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的發展變化
內衣,在古代也被稱為褻衣,也被稱作小衣。被穿著在外服裡面密不示人,是人體上半身最為貼近身體的衣物。《說文解字》記載:「褻,私服也」。中國女性穿著內衣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秦漢時期的史籍中就已有了相關記載:
《釋名·釋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之衣也」。
《釋名·釋衣服》:「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掩心也。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襠者也。」
根據記載可知,秦漢時期的內衣主要有汗衣和心衣兩種樣式。汗衣貼身吸汗的功能價值顯著,修飾價值則略顯遜色;抱腹以橫裹於腹部的帕腹為基礎發展而來,心衣是對抱腹肩部與背部加以改進而產生,心衣為後代內衣形制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民族相融合的重要時期,思想上呈現百家爭鳴的景象。服飾文化主張推陳出新,內衣服飾也受到影響,出現一種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背心式內衣——「裲襠」。「裲襠」顧名思義由前後兩部分衣片構成,不僅可以擋胸還可以擋背,用扣袢在腋下與肩部位置加以固定。
秦漢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內衣的式樣存在兩個共同特點:一是肩部位置均綴有細帶,目的是避免內衣滑落;二則是內衣功能僅在於包裹胸部,遮羞蔽體,均沒有聚攏胸乳的功能,唐代時期的訶子以這兩個特點為基礎變革而來。
內衣在服飾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當今女性為了美化胸型通常會在衣服裡面貼身穿著一件被稱為胸衣的內衣,這種穿著方式在古代封建社會女性著裝中也同樣常見。但在唐代之前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禁錮,視女性隆起的胸乳為不雅,所以內衣為貼身穿著的私密遮羞服飾,主要功能為壓平勒束胸乳,更不得外露展人。故與外服相比內衣的裝飾紋樣以及材質都較為單一,地位也相對較低。
但在相對開放的唐代,人們的審美思想觀念超前,一改前朝的保守,女性著裝風格發生巨大變化,袒領裝盛行。外服領部袒露,頸部及胸前較多肌膚會裸露出來,袒露面積較大的會露出內著的內衣。正源於內衣會外露示人這一原因,受到當時女性重視。唐代時期內衣款式、裝飾、用料以及做工方面都更為講究。內衣地位與前朝相比得到大幅提升,甚至可與外服的地位比肩。
訶子的出現及功用
伴隨著袒領裝的盛行,唐代出現了一種被系束於女子裙腰之上,形似當今乳罩的女性內衣「訶子」。 訶子,是唐代時期女性貼身穿著內衣的最經典式樣,備受女性追捧和喜愛。探究訶子出現的緣由,需要從唐代女性社會壞境因素對內衣樣式產生的具體需求出發,總結前朝內衣式樣所存在的弊端,理解訶子的功能與作用。
宋代高丞於《事物紀原》記載:「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胸乳之間,遂作訶子飾之。」清朝蔡東藩《唐史演義》中也有:「……遂作出一個訶子來,籠罩胸前。宮中未悉深情,反以為未肯露乳,多半效仿。」的描述,《隋唐遺史》《資治通鑑》也有相關記載。都印證了訶子的產生與普及。
