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協醞釀歸化新規則:無風不起浪,但不影響裡皮心儀之人!規則目的在於制衡盲目歸化,逐漸規範操作流程,步子邁得太大也不行,德爾加多成反面典型!
當3月底下發的《中國足球協會入籍球員管理暫行規定》逐漸成為「一紙空文」(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空文,禁止正在辦理入籍手續的球員租借變成了「外包」)的時候,當某些俱樂部把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個「罪名」似乎有點大,但實際情況如此)的時候,中國足協終於將要推出更新、更全面的「歸化規則」了,雖然目前還是傳言階段,可是中國足壇從來都是「無風不起浪」,這又是一次傳統手法先拋出一個「概念輪廓」來「試水」罷了。
如果最終的「歸化規則」出臺,那麼可以肯定的是這將作為一項長期規劃來執行,至少初衷一定是這樣,需要再次說明的是歸化與青訓並不衝突,夯實青訓根基為主、歸化補強羽翼為輔,看看臨近日本和中東的卡達,他們用事實證明了這條「道路」是可行的,當然那些急功近利的歸化操作除外,在這方面日本和卡達也都有失敗的案例。
對於後裔球員的入籍操作據說是要完全符合國際足聯的規定,這裡再普及一下我們所說的「後裔球員(descent player)」,就是李可、侯永永、布朗寧和蕭初這樣的球員,他們與埃爾克森和阿洛伊西奧這樣的「歸化球員(naturalized player)」有本質區別,所以對於現在網上傳言的布朗寧、侯永永和蕭初打過青年隊的洲際大賽而無法效力國足的說法筆者也是醉了,具體可以參照扎卡兄弟的案例,或者去看一下馬德興老師曾經對於國際足聯具體轉換國籍規則的解讀,不要因為一個馬來西亞球員的轉換會籍失敗就否定之前無數個成功過的案例。
對於後裔球員筆者想知道的是那些目前不符合國際足聯規則的第4代、第5代後裔球員足協準備按照什麼樣的規則去辦理入籍手續?倘若按照歸化球員的性質去操作恐怕會浪費不少優秀的、身體裡流淌著華夏血脈的球員資源,倘若按照後裔球員的操作手法來進行又與國際足聯的規則不符,雖說國際足聯可能會修改規則,但畢竟都是猜測,足協還是拿出一個折中方案比較好,比如沒有年齡限制和引進名額限制等等,當然前提條件都是可以入選國足。
由於世預賽亞洲區預選賽40強賽馬上就要開始,裡皮當然是希望有更大的把握度過這第一階段的考驗,而埃爾克森和阿洛伊西奧就是這個增重的「砝碼」,相信在足協的歸化新規則出臺之前恆大應該就能辦理好「小熊」和「野牛」的入籍手續,甚至高拉特、費爾南多和阿蘭的手續可能也會提前辦好,只待年限一到便可代表國足參賽,因為有魯能的德爾加多這個案例在先,這5人今年全部入籍完成並非天方夜譚。
說到德爾加多這個反面典型就再多說一點,申花的錢傑給雖然也屬於打「擦邊球」無法效力國足,但畢竟他原本曾經就是中國公民,恢復國籍也不能讓人多說什麼,德爾加多不同,魯能醞釀操作歸化德爾加多的初衷恐怕還是與那個傳言中的澳門後裔有關,最後發現無法證實或者說是被經紀人忽悠,結果就變成了引起軒然大波的「非華裔優秀運動員」入籍。
之前曾經說過,我們無法百分之百的肯定德爾加多將來無法成為中國國腳,因為國際足聯的確有修改球員轉換會籍規則的可能,不過這樣的「投資」風險太大,而且起了一個很不好的帶頭作用,如果歸化僅僅是為了俱樂部的成績考量,那麼無論奧斯卡、保利尼奧、奧古斯託還是胡爾克這些曾經的巴西國腳都可以歸化,那不全亂套了?這明顯違背放開歸化的初衷,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加速了足協推出歸化新規則的過程。
新官上任三把火,「制衡」是關鍵詞,中超聯賽可以有豪門,但差距越拉越大或者一家獨大是誰都不想看到的,在後裔球員和歸化球員入籍操作的問題上足協不想把步子邁得太大,一是輿論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顆「定時炸彈」,二是俱樂部都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去操作容易引起混亂,可以預見的是有了26歲這個未來入籍的封頂年齡之後,將來中甲聯賽恐怕會逐漸成為年輕外籍球員的「練兵場」,不過這樣的「分工合作」倒是也不錯,只要別荒廢青訓、只要記住歸化只是錦上添花的那朵「花」就行。
足協應儘快理順球員入籍歸化程序規則:按章辦事才能堵住悠悠眾口
歸化就像「中國式婚姻」:或許結局幸福美滿,或許中途分道揚鑣
歸化浪潮中的反對聲: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只有井口那一片天
歸化目標對準第4代華裔:國際足聯對後裔球員的歸化原則或有變化
歸化球員大討論的背後:「外來戶」動了誰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