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稱謂應編入中小學課本 一些年輕人稱呼親戚有誤

2020-12-15 東方網

  本報熱心讀者、閔行區文化局已退休的老局長王洪日前來信反映,每逢過春節是我們中國人走親戚的大好時光,然而,平時不見面的七大姑八大姨該怎樣打招呼?春節拜年,遠房親戚稱呼難倒了一些青年人,特別是80後、90後的青年人不知道怎么正確稱呼。王洪呼籲,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民俗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並編入中小學課本。

  記者調查發現讀者王洪反映的情況屬實。這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如今的80後、90後,幾乎分不清堂兄、表兄的區別,更沒法教自己孩子如何正確稱謂長輩。在調查中,一位老年讀者告訴記者,他新年參加了兩場婚禮,看到父母帶著新人去招呼親戚,但新娘和新郎自己卻根本不知該如何稱呼,即便老人當場教了,由於不習慣,一轉身又忘了如何去稱呼。這絕非個案,而是當下年輕人的困惑。

  過去傳統的多子多孫家庭,區分堂表關係很自然,就是父親弟兄的孩子稱堂親,而父親姐妹的孩子、母親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親;或者也可理解成用父姓的孩子都是堂親,其它親戚的孩子都是表親。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謂中,因為沒有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由於部分親屬稱謂的漸漸消失,致使一代獨生子女、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成了社會群體性的普遍現象。因此,獨生子女堂、表不分,是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化的結果,而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勢必引起親戚觀念淡漠。

  不僅是走親訪友、拜年聚會,如何讓現在的年輕人懂得中國傳統親戚稱謂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理解和分清《紅樓夢》、《家》、《春》、《秋》等名著中的人物關係,結合已開放單獨二胎政策,有必要釐清這些既淺顯、又應該搞清楚的傳統文化知識。故今年過年期間,微信熱傳「拜年稱謂圖」,受到熱捧,將成為提醒年輕人需知的一個家教禮儀指導。

  由親戚關係派生出的稱謂,是中華悠久文化的一大特徵。我國傳統文化的尊老愛幼、尊卑有序,小輩們不能對長輩直呼其名規矩,都是良好的道德禮儀和家風文明形式。尤其在我國許多文學作品中體現了這個民俗文化,造就人物關係的龐大複雜和動人故事,避免俗話講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現象。

