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莫高窟出土的12件古藏文寫經完成修復看敦煌寫經

2020-12-25 澎湃新聞

甘肅省敦煌市檔案館近日稱,12件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寫經》已於日前完成修復及建立數字檔案。「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由國家檔案局主管的中國開放檔案共享平臺上獲悉,敦煌市檔案館所保存的12件古佛教經文均系用古藏文書寫,屬於吐蕃藏文文獻,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內容主要是《般若波羅蜜多經》、《十萬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對研究古代藏傳佛教和敦煌學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寫經》

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敦煌寫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紙質文獻之一,上起魏晉,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而且很多寫經卷子有抄經者以及年月的題記,為人們了解唐代經生及其書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此次修復《敦煌寫經》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都有著重要意義。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寫經《般若波羅蜜多經》 古藏文

敦煌市檔案館所保存的12件唐代古藏文《敦煌寫經》中,《般若波羅蜜多經》共有7件,梵夾裝,紙張展開後長71釐米,寬20釐米;有部分殘缺。《十萬般若波羅蜜多經》共有2件,梵夾裝,紙張展開後長73釐米,寬65釐米;《大乘無量壽宗要經》共有3件,捲軸裝。規格不一,展開後最大的紙張長268釐米,寬31釐米,最小的紙張長41釐米,寬31釐米。經文用毛筆、墨汁在麻紙上書寫而成,紙張厚而硬,正楷字體。局部有水漬、黴斑,並有兩處較嚴重的殘缺。

據《光明日報》報導,敦煌市檔案館館長張世忠介紹,「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了6萬餘件文獻。其中古藏文文獻達上萬件,數量僅次於漢文文獻。這些古藏文文獻涉及歷史著作、法律文書等諸多內容,其中佛經約佔九成。現存於敦煌市檔案館的《敦煌寫經》是唐代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作品,共計12件,21面,由黃麻紙製作,有梵夾裝、貝葉裝等裝幀形式,多數為雙面寫經,少量為單面寫經。內容均為古藏文抄寫的經書書籍,有珍貴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

修復專家對敦煌市檔案館《敦煌寫經》進行修復。()

來源:光明網

這12件《敦煌寫經》是敦煌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20世紀80年代清理庫房時發現的,當時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手段,未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出現發黃、變脆、部分破損等現象。2010年,《敦煌寫經》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為研究佛教西傳東漸提供了珍貴史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經項目申報和研究論證,2018年10月,保護專家開始現場修復。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寫經《般若波羅蜜多經》 古藏文

張世忠表示「,此次修復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幹預』原則。除了現場鑑定文獻的汙漬、黴變類型之外,還首次對提取到的黴菌進行了實驗室的培養和鑑定,對病變文獻進行了纖維分析鑑定、菌種鑑定分析等,針對菌種制定科學修復和保護措施。保護人員對文獻進行了殺菌、脫酸、清洗、染配補紙等處理,選用與原件接近的材料修補裂痕,對部分文獻進行託裱加固,還為一個近4米的長卷做了捲軸。」

目前,該文獻修復工作已完成,為更好保存珍貴文物,敦煌市檔案館對文物本體進行特藏。預計本月底,工作人員將完成複製件的製作並於敦煌市檔案館中陳列展覽。

敦煌寫經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敦煌寫經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敦煌寫經》不僅在宗教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其在書法方面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寫經,上起魏晉,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歷代抄寫經書的人員,大多出自經生、書手和善書的僧人,他們有的受人僱傭,有的自願抄寫。

抄寫經書意在文字,以無訛為是,「慎勿以書自命」。這使得寫經者既表達對信仰的莊重而虔誠的追求,又把情感寄託於筆墨。從而影響了寫經者的書法審美走向。

與此同時,敦煌部分寫經書法促進了官方主流書風與民間書風的融合,體現了唐代書法的較高水平,如鹹亨二年(671)和儀鳳二年(677)唐朝長安宮廷所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妙法蓮華經》。官方的書手,一般功力深厚、法度森嚴,而民間書手,用筆拙野、無拘無束,所以我們在敦煌寫經書法中經常會看到方峻和溫潤、硬朗和妍美的書法風格,這正是官方書風和民間書風融合的結果。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 隋人書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 隋人書

唐代書法崇尚「王體」,在敦煌石室中也曾藏有王羲之的《瞻近帖》、《龍保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殘卷》等名作臨本,雖數量不多,且有殘缺,但為我們提供了一定佐證。然而,寫經書法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顯現風格,因意在文字,又不似王書飄逸,反有一種嚴勁刻厲之美。從出土實物來看,唐代敦煌寫經大都結體雅正、筆力勁挺,與歐陽詢、虞世南風格近同。然而體態豐腴者不在少數,這應該是受顏真卿書風影響,正如錢泳《履園叢話·書學》中所言,「經生書中,有近虞、褚者,有近顏、徐者」 這一切「亦時代使然耳」。

