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2020-12-20 澎湃新聞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郭瑤

2020-04-30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四月八日既稱佛誕節,又稱浴佛節,還稱龍華會、法華會等名目,這是中古時期南北各地信眾普遍認同的佛誕日。古往今來,敦煌人都將四月初八視為一個重要節日,紀念佛誕的佛教節日逐漸演變成異彩紛呈的廟會,他們舉辦浴佛齋會,燒香禮佛,歡慶佛誕的同時留下一番美好祈願,就這樣伴隨著祖祖輩輩走過,留下有故事有親情的民俗符號。今年四月初八,因為新冠疫情,敦煌研究院特別推出動畫小程序,一起「點亮」莫高窟。

我國紀念佛誕始於東漢末年,最初佛誕日只在佛教中慶祝,後推及社會成為民間盛節,節日活動不斷變化,加入了祀親、祈禱、求姻緣、求子及娛樂等因素,其佛教色彩淡化,逐漸與中國傳統節日無異。

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裡,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巨億計。——《三國志》

敦煌文書關於四月八日的記載, 最早見於敦研007《大慈如來告疏》殘卷。大慈如來即彌勒佛,這是以彌勒現身說法,要求傳教者在四月八日去教人化惡為善,並行布施,說明北魏時敦煌已有佛誕節弘佛教化的活動。

告閻浮地(提) 內諸眾人民······ 四月八日常出教化諸眾生, 悉□布施一餐受我者······興安三年(454 年) 五月十日譚勝寫。——敦研007《大慈如來告疏》

為了表達對佛的懷念,在四月八日這天寺院及民間舉行浴佛儀式,即用無色香水浴佛。浴佛儀式始於印度, 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演變而來的。在婆羅門教中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 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 是古印度的社會風俗。

四月八日:時屬四月維八,如來誕時。七步蓮花,既至於(是)日;九龍吐水,亦在於茲辰。——S.2832莫高窟第290窟 九龍灌頂 北周莫高窟第76窟   誕生瑞像  宋

禮佛寫經

四月乃初夏,氣序清和,景色宜人,故往往趁節日之際,佳賓勸酬,吟詩紀事,縱情山水,信徒們赴莫高窟布施,並行禮佛之願。

四月八日千佛洞菩薩聖會,士女前三日進香,至日尤盛。——《敦煌縣誌》

在四月八日佛節,人們會造幡,還以抄寫經書、布施的方式祈福。

皇興二年(四六八)四月八日,歲在戊申,清信士康舟阝造無色幡卅(四十)尺,上十方諸佛,發精誠之願······——敦研〇三四三卷《造幡發願文》

造幡、寫經活動從魏晉直至唐宋,此風不衰, 造幡、寫經者上自皇室、下至男女信徒,其目的既可為亡人薦福,亦可為自身及眷屬祈佑。

求子

敦煌民間還有在四月八日求子的風俗,莫高窟不少遊人題記也反映了此俗。

莫高窟第454窟中心佛壇上曾經塑有送子娘娘十二軀,每年四月八日不少遊人到莫高窟進香,在前室甬道南壁有遊人題詩云:

「四月初八佛聖誕,善男信女求兒男。人有成(誠)心佛有感,好兒好女在口(眼)前。」莫高窟第45窟  觀音經變  盛唐

觀音是敦煌地區常見供養的求子神靈,善男信女跪拜觀音求兒、求女或謀求兒女相貌堂堂、才藝超群等德藝。盛唐時開鑿的第45窟南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變」,繪有一男子,後立一男童,旁邊榜題曰: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相向立有一孕婦,後立一女童,旁有榜題曰: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植)德本,眾人愛敬。」

畫面形象勾勒了男女兩人雙手合十,虔誠求嗣,後面所立童男童女,可能是男女所祈求之子。可知當時敦煌地區觀音信仰廣泛流行,向觀音求子也是觀音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莫高窟第45窟  觀音救難、現身說法圖   盛唐

