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絲路重鎮,沉澱千年的沙漠畫廊,敦煌莫高窟的苦難與輝煌

2020-12-20 木流流馬

傳說西北大漠中有一座雷音寺。每年的四月初八,寺裡都舉行浴佛節,信徒們不遠萬裡前來頂禮膜拜。有一次,主持方丈端出一碗聖水放在寺前,準備舉行「灑聖水」儀式。可是一個外道術士卻大聲挑戰,要求鬥法。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那間狂風大作、昏天黑地,漫天黃沙席捲而來埋沒了整個雷音寺。但是,寺前的聖水卻安然如故。術士使盡渾身法術,碗邊都圍成了一座沙山,可碗裡始終不進一粒沙子。術士只得悻悻離去,沒走幾步,就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傾倒成了一灣清泉,術士變成了一灘黑色頑石。

這個傳說中的清泉,指的就是敦煌的月牙泉。敦煌常年乾旱少雨,周圍都是無盡的沙漠與戈壁。古代人在遷徙時首先要考慮體力和存水量,如果路線選擇不當就會在途中乾渴而死。因此,擁有沙漠綠洲的敦煌就成了西域進入中原的必經之路。

季羨林先生曾經這樣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

敦煌作為歷史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樞紐,融合了各方文化,也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敦煌:中國歷史地理繪本》就是一本向孩子們介紹綿延千年的敦煌璀璨文明的書。這本書用彩鉛手繪的形式,借一顆小石頭的遊歷,講述了敦煌的歷史、地理、軍事、民族、宗教、藝術、神話等知識。

繪本中故事性強,配圖恢弘磅礴,並再現了敦煌壁畫的美麗絕倫。同時,這本書的史料經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敦煌歷史研究所所長張小剛認真勘校,書中的細節豐富詳實、嚴謹科學。小讀者們跟隨「小石頭」的講述,也能感受到敦煌與莫高窟驚心動魄的神秘與美麗。

敦煌,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小石頭所在的地方叫「敦煌」,東西方的人交往大都經過這裡,這裡也是各大部族的必爭之地。

敦煌的火燒溝遺址是敦煌最早的一代居民,考古學家在那裡不僅出土了青銅器,還有瑪瑙珠、海貝、蚌等飾品,可見當時的人們很早就開始了與外界的溝通。漢代以前,敦煌並沒有納入中原,當時居住的主要有羌人、大月氏和烏孫人,但是幾經徵戰,匈奴人成了敦煌的主人。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霍去病、衛青與匈奴作戰,又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最終敦煌歸屬漢朝。漢武帝設敦煌郡,並建造玉門關、陽關,成為西域與中原商業往來的重要關隘。

莫高窟323窟: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為他送行的場景

漢武帝對敦煌實施人口遷移政策,漢人逐漸成為了當地的主流人群,並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而當時在敦煌最活躍的商人,當屬粟特人。粟特人以善於經商聞名,操著一口東伊朗語。他們將漢朝的銅鏡、環首刀,以及養蠶技術、灌溉技術、冶鐵技術傳入中亞、歐洲。但是在粟特人看來,最好賣也最昂貴的商品,則是中國絲綢。同時,他們也將西域的佛教、駱駝、良馬、香料、玉石、水果和農作物帶入中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再次成為軍事要道,政權勢力幾經更迭。西晉末年,中原百姓遷往河西地區避難,再次給敦煌輸入大量生產技術和文化。當時的中原禪定修行也影響了敦煌。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壽因為信奉道教,敦煌佛教大受打擊。

隋唐時期,佛教在敦煌再次興起。中央加強了敦煌的防衛力量和行政管理,並引入了完備的綠洲灌溉體系。當地的農業生產和商貿往來重新繁盛起來。

唐朝後期,安史之亂爆發,敦煌城內彈盡糧絕,最終被吐蕃佔領。公元848年,在敦煌大族首領張議潮的帶領下,敦煌軍民驅逐了吐蕃守將。隨後,在曹議金的管理下,敦煌加強了與周圍少數民族密切交往。

