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紅樓夢》很象猜謎,金陵十二釵正冊一一對應哪些女子,副冊、又副冊又對應誰,而且常常有古代「四大美女」的投影,且來看看。
一、金陵十二釵中的「四大美女」
太虛幻境中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中載有金陵十二冠首、次之、又次之等女子畫冊,每一位女子皆有詩配畫,很象謎面。
古代「四大美女」向來是評鑑民間女子美貌的最高境界,但西施、貂蟬、楊玉環、王昭君」之所以入選「四大」,不僅僅因為美貌,更重要在於都是愛囯且甘於犧牲個人幸福甚至生命的女子。
《紅樓夢》取「十二釵」而非「十釵」、「四釵」,皆因「十二」有著非常重要和豐富的內涵,地支、生肖皆以十二為序作紀時、紀年,地支與天幹配合紀日、紀年等。
儘管「十二金釵」謎面伏筆撲朔迷離,但內容也很明確,按次序為黛玉、寶釵、元春、探春、湘雲、妙玉、迎春、惜春、王熙鳳、巧姐、李紈、秦可卿。而副冊雖只有香菱、又副冊只有晴雯與襲人詩畫,懸念增強了趣味。故事情節裡古代「四大美女」的投影也無處不在,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當屬「十二金釵」中的「四大美女」。
二、「四大美女」投影之處
黛玉的人物肖像很朦朧,五官中只呈現「罥煙眉」、「含情目」的描述,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就有了西施的投影——「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貌比西施還要美。
「晴為黛影」,通過晴雯,又強化了黛玉的形象美。王夫人也認為晴雯象黛玉,說「眉眼有些象你林妹妹的」、「好個美人兒,真象個病西施了!」儘管為反語,但黛玉、晴雯確實長得美不假,而且只能和西施相提並論。
大觀園十二優伶之首齡官,長得也象黛玉,「眉蹙春山,眼顰秋水,面薄腰纖,嫋嫋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態」。先後得到元春、賈母、鳳姐獎賞,除了演技,與長相不無關係。
不僅以人物互相影射,還以景物來襯託。第26回黛玉往怡紅院吃了晴雯因氣寶釵夜訪的「閉門羹」,後又見寶玉送寶釵出門笑語盈盈,不覺於牆角邊嗚咽起來,「原來這黛玉秉絕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連附近柳枝花朵上宿鳥棲鴉都不忍再聽飛走避開了。此處「落花飛鳥」與古代「四大美女」「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比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寶釵長相五官描述非常形象:「臉若銀盆」,臉型呈橢圓豐潤形、膚色白皙;「眼同水杏」,一雙水汪汪杏眼、嫵媚動人;「唇不點而含丹」,血氣充盈的自然色紅唇、素顏朝天也是美,「眉不畫而橫翠」——墨翠的一字眉,溫和親切感滿滿。
寶釵體態比較豐腴,端午節寶玉見到她便奉承:「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也富胎些。」寶釵到賈府暫住本為入宮待選,眾人以楊玉環媲美她,本是對她的祝福和認可,寶玉也如是。
誰知無意戳中了痛點,寶釵登時紅了臉,好不容易壓住怒氣才冷笑懟了句:「我倒象楊妃,只是沒個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楊國忠的!」已經拜選了,又不能公開,本來天生麗質難自棄,不知道是太胖了還是被薛蟠葫蘆案連累,實在氣,寶釵鮮有失態地藉機罵了小丫鬟一頓才解恨。
以楊貴妃的囯色天資和「富態」投影於寶釵很明顯,賈府上下已然「眾口一詞」認可,寶釵佔花帖為牡丹,也更具說服力了。
探春美人肖像也很清晰,「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兒,俊眼修眉」,「探春遠嫁」與「昭君出塞」,最大特點就是背井離鄉、孤身遠嫁,並且擁有共同的主題——愛國愛家、甘於奉獻。
至於湘雲,最美的造型乃醉臥芍藥裀,她佔花帖為海棠花,海棠有「睡美人」之譽。如果將「睡美人」與貂嬋形成影射關係似乎有點牽強,但是秦可卿臥房中的唐伯虎《海棠春睡圖》卻起到了移形換影的作用。《海棠春睡圖》主角本為楊貴妃,此處投影秦可卿與賈珍賈蓉父子的曖昧關係。
貂蟬結局其中有一說法,因傾慕關羽又自覺不配便於房中懸梁自盡,與秦可卿結局相似,故此「睡美人」非彼「睡美人」,其投影換影有著隱約的牽連。
三、才女詠嘆美人詩
「四大美人」的投影有何意義?僅僅美貌嗎?林黛玉和薛寶琴皆有詩作,古代「四大美人」也是其中重要內容,影射作用亦是對應的,體現對女子命運的思考。
寶琴自幼隨商賈父親走遍「四山五嶽」見識廣博,她遊覽名勝古蹟作了十首懷古詩,其中兩首就涉及「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楊玉環。
《青冢懷古》中「漢家制度誠堪笑,櫟應慚萬古羞」詩句,薛小妹以昭君出塞典故諷朝政以犧牲漢女,並嫁單于祖孫三代的恥辱。
《馬嵬懷古》中「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裳尚有香」詩句,薛小妹以楊貴妃於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典故,感嘆楊貴妃「萬千寵愛集一身」,最終迫於政局被皇帝賜死,人已盡、衣香仍在。
黛玉「五美吟」,為詠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五首,寄託了她的精神歸宿。
《詠西施》中「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詩句,黛玉抓住西施為復仇於吳宮回憶東施效顰的瞬間,認為比起政治紛爭,村女年老了還可以在溪水邊浣紗。
《明妃》中「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詩句,詠昭君之絕色驚豔,而君王卻將權力交給畫工,與美人失之交臂,感嘆古往今來,美女命運都受制於他人。
在精神層面,黛玉和寶琴都具有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她們對於女子命運的思考,表達了對古代「四大美女」人格魅力的讚賞,以及對她們悲劇命運的同情與抗爭,寄託了作為才女的精神歸宿。
「金陵十二釵」中「四大美人」的投影,突破了大觀園的時空,可悲的是,美人都殊途同歸,可幸的是,理想追求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