訶子興起與唐代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女性對內衣的需求密切相關。 先,在「以豐腴為美」的唐代審美文化背景影響之下,女性體型日益豐滿,女裝向著肥大款式逐漸過渡。體型的變化致使前朝曾流行過的尺寸固定且較為緊身的「心衣」不再適合女子穿著,她們需要相對寬鬆的內衣來修飾自己的豐滿體態,這一需求是「訶子」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唐代社會風氣對女性持一種包容態度,女性在唐代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她們在家庭以及戶外活動的機會增多,與前朝相比,運動時動作幅度較大。杜甫的《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錄了當時仕女踏春的畫面。唐代時期女子運動種類多樣,不僅可以踏青,還有步打球、驢鞠、拋球、鞦韆等多種運動可以參加。
由於前朝內衣在肩部位置均有細帶設計,這樣的款式會導致在穿著內衣時肩部活動受到局限,不能靈活自如抬舉。因此,前朝以「心衣」為代表的內衣式樣不能夠滿足體態日益豐滿、活動日趨頻繁、活動幅度較大的唐代女性穿戴需求。
再次,訶子的出現還受當時外衣款式影響。唐代女性有種半露胸式裙裝,該裝束是將裙子高繫於胸際部位,並在胸下系一條闊帶加以固定,兩肩、上胸以及後背三部分均袒露在外,於裙裝之外再披一件透明羅紗。從這種內衣外穿的款式可以看出唐代時期人們一改視女子胸乳為不雅之物的觀念,胸乳成為女子引以為傲的身體部位。並且在透明羅紗的映襯下內衣會時隱時現,這也要求內衣必須向著更加美觀的肩部沒有細帶的式樣方向發展,以滿足女性的搭配穿著喜好。
唐代時期百姓思想開放,善於接納新款式服飾的發展。總之,時代需求與思想觀念進步才是無肩帶訶子產生的重要原因。
訶子的功用
訶子作為中國古代女性內衣之一,相較於其他內衣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肩帶。其原因在於唐代時期女性常在裙裝之外披一件薄紗制紗衣,紗衣透明訶子,若肩部有肩帶露出則會影響美觀,所以唐代訶子的款式與其出現之前的肩部或頸部位置綴有用以固定的細帶裝飾的內衣款式大相逕庭。除美觀作用之外,訶子還有許多功能作用:
其一是滿足唐代女子的活動需求。訶子在肩部無肩帶的細節設計與當時女子的日常生活活動需要相適應。正由於唐代女子可以廣泛參與自由活動,所以她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做一些幅度較大的動作。內衣訶子在肩部沒有細帶的處理,可使女子在做拋球等類似動作時肩部能夠靈活上抬舉起,活動不受束縛,從而讓女性獲得較多的舒適靈活感。
其二是用於保護胸乳,遮蔽隱私。唐代時期絲織品織造技術發達,女性外著服飾多用絲綢製品製成,由於絲綢製品質地輕薄,不具有遮擋效果,若不在外服之內穿著訶子,乳尖的凸起就會透過輕薄的紗衣暴露示人。因此內衣訶子能夠為女性遮羞護體,避免尷尬發生。
其三在於修飾「胸乳之間」部位,除遮羞護體之外還能固定胸部,使胸部保持挺立的功能。這也是傳統內衣的首創功能,前朝內衣都用於壓平胸乳,直到唐代功能才發生改變。訶子通過在胸下部位的系束,使胸部達到挺立的效果,自始至終都對表現以及修飾女性的「胸乳之間」部位有著傾巢而出的功勞,其目的在於用裝束來引起世人對女性身體的注重。
訶子能夠美化女性體型,襯託生理曲線。輕盈、透薄面料製成的內衣訶子服飾可將性感信息進行傳遞,增添神秘魅力。
訶子順應當時時代發展需要出現,擁有多重作用及功能,受到當時女性普遍熱愛。訶子的以上功用對當代內衣的設計理念仍有指導意義。
藝術作品中的訶子
唐代女性注重修飾自己,常在上身著裝中加一件半臂。宋代高丞在《事物紀原》中說「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臂,除卻長袖也。」半臂實則短袖上衣,是一種由宮廷開始傳播普及的服飾,有對襟、套頭、翻領以及無領等多種款式,身子的長度及至腰節,用小帶子繫於胸部位置。由於領口寬鬆偏大,穿著於身時上胸部位常常袒露在外,內衣也會隨之露出。
