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課堂改版了,視頻可以點播看
為了方便廣大杏林學苑用戶觀看學習課程,杏林學苑技術團隊特地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在線學習課程,大家可根據自己特長選擇相應課程學習,隨時隨地點播學習,每周一、四會上傳新視頻,祝您高效快速的提高診療技術。
觀看方法:點擊文章最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系統,選擇相應課程進行
⊙作者:靳曉華,檀金川
⊙編輯:杏林君
下肢靜脈曲張為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主要由於下肢靜脈壓增高、靜脈瓣功能不全、靜脈壁結構破壞等原因致使大隱靜脈及其屬支擴張、迂曲、隆起,較甚者扭曲成團塊狀,上症以站立時明顯,易導致下肢、皮炎和下肢潰瘍等併發症。西醫對其治療,保守抑或手術療效欠理想,近年來中醫對其治療方法居多,現將近5年綜述如下。
內治法通心絡膠囊由多種中藥製成,具補中益氣、擴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功效,用於下肢靜脈曲張並血栓性靜脈炎的治療,效佳。黃小強等選取同時伴有2型糖尿病、慢性心衰、肺心病等嚴重基礎疾病的下肢靜脈曲張並血栓性靜脈炎、慢性潰瘍患者共5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積極治療基礎疾病、抗炎,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通心絡膠囊口服,發現30d後治療組較對照組血液黏度顯著下降,可減少復發,適宜在臨床推廣。
張政認為,對於下肢靜脈曲張「瘀是病之根本,腐是病之標」,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自擬解毒活血化瘀湯(毛冬青30g,雞血藤30g,三七粉10g,丹參15g,紅花15g,木瓜30g,連翹20g,白芨15g,雙花20g,牛膝20g,防己15g,黃柏15g)治療50例下肢靜脈曲張,有效率達94%。周紹榮等指出氣虛血瘀、脈絡瘀阻為本病病機,自擬芪龍祛瘀方(黃芪40g,當歸12g,川芎12g,地龍15g,忍冬藤30g,赤芍12g,川牛膝12g,路路通30g,黨參15g,升麻9g,牡丹皮12g,甘草3g)以活血行氣、補益氣血、清利溼熱,治療21例下肢靜脈曲張療效明顯。李志湘認為,本病由瘀血阻滯所致,氣虛為本、毒瘀為標,以益氣活血、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方用補陽還五湯和四妙散加減(炙黃芪30g,黨參15g,白朮12g,茯苓12g,當歸12g,熟地黃10g,川芎8g,赤芍10g,紅花12g,川牛膝10g,土鱉蟲10g,重樓15g,金銀花10g,地龍10g)臨床效果佳;李秀芳等以活血祛瘀、通脈利溼為組方原則,擬通脈消瘀湯(川牛膝10g,王不留行15g,木瓜20g,地龍10g,茯苓15g,桂枝10g,雞血藤30g,紅花10g,桃仁10g,萆薢15g,當歸15g。伴氣虛者加黃芪15g,白朮10g;伴寒溼者加用肉桂10g,小茴香8g)治療輕度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86例,有效率96.51%,療效肯定。
魯向輝認為,本病有3種致病因素,①正氣不足,導致脈道不收;②寒邪、熱毒、溼濁侵襲下肢血脈,致氣血阻滯,血脈不通;③血運不暢,瘀血阻脈。上述3種因素或單獨或相兼致病,終致瘀血阻滯於脈道,治療上以調整淤血阻滯脈絡為主要方向,同時考慮個體差異,遂用藥上選用活血祛瘀之品(當歸、丹參、乳香、沒藥、水蛭、牛膝、澤蘭、蘇木、大黃等)作為主藥,隨證治之。瘀血甚加用甲珠,地龍,土蟲等以增強破血逐瘀的力度;溼氣下注多表現為下肢水腫,適當加用白朮,防己,大腹皮等利水消腫;熱勢勝紅腫尤明顯,酌情加大大黃劑量,兼用二妙散、三妙散或四妙散;病程長者,用大黃蟄蟲丸緩消淤血;病勢緩慢加補虛扶正之品,如氣虛者加用黃芪、黨參;血虛加當歸、雞血藤、熟地;脾腎陽虛加附子、淫羊藿、白朮、乾薑等。
外治法韋德康隨機抽取12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分為研究組(通脈消瘀湯外洗:炙黃芪60g,川烏、草烏各40g,細辛、紅花、木通、地龍各30g,桃根、桑枝各100g,大黃、甘草各20g)與對照組(醫用循序減壓彈力襪治療),發現研究組與對照組有效率依次為89%、76%,研究組療效優於對照組。馬建國治療靜脈曲張性小腿潰瘍,證屬「靜脈曲張日久,寒溼疑滯,血行障礙,患處失養」者,以土茯苓30g,白芥子30g,乾薑30g,雞血藤30g,當歸30g,赤芍30g,牛膝30g,桃仁30g,丹參30g,水蛭30,入1300g麻油內,浸泡5d後炸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時,加入樟丹140g,製成膏藥貼敷靜脈曲張處,每6d更換1次;以薏仁30g,萆薢30g,黃柏30g,忍冬藤30g,穿心蓮30g,連翹30g,水煎取汁適量待涼後,以紗布蘸取,稍擰至不滴水為度,溼敷潰瘍瘡面,每日數次;晚間瘡面撒生肌散(爐甘石粉100g,煅石膏粉100g,血竭粉10g混勻高壓消毒),紗布覆蓋瘡面,包紮,每晚1次,以達溫經散寒除溼,活血祛瘀通絡之功,效佳。
