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看唐代女性的裝束妝飾

2020-12-09 杞棠鑑定

《都督夫人禮佛圖》在盛唐時期,繪製於敦煌莫高窟130窟甬道南壁,縱34釐米,橫315釐米。原壁畫曾在宋代被重修者鏝在下層,上世紀四十年代剝出,多有殘缺。後經五十年代段文杰先生研究整理,復原臨摹了此壁畫。

這幅畫是唐代供養人畫像中規模最大的一幅。圖中共畫了十二個人像,第一身像最大,為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前後)出任晉昌郡都督的樂庭瓌夫人——太原王氏;第二身像較小,為王氏的女兒「十一娘」;第三身像更小,為王氏的女兒「十三娘」。這三人是禮佛圖的主人,後面九人為身著男裝的婢女。畫面釵光鬢影,綺麗紛呈,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為宏偉的一幅綺羅人物像。

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以王氏的畫像最大,身量超過真人。兩鬢包面如拋家髻,頭頂飾「朵子」、鮮花、小梳、寶鈿,穿碧衫紅裙,肩披絳地帔子和白羅畫帔,腳蹬笏頭履,持巾,捧香爐,虔敬向佛。

次為女十一娘,面飾花鈿、花子,著朱衫白裙。再次為女十三娘,頭戴鳳冠,斜插步搖,衫裙帔帛,「小頭鞋履」。她們都是遍身綺羅、滿頭珠翠,一望便知為豪門貴族眷屬。

九身附屬人物,均為奴婢,微分卑微,無榜題。其中一身飾拋家髻、著衫裙帔帛,持紈扇,年齡較長,似為奴婢之首。其餘八人均著圓領衫,腰束帶。在唐代,宮女奴婢著男裝者,多戴幞頭,這在唐人《虢國夫人遊春圖》、《紈扇仕女圖》、《送子天王圖》以及永泰公主墓壁畫中均可見到。這種「束裝似男兒」的裝扮,正是天寶年間興起的奴婢的時裝。八人中有四人鬢垂雙鬟,這是未成年女童的髮式,另三人均於髮髻上戴透額羅幞頭,這就是唐詩中所謂「新裝巧樣畫雙蛾,漫裹恆洲透額羅」。

這幅畫人物造型真實,富於生活氣息,無論主人還是奴婢,都具有「曲眉豐頰」、「豐肌膩體」的「楊貴妃型」的特點。但每個人的面容神採又各不一樣:主人們雍容華貴,手捧香爐或鮮花,合掌敬禮,流露出恭謹虔誠的心情;奴婢則有的捧琴,有的端水瓶,有的兩眼前視,有的以紈扇掩面,悠然自得。有的回頭顧盼,竊竊私語,與主人的肅穆相比則顯得心情頗為活潑,深刻地表現了生活的真實。

