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也叫稱呼。自古以來,出於禮貌,對人尊稱,對己自謙,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固定稱謂用語。有人認為它不是什麼大事,但一時不慎說錯,也會貽笑大方的。
一次宴會,我兄弟同往,主人年長於弟而年輕於我,一見我們,忙拱手行禮,滿面春風地說:「賢兄賢弟大駕光臨,滿堂生輝,歡迎!歡迎!」我猛一聽,感到言語怎麼這樣彆扭,礙於禮節,忙拱手答禮,我說:「豈敢,豈敢!」弟說:「過譽,過譽!」寒暄後坐下方想,原來他稱呼用語有錯。一般年輕於己者可稱「賢弟」。年長於己者,得稱「仁兄」或「尊兄」,不能「賢兄賢弟」並稱。一字之差,雅俗自辨,不當不慎。為便於說明,分述如下:
一、家族世系稱謂
《三字經》載:「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這裡講了九族的稱謂,從自己往上推四代,再往下推四代,連同自身一代,是九代,即九世。自身上代稱父親(爸爸),母親(媽媽);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再上稱祖父(爺爺),祖母(奶奶)。再上稱曾祖父(老爺),曾祖母(老奶)。再上稱高祖父(祖爺),高祖母(祖奶)。往下推稱子,媳;再下稱孫子,孫媳。再下稱玄孫(重孫),玄孫(重孫)媳。再下稱曾孫,曾孫媳。
兩個月前,孟津某清末舉人要遷墳,其孫託朋友找我撰寫碑文,立碑人提供的是子、孫、曾孫、玄孫、曾玄玄孫。我看了,拿《三字經》給他說明「曾孫,玄孫」錯了輩分;至於「曾玄玄孫」,顯系杜撰。此系已出九族,怎樣稱謂方才正確呢?我看了《白居易家譜》,始祖白居易,下為「二代祖」,直系「五十三代祖」,下為「五十四代」,不再稱祖。從此啟發,上以「祖」排代系,下應以「孫」排代系,「孫」為一代孫,「玄孫」為「二代孫」,「曾孫」為「三代孫」,「曾孫」之子當稱為「四代孫」。大家均感到合適。可見稱謂是不能為所欲為的。
二、親友長幼稱謂
親指親戚,是有婚姻關係的親屬,如嶽父、嶽母,姑父、姑母,舅父、舅母,姨夫、姨母等,關係明確,稱謂固定,毋庸贅言。
友指朋友,根據關係親疏,一般稱兄道弟,不會出錯。
綜上所述,不論家族和親友,都有一定稱謂,常規相呼,不會有錯。但在大眾場合,有關禮儀,或行文書寫,便需講究了。
人際交往中,稱呼對方祖輩、父輩和低輩時,應加上「令」字表示對其家屬的尊敬,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尊、令堂、令兄、令弟」。自稱時,對自家長者加一「家」字,對自家幼者,加一「舍」字,表示謙虛,如「家父、家母、家兄」以及「舍弟、舍侄、舍親」等。
過去互相稱呼時,如有姻親關係,多家「姻」字,如「姻兄、姻弟」。如有世誼關係的,加「世」字,如「世兄、世弟」。如連姻親和世誼關係都沒有的,對前輩和年長者,多加「尊」「仁」「老」等字。如「尊伯、尊叔」「仁叔、仁兄」「老伯、老哥」。對於低輩或年幼者,多加「賢」字,如「賢弟、賢侄、賢婿」。只有直系子侄,才可叫「吾兒、吾侄」,其他即便至親,也不能叫「吾」,應叫「賢侄、賢孫、內弟、內侄」之類。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世誼關係的稱謂「世兄」。前兩年,我同友人到肖瑞兄家閒聊。他室內掛張條幅,上款寫「肖瑞世兄雅正」。我們跟他開玩笑:「書者是你世交長輩嗎?」他忙查字典,原來「世兄」既指輩分相同的世交,也可用於輩分較低的世交。他立即讓我用宣紙寫一「仁」字蓋住「世」字。大家相視而笑,都說這才正確。可見,「世兄」的稱謂是要慎重使用的。
(寇北鎖)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