  日前據媒體報導,上海師範大學學生假期就市民對親屬關係稱謂認知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稱呼,代替「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所以,王洪在來信中建議:我們對祖國5000年文化歷史必須很好弘揚和繼承,建議有關教育部門應該把親屬稱謂,列為民俗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將「親戚關係稱謂」納入中華文明禮儀教育內容,編入中小學課本,弘揚稱謂關係中的中華民族價值觀,推動現在年輕人把民俗稱謂搞懂、搞清楚,並代代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拜年稱呼難倒年輕人 「親戚關係圖表」網上流傳
    概念模糊時常叫混小沈同學對記者坦言,以前一直沒搞懂堂姐與表姐、外甥與侄子的區別,上午要去爺爺的表妹家拜年,那麼一大家子裡有長輩有平輩也有晚輩,怎麼才能稱呼準確,的確要事先弄明白,「過去一直以為父系家族的平輩都是堂的,孰不知還要按父親的兄弟姐妹不同性別作堂表之分。」
  • 複雜親戚稱謂要失傳? 七成年輕人認不全各種親戚
    又到春節走親訪友高峰季,總是少不了拜年和親戚聚會。其中,讓不少人,尤其是「80後」、「90後」頭疼的是,突然冒出來的七大姑八大姨該怎麼稱呼。   上師大人文學院的學生張中瑗在假期中和同學們一起就中國當代民眾對親屬關係稱謂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7成以上的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了「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
  • 春節拜年,遠房親戚稱呼難倒90後
    80後一代需要父輩指點,90後一代表示迷茫,00後覺得自己都沒這麼複雜的親戚關係,學會稱呼也沒有用…… 上師大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專業學生張中瑗關注到這一現象,她利用假期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就中國當代民眾對親屬關係稱謂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以上的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了「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
  • 超實用的中國親戚稱謂導圖,給孩子收藏起來免得喊錯!
    中國親戚關係思維導圖「中國親戚關係導圖」分為家族方面的稱謂、親屬方面的稱謂、師友方面的稱謂等三個部分,詳細列舉了人際關係方面的輩分大小和各種關係稱謂。這張新鮮出爐的導圖,讓許多人產生了共鳴,有網友甚至將其視作「春節拜年必備圖」。
  • 親戚稱呼計算器 凸顯「春節恐歸症」焦慮
    交匯點訊今晚,國內某知名手機廠家在默認系統中推出了一款「親戚稱呼計算器」。與普通計算器相比,「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等稱謂代替1—9等數字鍵。使用方法也很簡單,比如你想知道「我的爸爸的媽媽的弟子的女兒」應如何稱呼,就依次按下父、母、弟、女四個按鍵,答案揭曉——舅表姑母。那對方又該如何稱呼你呢?按下「互查」鍵,答案就是——表侄/表侄女。說來也是諷刺,素以人情社會見長的國人,如今竟要靠「計算器」才能搞清親戚之間的稱謂。
  • 幫你理順複雜的親戚稱謂
    口頭的稱謂與書面的稱謂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而且對外人和互相之間的當面稱謂也不盡相同。今天就一起來探討那些令不少人頭疼的親戚稱謂吧,大家好,這裡是國際漢語教學網,歡迎回來。        中國孩子在學說話時,正確掌握七大姑八大姨之類親屬的不同稱謂,恐怕是件極難過的檻。中國親屬稱呼之複雜舉世罕見,僅與父親同輩的男性有伯父、叔父、姑父、舅父、姨父五種稱謂。
  • 七大姑八大姨怎樣稱呼?僅1/3獨生子女分清堂表
    80後一代需要父輩指點,90後一代表示迷茫,00後覺得自己都沒這麼複雜的親戚關係,學會稱呼也沒有用……上師大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專業學生張中瑗關注到這一現象,她利用假期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就中國當代民眾對親屬關係稱謂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七成以上的年輕人都用「叔叔、阿姨」此類模糊的稱呼代替了「表叔、堂姨」等具體指向的親戚稱謂。
  • 超七成年輕人「認不全」親戚 統稱「叔叔、阿姨」
    原標題:超七成年輕人「認不全」親戚 統稱「叔叔、阿姨」東方網2月11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甲是乙的親舅的外甥媳婦的弟弟,那甲是乙的什麼人?」又到春節走親訪友高峰季,總是少不了拜年和親戚聚會。其中,讓不少人,尤其是「80後」、「90後」頭疼的是,突然冒出來的七大姑八大姨該怎麼稱呼。
  • 「親戚計算器」APP:一鍵在手 長輩稱呼全都有
