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的書風是怎樣形成的?他這樣寫經是個創例

2020-12-23 正廣文化

趙孟《心經》行書冊頁裝,3開。第1開前1開是白描觀音大士像。第3開後第1開是白描韋陀像,後面第2—3開是明王稚登、清張英、張照、勵宗萬等人跋和原梁清標題籤。

每單開縱288毫米,橫108毫米。此冊原為清張若藹舊藏,有「煉雪鑑定」、「晴嵐居士」等印。乾隆時入清宮,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藏印。《心經》原為手卷,入清宮後改為冊頁,並加裝檀香木雕花夾板。《心經》前後的《觀音像》、《韋陀像》是清人所繪。著錄於《秘殿珠林續編》。

這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趙孟的一件代表作品。它運筆自如,清潤流暢,自成面貌,但細分析起來,卻又感覺它筆筆字字都自有來歷。我們知道,宋代書畫藝術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馬遠、夏珪末流的畫風,大多空闊粗疏,韻味全無。書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動神韻,傳世的趙孟堅《自書詩帖》、文天祥《木雞集序》,都說明了這種情況。

生活在這一時代的趙孟,力圖矯正時弊,有所作為。如同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託古改制一樣,他在書畫上,也以提倡「貴有古意」,來振興頹勢。在書法上,他用心臨摹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的字帖,力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但宋末元初時,已沒有東晉人那種以玄風為背景的風韻。

趙孟臨摹的拓本字帖,與鍾、王、智永原寫本的神採也已有距離。這樣,趙的書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現。加之晉人席地而作、懸空書寫,與元代端坐高椅、據案書寫的姿勢截然不同,書寫效果判若有別。

這樣,趙孟雖主觀上追摹古人,而實際上卻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的書風。趙孟一心尊古、規模古人點劃的臨帖方式,對明清以來的書學影響很大。至於他借鑑行書的筆法與小楷的結體來寫大楷,創造出一種別於歐、柳、顏體剛性楷書的柔性趙體楷書,則因其適應性強,大可書寫匾額,小可謄錄殿試大卷,影響就更大,試看元代刻書一律通行趙體,就可知趙字的風行程度了。

趙孟所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非只一本,此冊是寫給中峰和尚的。中峰釋名明本,號中峰,元代高僧, 主持吳興弁山幻住庵。元仁宗曾賜號佛慈圓照禪師。圓寂後諡普應國師。中峰小趙孟九歲,但趙對中峰執禮甚恭。自北朝以來,佛教的信士往往自己寫經或僱人寫 經以為功德。但所寫經卷。均用楷書,趙孟用行書寫《心經》,在寫經史上是一個創例。

(橫屏見高清全圖)

