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土豆絲好吃!」在山東青島十六中的食堂裡,初一(1)班黃振一邊吃午飯一邊說道。黃振不知道,給他做這盤土豆絲的是個機器人。目前,十六中和青島盲校的機器人廚師已經到位,在後廚裡默默給孩子們做起了美食。因為其貌不揚,很少有學生知道它們的存在,就連老師們也往往把它們當成「一口鍋」。上周六,記者在十六中食堂裡目擊了3位機器人大廚做飯的經過。 □記者 趙黎
一小時炒了340公斤菜
走進十六中食堂,在用餐的大廳裡就能看到後廚所有角度的視頻監控。十六中有2200名師生在學校吃飯,要滿足數量龐大的用餐人群,廚師得特別麻利。上午10時30分,後廚就已經忙活起來。幾口傳統的大炒鍋前,廚師在炒醬燒龍骨,加工紅燒鰵魚。再往裡走,3個形狀像鐘形的鍋就是機器人廚師。 3位機器人廚師身上貼著標籤,2個是能盛10公斤的中型炒鍋,1個是能盛50公斤的燒燴鍋。除了鍋,每個「廚師」還配著一個電腦控制系統,一旁有幾個貌似小水龍頭的噴嘴對著炒鍋。 「仿真機器人才會做成人形的,這是工業機器人,所以不那麼可愛,別看長相普通,幹活還是很賣力的。 」廚師張騫告訴記者,機器人廚師剛來的時候,大家也拿不準它們的本事。 「有一天學生用餐量大,3位機器人廚師一小時炒了340公斤菜,這才叫人刮目相看。 」張騫說,食堂正常的鍋能炒20多公斤菜,但廚師一般不會把鍋裡放滿,菜太多,鏟子就翻炒不動了。每份菜品不同,翻炒時間也就不同。可機器人廚師能保證三四分鐘炒一鍋菜,保證炒熟,保證口味。
不用鏟子靠旋轉來翻炒
記者觀看了機器人廚師燒制 「冬瓜木耳」這道菜的過程:先是噴嘴噴出細密的油,炒鍋自動旋轉將油沾勻,之後電子屏幕提示投料。工作人員放進切好的冬瓜和木耳之後,機器人開始加熱、旋轉,自動放進調料,不用鍋鏟,全靠自己各個方向的旋轉讓菜受熱均勻。 4分鐘之後,屏幕提示菜將出鍋。工作人員趕緊將盛菜的器皿放在炒鍋下方,炒鍋口朝下翻了過來,將菜倒了出來。可能擔心一次倒不乾淨,機器人廚師又把炒鍋轉了兩遍。這下,鍋裡一點兒菜都不剩了。炒菜完成,機器人馬上開始給自己洗澡。噴清洗劑、噴水、旋轉、烘乾,等待著下一個炒菜任務。整個過程,記者沒有看到一點兒火星。工作人員說這是因為煤氣管道連接在機器裡,機器是內燃性的,封閉燃燒,所以加熱更快。
「一些嘗過機器人炒菜的老師都說,因為由程序控制,這些菜的味道很穩定,每次吃的味道都能保持一致。 」銷售機器人的企業工作人員黃永芹告訴記者,機器人節能、高效、安全,青島盲校做了統計,去年9月學校食堂的煤氣花費是1800元,用機器人廚師之後,降低到800元。
機器廚師對刀工要求嚴
在十六中周六的食譜上,醬燒龍骨、紅燒鰵魚、饅頭、米飯、粥是人類廚師的作品,冬瓜木耳、土豆絲、燒茄子是機器人廚師完成的。
青島十六中食堂的負責人李主任告訴記者,機器人廚師也得聽學生的意見,「比如我們就收集學生意見,讓機器人廚師做了一些改進,首先是減油,要符合營養餐的標準,用油要少。另外要好看,機器人剛來的時候炒土豆絲,酸辣土豆絲就是黃色的,跟家裡做的一樣,我們建議加上香菜和胡蘿蔔絲,色澤要好看學生才有食慾。我們還提出低鹽的要求,這些修改程序之後機器人都照辦了。 」
記者看到,機器人廚師對刀工的要求也很嚴格,比如炒土豆絲、炒冬瓜,一定要機器切出來的土豆絲和冬瓜才會炒得香。 「它程序是一定的,機器切出來的土豆絲粗細一樣,機器廚師能控制火候。 」李主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