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面臨"六親不認"尷尬 諸多稱謂即將消失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我姑姑的女兒不是我堂姐嗎?

  ■很少走動的親戚該怎麼稱呼?

  ■獨生子女面臨「六親不認」尷尬

  姑姑家的姐姐怎麼變成我的表姐?面對這個問題,一個「80後」幼兒園老師滿是疑惑。

  在傳統多子多孫的大家庭中,這個問題也許根本不能被稱之為問題,但現在,它不但成了問題,而且還成了話題。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少了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缺失,使這個龐大群體面臨著「六親不認」的尷尬。親屬稱謂,作為民間習俗的一部分,正一步步地從現實走進歷史。「七大姑八大姨」的熱鬧時代真的會一去不再來嗎?

  「80後」老師的尷尬:

  把表姐當堂姐

  如果不是一個孩子家長提出異議,丁凡至今還以為姑姑家的姐姐是她的「堂姐」。

  32歲的丁凡(化名)是瀋陽瀋北新區一家私立幼兒園的老師,幼兒園現在有十幾個學齡前孩子,都是二代獨生子女,丁凡本人是一代獨生子女。

  丁凡和幼教老師們面臨著一個問題:獨生子女們平時稱呼最多的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而對於姑姑、叔叔、舅舅、姨這樣的稱呼,孩子們的頭腦中幾乎一片空白,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些長輩。

  對於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幼兒園嘗試教他們「認親」:爸爸的哥哥叫伯父,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姐和妹妹都叫姑姑,媽媽的哥哥弟弟都叫舅舅、姐姐妹妹都叫姨。

  老師們還試圖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堂親,什麼是表親,為了讓孩子們易於理解,丁凡給了孩子們這樣的定義:爸爸的兄弟姐妹跟爸爸一個姓,他們的孩子都是你們的「堂親」,媽媽那邊的則是「表親」。丁凡還特意給孩子們舉了自己的例子:我爸爸有一個姐姐,我叫她姑姑,我姑姑有一個女兒,比我大,她是我堂姐。

  一天,一個男孩子突然向丁凡提了個問題:「我爺爺說你教的不對,你姑姑的女兒不是你堂姐,是你表姐。」

  經過「考證」,丁凡終於搞清楚了:堂表親不完全以姓氏來劃分,爸爸的弟兄的孩子,是她的堂親,爸爸姐妹的孩子、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親。

  由於部分親屬稱謂的消失,一代獨生子女、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不是個例,而是群體性的。

  記者在某論壇看到這樣一件事,近日,南京某初中招收2012屆「小升初」學生,其中一道外語題引發激烈討論。「Clare的奶奶有兩個孩子,他們每人生了兩個孩子;Clare的外婆也有兩個孩子,他們也每人生了兩個孩子。問Clare有幾個堂兄妹和表兄妹?」

  對於大多數頭腦中連堂表親的基本概念都沒有的孩子們來說,這道題無疑是一部「天書」,他們被徹底弄蒙了。

  「獨生子女堂表不分,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的必然結果。」有考生家長發帖表達觀點。

  獨生子女語境中已經消失和將要消失的稱謂

  一代獨生子女親屬稱謂的缺失,主要發生在平輩和晚輩。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自然,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對於二代獨生子女,在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姑,也就沒有嬸嬸和姑父。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

  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於丈夫,由於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小舅子,也就沒有大姨子、小姨子;對於妻子,則沒有了大姑姐、小姑子、大伯哥。

  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了獨生子,就不會有女婿,自己不會成為丈人、丈母娘;後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生育獨生女兒,不會有兒媳婦,自己不會成為公婆;後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不會成為祖父母。

  大學生的恐懼:

  春節走親戚總是會叫錯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必然引起親戚觀念的淡漠。」著名文化學者袁庭棟這樣認為。

  袁庭棟介紹,在中國傳統社會,每個人在家族或家庭關係中的位置有長幼、高低、尊卑的區別。中國傳統家庭中親屬稱謂所表現的中心內容,更多的是一種家庭等級關係,因此,通常有長幼、尊卑、親疏之別。一旦親屬稱謂出現斷裂殘缺,傳統的家庭倫理秩序必然受到衝擊。

  家住瀋陽市大東區邊牆小區的楊澤明今年29歲,是家裡的獨生子,他的兒子今年2歲。每到過年,他既興奮,又「恐懼」。20多口人,看著就迷糊,每次都搞錯稱呼。

  楊澤明的家庭結構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家裡四世同堂。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姑姑排行老大,大伯排老二,他爸爸是老三;姑姑家兩個孩子,一個是表哥,一個是表姐;大伯家有個堂弟;姥姥姥爺有四個孩子,分別是大舅二舅,媽媽是老三,還有個小姨。「看著誰都眼熟又陌生,又都叫不準。」楊澤明說。他承認平時親戚走動少,自然就生疏。

  袁庭棟認為,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群體的增加,不但從結構上改變了傳統的親戚關係,更從觀念上動搖了中國人的親戚觀念。加速了獨生子女對親屬關係的淡漠過程。

