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內衣發展史:反映不同時代人民感情的宣洩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020-12-20 裝睡者

內衣,是人類著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貼近肌膚,可以說是最"親近人類"的服飾了。現如今,我們接觸到的內衣款式是從西方學習借鑑過來的

提起中國古人的內衣,大多數人可能更容易想到的是肚兜、兜襠布。其實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每一段重大時期,內衣都會隨著社會變革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古代的內衣在歷史上並不受重視。不像其他官服、朝服等服飾,對不同階層有不同的規範。

內衣在古代文化影響下是羞於見人的隱私之物,所以官方幾乎找不到任何記載。我們只能從一些野史、繪畫等形式中瞥見"內衣"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所承載的那一份文化象徵,而本文將一起談談古人的內衣:小娘子的花兜兜、少年郎的兜襠布。

1、 古代內衣的大致演變過程

1. 遠古時期進化出簡單服飾

人類對服飾的需求最一開始來源於對人體器官的保護。最早用來遮蔽身體的物件被稱為""——兩片動物的皮毛分別遮蔽前體和後體。這是用於對腹部和生殖系統的保護。在這之後,隨著各種工具的產生,人們用骨針將這兩片縫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早的"裳"

2. 上古時期內衣形態初顯雛形

商周時期,人們開始注重上半身的私密。商朝時候出現了"心衣",也叫"衣"。"膺"指的是"胸部"。"膺心衣"顧名思義遮住了心、胸部位。根據《詩經·秦風·無衣》記載:"豈曰無衣,與子同澤。""澤"也是商周時期的一種吸汗的內衣。

東周時期的內衣被稱為"衵"。《說文解字》道:"衵,近身衣也。""衵,日日所常衣。"我們從這個字形就可以看出,這是每日都要穿的衣服。"衵"在現代字典中的解釋也只有一個:貼身的內衣。

《說文解字》中還提到過:"褻,私服也。""褻"的意思是:親近而不莊重。這體現了內衣在古代文化中是羞恥和隱蔽的,"褻衣"後來也成為人們較為熟知的叫法。

秦漢時期對於內衣的形制已經有了明確的記載。"汗衣"根據前朝"心衣"演變而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發明了"汗衫"一詞:劉邦在一次交戰後,回到營地,發現自己的內衣已經全部被汗水溼透,於是他笑稱內衣為"汗衫"

這個詞一直被沿用至今。漢代內衣還有多種形制,如:"襦褲"、"抱腹"等。其樣式寬大,包裹著身體的重要部位。

3. 中古時期內衣種類變化多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內衣樣式被稱為"裲襠"。是北方遊牧民族流傳過來的。前胸後背各有一片布帛,中間用衣帶相連接。

梁代詩人王筠的《行路難》中記載道:"裲襠雙心共一襪,袙復兩邊作八撮。帶雖安不忍縫,開孔裁穿猶未達。""八撮",指裲襠邊的褶疊。"襻帶"指衣上的系絆。後來,裲襠被運用在軍服上,用鐵皮製作成了鎧甲,套在襯袍外邊。從此,襠就不再作為內衣使用了

隋唐時期的內衣開放、袒露。唐朝的"訶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訶子"是束在胸際的一種內衣裙,胸部呈"一"字包裹。袒露著雙肩、胸前與後背。同時使得前胸更加挺立。後來也訶子被稱為"抹胸"、"襦"。由此可見唐朝當時社會風尚的開放與包容

《遼代文物叢書》服飾篇也描述了這種內衣:"一幅橫布帛,裹於胸部。"有趣的是,契丹族女子甚至將"抹胸"作為女子相撲的比賽服飾

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內衣是"合歡襟"。這種內衣身前是一排密密的盤花扣,後背是交叉的兩根帶子相連,用於收縮。圖案相對簡單,更具有實用性。

4. 近古時期內衣樣式趨於穩定

明朝人們開始追求內衣的多樣性。不僅顏色鮮豔,花紋靚麗,同時以"露"來衝擊著當時的禁慾之風。當時代表的內衣是"主腰"。

顧名思義,衣服圍在腰腹前。外形與現在的背心比較像。不過其裸露肩部和胸上部,形成明顯的收腰效果。"主腰"不拘泥於樣式,有盤扣的有系帶的,有各種各樣花紋的。明朝內衣的發展也已經到了鼎盛時期

清朝時,沿襲了明朝的"主腰",逐漸演化成我們所熟知的"肚兜"。"肚兜"的形狀多為方形,用系帶系在脖子上。布面上印有各式各樣的印花。根據當時的習俗,不同圖案擁有不同美好的寓意。