古往今來,敦煌人都將四月初八視為一個重要節日,紀念佛誕的佛教節日逐漸演變成異彩紛呈的廟會,他們舉辦浴佛齋會,燒香禮佛,歡慶佛誕的同時留下一番美好祈願,就這樣伴隨著祖祖輩輩走過,留下有故事有親情的民俗符號。今年四月初八,因為新冠疫情,我們要一起度過一個不同的佛誕。

(本文原刊於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官微,原標題為《節俗|敦煌的「四月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四月八,敦煌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浴佛節:燒香禮佛 「鑽觀」祈福
    ,甘肅敦煌民眾傳承歷史習俗,早早前往莫高窟燒香禮佛、祈福。直至午後,莫高窟九層樓前的禮佛者人潮湧動,更有唱大戲、扭秧歌等民間「自樂班」在窟前奏樂舞蹈,歡慶佛誕日。圖為2007年四月初八,在莫高窟聚會的人們。在九層樓前,民眾燒香禮佛,祈求幸福,直至中午,人群仍未散去。 敦煌研究院 供圖  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許遊人在景區護欄外圍燒香拜佛的唯一一天。
  • 從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看唐代女性的裝束妝飾
    《都督夫人禮佛圖》在盛唐時期,繪製於敦煌莫高窟130窟甬道南壁,縱34釐米,橫315釐米。原壁畫曾在宋代被重修者鏝在下層,上世紀四十年代剝出,多有殘缺。後經五十年代段文杰先生研究整理,復原臨摹了此壁畫。
  • 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畫有著怎樣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窟,莫高窟不僅是表面上的石窟,其實還是一個巨大的壁畫走廊。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
  • 四月初八「浴佛節」莫高窟不開放
    四月初八「浴佛節」莫高窟不開放 2020-04-28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
  • 從敦煌莫高窟出土的12件古藏文寫經完成修復看敦煌寫經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寫經》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敦煌寫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紙質文獻之一,上起魏晉,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而且很多寫經卷子有抄經者以及年月的題記,為人們了解唐代經生及其書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此次修復《敦煌寫經》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都有著重要意義。
  •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華夏文明與佛教文化的一次完美融合
    一、聊起敦煌說起敦煌,如果不談起莫高窟,總是很匪夷所思的。莫高窟之於敦煌,就如長安之於唐朝,雖不是全部,卻勝似全部。如果我們的目光流連於敦煌莫高窟的那些壁畫,難免會震撼於這些敦煌藝術的動人。可以說,它的藝術感染力並非是偶然天成,而是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與文化連結。
  • 敦煌莫高窟,歷經千年滄桑,依然絕代風華
    莫高窟外景。它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現存歷代營建的735個洞窟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現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
  • 蘭州各界人士參觀敦煌莫高窟壁畫復原唐卡長卷項目
    12月12日,蘭州各界代表人士受邀前往天祝藏族自治縣甘肅扎西多傑唐卡藝術研究院,參觀敦煌莫高窟壁畫巨幅唐卡長卷復原項目。受前輩們復原並臨摹莫高窟壁畫的啟發,扎西多傑決定組成專業團隊,完成與莫高窟數相等的735米敦煌莫高窟壁畫巨幅唐卡長卷。
  • 一路向西走敦煌:莫高窟禮佛,月牙泉滌心
    太渴望敦煌!六月低攜家帶口直飛蘭州,在朋友的推薦下吃頓地道手把肉,去黃河岸邊流連到傍晚,便坐夕發朝至的城際特快趕向敦煌。睡去時,也許會有鐵馬冰河入夢來…大夢初醒是敦煌。下車不累,直奔念了好多年的莫高窟。一路是打理得極好的公路,兩旁綠樹成蔭,絲毫感覺不到正行進在西北苦寒之地。莫高窟遊客限流,採用預約製售票。我們挑選的時間比較討巧,暑假旺季開始前,很順利預約到下午門票。便轉進敦煌市區,搞掂住宿,吃碗驢肉黃面,當然,李廣杏這樣的水果也來上幾斤。