拉浪措等以藏醫坐稜療法治療100例下肢靜脈曲張,治癒佔42%,好轉佔50%,有效率92%,療效理想。
武連仲教授指出,靜脈曲張基本病機為脾氣不足,帶脈失約,瘀溼虛互見,針刺治療主要以調脾胃,約帶脈,通經止痛為大法,強調帶脈及下肢部脾胃二經穴位,並注重特殊手法及手法的量化,治療該病臨床效果明顯。「賀氏三通法」為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創立,針對本病,採用兼「溫通法」和「強通法」的中粗火針針刺曲張血絡,創傷小、恢復快、效果滿意。王寅認為,本病病機多屬寒凝瘀阻、氣虛血瘀,火針點刺局部阿是穴配合毫針、火罐,以祛瘀生新、補火助陽、激發經氣、調和氣血,治療本病療效確切。周超華隨機選取93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予以放血療法,有效率96.77%,療效理想,適宜應用於臨床。尕藏卓瑪將藏醫放藏醫放血療法運用於5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發現治癒率為40%,顯效率為60%,有效率100%,可在臨床推廣應用。王維運用溫針灸結合刺絡放血拔罐治療雙下肢靜脈曲張伴腳氣,證屬寒溼凝滯、血瘀不通者,療效佳。
內外聯合陳尚忠、陳吉昌將外治法(自擬槐枝膏:用麻油、川椒、槐枝、黃蠟、輕粉、枯礬等製成膏)與內治法(自擬中藥惡腸湯:雙花20g,連翹10g,防風15g,白芷10g,熟地15g,蒲公英20g,牛膝20g,雞血藤20g,木瓜15g,乳香10g,當歸15g,川芍15g,黃芪30g,白朮15g,赤芍15g,苡米30g,川軍10g,三稜10g,澤瀉10g,石斛15g,秦艽20g,桃仁10g)聯合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潰瘍100例,治癒90例,好轉10例,有效率100%,療效滿意。
彭碧波等將88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以補腎通脈方(生地、熟地各10g,山藥15g,山茱萸12g,茯苓15g,澤瀉15g,牡丹皮15g,地龍10g,黃芪30g,牛膝15g,制附片5g,桂枝8g,赤芍12g,川芎12g,丹參25g,三七粉6g。痛甚加蒲黃10g,五靈脂10g;溼瘡或潰瘍選加黃柏10g,蒼朮10g,蒲公英20g,金銀花15g,連翹10g,土茯苓10g;紅腫灼熱去附片、桂枝,加石膏、忍冬藤各30g等。外洗方:桃仁15g,紅花15g,地龍10g,路路通10g,絲瓜絡15g,金銀花10g,雞血藤15g,丹參30g,當歸20g,白鮮皮15g,白花蛇舌草20g。色素沉著加皂角刺、蛇床子;有溼瘡或潰瘍加地膚子15g,黃連15g,桑螵蛸15g),對照組地奧司明口服,治療8周後發現,治療組和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88.64%、75%,差異顯著。
吳章等對54例靜脈曲張硬化劑注射術後復發及產生併發症患者,內服靜脈曲張方劑1號(生黃芪60g,茯苓30g,白朮15g,黨參15g,香附10g,當歸20g,川芎12g,桃仁10g,川牛膝15g,赤芍10g,丹參30g,三稜10g,莪朮10g,蒼朮15g,澤瀉40g,炙乳香6g,炙沒藥6g)、外用靜脈曲張2號方(桃仁、紅花、白鮮皮、川牛膝、當歸、防己、赤芍各15g),均在治療後的VCSS評分項目中症狀得到改善,具有一定療效。
高權國對45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予以當歸四逆湯加減配合針灸、放血療法治療(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為主)。重型病例12例,症狀明顯好轉;輕中型病例33例,症狀消失,臨床效果顯著。
李正平對6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採用火針和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10g,當歸10g,伸筋草15g,升麻10g,柴胡10g,絲瓜絡15g,木瓜30g,雞血藤15g,牛膝30g,甘草5g,浮腫加附片10g;疼痛加乳香、沒藥各8g;腰痛加杜仲、川續斷、仙茅根各10g)治療,有效率為98.33%,提出針藥對該病治療效果佳,值得臨床推廣。
中西醫結合秦紅松治療下肢靜脈曲張併發症,對於並發淤積性皮炎,自擬皮炎外洗方(苦參15g,龍膽草15g,知母10g,胡黃連15g,白鮮皮15g等)以清熱燥溼為主;並發血栓性淺靜脈炎,用大青膏外敷患處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待紅腫疼痛消失,遺留硬索條物時,予活血止痛散外洗,若位置伴有穿通支,主張先手術切除血栓的淺靜脈,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並發小腿潰瘍,自擬臁瘡外洗方(赤芍10g,黃芩10g,蒲黃10g,山慈菇10g,酒黃精10g,龍膽草15g等),如肉芽組織紅活,予生肌玉紅油紗外敷,並可考慮擇期行植皮術。