莫高窟156窟:張議潮行軍圖

幾經興衰,明代嘉峪關建立之後,敦煌被劃為關外。曾經繁華的華戎所交、一大都會,逐漸成為人煙凋敝、春風不度的遊牧之地。

莫高窟,匯聚各方文化的敦煌寶庫

佛教源於印度,印度人習慣在山裡開鑿洞窟用來修行,同時也在洞窟中雕刻、繪製佛像,這些也影響了中國。東晉366年,樂僔禪僧為了找一片禪定之地,走到了敦煌。他見到霞光萬丈的鳴沙山,確信這是佛祖的暗示,於是便在此開鑿了第一窟。後人為紀念他,取「莫高於此僧」之意,將這裡稱為「莫高窟」。

敦煌作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站,不同政權的更迭、多種文化的繼承,也使歷經千年文化洗禮的敦煌莫高窟成為了一座璀璨厚重的「敦煌寶庫」。

隨著敦煌歷史的推進,與之息息相關的莫高窟文化也展現出了不同風採。蔣勳先生在《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一書中,也分別介紹了不同文化影響下各具特色的敦煌藝術。

他將北魏時期的莫高窟藝術稱為「受外來民族影響的宗教藝術」。這些屬於敦煌早期的壁畫,從風格上完全不像漢代壁畫,而是有著濃鬱的西域色彩。比如,《屍毗王本生圖》、《鹿王本生圖》、《薩埵那太子本生圖》這些經典印度佛教壁畫中,人物的衣冠服飾都是印度熱帶風格。壁畫不僅顏色豐富強烈,而且與同時期中原重視線條勾勒的習慣大為不同。

莫高窟254窟《屍毗王本生圖》:屍毗王割肉飼鷹救鴿的故事

西魏時期,莫高窟藝術已經走向「佛教的漢化,並形成繪畫的新風格」。雖然這一時期,佛教的主題沒變,但是壁畫線條更加細緻,漢人的服飾和建築也不斷添加了進去。比如,249窟的《說法圖》中「飛天」已經是身著衣袖寬大的朱紅色漢服,身披美麗的藍色飄帶。而285窟的壁畫中,還出現了漢族神話中的「雷公」形象,以及《楚辭》中「長出9個人頭的龍」的形象。不同文化的融合,讓畫面更加花團錦簇、絢爛奪目。

莫高窟249窟 飛天

莫高窟285窟 長出9個人頭的龍

唐代莫高窟,已經彰顯出「國勢鼎盛為藝術文化帶來偉大、特殊的色彩」。這個時期端坐在蓮花上的菩薩,低頭深思、手拈飄帶,形態纖柔優美,完全就是「中國菩薩」的形象了。此時已經由印度畫風,轉變為成熟的中國式佛教藝術。在題材上,之前「觸目驚心」的施捨故事,也轉變為描繪「淨土」、追求智慧與幸福的故事。

莫高窟57窟 菩薩

唐代人追求的「淨土」,不是印度佛教幻想中的世界,而是真真正正現實生活中的富裕安樂。因此,壁畫中有農夫驅牛耕田、商人行路,甚至還有廚房中烹羊宰牛的景象,完全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風俗。

擺脫苦難,敦煌學者守護敦煌

莫高窟壁畫的製作並不簡單。匠人們並不是直接在巖石表面作畫,而是要先在巖石表面做出「畫布」。先以莫高窟的礫巖崖壁作為支撐結構,再依次塗抹上粗泥層、細泥層和底色層作為「地仗層」,在此基礎上,才能鋪展開「顏料層」。

人們欣賞莫高窟壁畫時不禁驚嘆,雖然歷經千年但它依然精美絢麗。莫高窟不僅是一座藝術寶庫,也是一座豐富多彩的顏料標本博物館。當時的工匠很早就開始使用天然礦物、進口寶石、人工化合物製作顏料。比如用硃砂製成紅顏料、青金石製成藍顏料、孔雀石製成綠顏料、藤黃製成黃顏料、鉛白製成白顏料、墨製成黑顏料。

