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而歸」,走到中途就回來了,意同「半途而廢」,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有始無終。「中道而歸」出自《後漢書》,典故的主人公為樂羊子的妻子。
「中道而歸」,走到中途就回來了,意同「半途而廢」,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做事不能堅持到底,有始無終。
「中道而歸」出自《後漢書》,典故的主人公為樂羊子的妻子。
東漢時期,河南郡有個人叫樂羊子,其妻無名無姓,卻深明大義。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
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行走,撿到一塊金餅,他很高興,拿回來將其交給妻子。妻子並無喜色,說:「我聽說有志之士不喝盜泉之水,廉潔之人不接受傲慢之人施捨的食物,何況是撿到別人的失物謀求私利來玷汙自己的德行呢?」
她的意思很明白:「夫君,你怎麼能這樣做呢?」
樂羊子聽了非常慚愧,就把撿來的金餅扔到野外,然後外出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納悶,便問原因。
樂羊子說:「我想家了。」
他的妻子一聽,拿起刀快步走到織布機旁,說出一番至理名言:「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如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布機上織成的。一根絲一根絲積累起來,才能成寸;一寸一寸積累起來,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拿刀割斷正在織著的絲織品,成功的機會就會失去,以前的時間也白白浪費了。你積累學問,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以此來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你學到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割斷絲織品有什麼不同?
妻子的話深深打動了樂羊子,他又回去修自己的學業了。(洛陽晚報記者 陳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