相關焦點

  • 從用筆、結字、章法中分析趙孟的行書應該怎樣臨摹
    趙孟行書最長用的是方圓兼備,我的作品中也以這類居多。如「覺」字與「為」字上部的方轉與下部的圓轉形成鮮明對比,既有方轉之鏗鏘,又有圓轉之流美。這樣的字最能突出趙孟的不激不勵、平正中和的書風。圓筆、方筆相結合的用筆在趙孟的行書中較為明顯,而且他也將這種筆法運用的爐火純青。但是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會發現這種筆法比較難把握。
  • 趙孟神筆,越小字越精奇!
    趙孟的結字不僅僅只是遒媚秀美我們看他的字如果只是發現趙氏的秀美那就只是看到了一面而趙氏的「遒」往往體現在結字細微之處顯精奇而且越是小字越清奇尤其是一些字美中帶險,令人驚嘆茲舉一些例字趙孟書《洛神賦》>100倍高清微距欣賞以期重讀出新趙氏復古,往往不將字寫的很長,而取寬博,即使「神」字一長豎。
  • 清代的「趙孟」,書風妍美飄逸,啟功都學他!專家:格調太低
    對於趙孟(字子昂),書壇一直有兩種看法,有人說他超出宋人,直入晉唐,有人說他「因熟而俗」,其中反對最厲害的,當然是傅山等人,他們因人廢字,說其是「書淺俗如無骨」!趙孟的書風,影響了元、明、清,包括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學習他的書法,尤其清代,由於乾隆皇帝超級喜歡趙孟的書法,所以滿朝上下,皆以學趙體為榮,出現不少優秀的書法家。
  • 他博學多才,寫的字更是行雲流水,飄逸俊秀!
    最近很多朋友都問我,為什麼楷書好寫,行書卻難練?有什麼實用的方法嗎?怎麼樣能符合我們初學者的水平,不走彎路呢?行書能短時間入門嗎?楷書轉行書學習是有規律和竅門的!通過這篇文章,儀然詳細的回覆一下。趙孟(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即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趙孟從五歲起天資聰穎,學習書法,他博學多才,遍覽群書,能詩文,工書法,精繪畫,擅金石,通音律解鑑賞。趙孟書風遒媚、秀美飄逸,結體妍美、筆法圓熟、世稱「趙體」,在書法歷史上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尤其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他的楷書和人品,100多年少有人做到
    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相由心生」的說法,就如顏真卿,在心平氣和,其書風以平和厚重為主,如《顏氏家廟碑》,在悲痛欲絕之時,書風凝重峻澀,如《祭侄文稿》!性格平和的書家,書風多半清秀妍美,如元代趙孟;性格張揚的書家,書風如天馬行空,桀驁不馴,如宋代的米芾!
  • 誰敢說趙孟的字畫拙惡,不堪入目?
    《元史》中所描述的「才氣英邁,神採煥發,如神仙中人」的趙孟,步入老年,人書俱老。《還山帖》就在其老年階段的作品。一封書信,經由趙孟的手,氣韻貫通,下筆無滯,映帶左右,顧盼生姿。提按轉折,如庖丁解牛一般,已合天道,技藝臻於化境。
  • 趙孟:有人罵他叛徒,有人贊他國士。一生榮辱任風雪
    其時南宋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本來就十分腐朽的政權,經奸相賈似道欺誤,已濁亂不堪。同時的蒙古軍又益加強大,分兵擊宋,宋勢在必亡。孟23歲時,元人攻進南宋都城臨安,恭帝投降。元軍復渡錢塘江追殺南宋的殘餘勢力。國亂如麻,趙孟卻閒居裡中,研究學問,以謀「異於常人」。孟26歲時,宋王朝的殘餘勢力完全被元軍消滅光。所謂「皇元混一」。
  • 從敦煌莫高窟出土的12件古藏文寫經完成修復看敦煌寫經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寫經》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敦煌寫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紙質文獻之一,上起魏晉,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而且很多寫經卷子有抄經者以及年月的題記,為人們了解唐代經生及其書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此次修復《敦煌寫經》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都有著重要意義。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於是趙孟身體力行引領了復古之風,從書法本體回歸,在晉唐與元明搭建起來一座橋,自認橋梁。探源趙孟的書法,以「二王」為宗(主要是王羲之),兼及唐人法度,才成就了自己。在他的一生中,臨摹了大量的王羲之的法帖。
  • 為什麼趙孟的書法復古運動沒有受到後世文人的認可?