  「小說上經常描寫哥哥摟著弟弟一起溜達,一起淘氣但我沒哥哥,也沒弟弟,自然沒那種感覺,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應該不錯吧?」楊澤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形容自己的感受。

  楊澤明的感受具有普遍性,某論壇內,「80後」「90後」經常討論和親戚的關係: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這話說得對。」

  「有些親戚消失了,將來我們的孩子到哪裡走親戚呢?」

  74歲的石大娘家住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區,她的女兒是獨生女,外孫子是獨生子,還有一個重外孫女。看著和重外孫女同齡、滿院子跑的孩子們,石大娘數著他們已經或將要消失的親戚:

  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大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媽,妯娌,連襟。

  「七大姑八大姨」

  會漸行漸遠嗎

  在石大娘的女兒看來,現在的親戚再怎麼走,也走不出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感覺了。

  由於親戚們經常走動,石大娘的重外孫女對於輩分問題並不陌生。石大娘經常把「親戚親戚,越走越親」掛在嘴上,但在她的女兒看來,現在的親戚再怎麼走,也走不出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感覺了。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遼寧省家庭教育指導師何彩霞看來,一代獨生子女和二代獨生子女不缺少長輩的關愛,他們都缺少和兄弟姐妹交往,而這種親情是橫向平等的,並且是雙向互助的。她也經常接待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心理諮詢,他們遇到了同樣的麻煩:不會和同齡人打交道。

  「很顯然,這就是沒有同輩親屬,傳統親屬稱謂消失帶來的影響。」何彩霞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這個影響並不現實,有效的辦法是獨生子女多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通過活動增加和同齡人的交往,但何彩霞認為,在獨生子女們成家立業,徹底融入社會後,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這種消極影響會逐漸減弱。

