防到遼寧去,「破四舊」活動很多書都被拉到操場上燒掉,他心疼的掉眼淚,偷偷從火堆裡扒拉出了一本《辭海》和一本《萊蒙託夫詩選》,至今還一直保存。
到遼寧以後,二月河好不容易從當地農村借到了一本《二十四史》和一本《聊齋志異》,別人總是追著他要,他連夜抄寫了半本書才還給人家。就這樣,二月河的知識越來越豐富。
十年的軍旅生涯結束後,二月河轉業成為一名南陽宣傳部幹事,然而內心對從政沒什麼太大奢求,寫了一篇紅學文章,寄給出版社毫無音訊,直接給紅學專家馮其庸寄過去了。馮其庸看到這篇文章後,大為讚嘆,帶著他參加了全國《紅樓夢》研討會。馮其庸特意鼓勵他開始寫小說。
然而,他最初的《劉秀》《康熙》兩部作品仍然得不到出版社的肯定。37歲的他,在一次紅學研討會上立下了「軍令」:寫一篇關於康熙的書,因為這是我國歷史文學的重要空缺,很多人對他持懷疑態度。
自此,白天幹好本職工作,晚上在29平方米的家中查找資料,每天忙到兩三點鐘。經過兩年多的反覆考證,他終於成竹在胸,在40歲開始了他的第一部細心大作《康熙大帝》。每天都要奮筆疾書,寫下成千上萬的字。每當自己發困時,就用菸頭燙自己的手腕,以此激發自己。
功夫不負有心人,《康熙大帝》一經發表,一舉成名,整個海內外讀者為之震驚,整部書中,帝、相、將、官、商、兵、農、俠、盜、妓、僧等所有角色躍然紙上,從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描寫。
此後《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寫得更加純熟,讓讀者們驚為天人。
二月河老先生雖然去世了,但給中國歷史文學界留下了豐富的寶藏,清宮劇們也有了很多可靠的資源。他歷經磨難,40歲開始動筆,不言放棄的精神讓人佩服。正是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讓很多人都折服。他年收入1200多萬元的事情,正是讀者們對他作品的極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