2、 古代文化對內衣的影響

從中國古代內衣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窺探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內衣功能、樣式等的演變,無不受到歷朝歷代的思想、文化、政治的影響。正因為數千年來的悠悠歷史,才賦予了中華內衣文化獨特而深刻的內涵。

1. 對功能的影響

最一開始,人類進化之初,從四肢行走演變為雙腿直立行走的生物。此時,衣服只是起到保護肉體的作用。到了商周時期,中華文明初步構建。殷商尊神敬鬼,周朝建立起政治權力統治,制定了相關的禮樂制度以及服飾制度。

人類有了階層與羞恥心,所以內衣此時已經不是為了保護器官,而是成為一種身份的體現,成為一種包裹住自己的隱私和羞恥心的衣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事不斷,朝代頻頻更迭。各民族相互融合滲透,相互學習。玄、佛、道三教並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此時盛行的"襠"便體現士大夫們不拘禮俗,崇尚寬博、坦蕩的境界。

發展到封建統治的高峰期——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一片欣欣向榮,整體對異族文化開放包容。當時"訶子"、"抹胸"的袒露程度,是連如今我們現代社會都沒有達到的程度。這種內衣展現的是一種錦衣玉食、繁華奢靡的生活。自此開始,內衣被賦予了一層情色價值。

遼金元時期,遊牧民族進駐中原。此時的內衣被加以改進,結構更加合理,簡單。更加符合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行動方便。

明朝程朱理學盛行。"存天理,滅人慾。"這種禁欲主義激起了百姓的反抗。人們通過內衣形式的豐富多樣與這種文化形式做抗爭。此時,內衣已經充當了一種禁欲主義的反叛符號

而清朝由於頒布生活風俗上"十從十不從",其中內容有"男從女不從",所以當時女性內衣仍然保持了許多明朝時期的特點。

2. 對樣式的影響

上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鬼神。內衣裝飾質樸又不失神秘色彩。春秋時期禮樂盛行,一系列繁瑣的服飾制度約束了人們追求自由、簡單的願望,所以漢朝的內衣就走向寬大、不羈。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原內衣也被融入了異域服飾的特點

到了隋唐時期,服飾文化隨著經濟與社會一同步入一個高潮。露肩、露胸、露後背,一字的布塊將女性胸部線條凸顯得淋漓盡致。與當時"以肥為美"的社會風氣相呼應。色彩上常見採用紅、綠對比鮮明的亮色來展現自信。

而到了宋朝,受到理學的影響,雖然顏色種類還是很多,但是款式更傾向於淡雅、素淨

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他們將繁瑣的內衣改成簡單方便的"合歡襟",同時簡化裝飾。整體形狀更加具有異域風格。

明朝被禁慾壓抑的人們追求內衣的多樣性、開放性。"主腰"以"露"來表達對身體神秘性的抗爭。《閱世編》卷八中"非繡衣大紅不服""非大紅裹衣不華"成為明代中後期的社會生活潮流寫照。

清朝的"肚兜",注重外形分割,胸前會用到"圖騰""瑞獸"等圖形當作裝飾,不同的顏色有著不同寓意,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到了清末,由於封建統治被大大削弱,當時"肚兜"的尺寸、形狀、花紋也愈發豐富多彩

總結

縱觀古代內衣的發展歷史,儒家文化的禮儀和等級制度對其發展影響最為深遠。內衣作為日常生活中不被重視部分,深入了解會發現,其實它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人民感情的宣洩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內衣文化也是東方服飾審美的一部分,擁有東方獨特的風格,折射中華文化深厚的根基。同時古代內衣文化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文化中一塊璀璨的瑰寶。中國的內衣文化伴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漸漸走向成熟。