敦煌寫經殘片

敦煌寫經殘片

佛教的傳播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同時具有宗教信仰的寫經生應運而生。寫經生,即以寫經為職業的人員,一般都是善書的士人,如敦煌寫經中明記為經生者郭德、彭楷、王謙、王思謙諸人;也有先為經生,後出家為僧的,如《續高僧傳》卷二十七所記釋智命。經生書法,或有可觀者,亦為後人所重,《宣和書譜》卷五記有經生楊庭,「作字得楷法之妙,長壽間,為輩流推許」。又說「唐書法至經生自成一律,其間固有超絕者,便為名書,如庭書,是亦有可觀者」。故宮博物院所藏唐人國詮《楷書善見律卷》雖不是敦煌出土,但是從其嚴謹的唐人書風及清晰的流傳脈絡中,亦可一睹唐代寫經書法的風採。

敦煌寫經之《妙法蓮華經》 隋人書

而書手則是古代從事書寫、抄寫工作的書吏;或者指擔任書寫、抄寫工作的人員。唐代的書手來源於社會的不同階層,既有任職於官府圖書文化機構的「楷書手」「御書手」「群書手」,更有傭書於民間的貧寒文人等。他們的書寫大都是以實用為目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按照某種既定的格式或規律進行,其墨跡不乏端雅娟秀的典籍經文的繕寫,更有著平實隨意的日常實用性書寫,展現出不同於時代潮流之上名家書法的特殊一面。

敦煌寫經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唐代書法創作異常繁榮,但歷經唐末五代戰火,名跡已大多散逸,雖有後人臨摹翻刻之作,但早已失真,給書法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杜甫在《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中寫道:「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當大量敦煌寫經呈現在人們眼前時,人們為之興奮,這正是窺視唐人書法堂奧的一個難得的窗口,是研習唐人書法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從這些手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書法的發展脈絡、審美風尚。