可見當時的女性已有高度的審美思想觀念敢於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曲線美,他們通常在外著半臂等服飾的同時,在半臂內貼身穿著一件內衣「訶子」,以達到修飾胸乳,保持胸部挺拔凸顯曲線的目的。這一點在唐代的壁畫、仕女畫以及雕塑中都有體現。
唐代壁畫中的訶子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宮女群像》(圖 3.12)位於墓前室的東壁位置。畫中有九位身著華美服飾的仕女,人物形象有正面、側面,人物神態也各不相同,有的好像在輕聲細語的交談;有的好像在點頭示意贊同;還有的仿佛是在環顧四周環境,她們似乎正行進在去侍奉主人的路上,這樣的構圖方式使得畫面錯落有致,不呆板刻意。圖中人物形象均體態豐滿畫,仕女都身穿單衣,裸露頸胸皮膚在外,穿著較為「透」「露」,這是由於永泰公主重新下葬在神龍二年五月十八日,陽曆六月,正值夏季。故壁畫中仕女穿的高腰長裙、半臂上衣是夏天的裝扮。
畫面中的宮女均身穿袒領裝,透過袒領部分可以清楚看到其前胸部位豐滿的隆起,胸部輪廓堅挺有形。由於半臂上衣只是一件外罩的用於裝飾的服飾,沒有挺拔胸乳的作用;高腰長裙繫於胸部以上,所以也沒有聚攏雙乳的效果,因此,她們是在外著的半臂裡面貼身穿著了興起於當時的內衣「訶子」,才能達到這種視覺效果。宮女胸間豐滿挺拔應歸功於訶子。
在唐代時期人們對這種雙乳挺立的裝扮毫不避諱,可見當時的審美思想發生天翻地覆轉變,已突破前朝傳統禮教束縛,改變視胸部隆起為不貞潔的觀點。女性敢於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形態美及曲線美,並以此為傲。
敦煌文化絕大部分反映唐代中原文化。受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影響,當時在西域唐人裡發展起裸體或半裸體的風俗,整個社會不以裸露為恥,反倒引以為風尚。
樂廷環夫人形香圖描繪了唐初開元、天寶時,任太原都督樂廷環的夫人王氏及其家屬的禮佛場景。畫中右側主要人物雙手與胸前合十,穿貴族命婦的盛裝——身著錦繡衣,腳穿重臺履,髮式選用當時所特有的蓬鬆義髻,兩邊戴滿金翠花鈿。其餘幾位年紀較輕的婦女便著普通裝扮。最右側二位盛裝婦女穿著的是「鈿釵禮衣」。《唐六典》中對「鈿釵禮衣」記載「外命婦朝參、辭見及昏會則服之。」即在當時只有出席較為重要場合時才可穿著。
該服飾領口部位也是寬鬆敞開將肌膚袒露在外,裙子長度曳地,材質是輕紗薄透質地,行走起來風採翩翩,令人賞心悅目。值得一提的是畫中女子脖頸出裸露的肌膚極為吸引觀者的注意力,再仔細觀察會發現:女子的胸部也是堅挺有形、沒有絲毫下垂,可見唐代女性對修飾自己的形體高度重視,通過胸部穿戴訶子的方式來保持胸間的堅挺。
在重要場合以及宮廷女性日常著裝中,訶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內著衣物。女性貼身穿著訶子適當遮掩原本應透過袒領服飾露出的乳間過多肌膚,一定程度上發揮遮羞蔽體的作用。重視修飾體型線條的唐代女子還可以通過穿著訶子保持胸乳挺拔,聚攏雙乳,美化、修飾胸部輪廓,裝飾美觀。
唐代仕女畫中的訶子
仕女畫於魏晉時期形成,該時期因受傳統儒學觀念影響,仕女畫主要以表現「貌雖端莊,深必青古,自有威重儼然之色,使人見則肅恭有歸仰之心。」的女性貞潔形象為題材。
唐代時期,仕女畫發生了巨大改變:
題材範圍,以到記錄女性外出踏春遊玩、宮廷日常生活等貴族女性生活為主。
外形上,仕女形象由之前的苗條清瘦向豐頰肥體、濃豔富貴轉變。
設色及風格,由之前嚴肅莊重轉變為高貴豔麗,富有視覺衝擊力。「繪畫精細、富有力量充滿變換,設色濃豔華麗、真實的再現唐代開明的社會風氣。」是對唐代仕女畫的評價。
《搗練圖》(如圖 3.14)是盛唐時期張萱的作品,描繪的是唐代宮廷仕女在為貴族階級搗練製衣的勞作場景。「搗練」是古代女子最普遍的勞動之一。畫面從右到左共分為四組,分別為:(1)捶打織物;(2)縫製衣物;(3)照看炭火;(4)整理織物。