    參考消息網1月26日報導 臺媒稱,近日大陸坊間流傳一套「親戚計算器」APP,是繼搶票軟體,搶紅包軟體之後春節熱門神器之一,遇上不認識的親戚,保證不失禮。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月24日報導,「爸爸的媽媽的爸爸的哥哥的兒子的老婆」叫什麼?
  • 春節親戚見面 你會正確稱呼嗎?
    下面有不少人點讚,只有一個網友評論了一句:「你姐姐的兒子是你外甥,不是侄子。」小李回復了一個發懵的表情包,好像還沒回過神來。小李是90後,大學畢業,卻對侄子和外甥的不同都沒搞清楚,而記者發現,在90後、00後中,像小李這樣的人為數不少。
  • 漫談稱謂(河洛民俗)_新聞中心_洛陽網
    稱謂,也叫稱呼。自古以來,出於禮貌,對人尊稱,對己自謙,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固定稱謂用語。有人認為它不是什麼大事,但一時不慎說錯,也會貽笑大方的。  一次宴會,我兄弟同往,主人年長於弟而年輕於我,一見我們,忙拱手行禮,滿面春風地說:「賢兄賢弟大駕光臨,滿堂生輝,歡迎!歡迎!」
  • 年輕人多不會排輩 「六親不認」現象普遍存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都市人也選擇不生或少生。因此,家庭結構正悄悄發生變化,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親戚關係也逐漸減少。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稱謂相應變少,不少人把很多原來有敬意的稱謂簡化了。宗親稱謂的問題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包含很多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東西。  年輕人成家後,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符合政策的可以生第二胎,那麼這些直系的稱謂就又恢復了。
  • 對人的稱呼大有學問
    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眼看已近黃昏,可是前不著村,後不巴店。正在著急,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背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裡!」這個故事所以流傳很廣,是因為它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與人交往中,稱呼是個大問題,稱呼好了,對方自然會高興,但如果稱呼不當,那就麻煩了。例如故事中的年輕人,他就因為對老人的稱呼太無禮,結果被老人教訓了一頓,但當他禮貌地稱呼老人時,老人也改變了態度,親切地邀請他做客。
  • 春節串門走親戚,不知道怎麼稱呼?親戚稱謂在這裡,千萬別叫錯!
    「瀋陽小升初」致力於幫助家長及時了解瀋陽本地各所中小學
  • 四川話裡頭到底是咋個喊這些親戚老表、三姑六婆的?
    01 四川方言中的民俗 方言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和民風民俗的載體,四川方言裡關於家人親戚的稱謂中就有許多有趣的四川民俗貫穿其中。 說完了家裡人,我們再來說一下親戚之間的稱呼。
  • 古人有名、字、號等多種稱謂,見面時應如何稱呼?
    孩童時期如何稱呼都行,等到長大後取了大名了,再稱小名就不合適了,只有家長和特別親近的人才可這麼稱呼。這種禮俗在《紅樓夢》中就有記載,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有時候就稱小名,賈母就訓斥他們說,你們都長大了,就不要再提小名了。在古代,對成年人稱呼小名,是表示對這個人的不尊重,甚至還帶有侮辱性。
  • 客家人親戚稱呼大全!趕緊收藏!
    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身邊的親戚越發的少了,又或者很早就從村裡搬出來了,也沒有以前的「一大家子」了,突入冒出一個親戚,我們這些後生仔可能根本不知道怎麼稱呼了。  那些被80後90後00後生疏了的親屬稱謂,是時候該重新撿起來啦!
  • 聊聊老家親戚之間的一些稱呼。
    我隨口問了一句他有多少個表兄弟,朋友想了想說大約有三十幾個吧。聽完之後我覺得有些詫異,三十幾個表兄弟?細問之下才明白,在他的家鄉和自己平輩且關係較近的男性都叫表兄弟。然後那頓飯我們的議題便圍繞親戚間的稱呼展開。本期聊聊我的老家對於親戚間的一些稱呼。表兄弟(姐妹):舅父、姑母的男兒(女兒)。分為舅表兄弟、姑表兄弟。
  • 「牛牛娃」「拉婆」「巴爺」…方言稱謂裡的大智慧
    但在稱謂方面卻頗為講究、在意禮數:夫妻之間很少直呼其名,對長輩要用尊稱,對晚輩有愛稱,平輩兄弟姊妹之間有親近之稱。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更需要我們對身邊人好好說話,而好好說話,正是從一句句溫情有禮的稱謂開始。 父輩們已經在稱謂常識方面做出了榜樣,我們不妨採擷、學習一二。
  • 民俗│溫江人的「親戚」文化略談
    四川主要是湖廣移民,移民盤根錯節都有些親戚關係,這關係自然就如成都平原的慈竹林盤的根系一樣複雜了。溫江人的親戚觀念很重,宗法觀念也很強,稱謂上也與他處顯得很不同。首先說說溫江人對於親戚的稱謂的不同,約有十七處與通行不同。其一,雖然丈夫對於妻子的姊妹也稱「姨子」,但子女對於母親的姊妹不稱呼「姨媽」,統稱「孃」。如:大孃(大姨)、二孃(二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