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這裡是行上行下,我是喵君姐姐~
眼鏡普及率這麼高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見過視力表。
但是往往都是驗光師簡單告訴你視力結果。
對這張表,你真的了解它嗎?
接下來,今天就請Absentee詳細講解視力表,帶給你新的認知。
《標準對數視力表》由溫州醫學院繆天榮教授在前人基礎上進行設計和改良,於1989年發布,隨後被政府定為國家標準GB 11533-1989。
經過部分修改,2011年政府發布新的國家標準GB 11533-2011。
《標準對數視力表》[i]中,視力表共有兩張。
一張為遠視力表,被測試者測量時需要距視力表5米;
一張為近視力表,測量時只需要眼睛距離25cm即可。
由於功能一致,我們只介紹遠視力表,感興趣可以自行查閱《標準對數視力表》GB 11533-2011。
本文截圖均來自《標準對視視力表》GB11533-2011
視力表中,形狀像「E」的符號叫做視標。
遠視力表一共14行視標,大小依次遞減,數目不定時增加。
視力表中視標的方向不定,測試時,被測試者需要指出視標的開口朝向,當其正好能看清某一行的視標時,左右兩邊的參數就是他的視力值了。
左右兩參數為1.0和5.0時,其視力為正常視力。
搞明白視力表,最主要的是搞明白這兩邊的參數,以及其規律。
兩列參數,
左邊一列叫做小數記錄,用V來表示,單位為分(』)。
右邊一列叫5分記錄,用L來表示。
小數記錄數值越小,表示一個人視力越好,而5分記錄正好反過來。
兩者是等價的,有固定的換算關係,下面將進行詳細介紹。
國內常用的分數記錄
遠視力表中,每一個視標具有一個正方形框架,此正方形框架被4條橫行和4條豎線等分,形成了25個大小相同的格子。
每一個「E」佔據了其中的17個格子,「E」的每一比劃佔據了邊長的五分之一。
眼球中,角膜後在光軸上約7mm的一個點稱為結點,用N表示。
外界物體上兩個點分別和結點連線形成的夾角稱為視角,用α表示。
視力表於被測試者之間的標準距離用d表示,此處為5米。
視角α是一個關鍵概念,兩種記錄分數有此時的視角α得出:
那麼
當被測試者立於距視力表5米的位置時,剛好第十一行的視標,其「E」中每一比劃的寬度佔據的視角α=1』(一分),也就是六十分之一度。
一分視角,是人類視網膜能辨認細節的最小視角。
所以正常被試最多就只能看到第十一行僅此而已。第十一行視標,也是整個視力表的標準視標,此時V=1.0,L=5.0。
整個視力表從上到下,其視標邊長依次遞減,且遵循韋伯-費希納定律,成等比數列下降。
《對數視力表》規定第一行視標的邊長為第十一行視標邊長的10倍。所以第一行比第二行視標,其邊長為其1.258倍。
數學很熟悉的人知道,當圓心角較小的情況下,弦長約等於弧長。
也就是說,隨著視標邊長不斷地等比變小,其視角也是在呈現等比變小的,上一行視標所佔視角,為下一行視標所佔視角的1.258倍。
由於小數記錄是取視角的倒數,那麼換算一下,下面一行的數值則為上面一行數值的1.258倍。
小數記錄的方式,取倒數就可以直接獲取人眼能分辨物體細節的最小視角。
5分記錄的採用,則使等比數列變成等差數列,在統計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被繆天榮教授稱為整個標準對數視力表的「精髓」[ii]。
國際上的分數記錄
除了上述兩種記錄方式,還有諸如分數記錄,對數記錄等形式。
由於國際上目前使用最多是Snellen視力表,所以其附帶的分數記錄體系仍然是國際上的主流。
其形式為d/D
d 為標準距離,此處為5米。
D為設計距離,表示正常被測試者在看某一行視標時,其最遠能夠看清的距離。
例如,某人視力為5/40,表示此人在5米情況下能夠看清的最小視標,正常視力者可以在40米處看清。
當分子與分母相同時,一個人的視力就是正常視力了,Snellen中為20/20。
《標準對數視力表》中給出分數記錄的換算表。
此處介紹的視力表,測量的是視力;而配眼鏡時,選擇鏡片選擇的是屈光度。
兩者並沒有直接的公式換算。
一個人的視力受損,可能是由於眼球屈光度變化,可能是由於視神經受損,可能是由於視網膜受損,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而且,同一個人在同一天的不同時間點,其視力也是出現波動的,所以視力與其眼球屈光度,並沒有簡單的對應關係。
通常配眼鏡時,檢查完視力,還要試著佩戴鏡片,以決定最終的眼鏡度數。
按照經驗來講,屈光度估計如下[iii]:
今天從視力表概況、兩種記錄方法、視力與屈光度三個方面對視力表的入門以及應用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