畫面中所有仕女均身著袒領露胸裙裝,但其中第三組場景中的兩位年幼仕女的裙裝裝束與其他年長者略有不同:頭梳高髻的年長者身著高腰過胸長裙,寬袖紗衣被扎在裙腰內,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固定寬肥的紗衣,讓勞作更加方便,不妨礙活動;而年幼者的穿著搭配方式在仕女畫中多為常見:在高腰裙外披搭一件輕薄紗衣。
無論紗衣披搭在外還是被高腰裙系扎在內,通過袒露的領部可以看到仕女形象的胸部均挺拔豐滿,由於透明紗衣沒有使胸部挺立的效果,高腰長裙的長帶固定於胸上位置,也沒有聚攏胸部的作用,故畫中的仕女是在貼身部位穿著了訶子使胸部達到如此挺拔的效果。
曾針對此幅作品元代末書法家張紳寫道「乃知蛤母之姿,亦有效其塑者」。蛤母是古代四大醜女之一,這段話無疑說明搗練並不是有一定身份地位之人做的工作,而是多由出身於平民家庭的女子從事。這證明訶子不僅在宮廷內盛行,在宮廷之外的平民女性中也廣泛穿著。
晚唐時期周昉在其作品《簪花仕女圖》中所刻畫的貴族仕女形象神態閒然自得,美麗動人,豐滿圓潤,且線條流暢。圖中仕女穿著高腰長裙的方式與《搗練圖》中年幼仕女的穿著方法相同。白嫩細膩的肌膚在透明紗衣映襯下若隱若現,透過外著的大袖衫紗衣可以看到仕女上身貼體穿著的內衣以及下身長託及地的宮錦高腰長裙,裝扮甚是華美豔麗。仕女肩部披搭的纏繞於兩手臂之間的圍巾狀飾物是當時盛行的一種長巾子,被稱為披帛。披帛多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成,為防止滑落,其一端常固定於半臂的胸帶上,著於服飾最外層,用於裝飾。
沿著畫面由左向右的順序觀察所描繪的仕女形象,第一位仕女手拎披帛遮住部分裙身及系帶,看起來更像是穿了一襲完整的抹胸拖地長裙。第五位仕女通過系帶下方裙子位置的明顯褶皺可以看到上身內衣與下身裙子的接縫線,該接縫線即為內衣的下緣線。一般認為,這種式樣的內衣便是訶子。通過其他五位仕女外著的輕薄羅紗可以看到內著的服飾款式與第五位仕女的大致相同,所以,其他仕女上身穿著的內衣也應當是訶子。
通過仕女人物形象穿著薄透見肌膚的紗衣,可以清楚直觀的領略女性內衣訶子的真實面貌:訶子形制與如今抹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為方便女子活動在肩部做無肩帶的樣式處理,穿著時緊裹於胸前,並用條帶於胸下位置環背一圈在胸前系扎加以固定,保持胸部挺立狀態。仕女穿著的訶子由半蓮花紋樣裝飾,胸前以佛教中聖潔的蓮花花型為裝飾主體,蓮花外圍由綠葉環襯,圖案對稱,妙趣橫生;高腰長裙則以寶相花紋(圓形團花)進行裝飾,花型紋樣飽滿,呈四方連續向周圍延展,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唐代透視裝充分展現出內衣做工的精細華美以及穿著女性的性感風情。
盛唐時期《搗練圖》描畫的仕女多為平民家庭出身,而晚唐時期《簪花仕女圖》則刻畫的是貴族仕女形象,但她們豐滿挺拔的胸部均歸功於訶子。可見,從盛唐至晚唐訶子不僅在貴族階級中盛行,同樣也深受平民階層的女性追捧。
唐代雕塑中的訶子
唐代雕塑中同樣也能尋到訶子的影子。
雕塑作品唐三彩女俑中少女頭梳高髻,面部圓潤,嘴角洋溢著甜美的笑容;身形豐滿,具有唐代典型「豐頰肥體」的特徵,神情中流露著唐代獨有的自信姿態。端坐的少女上身外著袒領半臂,曳地長裙高繫於胸下固定。透過袒領半臂可以看到少女挺立的胸部,由於外著的袒領半臂不具有聚攏雙乳,挺拔胸部的效果,是貼身穿著了「訶子」的緣故,胸部才能有如此挺拔的效果。
「訶子」是始於唐代的經典內衣服飾產物,是中國服飾設計的智慧結晶,是無肩帶式樣的內衣在中國首次出現,可謂是一個創舉。「訶子」無肩帶的細節設計不僅能滿足唐代女性大幅度活動的需求,還增強了美觀性感的穿著效果,將陰柔秀美的香肩完美無瑕的展現出來。通過賞析唐代壁畫、仕女畫、雕塑等藝術作品,可以領略當時女性穿著「訶子」所展現的現代前衛之美,更能感受到幾分神秘的色彩。細細品味「訶子」,為唐代女性的知性睿智和超前精妙的設計理念所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