  • 敦煌莫高窟景點簡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
  • 敦煌莫高窟內隱藏了多大的秘密? 莫高窟的驚天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網絡配圖   崖壁上的藝術畫廊——莫高窟   在這片沙漠裡, 綻放的生命,就是藝術——偉大的敦煌莫高窟藝術。   誰開鑿了敦煌莫高窟?是鹿女的千子塑蓮花,還是樂傅和尚開窟?為什麼要開鑿莫高窟?莫高窟為什麼要選址在沙漠深處?為什麼深處沙漠卻能夠千年不倒?   為什麼要封閉藏經洞?還有第二個藏經洞嗎?經卷上都記載著什麼?為什麼敦煌壁畫被稱為「牆上圖書館」?每幅精美壁畫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   莫高窟大佛額頭上的紅寶石真的能懲罰邪惡嗎?
  • 敦煌莫高窟,國人的驕傲與傷痛
    要說敦煌,最有名的可不是鳴沙山月牙泉,也不是神秘的雷音寺和敦煌古城,更不是陽關和玉門關,而是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這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同時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首,這可是我國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集佛教藝術、建築、彩塑、壁畫之大成的曠世奇葩
  • 敦煌壁畫裡的中秋:登「拜月樓」祈願團圓
    圖為:莫高窟第35窟中壁畫手託日月的十一面觀音菩薩。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莫高窟壁畫裡顯示,盛唐時期敦煌民眾是如何度過中秋節的場景。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敦煌藏經洞文書P.2661《吉兇避忌條項》,它顯示出唐宋時期的敦煌地區非常重視月神。
  • 敦煌壁畫「動畫」記
    許鑫在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擔任中英文雙語講解員長達6年,他總是會手持一大串鑰匙、手電筒和麥克風,小心翼翼地打開一間間洞窟,照亮壁畫的精華部分,講述那些綿延千年的秘密。過去,許鑫是以同一種聲調,為遊客講解靜止壁畫的故事。而在這次配音動畫劇裡,他直接轉變、自如切換為各種「畫中人」,把故事原原本本演了出來。
  • 古代敦煌壁畫中的牛
    白牛 莫高窟第360窟 中唐 二牛抬槓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除了農耕生活中的勤勤懇懇的耕牛,敦煌壁畫中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牛」之角色,使得牛在敦煌的動物世界中佔得了一席之地。
  • 歷史上的絲路重鎮,沉澱千年的沙漠畫廊,敦煌莫高窟的苦難與輝煌
    每年的四月初八,寺裡都舉行浴佛節,信徒們不遠萬裡前來頂禮膜拜。有一次,主持方丈端出一碗聖水放在寺前,準備舉行「灑聖水」儀式。可是一個外道術士卻大聲挑戰,要求鬥法。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那間狂風大作、昏天黑地,漫天黃沙席捲而來埋沒了整個雷音寺。但是,寺前的聖水卻安然如故。術士使盡渾身法術,碗邊都圍成了一座沙山,可碗裡始終不進一粒沙子。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敦煌莫高窟穿越一千多年時光,記錄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但它的存在方式是極為脆弱的,自然的、人為的因素都在加速著莫高窟的消損,所以被稱為為:行將消失的國寶。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了莫高窟更好的未來,敦煌研究院做出的努力吧。
  • 絲綢之路途中的明珠——莫高窟
    在從長安啟航,穿過中亞,到達歐洲的絲綢之路上,一個重鎮就是敦煌,而敦煌最令我期待的就是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樂僔和尚在遊歷的過程中,為敦煌的風光所震撼,由此拉開了在該地開窟建德的歷史。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重要的佛教盛地。而莫高窟最具標誌性的建築就是九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