除了顏料,匠人們還有許多系統的繪製方法。比如在需要複製作畫的區域,就可以選擇「粉本法」。先在紙上畫好草稿,沿著線條扎出連續的小洞,再把紙稿放在「地仗層」上,用包著彩色粉末的布包輕拍幾下,使粉末透過小孔留下牆上,最後將牆上的一個個小點勾線上色即可。這樣就能確保複製作畫的造型更加準確。

張大千親歷敦煌後,更加讚嘆古代匠人的不易:

我們還有洋蠟燭,雖然不好,總比油燈好得多。古人在洞中繪畫,由於光線不夠,困難可想而知...天花板往往幾丈高,要畫屋頂,一定要睡著、躺著才能夠畫,但古人的畫雖然在天花板頂上,也沒有一處軟弱的。還有靠近地面的地方,離地只有二尺高,要畫一尺或八寸的人物,畫的還有一個大故事。這麼小的人物,叫我們放在桌子上來畫,已經覺得很辛苦了,而他們卻在地上側睡著畫,比仰天畫還要難。

莫高窟428窟

正是經歷了近千年,凝結了無數匠人的智慧,敦煌莫高窟才成為了至高無上的藝術殿堂。但一切遠不止這些,敦煌的經歷就像要印證中國的那句經典哲思「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900年,莫高窟主持王圓籙道士無意間敲開了一堵空牆,牆後面的石室堆積著無數的經卷和絹畫。但是當時的清政府風雨飄搖,根本無暇顧及莫高窟。而各國列強卻像聞到鮮血的野獸,先後直奔敦煌。

英國人斯坦因是第一個趕來的人,也是盜走文獻最多的人。他自稱是從遙遠印度來的虔誠佛教徒,用「接回經書」的陰謀伎倆哄騙了虔誠愚昧的王道士。最後,他將24箱寫本和5箱精心挑選的絹畫刺繡運往英國博物館,並獲得西方世界給予的許多榮譽。

斯坦因拍攝的敦煌縣城,車上是他盜走的敦煌文物

第二個趕到敦煌的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他用流利的漢語很快得到了王道士的好感。之後的三周,他在藏經洞藉助昏暗的燭光,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翻檢著全部珍貴文獻。最後,他將藏經洞最精華的一批無價之寶帶去了法國國立圖書館。

法國人伯希和

從此,敦煌文物散落世界各地。陳寅恪先生曾悲憤地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1935年,一位中國年輕人在法國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偶然翻到了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正是這一次與敦煌藝術的命運般相遇,他當下決定回到祖國,到敦煌去!他就是「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從1944年1月1日,國民政府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到新中國後再次擴建的敦煌研究院,一批又一批學者奔赴敦煌,為研究保護敦煌藝術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常書鴻奠定了敦煌學的基石「壁畫臨摹」;段文杰倡導創辦學術刊物《敦煌研究》,使中國「敦煌學」奮起直追;樊錦詩開創了「數字敦煌」的文化遺產保護之路,不僅提高了記錄保存的精度,也極大緩解了「參觀」與「保護」的矛盾;王旭東開啟的「數字重建」更讓千年莫高窟獲得了新生命,在「數字敦煌」網站上,免費的三維立體呈現比洞窟現場藉手電筒光看得更加真切。

