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姑的女兒不是我堂姐嗎?
■很少走動的親戚該怎麼稱呼?
■獨生子女面臨「六親不認」尷尬
姑姑家的姐姐怎麼變成我的表姐?面對這個問題,一個「80後」幼兒園老師滿是疑惑。
在傳統多子多孫的大家庭中,這個問題也許根本不能被稱之為問題,但現在,它不但成了問題,而且還成了話題。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少了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缺失,使這個龐大群體面臨著「六親不認」的尷尬。親屬稱謂,作為民間習俗的一部分,正一步步地從現實走進歷史。「七大姑八大姨」的熱鬧時代真的會一去不再來嗎?
「80後」老師的尷尬:
把表姐當堂姐
如果不是一個孩子家長提出異議,丁凡至今還以為姑姑家的姐姐是她的「堂姐」。
32歲的丁凡(化名)是瀋陽瀋北新區一家私立幼兒園的老師,幼兒園現在有十幾個學齡前孩子,都是二代獨生子女,丁凡本人是一代獨生子女。
丁凡和幼教老師們面臨著一個問題:獨生子女們平時稱呼最多的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而對於姑姑、叔叔、舅舅、姨這樣的稱呼,孩子們的頭腦中幾乎一片空白,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些長輩。
對於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幼兒園嘗試教他們「認親」:爸爸的哥哥叫伯父,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姐和妹妹都叫姑姑,媽媽的哥哥弟弟都叫舅舅、姐姐妹妹都叫姨。
老師們還試圖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堂親,什麼是表親,為了讓孩子們易於理解,丁凡給了孩子們這樣的定義:爸爸的兄弟姐妹跟爸爸一個姓,他們的孩子都是你們的「堂親」,媽媽那邊的則是「表親」。丁凡還特意給孩子們舉了自己的例子:我爸爸有一個姐姐,我叫她姑姑,我姑姑有一個女兒,比我大,她是我堂姐。
一天,一個男孩子突然向丁凡提了個問題:「我爺爺說你教的不對,你姑姑的女兒不是你堂姐,是你表姐。」
經過「考證」,丁凡終於搞清楚了:堂表親不完全以姓氏來劃分,爸爸的弟兄的孩子,是她的堂親,爸爸姐妹的孩子、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親。
由於部分親屬稱謂的消失,一代獨生子女、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不是個例,而是群體性的。
記者在某論壇看到這樣一件事,近日,南京某初中招收2012屆「小升初」學生,其中一道外語題引發激烈討論。「Clare的奶奶有兩個孩子,他們每人生了兩個孩子;Clare的外婆也有兩個孩子,他們也每人生了兩個孩子。問Clare有幾個堂兄妹和表兄妹?」
對於大多數頭腦中連堂表親的基本概念都沒有的孩子們來說,這道題無疑是一部「天書」,他們被徹底弄蒙了。
「獨生子女堂表不分,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的必然結果。」有考生家長發帖表達觀點。
獨生子女語境中已經消失和將要消失的稱謂
一代獨生子女親屬稱謂的缺失,主要發生在平輩和晚輩。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自然,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對於二代獨生子女,在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姑,也就沒有嬸嬸和姑父。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
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於丈夫,由於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小舅子,也就沒有大姨子、小姨子;對於妻子,則沒有了大姑姐、小姑子、大伯哥。
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了獨生子,就不會有女婿,自己不會成為丈人、丈母娘;後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生育獨生女兒,不會有兒媳婦,自己不會成為公婆;後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不會成為祖父母。
大學生的恐懼:
春節走親戚總是會叫錯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必然引起親戚觀念的淡漠。」著名文化學者袁庭棟這樣認為。
袁庭棟介紹,在中國傳統社會,每個人在家族或家庭關係中的位置有長幼、高低、尊卑的區別。中國傳統家庭中親屬稱謂所表現的中心內容,更多的是一種家庭等級關係,因此,通常有長幼、尊卑、親疏之別。一旦親屬稱謂出現斷裂殘缺,傳統的家庭倫理秩序必然受到衝擊。
家住瀋陽市大東區邊牆小區的楊澤明今年29歲,是家裡的獨生子,他的兒子今年2歲。每到過年,他既興奮,又「恐懼」。20多口人,看著就迷糊,每次都搞錯稱呼。
楊澤明的家庭結構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家裡四世同堂。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姑姑排行老大,大伯排老二,他爸爸是老三;姑姑家兩個孩子,一個是表哥,一個是表姐;大伯家有個堂弟;姥姥姥爺有四個孩子,分別是大舅二舅,媽媽是老三,還有個小姨。「看著誰都眼熟又陌生,又都叫不準。」楊澤明說。他承認平時親戚走動少,自然就生疏。
袁庭棟認為,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群體的增加,不但從結構上改變了傳統的親戚關係,更從觀念上動搖了中國人的親戚觀念。加速了獨生子女對親屬關係的淡漠過程。
「小說上經常描寫哥哥摟著弟弟一起溜達,一起淘氣但我沒哥哥,也沒弟弟,自然沒那種感覺,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應該不錯吧?」楊澤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形容自己的感受。
楊澤明的感受具有普遍性,某論壇內,「80後」「90後」經常討論和親戚的關係: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這話說得對。」
「有些親戚消失了,將來我們的孩子到哪裡走親戚呢?」
74歲的石大娘家住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區,她的女兒是獨生女,外孫子是獨生子,還有一個重外孫女。看著和重外孫女同齡、滿院子跑的孩子們,石大娘數著他們已經或將要消失的親戚:
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大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媽,妯娌,連襟。
「七大姑八大姨」
會漸行漸遠嗎
在石大娘的女兒看來,現在的親戚再怎麼走,也走不出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感覺了。
由於親戚們經常走動,石大娘的重外孫女對於輩分問題並不陌生。石大娘經常把「親戚親戚,越走越親」掛在嘴上,但在她的女兒看來,現在的親戚再怎麼走,也走不出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感覺了。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遼寧省家庭教育指導師何彩霞看來,一代獨生子女和二代獨生子女不缺少長輩的關愛,他們都缺少和兄弟姐妹交往,而這種親情是橫向平等的,並且是雙向互助的。她也經常接待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心理諮詢,他們遇到了同樣的麻煩:不會和同齡人打交道。
「很顯然,這就是沒有同輩親屬,傳統親屬稱謂消失帶來的影響。」何彩霞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這個影響並不現實,有效的辦法是獨生子女多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通過活動增加和同齡人的交往,但何彩霞認為,在獨生子女們成家立業,徹底融入社會後,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這種消極影響會逐漸減弱。
據《華商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