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內衣這個詞,往往都是聯想到關於女性的性感,對於它的註解則是指人麼貼身穿的衣物,包括了背心、汗衫、短褲、胸罩、抹胸等,通常都是直接接觸皮膚,是人們的私密衣物。我們現代人稱呼它是內衣,然而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稱呼,那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起源初期對內衣的稱呼是「褻衣」。何為「褻」?意為輕薄、不莊重的意思,由此就可看出古人對內衣抱有的心態了。在先秦時期,農耕文明得到發展,在大面積的紡織纖維種植和養蠶等為內衣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由此中國女裝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變化。
到了漢朝時期又對內衣稱呼為「抱腹、心衣」。「抱腹」就是上端不用系帶子而用來「鉤肩」和「襠」就成為了「心衣」這兩種製作都是將背部袒露出來。在漢朝時用來製作「抱腹」「心衣」的材料是平織絹,在用絲線在衣物上繡出各色的花紋圖案,圖案大多都表達了愛情的主題。
在魏晉南北朝時,在文化上以儒學獨尊的模式逐漸得到分化後,對內衣文化也開啟了不拘禮俗的漫長歲月。在隋唐朝時,對內衣的製作上以形制、賦色等形式來袒露身體,可以看出那是對文化的開放程度對文明的兼容並包。
唐朝以前的內衣都是在肩部有帶子,到了唐代對內衣的製作上出現了無帶子,因此也稱作內衣為「訶子」唐代女子的服飾是半露胸式的裙裝,這種服飾是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上闊帶將兩肩部、上胸部和後背袒露出來,外面再披上一層羅紗,為了配合這樣的服飾,因此內衣也需要製成無帶的「訶子」
在宋朝時對於內衣的稱呼是「抹胸」,在穿著後,上可遮胸下可遮肚,使整個胸腹都能被遮掩住,用紐扣和帶子繫著,可以來防風寒,用於約束和固定胸部,因著「抹胸」以窄、瘦、長為特點,也為「肚兜」奠定了基礎。在平常人家的製作材料中都以棉織品為主,只有貴族人家是用絲織品並在其上面繡製圖案花卉等。
元朝時期的內衣稱呼為「合歡襟」,在穿著時需要由後向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繫著,它的製作材料主要是錦織品,繡的圖案是連續的四方花樣。
在明朝時對內衣的稱呼為「主腰」,「主」指的則是系扣的意思。在皇宮內的宮女所穿的款式。「主腰」的外形和現代的「背心」有所相似。不過那時是開襟的,兩襟分別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也有帶子,腰側有系帶,將所有的帶子系好後,就能充分展示出女子身體的完美曲線。
在清朝時期對內衣的稱呼則是「肚兜」它的外形一般呈菱形,顏色大多是紅色為主,再在肚兜上繡出圖案。肚兜上面有帶子,在穿著時,將正上方的帶子套在頸部,腰間的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是倒三角形狀可以遮蓋肚臍,能保護肚臍不進風寒。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方文明傳播到東方時,有了小馬甲的出現。小馬甲形制窄小,以棉絲材料為主,通常用對襟,襟上有一排扣子,在穿著時,將扣子扣起就能達到將胸腰裹緊的效果。
以上就是古人對於內衣的各種稱呼,在古時對於內衣的製作上充分體現了內衣的含蓄美,因受古代社會觀念的限制,在對外衣上的設計不敢充分表露,但對內衣的設計上可以盡情展現其才情,內衣製作上以款式獨特、色彩絢麗、材料精美、手法豐富為特點,在朝代的不斷興亡更替中對於內衣的稱呼足以展示了文明文化的發展,由滄海桑田的變化到至今,內衣文化依然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