如今敦煌學問世已過百年,但是敦煌學仍然只是一個世界性的新學科,無數敦煌之謎還有待解開。歷經磨難之後,世界將以美好守護寶藏敦煌。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演繹絲路愛情故事
    ①9月13日,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範麗娟(左)和韓衛盟在畫室內修線描稿。  ②在敦煌研究院食堂,韓衛盟給妻子範麗娟夾菜。2003年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後,受到《敦煌研究文集》的觸動,他們懷揣著藝術家的夢想,從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出發,前往絲路重鎮敦煌探尋莫高窟的無窮魅力。由於大學專業相關,他們在到達敦煌後,進入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從事臨摹壁畫工作。  莫高窟地處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在很多人看來,這裡有些偏僻與荒涼,但對韓衛盟和範麗娟來講,在這裡工作和生活卻是一種享受。
  • ...追夢敦煌 ——關於敦煌數字文化體驗中心策劃設計和影片腳本...
    位於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有著一個寓意「盛大、輝煌」的名字——敦煌。世界四大文明從一千多年前起、在這裡交融互鑑,孕育出盛大輝煌、流經千年的文化奇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背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
  • 敦煌莫高窟內隱藏了多大的秘密? 莫高窟的驚天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總之,這片不可思議的土地上,承載著人類歷史上最引人入勝的藝術,最   原標題:敦煌莫高窟內隱藏了多大的秘密? 莫高窟的驚天秘密你真的知道嗎?   有人說,這裡是最輝煌的東方藝術博物館。有人說,這裡是 深莫測的佛教勝地。有人說,這裡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殿堂。
  • 敦煌:千年的燦爛和輝煌
    十幾個世紀以來,這裡匯集著來自歐洲的商品和文化,來自印度的宗教和藝術,來自世界各地的語言和文化,他們在這裡與中華文化交融碰撞,成就了敦煌的燦爛和輝煌。這裡便是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的莫高窟。說起莫高窟的歷史,就要回溯到遙遠的前秦時期。公元366年,一位名叫樂樽的出家人,向西行遊時途經敦煌鳴沙山,忽然看到前方千佛沐浴在金光中,現出真容。經歷了如此神奇的景象,樂樽決定停留在此,在鳴沙山東麓開鑿了一個洞窟,用於禪坐。自此延續到宋元,歷經千年之久的營造成就了這樣莫高窟一座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藝術殿堂。
  • 敦煌莫高窟,你所不了解的一段悲慘歷史內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俗稱為「千佛洞」。它的歷史可追述至前秦時期,歷經一千多年的興建,兩千年的歷史傳承。使得莫高窟成為世界上所存在的規模最為宏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 2019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絲路敦煌時空穿越親子營"結營
    歷經幾百年的風霜,這顆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敦煌,以滄桑歷史與燦爛傳奇吸引著人們。今夏,英孚教育青少兒英語攜手一群家長和孩子踏足敦煌,探訪了雄偉的嘉峪關城樓,領略千年莫高窟的精湛技藝,穿越一望無垠的沙漠,感受迤邐的大西北,開展了一段時空穿越的親子旅程。
  • 他們那比敦煌莫高窟歷史還悠久的石窟壁畫來青浦了!
    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古國龜茲,許多人都感陌生,但是看完在青浦博物館舉行的「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就會覺得這些千年石窟壁畫與江南有絲絲縷縷的關係。昨天,《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上,青浦博物館負責人透露,龜茲藝術之所以選擇在青浦展出,是因為青浦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地——青龍鎮的所在。青浦與龜茲,一東一西,構成了歷史上的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支點,「在唐朝,青浦屬蘇州管轄,時任太守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白居易任蘇州當太守後,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
  • 敦煌莫高窟,歷經千年滄桑,依然絕代風華
    敦煌莫高窟,在經歷千餘年的風雲歲月之後,依然向世人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絕代風華。莫高窟九層塔,塔內藏有莫高窟最大的一尊佛像,這尊佛像高達三十幾米,當日參觀時,沒能一睹佛像的尊容,只能從照片上看其介紹了。從敦煌市區驅車向東南行駛約25公裡,便可看到茫茫的戈壁和起伏的沙漠中一片茂盛的綠洲。在高大的樹林和陡峭的懸崖之間,有一條已乾涸了的寬闊河床。這條流淌了千年、歷經世事滄桑的河流,唐代稱為「宕泉」,後來叫「大泉河」。
  • 「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臺北揭幕 走進臺灣大學校園
    「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10月11日下午在臺灣師範大學揭幕,這是以敦煌石窟為主題的展覽首次進入臺灣的大學校園。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攝   中新社臺北10月11日電 (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11日下午在臺灣師範大學揭幕。這是以敦煌石窟為主題的展覽首次進入臺灣的大學校園。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以及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該展覽,將依序在臺灣師範大學、屏東大學和中興大學分別展出,到12月初結束。
  • 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去甘肅只去一個地方,那一定是敦煌