即使是中國現代內衣,我們也不難找到千百年來這些歷史歲月的影子。

相關焦點

  • 古代女性的漢服下穿的是什麼?中國女性內衣的發展和變遷
    不同於男性只遮下半身,女性還把上半身給遮起來。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女性上身的內衣簡直反應了人類的當時的文化和觀念還有文明的進步啊!伊旬園當然,不同於外在的衣物(漢服)發展的那麼早,內衣的發展可以說是更加的隱晦和晚的。我們都知道漢服的發展和變化,而對於古代女性漢服下面穿的是什麼?
  •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者: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汪勇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學意蘊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現出新特點,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開始追求美好生活,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明確了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深刻理解和科學闡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學意蘊,有利於提高我們實現新時代偉大奮鬥目標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 明清內衣文化分析:無論是色彩紋飾,都非常藝術,比今天的好很多
    明清統治階級仍然使用儒家的學說統治人民的思想、禁錮人民的行為、規範人民的話語,儒家同樣強調天地君親師的等級制度和禮儀之邦社稷治國的觀念,在這種文化映射下,女性貼身內衣無形中演變為表達情感和內心壓抑、憧憬美好自由生活的釋放載體之一。古代評判女性是否聰慧和心靈手巧的標準就是擅長女紅。因此,在古代內衣製作中通常利用刺繡等女紅手法表達和釋放內心美好的情感。
  •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國家凝聚力的源動力
    只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同國家的發展構成因果關係時,人民美好生活客觀存在的需要,才能成為國家凝聚人民的源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按照人民意志建立起來的國家政權。從國家政權的性質上說,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內容,完全由人民的需要所決定。因此,國家行為要努力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意願和需要,反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越廣泛,國家凝聚力形成的源泉越強大。
  • 人民財評:牛市是人民對未來美好憧憬的貼現
    自2014年7月以來,牛市漸行漸近:上證綜指和創業板綜指漲幅達88.6%,2015年4月8日上證綜指更是突破4000點。 牛市是什麼?牛市源於人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並把它貼現到現在。「周期牛」源於政策刺激復甦經濟,「改革牛」源於改革提速、重塑未來。此輪經濟下行主要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政策取向應主要是改革而非刺激。
  • 「內衣」事件的思考:用結婚來解決感情問題,煩惱會越來越多
    結婚這件事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應該是美好、幸福的,但生活中卻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讓原本喜慶的婚禮,變成一場「鬧劇」。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發布門檻極低的時代,一旦「鬧劇」被發布到網上引起了熱議,那麼大概率情況下會發展到難以挽回的餘地。1月初貴州的一段小夥迎親遭拒的視頻引發了網絡熱議。
  •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照片,洋溢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當時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落後的,大家的收入也都不高,當時的醫療條件和住房條件以及教育條件,比現在相差太遠太遠。不過,大家都還是非常樂觀的,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當時很多年輕人最喜歡唱的歌曲就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在希望的田野上》。看一看當時的一些老照片,確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 古人穿內衣嗎?宋代女性的內衣有好多種類
    中國古代內衣的起源,與古代人民崇拜生殖力有極大的關聯。古代先民敬畏神靈,崇拜生殖。從上古時期的巖石筆畫中,就可以看出生殖力對人類的巨大影響。由於敬畏生殖,人類自然而然的要保護生殖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自身的生殖器。
  • 真善美:新時代美好生活新坐標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從土地革命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都是我們黨順應時代趨勢和人民要求,結合我國國情和不同的歷史時期任務而採取的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步走」的戰略,即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致力於帶領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 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古代女生的內衣什麼樣,有沒有內衣鋼圈!
    古代的內衣是沒有鋼圈的,簡單的說就是一塊布。在古代穿人們內衣習慣很早就有了,不過並不是只局限於女人,小孩子也穿。在不同的時期內衣也有不同的稱謂:在漢代是叫抱腹、心衣,魏晉時叫兩當,唐代叫柯子,宋代時叫抹胸,元代叫合歡襟,明代時叫主腰,清代叫肚兜,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叫小馬甲。
  • 天文學的背後,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天文學
    而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古人在天象方面開拓,中國古代天文學作為比較古老的自然學科,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呢?中國的天象紀事的起源還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天象的比較有規律的周期變化有關,為了更好地使其服務於人類的生存生活。
  •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上拓寬了,在重心上變多了,在質量上提高了,只講「物質文化需要」顯然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
  • 正確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內涵
    正確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根據、把握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切內涵,並在此基礎上謀求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解決,以期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歷史性出場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逐漸凸顯出來的。
  • 習近平:用辛勤勞動創造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
    我國經濟穩中有進,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三大攻堅戰有力推進,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繼續深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譜寫新篇,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了良好開局。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在奮鬥中收穫了更多自信和勇氣,更加堅定、更加昂揚地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廣闊道路上。
  • 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觀點)——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
    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觀點)——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④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2020-10-29 翻開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成績單,一個數據背後都是人民群眾沉甸甸的獲得感,折射出人民底色和民生溫度。
  • 百鍊成鋼繞指柔——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史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百鍊成鋼繞指柔——中國古代鐵器的發展史還是兵器類的鐵劍、鐵槍頭,都見證了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展。
  • 什麼是美好生活
    【世界哲學大會專家談】什麼是美好生活?或許在不同時代、不同個體那裡,會有不同的回答。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改善,也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需要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來重新思索美好生活在今天中國的含義。顯然,當談到什麼是美好生活時,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物質生活上的富足。在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就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意味著唯有實現了物質上的富足,美好生活才具有可能性。
  • 把握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辯證關係
    這表明,「美好生活」既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因此,要注重處理好「實現目標與實現手段」「追求效率與追求公平」「個體美好與集體美好」的辯證關係,客觀、全面地揭示不同矛盾雙方的邏輯規律,運用對立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推進美好生活偉大實踐。