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妨看看唐代女性穿搭指南
    敦煌莫高窟130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 (現狀)幸運的是,敦煌研究院的段文杰先生,在1959年,將這幅珍貴的唐代供養人像進行了復原臨摹。他精湛的畫藝和對古代服飾的細緻考證,使得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盛唐時長安麗人栩栩如生的樣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圖
    這是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的客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敦煌研究院供圖)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
  •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郭瑤 2020-04-30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 敦煌莫高窟浴佛節:燒香禮佛 「鑽觀」祈福
    ,早早前往莫高窟燒香禮佛、祈福。圖為2007年四月初八,在莫高窟聚會的人們。在九層樓前,民眾燒香禮佛,祈求幸福,直至中午,人群仍未散去。 敦煌研究院 供圖  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亦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每年「破例」允許遊人在景區護欄外圍燒香拜佛的唯一一天。
  • 唐代女性內衣——訶子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是「合歡襴裙」
    因此,前朝以「心衣」為代表的內衣式樣不能夠滿足體態日益豐滿、活動日趨頻繁、活動幅度較大的唐代女性穿戴需求。 再次,訶子的出現還受當時外衣款式影響。唐代女性有種半露胸式裙裝,該裝束是將裙子高繫於胸際部位,並在胸下系一條闊帶加以固定,兩肩、上胸以及後背三部分均袒露在外,於裙裝之外再披一件透明羅紗。
  • 段文杰|談敦煌壁畫臨摹中的白描畫稿
    (右)第66窟 觀音菩薩 佚名 (左)第172窟 觀音菩薩 佚名敦煌壁畫繼承了漢晉造型藝術的優秀傳統線描技法,並進行了新的創造和發展。研究敦煌壁畫的創造過程,同研究和掌握壁畫線描的特色是分不開的。從壁畫線描的功能講,有起稿線、定形線、提神線和裝飾線。起稿線是指壁畫作品第一步起稿中用粗略的線描勾畫出所繪物象的大概形象。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按舞蹈形象所展示的不同風格與韻律,大致可以將敦煌舞蹈壁畫分為三個階段: 1.早期:多元薈萃的十六國、北朝敦煌舞蹈壁畫; 2.中期:燦爛輝煌的隋唐敦煌舞蹈壁畫; 3.晚期:傳承、發展的五代至元敦煌舞蹈壁畫。
  • 千年敦煌壁畫中的農耕圖:80餘幅「人間生活」栩栩如生
    圖為敦煌壁畫中的耕作圖,描寫了農民揚場、掃場、耕地等場面。閆姣攝中新網蘭州10月9日電 (閆姣)「在敦煌至今保存有近6萬平方米的壁畫,內容大多為佛教藝術,但除了佛和菩薩,還有80餘幅『人間生活』。」從事敦煌壁畫研究工作多年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王進玉表示,從80餘幅農作圖中,看到了從我國北朝時期至西夏600多年間勞動人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各種場面。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共552個石窟的歷代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且內容豐富多彩,描寫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是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 ...說教性的美的偶像」 ——巫鴻談唐代「女性空間」與女性形象再現
    在該墓出土的「美人屏風」上,女性打扮得非常不同反響:身材修長,高髻蛾眉,身穿石榴裙,左手輕挑肩上披帛,酥胸微露。「對女性的表現非常時尚,很有當代感,時尚成為了主題或目的。」 巫鴻認為,不同於之前朝代的女性神靈和楷模,唐代麗人形象脫離了特定敘事框架和倫理說教,姿容和裝束本身成為繪畫表現的主旨之一。
  • 「反彈琵琶」形象考:敦煌壁畫舞姿形象到底源於何處
    原標題:「反彈琵琶」形象考:敦煌壁畫舞姿形象到底源於何處 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被譽為中國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絕技藝術形象,長期享譽海內外。但關於反彈琵琶最早出現時間和藝術源流一直沒有明確答案,也有人宣稱「反彈琵琶」是中國人獨創的樂舞高峰,是中國舞蹈史上民族藝術的絕技。
  • 「女性形象第一次變成非說教性的美的偶像」 ——巫鴻談唐代「女性...
    在該墓出土的「美人屏風」上,女性打扮得非常不同反響:身材修長,高髻蛾眉,身穿石榴裙,左手輕挑肩上披帛,酥胸微露。「對女性的表現非常時尚,很有當代感,時尚成為了主題或目的。」 巫鴻認為,不同於之前朝代的女性神靈和楷模,唐代麗人形象脫離了特定敘事框架和倫理說教,姿容和裝束本身成為繪畫表現的主旨之一。
  • 唐代女子以胖為美?楊貴妃: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資料圖:唐李道堅墓壁畫室內清理修復。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事實真是如此嗎?唐代女子是否一直以胖為美?唐代女性穿著特點:保守還是開放?資料圖:此前,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婦女節」之際,以「大唐女神範兒」為主題披露了莫高窟中關於女性題材的經典壁畫,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圖為莫高窟第130窟《盛唐的女供養人-段文杰臨摹》。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如李力《從考古發現看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香爐》、王明珠《定西地區博物館藏長柄銅香爐——兼談敦煌壁畫的長柄香爐》、王惠民《敦煌與法門寺的香供養具——以「香寶子」與「調達子」為中心》、戴春陽《敦煌石窟覆鬥頂的考古學觀察——覆鬥頂非模仿鬥帳》、王樂《敦煌手繪幡帶的圖案類型》、胡同慶《敦煌壁畫中的杖具——錫杖考》、楊森《敦煌壁畫中的麈尾圖像研究》、郭俊葉《敦煌火珠圖像探微》、劉永增《敦煌石窟尊勝佛母曼荼羅圖像解說
  • 敦煌壁畫中的藥師佛像
    敦煌尊像畫中,如果從諸佛繪畫的數量上看,除千佛外,單體像最多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琉璃如來,即常說的藥師佛。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
  • 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淺賞
    上圖為敦煌壁畫飛天佛 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
  • 文創測評︱當千年壁畫成為動畫新番,雲遊敦煌的體驗如何?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像,莫高窟第130窟(盛唐) 段文杰臨摹配音:互動玩法差強人意除了畫面完全脫胎於敦煌壁畫這一點外,敦煌動畫劇在配音上也是亮點:集結了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動畫配音演員和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共同為壁畫故事「獻聲」。
  • 敦煌壁畫裡古代中秋習俗:登"拜月樓"祈願長壽團圓
    圖為:莫高窟第35窟中壁畫手託日月的十一面觀音菩薩。 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    莫高窟壁畫裡顯示,盛唐時期敦煌民眾是如何度過中秋節的場景。 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 敦煌藏經洞文書P.2661《吉兇避忌條項》,它顯示出唐宋時期的敦煌地區非常重視月神。
  • 敦煌壁畫「小寒論棋」解讀古人生活意趣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1月5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1月5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小寒,敦煌研究院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出歲時節令小寒時,古人圍爐煮酒,秉燭夜談,擺一盤棋局對奕的生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