    隨著元卓沙州的最後一次興盛,及明朝忙於經營水上交通、修葺嘉峪關而放棄二州,此後200年敦煌曠無建置,千裡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成為「風播樓柳空千裡,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裡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力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
  • 歷經兩千年,她依然光彩奪目
    、歷史上東西方文明交融交匯的典範和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新的時代中印應兼容並蓄、聚同化異,擦亮敦煌這顆古老的「絲路明珠」,攜手描繪中印文明對話、和諧共生的新畫卷,譜寫中印兩大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新篇章。
  • 了解莫高窟的歷史變遷,更好地感悟敦煌的魅力
    莫高窟開鑿的時間是前秦十六國時期,根據歷史上《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書中記載,曾經有位僧人經過這座山,猛然發現有一處金光閃耀,好像有幾萬個佛者,於是就在那處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又有一個名叫法良的禪師也來到這個地方建洞修禪,並把這開鑿的洞窟叫做為「漠高窟」,因為這處洞窟在沙漠的高處才得此名的。後來又因為世人把「漠」與「莫」通用,所以便改名為莫高窟。
  • 蕭子善:絲路遊記2——《又見敦煌》
    孩子們分了隊向沙山挺進,雖然烈日當空,但大家見到沙漠都很興奮,很快就抵達山腳。鳴沙山爬起來的確費勁,走一步退半步,但沙漠美景吸引著你不斷往上爬,而且站在沙山頂上可以眺望月牙泉。大家一路爬一路玩,有疲憊也有說笑。恩德因初到敦煌身體不適,艱難爬到半山就沒法再往上走了,胃痛嘔吐,休息了一陣也沒恢復,於是繼續原地休息,後來見李想、明皓從山上下來便將恩德託付給他倆照顧,我還是想去山頂看看。
  • 壁上丹青燦絲路
    敦煌,位於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東西方文化薈萃之地,莫高窟正是古代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本次展覽通過八個篇章,100餘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窟的複製洞窟,全方位呈現了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和敦煌文化的恢弘。
  • 「郵」約敦煌:「微型百科全書」呈現絲路之韻
    9月26日,第40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頒獎活動在甘肅敦煌大劇院舉行,此次活動以「交響絲路『郵』約敦煌」為主題。 楊豔敏 攝中新網甘肅敦煌9月26日電 (記者 楊豔敏)第40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頒獎活動26日在甘肅敦煌大劇院舉行,此次活動以「交響絲路『郵』約敦煌」為主題,集中展現集郵文化、甘肅文化、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酒泉市委書記吳仰東在頒獎活動現場說:「郵票被稱為國家名片、微型百科全書和袖珍藝術的寶庫。
  • 一封給敦煌的告白情書火了!看完才知道敦煌有多好!
    ,生我養我的地方你是遠離塵世的沙漠綠洲雄渾壯美的自然景觀令人痴醉你是瀰漫著古代和異域氣氛的世外桃源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驚嘆世人>敦煌,讓我引以為傲的樂土你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千年的經濟往來沉澱出藝術的瑰寶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敦煌莫高窟簡介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敦煌莫高窟簡介。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2019年8月19日下午,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了解莫高窟保護和研究情況,並走進洞窟實地察看歷史悠久的彩塑、 壁畫,這也使得敦煌莫高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 莫高窟,一處漸漸沉入歷史的寶藏。敦煌,一座走向消亡的城市
    通過觀影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穹幕電影《夢幻佛宮》,為我們講述了莫高窟的發展。 隨後,坐上前往莫高窟的大巴車,這場關於千年藝術的探尋,就真正開始了。 我真的好想讓大家都去看看它,但又真的好害怕。
  • 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地卻有過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
    中華文明延綿數千年未曾斷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包容性。在人類的歷史長河當中,誕生出許多世界性的偉大文明,而中華文明在當中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體量最大的,然而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幾經磨難,最終卻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絕的文明,憑藉的就是它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特性。
  • 敦煌莫高窟,國人的驕傲與傷痛
    要說敦煌,最有名的可不是鳴沙山月牙泉,也不是神秘的雷音寺和敦煌古城,更不是陽關和玉門關,而是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這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同時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首,這可是我國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集佛教藝術、建築、彩塑、壁畫之大成的曠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