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家長對疳積都不陌生,但是可能知道的亦不多,今天我們來談談疳積,讓各位家長系統了解一下疳積!懂得預防,勝過臨急就醫!
中醫認為,「疳」和「積」,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疳」稱為疳證,「積」稱為積滯,我們老百姓一般說的的疳積其實屬於廣義「疳證」的範疇之中。中醫古籍有一句話「積為疳之母,無積不成疳」,說明了這兩種疾病之間的關係。要想知道「疳」,我們先來了解「積」。
「積滯」的出現,常常由於乳食無節制,積聚留滯,影響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本身小孩子「脾常不足」,意思就是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吃奶過急過量、過冷過熱;偏食嗜食、暴飲暴食;輔食添加過快過多等等,諸如這些原因,都可以影響小孩子脾胃功能;再者,部分小孩天生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又或者是生病之後脾胃功能尚未恢復,稍稍乳食餵養失當,就會導致食而不化,而成為「積滯」!
「積滯」簡單來說就是不想吃,而且吃不消!吃不消的表現就有很多:稍食就飽;肚子脹滿甚至疼痛;噯酸腐氣;大便不調、酸臭或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煩鬧、夜臥不寧;嘔吐食物、乳片等情況。但這跟普通小孩子厭食不一樣,厭食的孩子只是不想吃,精神情況尚好,並沒有吃不消的症狀。
「疳證」則是脾胃功能受損嚴重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病症,表現為形體瘦弱,面色無華,毛髮乾枯,精神萎靡或者煩躁不安等特徵。可以說,「疳證」是脾胃功能進一步損傷所導致的嚴重結果。文中提到,飲食不節可以導致脾胃功能受損,「積滯」由此而生,與此同時「積滯」反過來又可以阻礙脾胃功能的恢復,形成惡性循環,尤其對於先天稟賦不足的小孩子更為要緊。致使小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無從吸收。所以,家長們,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也別讓孩子輸在奔跑之中!
預防護理:合理餵養,乳食定時定量,富含營養,易於消化,忌暴飲暴食;科學添加輔食:輔食引入原則:少到多、一種到多種、細到粗、軟到硬。建議4-6月齡添加泥狀食物(菜泥、水果泥、含鐵配方米粉等),7-9月齡添加末狀食物(稀飯、肉末、菜末、蛋、魚泥、豆腐、水果等),10-12月齡添加碎食物。
下面推薦一些健脾,消滯的常用藥食:
1.黑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作用。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以及氣血不足等。
2.蘿蔔,有消食,化痰,下氣,解渴作用。用於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
3.山藥,有補脾,益肺,固腎,益精作用。用於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和脾虛洩瀉等。
4.白扁豆,有健脾化溼和消暑的作用,用於脾胃虛弱,溼氣阻滯,脾虛便溏等。
5.五指毛桃,有健脾益氣,行氣化溼作用,用於脾虛食少,無力,盜汗等。
6.山楂,有消食健脾,行氣消滯,活血止痛作用,用於消肉食積滯。
7.麥芽,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作用,用於消乳食積滯。
……
此外,推拿、捏脊、針灸、耳穴對於預防以及治療疳積有良好的作用。
(文/歐陽學認、龍智城)
小孩生病了,到底該不該進補?
教您迅速辨別體質,不用擔心寶寶生病!
來,我們一起長高高!
中外指南共倡議:孩子喝什麼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