    縱觀忽必烈的一生,有一個是時間點非常特殊,那就是公元1286年,這也是元朝書法大家趙孟一生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時年37歲的程鉅夫,奉忽必烈之名,到江南一帶遍訪名士,請他們出山,為朝廷效力。而臨行前,忽必烈特別囑咐程鉅夫,務必要把趙孟請出山,為了表示重視,還特意用漢文寫了詔書命令他帶去,程鉅夫表示一定不負重託。
  • 趙孟,趵突泉和一場穿越時空的詩詞大唱和
    在趙孟寫濟南的這些詩文中,又以一首七律《趵突泉》最為知名。在周長風看來,「或因寫的是濟南最著名的景致,或因寫得好,或因有墨跡手卷流傳存世,或因泉上有眾多歷代和趙詩碑刻及清代康熙帝手書趙詩御碑,或因詩之頸聯成為傳播最廣的泉上楹聯,或因是上述原因的疊加」,總之,於後世來說,這首七律《趵突泉》「不僅成為趙孟寫濟南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而且也是有史以來無數寫趵突泉的篇章中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其至尊地位從它誕生至今不曾動搖,後來者恐怕也難以取代」。
  • 趙孟:官至皇帝機要秘書,娶了漂亮妻子,皇帝贊其一家罕見
    趙孟還不到二十歲時,就已經讓鄉中的名儒驚嘆其才氣了,稍大後各地前來求他作詩文書翰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以致街巷車馬堵塞,人們只要能得到他的片言隻字,就感到心滿意足了。管直夫看到趙孟的字畫才藝,以及人們對他的追捧,認為這個年輕人日後必然會有大出息,於是他請人牽線把自己的寶貝女兒仲姬許配給了趙孟。趙孟娶了管仲姬不久後,正好趕上元朝皇帝忽必烈下詔各地尋訪賢才。
  • 怎樣寫好歐陽詢書法中的「豎鉤」?記住這樣一個小技巧!
    清代四庫館篆隸總校蔣和在《書法正宗》中將「豎鉤」的寫法歸納為「側起、衄落、成點、頓、提走、力行、頓、圍滿、提挫、衄、重頓、提趯」等十二個動作。唐人張懷瓘(guàn)所著的《玉堂禁經》中則提倡用「踆鋒」,即駐筆下衄,借勢將鉤踢出。當代學歐的名家田英章主張「跪筆彈鋒」的辦法寫「豎鉤」,在筆鋒行至豎畫末端後,先迴轉再下按,然後平彈出鋒,收筆於點畫之外。
  • 寫好空心字,關鍵在於選擇合適自己興趣的字帖開始練習
    想要寫好空心字,就要好好聯繫字帖,這就得首先練習什麼字帖,所以選擇合適的字帖才是正確的開始。根據個人對書風的偏好,可從歷代優秀中、大楷字帖中選定一本,可供參考的字帖如下: 歐陽詢《九成宮》或《化度寺》;顏真卿《顏勤禮碑》或《麻姑仙壇記》;柳公權《玄密塔碑》;趙孟
  • 趙孟的行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的一部心經,後人書法家和普通人喜歡拿來創作和抄經的經典作品。當屬有韻味的作品還是要屬於趙孟的行楷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以說是佛教經書中集合所有的精華,流傳之廣,是大部分都認可的。但是如果從書法的角度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作品不多,為什麼要說趙孟的行楷書法作品。趙孟南宋的著名書法家,有很多的經典作品,主要是行楷為主,楷書的書法四大家之一。除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這幅經典作品之外,還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道德經,洛神賦書法界裡面耳熟能詳的作品,稱為楷本臨摹經典之作。
  • 他的書法被趙孟稱讚為「當朝第一」,他喝醉酒寫的草書奇態橫生
    對於鮮于樞和趙孟二人在元代的書法地位,有兩種說法,一是鮮于樞的書法在元代排「第二」。但排名第一的趙孟卻認為鮮于樞是「當朝第一」。二是鮮于樞與趙孟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二傑",只是其影響力略遜於趙孟。
  • 曹植寫洛神之絕美,引得顧愷之、王獻之、趙孟等名家膜拜不已
    在書法展現上,早期書聖王羲之的兒子、「二王」之一的王獻之曾寫過小楷書玉版《洛神賦》,又稱《洛神賦》十三行最為著名,對後世影響最深遠。在王獻之後世有宋高宗趙構曾寫過草書版《洛神賦》,宋高宗趙構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但是書法水平卻挺高的,宋末元初的趙孟早年亦專學他的書法。如數算最為喜歡《洛神賦》的書法家,還是要數趙孟。
  • 為什麼畫國畫的字都寫得好?就是他率先提出了要求做出了表率
    趙孟曾寫了一首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寫的很淺顯,我就不翻譯了。其實在趙孟之前,他的好友錢選也曾提出來要融書法於畫法,畫畫要像寫古隸一樣,運筆得穩重沉樸。只是錢選本身的書法造詣不是特別高,他的作品中書畫融合得沒那麼好,所以沒什麼說服力。只有趙孟這樣書畫雙絕的天才,才能把「書畫同源」很好地表現出來,演繹成大家都能看明白學到手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