敦煌寫經之《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目前,除了甘肅省檔案館、敦煌市檔案館藏有《敦煌寫經》外,國內收藏的《敦煌寫經卷》則以國家圖書館最為集中,南京博物院藏有敦煌寫經30餘件,其他博物館也會一些或多或少的寫經藏品。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郭瑤 2020-04-30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開始整理並陸續出版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
    我國目前正在整理出版由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敦煌古藏文文獻。      記者日前在西北民族大學看到,由這所學校研究人員整理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已出版了5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參與研究整理的藏語言文學博士扎西東智告訴記者,對法藏敦煌 古藏文文獻的整理、出版工作還在進行中,預計將出版10冊至15冊影印本,這將是國內首部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也將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
  • 敦煌文物珍品: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十世紀初敦煌藏經洞各種色紙的出土,為我們揭曉了答案。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原地區傳入的金銀泥寫經所用的色紙;關於敦煌色紙的研究,戴仁教授指出在敦煌寫本中,有很多是墨紙上寫金字(P.200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餘的塗有玫瑰色(S.3753《臨法帖》)、藍色(S.3796《妙法蓮華經卷第三》)或什色(S.43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吐蕃佔領敦煌時代,抄經得到了很大發展,很可能是把已經使用過的紙張重新染色使用。
  •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
  •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古老圍棋棋經
    當人們追溯這些圍棋子的來源時,又發現了一份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珍貴文獻,而考證的對象則是深藏在異國的中國最古老《碁經》(碁通「棋」)。 1980年,敦煌縣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前身)工作人員在唐代壽昌城遺址中發掘出土了66枚圍棋子,其中黑色41枚,白色25枚,多為花崗巖石製成,有少量幾顆是玉石質地。這些棋子雖經歷風沙掩埋,但出土時依舊能看出其是經過精細的磨製。棋子的形狀呈圓餅形,中間凸起。中圓直徑為1.2釐米,中厚為0.75釐米,重量為12克左右。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敦煌莫高窟穿越一千多年時光,記錄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但它的存在方式是極為脆弱的,自然的、人為的因素都在加速著莫高窟的消損,所以被稱為為:行將消失的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了莫高窟更好的未來,敦煌研究院做出的努力吧。
  • 敦煌遺書驚現第二件南朝寫經,1500年前它如何從南方抵達藏經洞
    整體上看,寫得相當熟練,章法謹嚴,沉雄厚重,古樸典雅。想來比丘惠諦定是懷著極致的虔敬之心,所以整卷寫經工整莊嚴,一絲不苟,給人以靜穆莊嚴之感。而這一卷寫經的分卷,與上述諸種分卷均不同,與敦煌遺書中的其他幾號異卷有相合之處,反映了《成實論》的又一種流傳形態,為專家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可貴信息。
  • 敦煌古樂器「飛」出莫高窟 重獲新「聲」
    原標題:敦煌古樂器「飛」出莫高窟 重獲新「聲」雷公鼓、箜篌、長柄琵琶、花邊阮……尤其是出自莫高窟112窟《觀無量壽經變》、蜚聲中外的舞劇《絲路花雨》中英娘手中的那把「方頭琵琶」,從敦煌壁畫中「飛」出的敦煌古樂器引爆觀眾眼球。  敦煌壁畫上有4000多件樂器圖像,反映中國樂器發展最輝煌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的鄭汝中先生、莊壯先生經過大量研究,仿製出一批壁畫樂器,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B53:13(背)此件文物在敦煌研究院的館藏編號為B53:13,出土於莫高窟北區第53窟。該佛經正面殘存2片,不可拼接,屬於同一件文書當無疑。白麻紙,打漿不勻,有筋頭,紙較厚,紙較硬。文面下有朱紅框線。
  • 一百多年前伯希和敦煌「劫經」,是強盜行為還是學術研究?
    伯希和表示願意出錢購買一些文書,王道士說洞窟的鑰匙放在敦煌縣城,要到縣城去取。伯希和就一直守在洞窟外,等著王道士去取鑰匙。雖然他很著急,害怕中途生出變數,但他還是老老實實地等到王道士歸來。意外發現藏經洞的王道士此後,他一頭埋進藏經洞的故紙堆裡,對莫高窟的所有洞窟進行了系統編號、測量、拍照。這一舉動,讓他成為第一個對莫高窟進行編號、系統攝影的學者。
  • 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08年2月,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用500兩銀子從王道士那裡換取了大約7000件文物,其中包括200多件繪畫品,於1909年11月運達巴黎。寫卷部分入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藝術品部分最初入藏羅浮宮美術館,後來陸續收藏進吉美博物館。
  • 揭開敦煌遺書的神秘面紗
    出土的6萬多件古文獻,國內僅存一萬多件,而英國藏有1.5萬餘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有7000餘件,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9萬多件,此外,日本、丹麥、印度、德國、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等國也有收藏。
  • 從五次歷劫,到數字敦煌
    在莫高窟第 323 窟發現的唐代聖曆元年(公元698年) 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據稱在苻秦建元二年( 公元 366 年 ),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出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消息傳開後,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即今編號第17窟)內發現的數萬件古文獻及數百件精美繪畫,震驚了英國人斯坦因和世界考古學界。那時,清政府腐敗無能,地方官員貪婪短視,藏經洞出土的文物沒有得到任何有效保護,大量經卷、繪畫被劫掠至海外。直至1909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餘的一萬多件文物運回北京。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
  • 重磅|罕見完整的唐敦煌妙法蓮華經卷一至三,高清圖210張
    這批藏品約有兩千件,今藏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大谷寄存在京都博物館的部分,現入藏東京國立博物館。大部分收集品在1915年至1916年之間運到旅順,後寄存關東廳博物館(旅順博物館),曾編有簡目,與探險隊員的部分日記一起,發表在《新西域記》中。這批敦煌寫經有639件,是日本大谷探險隊成員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所獲敦煌漢藏文寫本。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
  • 敦煌莫高窟內隱藏了多大的秘密? 莫高窟的驚天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誰開鑿了敦煌莫高窟?是鹿女的千子塑蓮花,還是樂傅和尚開窟?為什麼要開鑿莫高窟?莫高窟為什麼要選址在沙漠深處?為什麼深處沙漠卻能夠千年不倒?   為什麼要封閉藏經洞?還有第二個藏經洞嗎?經卷上都記載著什麼?為什麼敦煌壁畫被稱為「牆上圖書館」?每幅精美壁畫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   莫高窟大佛額頭上的紅寶石真的能懲罰邪惡嗎?
  • 國家圖書館地庫秘密深藏敦煌遺書(圖)
    ,一個105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現世間的經卷,在這張2米多長、不到1米寬的桌子上,被一雙戴著白色純棉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一點點展開。記者還了解到,在上海圖書館和博物館,都分別藏有敦煌遺書,共有近280餘件,它們絕大多數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由上海市政府文管會陸續徵集匯聚而成。1960年,文管會將其中一部分留存上博,其餘142件移交上圖。其後,上圖一直努力多方收購,其中1961年從甘肅蘭州一次購得唐寫本9種,1963年在上海朵雲軒買到12件。上圖不少藏品在流傳過程中屢經名家考證和鑑賞,留下了很多題跋和藏印。
  • 敦煌藏經洞:古代學術的海洋 - 東方網-文化新聞
    尤其難得的是有大量失傳的古佚文書,大大豐富了我國文獻寶庫;其書寫文字,除漢文之外,又有盧文、粟特文、突厥文、梵文、于闐文、龜茲—焉耆文、波羅謎文、吐蕃文、回鶻文、希伯來文(其它洞窟中還出土有西夏文、蒙古文)等,多是久已失傳的民族古文字;此外,還發現了晚唐、五代及北宋刻本印刷書籍、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