  據《華商晨報》

相關焦點

  • 複雜親戚稱謂要失傳? 七成年輕人認不全各種親戚
    上師大人文學院的學生張中瑗在假期中和同學們一起就中國當代民眾對親屬關係稱謂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7成以上的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了「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
  • 春節走親訪友,各種長輩的稱謂你會叫嗎?
    於是,親屬間的稱謂,成了今年團圓飯的話題。「釐關係釐得頭都暈了。」小鄭說。親屬稱謂圖,擺上春節團圓飯餐桌小鄭是德清人,在杭州工作,家也安在了杭州,平時回老家比較少。去年春天生了個兒子,於是,今年這個春節,就得帶著兒子「天天」回老家過年,見見長輩。年初一,小鄭帶著老婆孩子,跟著爸爸媽媽去外婆家拜年。可今年,卻遇上了尷尬事。
  • 也許殘存的電影院,也即將面臨著消失的命運
    還沒有到獨生子女時代,孩子沒有那麼金貴。但死去的小孩,也不至於直接扔在那裡吧。理智上總覺得不太可能。但當時小毛車經過時,我確實看到了。小時看《英雄兒女》時,我也和電影《一秒鐘》裡面的人們一樣,熱血澎湃。最愛那首《英雄讚歌》。「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
  • 僅1/3獨生子女分清堂表
    在張中瑗團隊隨機提問調查的50名獨生子女大學生中僅有19人清楚這一堂表區分方法。在傳統多子多孫的大家庭中,區分堂表關係很自然。但現在,它不但成了問題,而且還成了話題。有家長發帖稱,獨生子女堂表不分,是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化的必然結果。「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必然引起親戚觀念的淡漠。」著名文化學者袁庭棟這樣認為。
  • 民俗稱謂應編入中小學課本 一些年輕人稱呼親戚有誤
    王洪呼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民俗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並編入中小學課本。  記者調查發現讀者王洪反映的情況屬實。這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如今的80後、90後,幾乎分不清堂兄、表兄的區別,更沒法教自己孩子如何正確稱謂長輩。
  • 一夫一妻即將成為過去式?卻遭到諸多網友的質疑!
    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女性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婚禮的方式即將迎來巨大的改革。開放式的婚姻究竟會不會出現呢?這種婚姻有一定的特性,其本質就是結婚的夫妻不受道德和法律約束。假設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卻不想讓原來婚姻破裂。那麼就可以把第三者融入進來,形成一個開放式的婚姻。
  • 藥監局發藥妝禁令 「藥妝」稱謂大面積消失
    藥監局發藥妝禁令原標題:國家藥監局發布禁令:「藥妝」應聲下架「同名」企業尷尬1月10日,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管司發布《化妝品監督管理常見問題解答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線上線下藥妝市場進行探訪,也發現了一些監管背後的尷尬與困惑。調查·線上電商「藥妝」稱謂大面積消失1月26日,北青報記者分別登錄淘寶、手機天貓、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網易考拉等電商平臺,查看藥妝銷售的情況。
  • 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漸入養老期 將面臨「空巢」生活
    記者 吳寧/攝  市政協委員建議積極發展社區養老照料中心 建設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統  近年來,本市早期響應生育政策號召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已逐漸進入養老期。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幸福地安度晚年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主要目標。此時,第一代獨生子女剛剛邁過而立之年,肩膀上開始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不能陪在父母身邊成為常態。這樣的現實使獨生子女父母註定要經歷漫長的「空巢」生活。
  • 獨生子女的福利來了,紅本在手,國家發放補貼,最多高達7000元
    這種情況下,許多80、90後成了獨生女,控制了人口的惡性增長,然而目前中國卻又開始面臨"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挑戰。人口紅利消失,缺少年輕勞動力意味著在不久以後,國家的潛能將失去活性與生機,所以鼓勵生育逐漸迫在眉睫,但這似乎與年輕人所追求的自由標新立異觀念背道而馳,"不領情"情況時常出現。
  •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未來婚戀市場上,這3個優勢很明顯!
    她讓瑤瑤下樓去買東西,找了個機會和小王單獨聊天,她對小王說:「我家瑤瑤是獨生子女,我們希望她找一個同樣是獨生子女的對象,不會讓她跟二胎家庭的孩子結婚。」小王聽到這裡,很是尷尬,不過他也沒反駁什麼,只表示會和瑤瑤商量這件事。瑤瑤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她對媽媽的做法很不理解:到了什麼年代,父母還幹涉孩子的婚姻?
  • 《唯一的希望》80後獨生子女的「原始碼」
    同時,她也利用自己在三所初中、高中和職校當英語老師,以及給超過100名孩子做英語家教的機會,得到進入這些獨生子女家庭訪談、記錄和觀察獨生子女成長狀況的機會。馮文重點訪談的獨生子女的出生年齡主要集中在1979到1984年之間,考察的時期正好是這些孩子剛剛成年或即將成年的階段。
  • 新股前瞻︱擴張or不擴張,通才教育即將面臨的尷尬局面
    新股前瞻︱擴張or不擴張,通才教育即將面臨的尷尬局面
  • 做一個考試機器,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這才是真正的快樂成長
    ,在抖音上,看到了那個走出「六親不認的步伐」小視頻。「六親不認的步伐」也被媽媽拍攝下來。顯然,媽媽內心也享受著兒子的快樂。 如今,小男孩已經騎上了媽媽買的自行車,快樂地出現在街道上。 有些人總是喊叫著,希望孩子快樂成長,難道,小男孩邁出「六親不認的步伐」,這不就是快樂成長嗎?
  • 別總羨慕獨生子女家庭輕鬆,將來他們面臨的這些難題,更讓人頭疼
    文|文兒我姐姐只生了一個孩子,她們家也就是人們口中的獨生子女家庭。她跟我說,別人知道她家的情況後,再跟她聊天都很「奇怪」。比如,她說我家孩子的這件衣服是在路邊買的。又比如,她說照顧孩子很累,別人就說「知足吧,你還能有生兩個孩子的累」……我姐說,好像別人就是認準了,獨生子女家庭很輕鬆,經濟壓力不大,照顧孩子不累,讓人羨慕。我覺得他們這麼想不對,獨生子女家庭將來面臨的難題,更讓人頭疼。
  •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艾語負氣離家出走
    由丁黑執導,童瑤、李健等人主演的電視劇《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將這個問題擺到了觀眾的面前,它讓我們真實地看到這個社會中所面臨的家庭瑣碎。早在十年前就諸多公眾在擔心80後們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而今,所謂80後們真的都差不多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早先那些擔憂似乎並沒有像想像中的那麼大。
  • 獨生子女家庭有福了,新政策即將頒布,可以領取兩大福利三項補貼
    大概在70年代末左右這一段時間,我國是人口數量上升速度也是極其之快的,而為了能夠將人口數量方面得到一個較為不錯的控制,在那個時候也是鼓勵人們只生一個,也是由於這一個原因,我國的很多80或者是90後人群,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 國家藥監局一紙禁令帶來市場震動:「藥妝」稱謂大面積消失
    國家藥監局化妝品監管司一紙禁令帶來藥妝市場震動——  「藥妝」應聲下架 「同名」企業尷尬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對線上線下藥妝市場進行探訪,也發現了一些監管背後的尷尬與困惑。  調查·線上電商  「藥妝」稱謂大面積消失  1月26日,北青報記者分別登錄淘寶、手機天貓、京東、蘇寧易購、唯品會、網易考拉等電商平臺,查看藥妝銷售的情況。
  • 聊聊那些即將消失的汽車配置,有一些還是很懷念
    無論什麼商品都在進行更新換代,汽車當然也不例外,尤其是現在科技快速發展,很多汽車上的配置都還沒來得及大展拳腳,卻已經被新產品替代,今天小編就跟小夥伴們聊聊一些即將消失的汽車配置,看看你的車上還有幾樣?
  • 獨生子女出現新的婚姻形式:如果傳統婚姻消失,誰將是受益者?
    如今江浙一帶流行起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這種婚姻形式只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流行,那就是——兩頭婚。所謂兩頭婚,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這樣一個新的婚姻形式出現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男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邊,尤其是女方,不用成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依然可以留在父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