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熱心讀者、閔行區文化局已退休的老局長王洪日前來信反映,每逢過春節是我們中國人走親戚的大好時光,然而,平時不見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該怎樣打招呼?春節拜年,遠房親戚稱呼難倒了一些青年人,特別是80後、90後的青年人不知道怎么正確稱呼。王洪呼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民俗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並編入中小學課本。
記者調查發現讀者王洪反映的情況屬實。這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如今的80後、90後,幾乎分不清堂兄、表兄的區別,更沒法教自己孩子如何正確稱謂長輩。在調查中,一位老年讀者告訴記者,他新年參加了兩場婚禮,看到父母帶著新人去招呼親戚,但新娘和新郎自己卻根本不知該如何稱呼,即便老人當場教了,由於不習慣,一轉身又忘了如何去稱呼。這絕非個案,而是當下年輕人的困惑。
過去傳統的多子多孫家庭,區分堂表關係很自然,就是父親弟兄的孩子稱堂親,而父親姐妹的孩子、母親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親;或者也可理解成用父姓的孩子都是堂親,其它親戚的孩子都是表親。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謂中,因為沒有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由於部分親屬稱謂的漸漸消失,致使一代獨生子女、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成了社會群體性的普遍現象。因此,獨生子女堂、表不分,是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化的結果,而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勢必引起親戚觀念淡漠。
不僅是走親訪友、拜年聚會,如何讓現在的年輕人懂得中國傳統親戚稱謂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理解和分清《紅樓夢》、《家》、《春》、《秋》等名著中的人物關係,結合已開放單獨二胎政策,有必要釐清這些既淺顯、又應該搞清楚的傳統文化知識。故今年過年期間,微信熱傳「拜年稱謂圖」,受到熱捧,將成為提醒年輕人需知的一個家教禮儀指導。
由親戚關係派生出的稱謂,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一大特徵。我國傳統文化的尊老愛幼、尊卑有序,小輩們不能對長輩直呼其名規矩,都是良好的道德禮儀和家風文明形式。尤其在我國許多文學作品中體現了這個民俗文化,造就人物關係的龐大複雜和動人故事,避免俗話講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現象。
日前據媒體報導,上海師範大學學生假期就市民對親屬關係稱謂認知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稱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所以,王洪在來信中建議:我們對祖國5000年文化歷史必須很好弘揚和繼承,建議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親屬稱謂,列為民俗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將「親戚關係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編入中小學課本,弘揚稱謂關係中的中華民族價值觀,推動現在年輕人把民俗稱謂搞懂、搞清楚,並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