沈振華等對曾行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復發者3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9例,行雷射微創術並口服中藥(當歸、白朮各12g,川芎、茯苓、白芍、熟地各15g,炙甘草6g,丹參20g),若局部紅腫、硬結、淤青,予金黃膏(大黃、芒硝、厚樸、黃柏等)外敷,皮膚潰瘍處予紅外線照射及歸黃紫草(紫草、當歸、大黃等)外敷;對照組19例,行雷射微創治療後未用中藥,發現治療組有效率100%,對照組有效率84.2%,具有顯著差異。
郭紅霞對48例下肢靜脈曲張慢性潰瘍患者治療應用脈絡寧注射液並配合醫用循環減壓彈力襪,治癒18例,顯效30例,有效率100%。
有研究將54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7例,對照組予以點式小切口術並常規應用抗生素,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予以八珍湯加減(疼痛甚加元胡15g;腿周長增大加車前子15g;黑色瘀斑或血腫大加桃仁、紅花各15g)發現7d後,患肢疼脹減輕情況治療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值得臨床應用。
郭宏珺等將6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地奧司明,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參竹通脈片(黨參、竹茹、乾薑、黃芪、忍冬藤、續斷、皂角刺、香附、當歸、赤芍、白芍、甘草等)與外用藥(止痛消炎膏:浙貝、白芷、大黃、樟腦、冰片等。鐵箍膏:大青葉、芙蓉葉、黃連、大黃、黃柏等)外敷治療,治療組、對照組有效率依次為90%、76.66%,2組差異顯著。
中醫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療效確切,各醫家在工作中重視整體思想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充分發揚中醫特色。然尚未達到統一認識,欠規範化,是中醫臨床工作者值得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略。
來源:《中醫藥臨床雜誌》2016年1月第28卷第1期
下肢靜脈曲張為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主要由於下肢靜脈壓增高、靜脈瓣功能不全、靜脈壁結構破壞等原因致使大隱靜脈及其屬支擴張、迂曲、隆起,較甚者扭曲成團塊狀,上症以站立時明顯,易導致下肢、皮炎和下肢潰瘍等併發症。
杏林學苑特地為大家推薦章新根主任:《下肢靜脈曲張及其併發症的中醫藥治療》課程,點擊文章最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觀看學習!
授課題目:《下肢靜脈曲張及其併發症的中醫藥治療》
簡介:本節課程是針對基層醫生的中醫臨床基本課程,這節主要講授下肢靜脈曲張及其併發症的中醫藥治療的相關知識,同時結合臨床實踐體會,進行經驗交流。課程可供臨床醫生參考和借鑑。
主講老師:章新根
章新根 副主任醫師
章新根,男,碩士,副主任醫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周圍血管病分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經過數十年的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和學習體悟,主攻周圍血管病各病種的發病機理、診斷、以及疾病的發展、預後與轉歸,對中西醫結合用藥治療擁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專業特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糖尿病性足病、大動脈炎、各類血管炎、下肢靜脈曲張、臁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靜脈炎、原發性下肢靜脈功能不全、丹毒、淋巴水腫等。
進入微信號後點擊下方杏林課堂,即可進入系統選擇課程學習。
溫馨提示:因為直播比較耗費流量,建議wifi下觀看。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學習《下肢靜脈曲張及其併發症的中醫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