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凌晨3時,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裡,93歲高齡的繆天榮教授永遠閉上了雙眼,只有他發明的「對數視力表」還繼續為13億國人的光明事業服務著。
繆天榮系瑞安市人,我國著名眼科專家、「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發明人,國家《標準對數視力表》的起草人。
「在他彌留之際,還掛念著尚未完成的《標準對數視力表》修訂版,這是他一生的遺憾。」繆老的兒子,同樣從事眼科醫學的繆曉平告訴記者。
曾經是土地測量工
1914年,繆天榮生於瑞安一個大家族,因家庭經濟情況惡化,初中畢業後成績優異的繆天榮不得不輟學去當學徒,學土地測量,後來輾轉到當時的杭州縣土地局做了一名基層測量員。
「這份工作做得很辛苦,年僅十四五歲的他每天要背著笨重的測量儀跋山涉水,登高攀低。」一位繆天榮的好友說,但也正因為測量工作要求一絲不苟,培養出他日後在研究工作中所保持著的一貫嚴謹作風。
可是幾年後,因為「可測量的土地都測量完了」,繆天榮準備轉行。1931年,他報考了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
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當年的考場上,他在考數學時「幫了一位老鄉」被人發現,這一次「作弊」經歷差點埋沒了中國一個著名的醫學家。
但第二年,繆天榮很幸運地以最後一名的成績勉強考取了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
1937年,醫專畢業後,他就職於福州第三陸軍醫院。後在一校友的引薦下,繆天榮做了國民革命軍第22軍第50師司令員的醫生。
繆天榮所在的部隊曾參加了臺兒莊戰役,並傷亡慘重。他後來回憶說,「在部隊去臺兒莊打仗的時候,我被派到溫州買藥。如果當時我隨部隊去了臺兒莊,也許就回不來了。」
挑戰「國際標準視力表」
上世紀50年代,溫州醫學院創辦,繆教授回到家鄉,致力於眼視光學的研究。1958年,他發明的一張小小的「表格」,造福了數十億人的眼睛。
1952年中華醫學會第九屆大會通過使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我國開始全面採用小數制視力表。
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國際標準視力表」存在不少缺陷。比如,從0.2到0.1,與1.O到0.9相比,近視遞增的程度是一樣的,但通過「國際標準視力表」,0.1比0.2大1倍,而0.9比1.O僅大1/9,檢查表上明顯存在誤差。
「繆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國家標準對數視力表》起草人之一、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執行院長王勤美說。
經過3年苦心研究,1958年,繆天榮終於成功研製出「對數視力表」及「五分記錄法」。這種獨創的視力表的核心在於:將視力和視角設定為對數關係,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最符合視力生理的,而又便於統計和計算的視力檢測系統。「這使中國的眼科研究一下子站到了世界的巔峰」,繆天榮的學生、溫州醫學院院長翟佳告訴記者。
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對數視力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以來,「對數視力表」在我國22個省(市、區)應用,並據此對25萬名中小學生進行大規模的視力測試和統計,促進了我國「防近」工作。1984年,衛生部正式頒布《標準對數視力表》為強制性國際標準。1986年,「對數視力表」的研究成果在第25屆國際眼科大會(羅馬)上「亮相」,引起了轟動。1990年5月1日起,「對數視力表」在全國實施。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各國也均採用視角的對數來設計視力表,實質上與我國現行的《標準對數視力表》國家標準一致」,王勤美說,「這也就是說,在視力表上不是我們向國際接軌,而是國際向我們接軌。」
臨終前還在忙於修訂
從對數視力表問世到全國實施,歷時30多年。「為了推廣它,幾乎耗費了繆老一生的精力。」王勤美透露,為了推廣視力表,30多年來,繆老幾乎參加所有的醫學推介會,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為了證明自己研究的科學性,通常僅僅是核對一個數字,繆天榮就需要翻閱無數的材料。
去年,受國家衛生部委託,繆老和王勤美著手對《標準對數視力表》進行修訂。已經一刻也離不開氧氣瓶,連說話都有困難的繆老開始了人生的「遺作」,還不停地參加各種討論會。
「推廣和完善《標準對數視力表》始終是他割捨不下的心願。」繆老的外孫女林女士回憶說。就在臨終前的幾天裡,繆老堅持查閱厚重的專業書籍。
但因為《標準對數視力表》成為國家標準,按照規定,繆老喪失了該視力表的版權。
「也就是說,《標準對數視力表》項目,幾乎沒有為他創造什麼經濟價值,而他卻耗盡了自己半生的心血,這就是一個科學工作者的高風亮節。」翟佳感動地說。
(實習記者秦聲峰 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